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進退維谷:論姜維的末期處境

簡介蜀景耀五年(262),即蜀漢滅亡的前一年,劉禪已經打算扶持右將軍閻宇代替姜維,史稱“廢維樹宇”

姜維是怎樣被埋的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

姜維是蜀漢重臣,以“九伐中原”著稱於世。但姜維在仕宦末期,其實陷入相當坎坷的困境。

蜀景耀五年(262),即蜀漢滅亡的前一年,劉禪已經打算扶持右將軍閻宇代替姜維,史稱“廢維樹宇”。

宦官黃皓等弄權於內,右大將軍閻宇與(黃)皓協比,而皓陰欲廢(姜)維樹(閻)宇。——《蜀書 姜維傳》

如果不是因為翌年(263)魏軍三道伐蜀,打亂了歷史程序,蜀漢很有可能提早陷入內亂。

本文想就“廢維樹宇”事件,論述始末因由。

《戰爭論》作者克勞塞維茨曾說:“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此言極為精洽。概而論之,蜀漢末期的困局,以及姜維的尷尬處境,均可以用此名言加以解釋。

本文共 5300 字,閱讀需 10 分鐘

“廢維樹宇”的歷史背景

雖然《姜維傳》將廢黜姜維的陰謀,推給了宦官黃皓,但黃皓其實是劉禪的代言人。劉禪也曾說過:“黃皓,趨走小臣耳。”

(姜)維惡黃皓恣擅,啟後主欲殺之。後主曰:“皓,趨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齒,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華陽國志》

可見廢黜姜維,實際離不開劉禪的授意。

廢黜姜維的計劃,雖然發生在景耀五年(262),但其根源很早便已埋下。

延熙十六年(253)費禕遇刺,姜維自此執掌權柄,並展開了曠日持久的北伐。非常不幸的是,姜維雖然“累年攻戰”,卻“功績不立”,勞師疲民,徒耗錢糧。

(姜)維本羈旅託國,累年攻戰,功績不立。——《蜀書 姜維傳》

延熙二十年(257),譙周作《仇國論》,試圖透過寓言故事進行政治諷喻,意在勸誡姜維,停止窮兵黷武的行為。

時兵車久駕,百姓疲弊,太中大夫譙周著《仇國論》,言可為文王,難為漢祖,人莫察焉。——《華陽國志》

進退維谷:論姜維的末期處境

譙周撰寫《仇國論》

景耀元年(258),與姜維持合作態度的尚書令陳祗病死,導致姜維的處境進一步惡化。

景耀四年(261),諸葛瞻(諸葛亮子)錄尚書事,代表著少壯派力量的崛起。彼時的宿將宗預、廖化等人甚至一度打算拜見諸葛瞻,藉此探聽新的政治風向。在此背景下,姜維本就不甚穩固的地位,越發搖搖欲墜。

