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陶淵明果然熱愛勞動,寫詩都不忘勞動的真諦: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簡介“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意思是說,這種登高賦詩、飲酒言笑的生活真是很美好,不能輕易地拋棄它

移居其二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樂趣

陶淵明果然熱愛勞動,寫詩都不忘勞動的真諦: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文/丁十二

說起陶淵明,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戴建業老師所描述的“種個鬼田”的糟老頭子: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可能想到的是那個簞瓢屢空、短褐穿結卻嗜酒如命、期在必醉的老先生。

的確,在中國古代詩人中,和李白、杜甫、李商隱、蘇東坡等人比起來,陶淵明可以說是一個特殊的存在。這倒不是說他的詩文比前面那些人好多少,也不是因為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最主要的是在於他是真的喜歡和享受隱逸的生活。

我們前面寫到很多詩人求隱,他不是真的想歸隱,他只是求仕不得而產生了歸隱的心,他的內心是不能真正享受隱逸生活的,所以他們才會很痛苦,甚至像孟浩然最後陷入了求隱也不得求仕也不得的夾縫中。但陶淵明不是這樣的,他說“不為五斗米折腰”就馬上辭官不做了,而且他是真的能享受這種山水田園生活的樂趣: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這種對山村田園生活的熱愛滲透在陶淵明筆下的眾多詩詞中,對於塵網的羈絆束縛,他就像身處樊籠一般。但有的鳥是註定無法被禁錮的,他嚮往的是更自由更廣闊的天空。

陶淵明果然熱愛勞動,寫詩都不忘勞動的真諦: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義熙元年(公元405年),陶淵明棄彭澤令返回柴桑,住在上京裡的老家。義熙四年(408年)六月,陶淵明隱居上京的舊宅失火,暫時以船為家。兩年後即晉安帝義熙六年(410年),移居潯陽南里(今江西九江城外)之南村村舍。當時作者46歲。

在移居南村不久,陶淵明便愛上了這裡的生活,寫下了大量的詩歌,其中《移居》就是在這個階段創作的,我們一起來讀。

《移居·其二》魏晉·陶淵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農務各自歸,閒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這首詩可能不如《飲酒》、《歸園田居》等出名,在陶淵明的詩歌中算是比較冷門的,但是這首詩的最後兩句卻是至理名言,翻譯成我們現在的話就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下面我們一起來解析一下這首詩歌。

陶淵明果然熱愛勞動,寫詩都不忘勞動的真諦: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春秋兩季有很多好日子,詩人經常同友人一起登高賦詩。能“賦新詩”,可以看出這些人自然不是一般的農民,而是同詩人志趣相投計程車人。“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朋友過門,互相招呼,相聚在起,如果有酒,大家一起斟酌品嚐。與杜甫說“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彷彿聽到了那親切的招呼聲,又彷彿看到了他們喝酒時那悠然自得的樣子。人與人之間率真融洽的關係恰當的表現出來。

當然,人們也不是終日飲酒遊樂,平時各自忙於農務,有閒時聚在一起才覺得興味無窮:“農務各自歸,閒暇輒相思。相思輒披衣,言笑無厭時。”有酒便互相招飲,有事則各自歸去,在這個小小的南村,人與人的關係非常實在,非常真誠。“各自歸”本來指農忙時各自在家耕作,但又與上句飲酒之事字面相連,句意相屬,給人以酒後散去、自忙農務的印象。

“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意思是說,這種登高賦詩、飲酒言笑的生活真是很美好,不能輕易地拋棄它。這兩句詩是詩人對南村生活的感慨。表面看平平淡淡,而實際上卻蘊含著深深的慨嘆:登高賦詩、斟酒品嚐、躬耕田野、披衣相訪,這種生活是多麼愜意,而官場上有的卻是明爭暗鬥、爾虞我詐。有此對比,所以詩人才說:“無為忽去茲”。這裡表達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官場的厭惡,和自己永遠躬耕田畝的決心。

陶淵明果然熱愛勞動,寫詩都不忘勞動的真諦: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這兩句詩是這首詩的又一個層次,是詩人對勞動生活的深刻認識: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如果沒有最後兩句,整首詩就顯得單薄了。說明詩人喜歡的只是登高賦詩,但這些不用隱逸就可以得到。就無法凸顯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正是這兩句詩,使全詩的內容更加豐富深刻。由前面生動生活畫面的刻畫,到這裡講出自己的道理。但這不是生硬的說教,而是一種水到渠成的總結和昇華。這個道理詩人既是說給自己的,也是說給其他人的。詩人知道想要登高賦詩、飲酒言笑的生活,就必須要有衣食作保證的。正是因為他們共同熱愛這山水田園生活,所以他們才能享受閒暇時登高賦詩的樂趣。但那些在官場為了蝸角虛名而勾心鬥狠的人永遠也不會懂,所以他們永遠體會不到這份快樂。

不愧是陶淵明,在勞動中享受生活,在勞動中收穫快樂。且永遠不忘勞動的真諦: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每天共話詩詞,關注十二讀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