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習秀教育???二模考試】送房明府①罷長寧令湖州客舍·河北二模

簡介”第一部分【“起”定基調】“起”,即起句,詩之首句或首聯,是緊承詩題,引出所敘、所描之人、時、地、事、景,往往有照應題目,統帥全詩,渲染氣氛、烘托情感、奠定基調、鋪墊意境的作用

流人是什麼意思

試題呈現(2021年石家莊二模考試)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題。

送房明府①罷長寧令湖州客舍

李嘉祐

君為萬里宰,恩及五湖人。

未滿先求退,歸閒不厭貧。

遠峰晴更近,殘柳雨還新。

要②自趨丹陛,明年雞樹③親。

【注】①明府:唐時對縣令的通稱。②要:應該③雞樹:古代中書省的別稱。

1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聯對仗,意境闊大,句中“萬里”言距離之遙遠,“五湖”言恩澤之廣大。

B。“未滿”句寫房明府任期未滿而求退“歸閒”句寫他要歸家過閒居生活。

C。頸聯寫遠峰因晴顯得更近、柳樹因雨顯得清新,借清新之景襯托悽惻別情。

D。本詩運用敘述、描寫、議論等表達方式,表現出作者與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16。元人範德璣說:“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永。”本詩頸聯為

“轉”,體現怎樣的變化?有怎樣的表達效果?(6分)

參考答案

15。C【解析】錯在“襯托悽惻別情”,本詩雖是送別詩,但並沒有過多地寫別情,而是重在表達對房明府的讚美和期望。全詩的情調較為歡快,別情並不悽惻。第三聯的寫景,景色優美,是對送別之地周圍環境的描寫,它襯托的應該是較為歡快的情緒,含有對房明府的祝福。

16 變化:

①表達上,由上文記敘、議論結合轉為寫景;(2分) ②情感上,由上文對朋友的讚美,轉為表達對朋友的深情與不捨,以及對朋友的美好祝福。(2分)(共4分)

效果:①使全詩更富波瀾變化,避免平鋪直敘;②融情於景,含蓄動人,使詩意鮮活生動。

詩詞的結構謀篇又稱章法。分成“起”“承”“轉”“合”四部分。

元代範德璣的《詩格》:“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 [ chōng róng ],轉要變化,合要淵水(深潭)。”

第一部分

【“起”定基調】

“起”,即起句,詩之首句或首聯,是緊承詩題,引出所敘、所描之人、時、地、事、景,往往有照應題目,統帥全詩,渲染氣氛、烘托情感、奠定基調、鋪墊意境的作用。

前代關於“起”的看法

1。

詩重發端,惟詞亦然,長調尤重。有單起之調,貴突兀籠罩,如東坡大江東去是。有對起之調,貴從容豆類整煉,如少遊山抹微雲,天粘衰草是”

——清代詞評家 沈祥龍

2.或對景興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題起。要突兀高遠,如狂風捲浪,勢欲滔天。然有賦起,有比起,有興起,有主意在上一句,下則貼承一句,而後方發出其意者。

——元代中期著名詩人楊載在《詩法家數》

3.做詩起筆,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之別。明起者,開口即就題之正意說起,隨明見題字,然不得謂之“罵題”。暗起者,不就題面說而題意自見。陪起者,先借他物說起,以引申所詠之物。反起者,不說題之正面,而先從題之反面著筆。學者明此諸法,起筆者尤以來勢突兀為勝,若一涉平淡,便覺句法不挺矣。茲錄唐詩得力在起兩句之一首於下,以便學詩者有所取法焉。 (注:“罵題”,是從反面立論的意思)

——劉坡公《學詩百法》

關於“起”相關的總結

1。

“起”的基本要求“起筆突兀”

例如:“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獨立”二字劈空而來,突兀有力,表現詩人昂然挺立、傲世天下的大無畏形象。

2。

“起”的形式(不同標準,不同的分類)

A 賦(

平鋪直敘

)起 比(

比喻

)起 興起 (

以其他事物為發端,引起正題,多以寫景起。

B 明起(開門見山)、暗起、陪起(比興)、反起 (個人認為,明起相當於開門見山;陪起相當於“比興”)

(1)明起:就題之正意說起,隨明見題字

和晉陵陸丞相早春遊望

唐·杜審言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這首詩第一句就拈出“獨有”二字,第二句用“驚”字作襯,有登高一呼之概。這就是明起,也是“起筆突兀法”。杜審言的這種起筆,也是楊載所說的“賦起”。

