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唐代,西北地區遊牧族群的人口數量估測

簡介史籍中有關上述三個族群的人口記載只有其士兵的數量,如果按照前文高昌的兵、民比例來算,在貞觀末年,這三個族群的人數能達到近4萬人

唐朝時西域有多少人口

在人口史領域,有關唐代的遊牧族群數量的研究成果為數較少。崔明德對唐代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人口進行過研究,但其研究的地域範圍已經大大超出本文所指,並且其人口資料和論證過程也值得商榷。和歷史上大多數時期一樣,唐代的西北地區活躍著眾多的遊牧族群,這些遊牧族群或與唐廷對抗,或受唐廷所設定的羈縻府州的管轄但不上版籍戶口,所以這些族群的人口數量在史料中是沒有具體記載的。

目前為止我們雖然知道唐代西北地區的大部分割槽域都是以畜牧業為主的,若想細緻研究當時畜牧業的規模和區域分佈,人口的數量就是不能迴避的問題。但這些以遊牧為主的族群的人口數量在史料中並沒有明確的記載,因此只能從其他角度進行大致的估測。所幸本節研究的目的並不是人口史研究中極其嚴格的具體的數量研究,而是推測出一個大致的人口規模及其分佈。

由於唐代西北地區的遊牧族群名稱繁多,其源流、世系和相互關係也極為複雜,筆者結合民族史研究的成果和史料記載對唐代西北地區主要的遊牧族群的名稱及其關係進行如下彙總。

唐代,西北地區遊牧族群的人口數量估測

只是簡略的列出唐代西北地區諸遊牧族群的大致情況,其實際情況遠比表中要複雜的多,尤其以突厥諸部、鐵勒諸部和党項諸羌的活動最為複雜。各個族群部落時而相互攻伐,時而聯合攻伐他部,時而從屬於另外一個較為強大的族群,其流動性和融合性極強。因此中以和唐王朝對抗,對唐王朝產生過重大軍事威脅的遊牧族群為例,以唐代的年號為序,對主要遊牧族群的人口數量推測。

唐初之時,高昌地區正處於麴氏高昌時期,此時的高昌是從屬於突厥的。到貞觀十四年(

640

年)侯君集平高昌之時,高昌“勝兵萬人”,之後唐在此設定西州,“分兵略定,凡三州、五縣、二十二城,戶八千

口三萬,馬四千

。到開元時期,高昌地區的戶數達到了

11647

戶,如果按照置西州之時的戶口比率來算,當地的人口數量已經是遠超

4

萬口的。

天寶年間的戶口數量前文已列,就不在羅列。這個數字只是唐代編戶中記載的人數,有學者研究認為,高昌地區的民族構成極為複雜,在唐置西州之後,這裡先後有鐵勤、突厥、突騎施、粟特等族群活動。到唐代中後期之後,該地區附近先後活躍著很多的遊牧族群,因此可以推測到唐代中後期,這裡的人口總量是不低於

5

萬的。

唐代,西北地區遊牧族群的人口數量估測

目前能見到的有關龜茲、焉耆、疏勒和於倒人口的記載不多。其雖然在唐的羈縻之下,但整個唐代屢次反叛或被其他族群所征服。史載龜茲

“有城郭屋宇,耕田畜牧為業。有良馬、封牛。饒蒲萄酒,富室至數百碩貞觀二十年(

646

年),龜茲王“率眾五萬,逆拒王師,(郭孝恪)前後破其大城五所,虜男女數萬口”,加上其兵敗後又糾集的突厥兵一萬餘人,由此可知在其轄地地域範圍內至少有

7

萬餘口人。焉耆“勝兵二千餘人,常役屬於西突厥”;疏勒,“勝兵二千人”,於闌,“勝兵四千人”,“及阿史那社爾伐龜茲,其王伏閽信大懼,使其子以駝萬三百匹饋軍”