於是,廢黜姜維、改立閻宇的計劃,終於在景耀五年(262)提上日程。姜維聞訊,出屯避禍。

事件相關人物的政治立場

在姜維從“得寵”到“失寵”的過程中,前文提到的諸多人物,在其中分別扮演了不同角色,也反映了時代背景的變化。

(1)陳祗

陳祗是蜀司徒許靖的外孫,屬於勳戚子弟。他在延熙九年(246)入朝為侍中,延熙十四年(251)晉升為尚書令。

呂乂卒,(陳)祗又以侍中守尚書令。——《蜀書 董允傳-附傳》

姜維掌權,始自延熙十六年(253),與陳祗的發跡期基本重合。彼時的陳祗“上承主指,下接閹豎”,與姜維互為表裡。

大將軍姜維雖班在(陳)祗上,常率眾在外,希親朝政。(陳)祗上承主指,下接閹豎,深見信愛。——《蜀書 董允傳-附傳》

其實“上承主指”與“下接閹豎”的含義相同,因為閹豎黃皓,本就是劉禪的代言人。側面可以看出,在姜維北伐初期,劉禪是持支援態度的。

這與蜀漢統治階層的出身有關。

蜀漢政權的統治集團,來自劉備的元從集團與荊州士人及其後裔,因此對益州豪強,一貫持打壓態度。

陳祗是豫州汝南人,姜維是涼州天水人。作為流寓士人,他們存在相似的價值觀,即保障流寓人士的利益,壓制益州的土著力量。

(陳)祗字奉宗,汝南人。——《蜀書 董允傳-附傳》

姜維字伯約,天水冀人也。——《蜀書 姜維傳》

進退維谷:論姜維的末期處境

姜維、陳祗流寓之士,羈旅託國

益州大儒譙周(巴西人)在延熙二十年(257)撰寫的《仇國論》,矛頭直指“北伐派”。譙周的態度代表著相當一部分益州士人的觀點,可以視作一次文化層面的試探與反撲。

於時軍旅數出,百姓彫瘁,(譙)周與尚書令陳祗論其利害,退而書之,謂之《仇國論》。——《蜀書 譙周傳》

陳祗死後(258),姜維失去了朝中的合作伙伴。自此,沒有人能在他與劉禪之間起到調和潤滑的作用。

(2)諸葛瞻

諸葛瞻是諸葛亮之子,也是劉禪的女婿。

諸葛亮“功德蓋世”,國人“追思其美”,因此諸葛瞻在蜀漢享受了至高無上的政治待遇,也理所當然地被寄予厚望。

蜀人追思(諸葛)亮,鹹愛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雖非(諸葛)瞻所建倡,百姓皆傳相告曰:“葛侯(此處指諸葛瞻)之所為也。”——《蜀書 諸葛亮傳》

諸葛瞻成年後,輾轉歷練,終於在景耀四年(261),以衛將軍身份領尚書事,正式染指中樞權力。

景耀四年,(諸葛瞻)為行都護、衛將軍,與輔國大將軍南鄉侯董厥並平尚書事。——《蜀書 諸葛亮傳》

諸葛瞻的“上臺時間”與“頭銜稱謂”,帶有非常明顯的政治隱喻。

因為諸葛瞻錄尚書事的時候,姜維還沒有卸任;同時,諸葛瞻的“衛將軍”本是姜維的故職——姜維升大將軍之前,就曾以衛將軍身份,和費禕共掌權柄。

(延熙)十年,(姜維)遷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蜀書 姜維傳》

諸葛瞻的發跡,代表著蜀漢的勳臣子弟正式走上前臺。事實上,諸葛瞻上臺時(261),姜維已經年過六旬。這次人事調動,也預示著蜀漢的政治風向開始變化。

宗預、廖化兩位“年逾七旬”的宿將,曾一度打算前去拜會諸葛瞻,探聽口風。這正是蜀漢出現政治地震的前兆。

時都護諸葛瞻初統朝事,廖化過(宗)預,欲與預共詣(諸葛)瞻許。(宗)預曰:“吾等年逾七十,所竊已過,但少一死耳,何求於年少輩(指諸葛瞻)而屑屑造門邪?”——《蜀書 宗預傳》

進退維谷:論姜維的末期處境

諸葛瞻統朝事,廖化、宗預欲共詣之

諸葛瞻死前(263),曾憤怒地表示自己“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因此“無顏返成都”。可見諸葛瞻與姜維之間,確實存在明顯的利益衝突。

(諸葛)瞻在涪,而(鄧)艾已入江油,瞻曰:“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元和郡縣誌》