(2)暗起:就是在起句中,沒有出現標題的字眼,而是透過事物的獨特的特徵,暗含題目的本意。

《詠石灰》

明·于謙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碎骨粉身終不顧,只留清白在人間。

❤這是一首詠物詩,採用象徵手法,表面上是詠石灰,實際借物喻人,表現了詩人高潔的理想。整首詩筆法凝鍊,一氣呵成,語言質樸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強;尤其是作者那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大無畏的凜然正氣更給人以啟迪和激勵。“千錘萬鑿出深山”形容開採石灰石很不容易,不點題卻含題意,給人想象空間大。

(3)陪起:就是先借其他事物,來引出本題。

《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此詩在藝術上巧妙地採用了“興”的表現手法。首章以雎鳥相向合鳴,相依相戀,興起淑女陪君子的聯想。以下各章,又以採荇菜這一行為興起主人公對女子瘋狂地相思與追求。全詩語言優美,善於運用雙聲、疊韻和重疊詞,增強了詩歌的音韻美和寫人狀物、擬聲傳情的生動性。

(4)反起:即不從題目正面說起,而從反面引出本題。

《喜外弟盧綸見宿》

唐·司空曙

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

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以我獨沉久,愧君相見頻。

平生自有分,況是霍家親。

❤此詩是作者為表弟盧綸到家拜訪有感而作。首句寫作者悲涼的境遇:年老獨居荒野,近無四鄰,孤苦無依,生活貧困。“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把一位窮愁潦倒的白頭老人的形象刻畫得很豐滿。後兩句寫對錶弟到來的感激,這是寫“喜”,但喜中有悲。喜的是因為自己被貶沉淪,親人還來探望,自然喜出望外;但自己的處境不佳,又感到對不起親人,所以仍感辛酸慚愧。題旨為“喜”,而作者卻從靜夜無鄰,荒居寂寞之景況敘起,而點出外弟之肯來為“可喜”

之事。反起的作用在於欲揚先抑,使突出情感作用更大。

C (1)

以景起

,營造切合主題的環境,因景生情,依景敘事,帶出詞的主體部分來

(造境)

(2)

以情起

,開門見山,直抒胸臆,道出詩歌的主旨或概括主要內容

(造勢)

(3)

以事起

,先敘事,再就事生髮議論;

(4)

以問起

,先設一問,或點出題意,或造一懸念,引人深思

(造思)

高考相關的知識點

詩歌開頭的形式以及作用

1。 以景開頭,照應題目,透過……意象,渲染……氣氛,襯托……心情,奠定……情感基調

2。 以情開頭,照應題目,開門見山,統領全詩,揭示主題,概括內容

3。 以事開頭,照應題目,生髮議論

4。 以問開頭,點出題意,製造懸念

作用的術語:

引出所敘、所描之人、時、地、事、景,往往有照應題目,統帥全詩,渲染氣氛、烘托情感、奠定基調、鋪墊意境的作用。

【小練習】

《聽流人水調子》 (王昌齡)孤舟微月對楓林,分付鳴箏與客心。 嶺色千重萬重雨,斷絃收與淚痕深。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樂人;水調子,水調歌。

問:第一句寫景,在全詩中有什麼作用?

1.交代了環境、時、地;

2.為全詩定下了清冷的基調,烘托了氣氛;

三個典型的意象孤舟——漂泊;微月——客愁;楓林——肅殺(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3.透過寫景抒發了一種寂寞惆悵的心情。

參考譯文:

夜晚,天上一彎微月,江上一葉孤舟,兩岸是黑黝黝的楓林。(在如此悽清的環境中只有音樂能書法情感)吩咐流人演奏演奏箏,箏聲響起,引發客人的共鳴。

就像是飄飄灑灑永不停止的秋雨,瀰漫在山嶺之上。突然,箏絃斷了,樂人思念之極,哀傷之極,以致忘情忘形;低首望去,絃斷之處,淚水已經溼透了衣衫。

2。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

東坡① 蘇軾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

莫嫌犖确②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注]①此詩為蘇軾被貶官黃州時所作。東坡,是蘇軾在黃州居住與躬耕之所。②犖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詩中有何作用?請簡要賞析。

答:第一句是全詩的鋪墊,描繪出一幅雨後東坡月夜圖,營造了一種清明幽靜的氣氛,以映襯作者心靈明澈的精神境界。

第二部分

【“承”起而續】

“承”就是承接連貫。“承”句與“起”句語意接近,關聯極為密切。它不是對“起”句簡單的重複,而是“起”句的延續、深化,兩句之間的意思可互為因果、承接、補充說明等關係。在結構上,還有承上啟下,鋪墊蓄勢,提供依託的作用。

《柳梢青·送盧梅坡》

宋·劉過

泛菊杯深,吹梅角遠,同在京城。聚散匆匆,雲邊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傷情。覺幾度、魂飛夢驚。後夜相思,塵隨馬去,月逐舟行。