史籍中有關上述三個族群的人口記載只有其士兵的數量,如果按照前文高昌的兵、民比例來算,在貞觀末年,這三個族群的人數能達到近

4

萬人。其中於闌一次效能獻出一萬餘頭駱駝,由此推知其經營畜牧業的人口數量也不在少數。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西域族群都不同程度的受控於西突厥諸族群,或被役使,或有聯姻現象,因此其人口數也極有可能與西突厥有一定程度的重合。

唐初之時在關內道地區面對的是東突厥諸族。自武德四年(

621

年)起,東突厥諸部頻繁襲擾唐廷,自代北直至河西走廊均受其劫掠。武德九年(

626

年),東突厥頡利可汗甚至揮師進攻至武功、高陵,直達渭水北岸,突厥這次的進軍規模達到了十餘萬騎。此時的東突厥汗國先後統治著鐵勒諸部的回糹乞、薛延陀等部族。武德年間,薛延陀可汗夷男率其部落七萬餘家附於突厥。應由此可以推斷,加上附屬的薛延陀等部的人口,結合高昌的兵、民比例,武德年間活躍在西北地區的東突厥的人口是不低於

70

萬的。貞觀之初,突厥治下的諸部族先後叛亂

唐代,西北地區遊牧族群的人口數量估測

在諸部落相繼叛逃之後,貞觀四年(

630

年),李靖討伐東突厥時“斬萬餘級,俘男女十餘萬四。而更多的人口則融入薛延陀、回紇之中。歸附唐朝的東突厥部族被安置在黃河河套以南的關內道北部地區,設定羈縻州府,如思摩部族在貞觀年間的人口就有

10

萬餘人。換言之,此時的東突厥在被回紇打敗之後,仍然有不低於

20

萬的人口活躍在關內道北部至河西走廊以北地帶。

東突厥滅亡之後,隨之興起的是薛延陀部。貞觀十五年(

641

年),薛延陀糾集同羅、僕固、回紇等部族,帥兵

20

萬進攻安置於定襄故城的思摩部,屯兵於今呼和浩特地區。前文中已述,武德年間薛延陀夷男部的只有

7

萬餘戶、

30

萬人左右。考慮到人口增殖因素,此時的薛延陀部族在融合其他鐵勒部族之後,其人口數是不低於

80

萬的。

與此同時,東突厥滅亡之後的回蛇開始興起,其一直活動在西域及河西地區,先後有西州回鶻和甘州回鶻等較為出名的族群,《舊唐書》載,回蛇族群的人口數量在永徽三年平阿史那賀魯之時,

“右驍衛大將軍契宓何力率燕然都護所部回蛇兵五萬騎討之”,此時的回紇兵為

5

顯然並不是其全部兵力。按照西州的兵民比例,此時的回紇人數至少在

22

萬以上。在寶應元年(

762

年)為“萬餘人”

顯然是沒有統計到河西失陷後的各個回鶻族群。到貞元六年(

791

年),其人口數量為

5

萬;開成年間則達到了

9

萬;會昌年間達到了

10

萬。這種人口數量的顯著增長顯然與河西地區失地的收復有關。

唐代,西北地區遊牧族群的人口數量估測

吐谷渾的活動範圍大致位於今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省及其附近地區。唐初,吐谷渾和東突厥幾乎同時在西北地區的南北兩個方向進行襲擾。在解決掉北方的突厥宼邊問題之後,貞觀九年(

