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爆火的RPA尚在初期階段,擁擠的賽道廠商如何突圍?

簡介當然,想要實現超自動化並非易事,單靠RPA自身的基礎能力很難實現,在未來,會經常看到RPA廠商與AI、BI、流程挖掘類廠商進行融合、併購、合作的場景,畢竟每一項能力的研發成本不是所有RPA廠商能夠承擔的

火加一個商念什麼

爆火的RPA尚在初期階段,擁擠的賽道廠商如何突圍?

ToB行業頭條 (ID:wwwqifu)

作者 /

樊航 ·

編輯 /

瑞雪

從2019年RPA元年開啟,到現在金融、政企、零售、製造等領域隨處可見,RPA在中國的高速發展僅僅用了四年。

在這四年間,投資人對RPA賽道始終保持熱情高漲的狀態,據

「ToB行業頭條」

不完全統計,

2019-2022年間有超過40起RPA融資事件發生

,整個賽道呈現出

融資金額高、融資頻次快

的特徵。

比如市面上表現活躍的RPA廠商弘璣Cyclone,在四年間完成三輪融資,總融資金額超過2億美元;四年四次融資,總融資金額近2億美元的來也科技;還包括四年融資六次,總金額超過1億7千萬美元的影刀……

與資本熱情參與的態勢不同,有部分從業者認為RPA賽道仍處於虛假繁榮

,因為,直至今日RPA行業仍未有廠商實現盈利,燒錢虧損仍屬於常態,在低營收和高估值之間存在很大的泡沫。

這樣的反差很難不引起業內關注,中國RPA行業走到哪個階段,存在哪些問題,之後該如何發展?值得探索。

01

機會的另一面是無序競爭

RPA作為一款數字化工具,和低程式碼、BI分析軟體一樣,是幫助企業完成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一塊楔子。

只是,同樣作為一塊楔子,RPA的初級價值是可以量化的,即解放生產力,代替人工完成重複性的任務。這也直接讓當下RPA的市場機會變得更加明顯。

有資料統計,目前使用RPA產品的企業,基本上在業務上可以得到超30%的效率提升,有些業務效率甚至提升超過80%,這也是為什麼RPA廠商喊出“讓人手有一個機器人、人人可用RPA”口號的原因,畢竟高效替代低效,會產出巨大的商業價值。

理論上,RPA的使用範疇可以覆蓋千行百業,比如銀行行業的資料驗證、多系統間資料遷移、客戶賬戶管理等;醫療行業的患者資料處理、醫生報告、醫療賬單處理等;保險、電信通訊……幾乎所有線上業務規則化標準化且重複的工作都可以透過使用RPA去替代。

與RPA高市場需求所體現出來的不同是,當前國內RPA滲透率尚在初期階段

據相關資料顯示,2022年中國RPA市場規模在33億元左右,到2024年中國RPA市場規模將達到約82億元,2021-2024年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50%。

在未來5到10年RPA賽道都會保持著超30%的年複合增長率,預計到2027年達到270億元,是名副其實的高速增長賽道。

在這高速增長的賽道里,其實並不缺乏玩家。目前中國

RPA

市場上的玩家大致可以分為四類:

一是影刀、來也科技、弘璣Cyclone、九科資訊等RPA初創公司;

二是藝賽旗等擁有豐富To

B軟體經驗的行業玩家;

三是阿里雲、華為雲、金蝶、用友等大廠孵化的RPA產品;

四是達觀資料、英諾森等其他行業切入的RPA廠商。

由於目前國內RPA行業滲透率低,大部分巨頭都集中擠在幾個明顯的行業,包括像上市公司UiPath、明星巨頭Blueprism等眾多國外企業也參與了國內市場的角逐,整個賽道玩家都面臨不小的競爭壓力。

根據德勤全球RPA調查資料顯示,53%的歐美企業已將RPA透過某種形式同業務相耦合,但相較於發達國家的高相容性,中國RPA滲透率相對較低,應用大多數停留在金融、電信等數字化程度較高的行業。

這也導致了國內RPA公司的競爭走向,都擠在了IT環境成熟的區域,不那麼標準化的場景和領域鮮有吃螃蟹的人,且由於在RPA賽道,產品同質化非常嚴重,融到錢的企業容易鋪到銷售和價格戰上,導致很多廠商都進入這種無序競爭盲目發展的漩渦之中。

有多位知情人士向

「ToB行業頭條」

透露,在一場國內政企的RPA採購招標會上,海外RPA廠商十幾萬均價的報價,到最後成交會發現國內有很多報價低至萬元的廠商中標,基本上毫無利潤可言。

且這樣的現象,不在少數。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從業者會抨擊競對毫無底線的原因,這也導致了國內市場基本很難走出盈利的企業。

弘璣Cyclone曾向相關媒體透露,RPA賽道發展至今,經歷了三個階段,1。0階段是證明RPA價值;2。0階段比拼價效比、即單點產品能力和價格;3。0階段是整個自動化閉環解決方案。