❤這首詞是劉過為送別在京城結交的好友盧梅坡而作。上片寫離別之苦,下片寫別後之思。整首詞情深意切,婉轉動人。從結構來看,“聚散匆匆”一句為全詞第二句,相當於 “承”句。“承”首句“聚”意,啟下句“散”情,並進一步用“雲邊孤雁,水上浮萍”兩個意象表現對友人的不捨與牽掛,強調二人相聚之短暫、相別之倉促。在寫聚、散的內容之間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前代關於“承”的觀點

1。 頷聯:或

寫意,或寫景,或書事

(內容)

,用事引證。此聯要接破題,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

——

楊載在《詩法家數》

2。 律詩以

第二聯

為承筆,或寫意,或寫景,要與上聯起筆銜接,不可松泛。起筆一聯,僅渾括大概;

點醒題意,全在此聯

。且需留有不盡之意,以開下文轉筆一聯。茲錄唐詩中第二聯最警切之一首,以饗讀者,俾知醒題之法也。

——劉坡公《學詩百法》

軍中聞笛 張巡

嶢岧試一臨,虜騎附城陰。不辨風塵色,安知天地心。

門閒邊月近,戰苦陣雲深。旦夕更樓上,遙聞橫笛聲。

3. “承”的形式

承在詞中作承接、或展開起句之用,以此來鋪排事情的過程。承在詞中最無常法,表現的形式很多。

多以時空、邏輯關係為線索,叫做順,反之為逆,統稱為順逆。

多重時空交錯的結構,叫“錯綜”。

就順來說,可以有:先昔後今;從內到外;由景及情;前因後果。

就逆來說,則有:先今後昔;從外到內;由情及景;前果後因。

就錯綜而言,就是將其順逆所說的關係跳躍交錯,極盡吞吐曲折、抑揚頓挫之變化,這種形式最難掌握,非大家不可為。

4.高考知識點

句與句之間的關係的相關術語:重章疊句、鋪墊、照應、過渡、抑揚、總分

“承”句

A承句和起句的關係:承接、因果、補充

B承句的作用:承上啟下 鋪墊蓄勢

【小練習】

小齋即事 憐琴為弦直,愛棋因局方。

未用較得失,那能記宮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萬事妨。

雖此二物隨,不繫有興亡。

問:詩的第二聯對第一聯的句意起了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

答:第二聯是對第一聯句意的補充。“未用”是承“愛棋”句而說,“愛棋”是愛棋盤的方,故沒有想到要用棋來較量勝負、“哪能”句是承“憐琴”句而說,“憐琴”是愛琴絃的直,所以怎麼能用它來記宮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聯突出強調了第一聯中“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能寫出對第一聯句意補充,給1分;能指出兩聯間句子的承接關係,給2分;能加以分析說明,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

作者寫琴棋二物是

託物言志

。他以琴棋二物的“品”,來寫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稜角。正因為自己方直之品不變,結果到頭來“世愈疏”、“萬事妨”,只落得小齋獨處,無關乎國家的興亡了。這些都抒發了作者對個人遭遇的感慨,對世事譏諷的情懷。

能寫出託物言志,給2分;能寫出作者之“志”,給2分;能寫出抒發什麼樣的情懷,給2分。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

柳梢青·送盧梅坡 劉過

泛菊杯深,吹梅角遠,同在京城。聚散匆匆,雲邊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傷情?覺幾度,魂飛夢驚。後夜相思,塵隨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飲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聚散匆匆”一句,在內容上強調什麼?在上片的結構上起什麼作用?

參考答案:

1.強調二人相聚之短暫、相別之倉促。在寫聚、散的內容之間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從結構來看,“聚散匆匆”一句為全詞第二句,相當於絕句中的“承”句。“承”首句“聚”意(“同在京城”),啟下句“散”情,並進一步用“雲邊孤雁,水上浮萍”兩個意象來喻指離別之苦。)

第三部分

【“轉”開生面】

“轉”是指結構上的轉折,往往體現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轉換。表明詩意的轉折變換,避免使全詩更富波瀾變化,避免了詩詞的平鋪直敘(作用1),讓詩意鮮活生動起來(作用2),同時也轉向了詩歌主旨的揭示。

前人關於“轉”的觀點

頸聯:或寫意、寫景、書事、用事引證,與前聯意相應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

——

楊載在《詩法家數》

轉者,就承筆之意,轉捩以言之也。其法有三:一、進一層轉;二、推一層轉;三、反轉,總以能與前後相呼應,活而不板者為佳。唐詩之注重轉筆,而上下一氣者,當推杜甫《春望》一首,茲特選錄於下,非學到功深者,斷難揣摩其萬一。