(3)閻宇

閻宇即“廢維樹宇”事件的主人公。他的相關記載,見於《晉書》、《三國志》與《華陽國志》,不過事蹟比較模糊。

關於閻宇的頭銜,有“右將軍”、“右大將軍”、“大將軍”三種不同記載,可見其相關事蹟,在蜀漢滅亡後已經趨於散佚,連當時的人都搞不清楚。

但閻宇的籍貫,卻非常值得注意。閻宇是南郡人,出身荊楚集團。

閻宇字文平,南郡人也。——裴松之

洪武雄在《蜀漢人士仕宦表》中,搜求諸書,除閻宇之外,另輯錄有巴西太守閻芝、丞相參軍閻晏二人。

閻氏的姓氏比較罕見,閻芝、閻晏應是閻宇的同族或長輩。從記載上看,二人活躍於劉備與諸葛亮時期。

閻宇的活躍時期相對較晚,彼時(261)應該正值壯年,與諸葛瞻相似。諸葛家族雖然出身徐州琅琊,但一貫被視作荊楚集團的代表人物。

景耀四年(261)與諸葛瞻同時得到提拔的,還有荊州義陽出身的董厥和樊建,他們共錄尚書事。

景耀四年,(諸葛瞻)與輔國大將軍南鄉侯董厥並平尚書事。——《蜀書 諸葛亮傳》

董厥字龔襲,亦義陽人。——《晉百官表》

(董厥)代陳祗為尚書令,遷大將軍,平臺事,而義陽樊建代焉。——《蜀書 諸葛亮傳》

樊建等人的年紀當時應該不大。因為樊建入晉後,還作為司馬炎的近臣,參與了鄧艾的平反工作。

給事中樊建對晉武帝曰:“天下之論,皆謂鄧艾見枉。”——《漢晉春秋》

由此可知,劉禪是打算利用諸葛瞻、閻宇、董厥、樊建等荊楚集團的少壯派,制衡姜維,甚至取而代之;藉此改弦更張,結束窮兵黷武的局面。

君臣“鬥而不破”的原因

劉禪雖然打算奪姜維的權,但處理方式相對溫和,僅僅是召還成都,授予益州刺史的榮銜,沒有進一步迫害的計劃。

(諸葛)瞻、(董)厥等以(姜)維好戰無功,國內疲弊,宜表後主,召還為益州刺史,奪其兵權。——《異同雜語》

姜維雖然知道自己要被奪權,但也並未發作,只是上疏要求處死黃皓。在請求被拒絕後,姜維出屯沓中避禍。

(姜)維惡黃皓恣擅,啟後主欲殺之……後主敕(黃)皓詣(姜)維陳謝。維說皓求沓中種麥,以避內逼耳。——《華陽國志》

進退維谷:論姜維的末期處境

姜維惡黃皓恣擅,啟後主欲殺之

雖然此次政治鬥爭因為翌年(263)的魏軍伐蜀而遭中斷,但可以看出,蜀漢君臣之間,維持了一種“鬥而不破”的局面。其背後原因,值得略析一二。

(1)匱乏的人才儲備

東晉學者孫盛,曾表示“蜀漢缺乏人才”。這也是學者的共識。

蜀少人士,故(許)慈、(胡)潛等並見載述。——孫盛

蜀漢的人才儲備極端匱乏,經受不起任何摧殘。同時代的魏、吳兩國之所以能夠頻繁發動政治清洗,與他們的國力有關。

天下十四州中,魏佔十州,吳佔三州,蜀佔一州。

魏國可以經歷“高平陵之變”、“淮南三叛”的持續動亂,吳國可以承受孫權、孫峻、孫綝的長期摧殘,但蜀漢做不到。宗預、廖化、姜維這些老將長期不得卸任,也出於此歷史背景。

劉禪與姜維,彼此都清楚權力鬥爭發展到最後的必然惡果,因此雙方都心照不宣地矯情忍性,保持克制。這是外部形勢的約束。

(2)姜維的個人素質

姜維的個人素質,是比較出色的。這裡不是說他的文武才幹,而是說他的品行操守。

姜維雖然有好戰尚武的一面,但他同時也厲行節儉,對物質慾望頗為剋制。

按記載,姜維生活樸素,“宅舍弊薄,資財無餘,飲食節制,不奢不約”。除了對功名聲望的嚮往之外,姜維在物慾上確實沒有太大的追求。

姜伯約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餘,側室無妾媵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蜀書 姜維傳》

同時,姜維對於宗族子弟,也沒有刻意提攜。在《三國志》及同時代史料中,均找不到姜維家族成員在蜀漢擔任要職的記載。

姜維被奪權時(262),入蜀已經三十餘年,他也已經年過六旬,不可能沒有子嗣。

即使姜維沒有子嗣,他也完全可以從宗族子弟中過繼一些親屬。比如諸葛亮就曾收養侄子諸葛喬作為嗣子。

天水舊有姜、閻、任、趙四姓,常推於郡中。——《魏略》

初,(諸葛)亮未有子,求(諸葛)喬為嗣。——《蜀書 諸葛亮傳》

但姜維並未刻意提攜宗族子弟,可見他的志向,確實止步於“好立功名”,而沒有“自作家門”的打算。

(姜)維為人,好立功名,陰養死士,不修布衣之業。——《傅子》

姜維這種性格,與諸葛亮十分相似,均屬於“有攬權之心,卻無僭越之志”。因此,劉禪對姜維的處理方式,也僅僅是奪權養老,並未打算加以迫害。

(3)劉禪的個人意志

劉禪的權欲比較低,他一輩子基本都處在“太平天子”的迷夢中,在諸葛亮、蔣琬、費禕等人的庇護與輔佐下,劉禪養成了極為懈怠的性格。

實際上,諸葛瞻、董厥、樊建等人錄尚書事的時候(261),劉禪已經五十五歲。如此年紀,依然把朝政推給宦官和權臣,可見劉禪的怠政程度。

進退維谷:論姜維的末期處境

劉禪凡下之主,存亡固無關於興喪

同時,自蜀延熙十二年(249)之後,魏、吳兩國便連續發生大規模政治動亂。對劉禪而言,這些動亂不啻為前車之鑑。

魏國督軍王凌、文欽、毌丘儉、諸葛誕等人發動的淮南三叛(251-258),以及吳國權臣呂據與孫綝挑起的內戰(256),幾乎無一例外,均是由於掌權者試圖削奪地方督軍的權力,導致督軍率部譁變。