很明顯,中國RPA市場目前正處在的2。0階段向3。0過渡的階段,但真正能突圍出來並不容易。

02

超自動化成RPA最熱技術趨勢

RPA+AI+流程挖掘等技術走向融合

在RPA行業面臨同質化、價格戰時,核心競爭力成了企業突圍的關鍵點。落實到細節就是產品是否解決了客戶痛點,有沒有體現RPA最終的價值,實現終極目標。

這也是行業從2。0往3。0跨越的直接體現。

3.0階段的最終形態,就是Gartner所提出的超自動化。

超自動化是以RPA為核心,新增人工智慧、流程挖掘、BI分析或其他高階工具,提供整體自動化閉環解決方案,協助實現處理複雜場景的決策的能力。

甚至透過直接互動,讓RPA 機器人去協助建立 RPA 流程,最終可以為越來越多知識型工作實現自動化,讓每個人每個企業都能參與到數字化轉型中。

這也意味著單純做RPA的廠商必須透過自研或者融合去吸收AI、流程挖掘、BI分析等能力,去實現最終目標。

大多數廠商和從業者認為,想要實現超級自動化流程建立,像目前RPA廠商都在走的一個路徑,RPA+AI。業界的共識是如果RPA是代替人工的手,那AI則是大腦,AI賦予RPA自主學習的能力。

其中

AI的高階玩法流程挖掘成為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技術

透過跨平臺、跨系統的業務操作日誌採集,生成流程執行方式的完整檢視,從而發現、監測和改進實際流程,這樣能全面的理解業務流程,找到效率低下的根源並確定自動化改進的機會。

現在不管是RPA廠商還是企服軟體廠商,都意識到流程挖掘對業務流程最佳化的重要性,開始透過收購、引入和自研的方式獲得流程挖掘技術。

有一點很明顯的現象是,目前國外的企業都偏向於收購併購,而國內的企業都在紛紛自研。

比如UiPath在2019年收購視覺化業務分析流程工具公司ProcessGold,2022年初,微軟收購流程挖掘技術領先者Minit。

像國產RPA廠商弘璣Cyclone、藝賽旗、來也科技、九科資訊等都推出了自有的流程挖掘產品,此外也有像望繁信、雲智慧等主打流程挖掘以及推出相關產品的廠商。

當然,想要實現超自動化並非易事,單靠RPA自身的基礎能力很難實現,在未來,會經常看到RPA廠商與AI、BI、流程挖掘類廠商進行融合、併購、合作的場景,畢竟每一項能力的研發成本不是所有RPA廠商能夠承擔的。

03

縱深業務場景還需要

與其他軟體進行整合

提升的整體技術能力是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途徑,但並非唯一途徑。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還需要廠商尋找更多的業務場景。

比如像國內也有垂直行業的RPA服務商對某些行業的某些業務場景有著深度理解,也形成了很深的Know-How,自然會擁有一定的市場空間。

但對於做通用型的PRA廠商而言,想要縱深業務場景,就需要不斷積累不同行業的不同業務場景。

最普遍的方式就是與其他軟體技術進行融合與整合。將RPA與HR系統、財務系統整合是當下最常見的方式之一,這樣有助於減少人為失誤,保持流程準確性。

再比如,將RPA整合在企業原有的ERP、CRM系統上,用以打通資料壁壘,最佳化遺留系統性能。對於那些多達上百種系統軟體的企業而言,整合和融合至關重要。

這樣的方式也是UiPath近期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從去年到今年,UiPath和全球最大的基於雲的資料倉庫Snowflake進行整合,允許RPA機器人從幾乎任何地方收集資料、驗證和豐富資料。

按照UiPath業務發展和產品聯盟高階副總裁Dhruv Asher的說法,只有透過強大的資料分析平臺才能實現端到端的自動化,這樣的平臺才能應對如今複製資料的爆炸式增長。

此外,UiPath還和全球人力資源一哥Workday實現整合,結合數百個HCM和財務交易相關流程,提供更快捷的自動化體驗。

從UiPath的路徑不難看出,業務流程管理領域走向了相互融合的局面,這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RPA的能力和應用場景,是RPA廠商保有競爭力的重要一環。

04

商業模式上偏向PRAaaS

不論是技術投入還是縱深業務場景,實質上都是為了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吸引更多客戶。

尤其是一切皆服務的趨勢下,遷移上雲一直都是軟體萬年不變的話題,為了避免RPA成為大型企業的轉職司機,讓廣大中小企業更方便的應用RPA,RPAaaS模式也是未來的走向之一。

使用RPAaaS跟使用其他SaaS軟體一樣容易,只要在網頁

登陸客戶

端就能簡單的開發、配置以及管理業務流程,大大降低了RPA機器人的開發與應用難度。

在不涉及核心業務的場景中,已經上雲的企業也會優先選擇RPAaaS。

一來無需投資昂貴的成本進行基礎設施建設、諮詢培訓、前期許可,二來可以實現人人皆可操作。

比如像UiPath的產品已經實現了網頁端登陸,在UiPath今年的財報中顯示,UiPath的營收重心已經從授權收入、專業服務收入轉向訂閱收入,其今年的訂閱收入整體增長38%,訂閱收入也會是UiPath未來營收的最大構成之一。

也可看到當下有很多廠商也開始積極從技術上拓展RPAaaS,實現基於雲的RPA部署,進而

減低

使用者在RPA部署與使用上的難度,以推動RPA人人皆可用的目標。

05

寫在最後

在當下的國內外RPA廠商中,能力都各不相同,有

具備技術開發基因的,也有擅長市場和營銷拓客的,也有綜合能力相當的。

因此,在具體往前走的路上每一步上,國內RPA廠商都會有不同的策略,畢竟又要面對競爭,又需要驗證實際的可行性,所花費的成本也不是每家廠商可以負擔的。

在這樣高速發展的市場,找到適合自己的路,實現營收,保證在融資潮過後不掉隊,才是RPA廠商該關注的,反之,那或許將是另外一個不同的故事。

但總之,RPA的繁榮背後,實際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