635

年),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人率兵近

10

萬奉命出擊吐谷渾,“侯君集、王道宗引兵行無人之境二千餘里

進逾星宿川,至柏海

”。

唐廷出擊吐谷渾用兵近

10

萬,表明在唐初之時吐谷渾的軍隊數是不低於唐軍的半數的。隋代的記載也能印證這個推論

這還只是吐谷渾的一個部落頭領所率領的人數。隨後,投降內附的十餘萬口最後都

“尋復追還

。如此多的牲畜數量可以類推其支撐的人口數量之多。考慮人口增殖因素,到貞觀九年(

635

年)之時其人口肯定是不低於

20

萬的。

龍朔三年(

663

年),吐谷渾被吐蕃所滅。之後其部族一部分遷於涼州,一部分逃亡至祁連山,更多的則被吐蕃所控制。咸亨三年(

672

年),逃亡至祁連山到涼州一帶的吐谷渾諾曷缽部被唐廷遷徙到靈州地域,置安樂州以羈縻之。至於這部分內徙的吐谷渾族群人數有多少,史料中並未明確提及。

唐代,西北地區遊牧族群的人口數量估測

上述史料中,被遷徙到靈州的吐谷渾族群並非僅僅是有逃亡至涼州一帶的諾曷缽部。還有長壽元年(

692

年)王孝傑從河源軍所遷移的耽爾乙句貴部。從郭元振所言中可以推知:其一,吐蕃在滅亡吐谷渾後退卻,有一部分吐谷渾部族仍然生活在吐谷渾故地;其二,吐谷渾部落的內附時間持續了數十年,且有叛逃歸其舊地的情況;其三,先後安置於靈州附近的吐谷渾部族達到了“數十部”。這個人數無法具體得知,如果按照開皇吐谷渾一部名王的口數

4000

餘人來算,先後安置於靈州附近的吐谷渾部族至少在

8

萬餘口。

換言之,大部分吐谷渾部族仍然是生活在今青藏高原東北緣地帶,被吐蕃所統治,成為吐蕃軍事行動的主力。在吐蕃攻陷河西隴右地區之後,吐谷渾族群的活動範圍遠達西域、河西走廊地帶。唐代中後期的廣德元年(

763

年),吐蕃兵制被稱為“大料集”,“大料兵,率三戶出一卒,虜(吐蕃)法為大調集如若按照吐蕃徵發士兵的“大料集”兵制,廣德年間吐谷渾和党項的人口達到了

60

萬戶。但這“二十餘萬”並沒有像其他史料記載一樣明確表明是“發兵”,而是“率眾

貞元三年(

787

年)

“(崔)瀚誘賂蕃中給役者,求其人馬真數,凡五萬九千餘人,馬

八萬六千

餘匹。可作戰者僅三萬人,餘悉幼童,備數而已。”若依據該史料分析,上述廣德年間的吐谷渾、党項諸部“二十餘萬眾”也極有可能並非都是作戰計程車兵。照此比例摺合算來,廣德年間這次軍事行動中的作戰兵力約為

8

萬餘人,按照“三戶出一卒,的大料集原則,則“二十餘萬,應該是吐蕃所役使的治下的吐谷渾等部族的人數無疑。而結合下文中党項的分佈及數量,有理由相信這

20

餘萬人中,吐谷渾部族是佔據絕大多數的。

唐代,西北地區遊牧族群的人口數量估測

唐初,党項經常和吐谷渾一起進犯西北邊界,說明其大部是從屬於吐谷渾的。貞觀五年(

631

年),唐太宗掃除北方的突厥之後,党項先後投降內屬的人口達到了

30

萬口之多。這些党項族群一

始被安置在今青海黃河沿岸地帶。

龍朔三年

663

年)吐蕃滅吐谷渾後,這些党項族群開始部分內遷。在高宗年間,這些党項羈縻府州先後遷至關內道的慶州、銀州等地,被銀州、靈州都督府管轄的內遷党項羈縻府十二、州二十八。到天授三年(

692

年)的時候,這些內附的党項族群“凡二十萬口,分其地置朝、吳、浮、歸等十州,仍散居靈、夏等界內”。自四月以前猶是天授三年。”周偉洲先生認為,這是龍朔年間受吐蕃控制的党項部落,在此時也內附唐朝。換言之,在公元

700

年前後,党項的人口至少有

21

萬人,活動區域在靈州、夏州和河西走廊區域。

到安史之亂後,唐初遷徙至隴右北部地區的党項族群開始向慶州、夏州、靈州一線遷移,而唐初內徙的一部分黨項則繼續東移至銀州、綏州一帶。這些党項族群與後來遷徙至此的突厥族群混雜在一起,其人口數量不得而知。由此可以大致推測,考慮到人口增殖因素,在唐代中後期,党項族群的人數是不低於

30

萬的。其主要活動地區已經轉移到關內道北部的慶州、夏州、靈州、銀州、綏州一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