朝廷微知(諸葛)誕有自疑心,以誕舊臣,欲入度之。二年五月,徵為司空。(諸葛)誕被詔書,愈恐,遂反。——《魏書 諸葛誕傳》

(呂據)聞孫峻死,以從弟(孫)綝自代,據大怒,引軍還,欲廢綝。(孫)綝聞之,使中書奉詔,詔文欽、劉纂、唐諮等使取(呂)據。——《吳書 呂範傳-附傳》

有鑑於此,劉禪在削奪姜維兵權時,也便顯得尤為謹慎。實際上姜維率部出走(出屯沓中),本身就是拒絕劉禪的訊號,但劉禪並未施加進一步動作,而是聽之任之,避免刺激姜維。

事實上,景耀六年(263)魏軍伐蜀時,身在前線的姜維,曾希望藉此次戰爭讓諸葛瞻等人明白,臨陣禦敵的艱難之處。

姜維未知後主降,謂且固城;素與執政者(指諸葛瞻)不平,欲使其知衛敵之難,而後逞志。——《華陽國志》

姜維“素與執政者不平”,可見彼時他對劉禪與諸葛瞻,依然存在不滿情緒。

小結

姜維晚年的困境,其實是時代洪流下的必然。

誠如開篇所述,戰爭是政治的延續。事實上,姜維發動的歷次北伐戰爭,均是藉著魏國的動亂期,趁虛而入。

姜維接替費禕,事在蜀延熙十六年(253);陳祗病死,事在蜀景耀元年(258)。這一時期,恰好與魏國“淮南三叛”的時間重合(251-258)。

可惜的是,姜維“才非亮匹”,卻“志繼洪軌”;最終“民嫌其勞,家國亦喪”。

姜維才非(諸葛)亮匹,志繼洪軌,民嫌其勞,家國亦喪矣。——《華陽國志》

進退維谷:論姜維的末期處境

姜維才非亮匹,志繼洪軌

從另一方面看,戰爭雖然是政治的延續,但戰爭的結果,也會反過來影響政治。

在姜維“功績不立”的背景下,劉禪出於儲存實力的考慮,打算改弦更張,另擢才俊。諸葛瞻、閻宇、樊建、董厥等荊州集團的少壯派人物,也因此走上前臺。

在景耀五年(262)的權力爭鬥中,雖然君臣雙方維持了鬥而不破的局面,但嫌隙已經埋下。

不過景耀六年(263)魏軍南下滅蜀,意外打斷了蜀漢的權力鬥爭,使君臣再度一致對外。雖然蜀漢最終還是慘遭滅國,不過卻保全了君臣情誼,也成全了姜維與諸葛瞻的英烈之名,可以算是不幸之中的萬幸。

有趣的是,魏國之所以發動滅蜀戰爭,乃是權臣司馬昭想要消弭弒君的惡劣影響(高貴鄉公之死)。

五月己丑,高貴鄉公卒……大將車(指司馬昭)固讓相國、晉公、九錫之寵。——《魏書 高貴鄉公紀》

由於曹髦的意外死去,影響到了司馬氏“受晉公、加九錫”的歷史程序,因此不得不透過戰爭手段重塑威望。

事實上,滅蜀當年(263)司馬昭便迫不及待地接受了晉公的敕封,翌年(264)又升為晉王,其心跡足見一斑。

蜀主劉禪詣(鄧)艾降,巴蜀皆平……進晉公(指司馬昭)爵為王,封十郡,並前二十。——《魏書 陳留王紀》

換言之,此次戰爭,對魏國而言也是政治的延續。可見歷史總是在迴圈往復中不斷髮展,從未例外。

我是胖咪,頭條號歷史原創作者。漫談歷史趣聞,專注三國史。從史海沉鉤中的蛛絲馬跡、吉光片羽,來剖析展開背後隱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