——劉坡公《學詩百法》

高考相關知識點

1。

轉的形式

A 內容上 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 、變化到不變、眼前實景到想象虛景

B 表達上 記敘議論到寫景 描寫到抒情等

C 情感上

2。

轉的作用

使全詩更富波瀾變化,避免了詩詞的平鋪直敘(作用1),讓詩意鮮活生動起來(作用2)

示例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頸聯表達方式由描寫轉到議論,透過“萬里”、“常”、“百年”、“獨”等字眼,從對景物的描繪轉為對自身的關注。縱(時間)橫(空間)交織,沉鬱感人。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是安史之亂後,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寫下的一首羈旅詩。詩的首句,透過午夜時分“月落”、“烏啼”、“霜滿天”三種景象,體現了水鄉秋夜的幽寂清冷和羈旅者的孤孑清寥。第二句接著描繪“楓橋夜泊”的特徵景象和旅人的感受。第三句轉向寒山寺,引出末句“山寺夜鍾”,這一詩人在夜泊中最具詩意美的感覺印象。“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和詩人臥聽疏鍾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創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藝術意境。

第四部分

【妙“合”主旨】

“合”是前三句詩意的最後合成,它是詩人思想感情抒發的凝結點,常常有點明題旨,收束全詩的作用。

《登高》尾聯兩句在頸聯兩句基礎上直抒胸臆,似一吐鬱結於胸的不快,又似無可奈何沉重一嘆。一個艱難時世中老病孤愁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令人痛惜!全詩起於“悲”而終於“悲”,悲景著筆,悲情落句。所以在結構上,“合”句(聯)常呼應開篇,首尾圓合。

《芙蓉樓送辛漸》

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若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寫的是早晨在江邊送別友人的情景。首句透過描寫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離別的黯淡氣氛。二句描寫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表達出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末句以冰心玉壺自喻,表達出自己為政清廉,如冰清玉潔一般的自豪感。詩中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與冰心置於玉壺的比象之間又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使精巧的構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使全詩天然渾成,不著痕跡,含蓄蘊藉,餘韻無窮。

前人關於“合”的觀點

或就題結或開一步,或繳前聯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場,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盡而意無窮。

——

楊載在《詩法家數》

合者,結束全詩,俾有下落也。或開一步,或放一句,總以“言有盡而意無窮”者為佳構。唐詩中合筆之足以驚人,而傳誦一時者,首推劉禹錫之《蜀先主廟》詩。茲亦照錄於後,以為學者之模範。

——劉坡公《學詩百法》

詞起結最難,而結尤難於起。結有數法,或

拍合

,或

宕開

,或

醒明本旨

,或

轉出別意

,或

就眼前指點

,或於題外借形,不外白石《詩說》所云辭意俱盡,辭盡意不盡,意盡辭不盡三者而已。

——沈祥龍

註釋1、

拍合

。即與起句呼應;2、

宕開

。即跳出之前詞所構築的框架,給人以高遠、眼界為之一寬地感受;3、

點醒

。點醒是指點明詞旨。前面所說均未道破題意,在此結句上點破,讓人有幡然醒悟地感覺。4、

翻出

。在結上突然道出與前截然不同的感受,形成巨大在落差,給人以強烈震撼,如《越中覽古》

高考相關點

1. “合”的形式

A 表達上分類

(1)是直筆明接(卒章顯志),即直接抒情、言志、闡理;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長坡破浪會用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2)是曲筆收束(以景結情),曲折表達作者的感情、寄託詩歌的主旨:“擾亂邊愁說不盡,高高秋月趙長城”,“問君能,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B 內容上分類

(1)以景結

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斷腸院落,一簾風絮”“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腸斷處”以景結情,悠然而逝,含蓄蘊藉,最能展現詞的婉約美氣質。也有氣魄雄大的詞人,以崇高悲壯之景結束全篇,如李白《秦樓月》:“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氣象雄渾冠絕古今。吳文英的懷古詞《八聲甘州》結句:“連呼酒,上琴臺去,秋與雲平。”大氣包舉,壯闊蒼茫。前人最推重“以景結情”的方式,如沈義父《樂府指迷》就很有代表性地說:“結句須要放開,含有餘不盡之意,以景結情最好。"

(2)以情結:

"覺來知是夢,不勝悲”“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情語結句,多以真率激切取勝,切忌情感表達的輕浮直露。“天便教人,妻時廝見何妨?”如此赤裸裸的呼叫,哪裡符合儒家的溫柔敦厚詩教?許多老夫子深受刺激,當然嗤之以鼻。但現在看來,周大詞人原來痴情得如此坦率可愛!

(3)以問結:

“彬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問得柔情婉轉,格外曲折動人。“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末一問,摧剛為柔,令無數英雄墮淚。

2. “合”的作用

①呼應開篇或詩題,圓合首尾;(結構上)

②對比前文或總結全詩,卒章顯志,昇華主旨(內容上);

③以景結情,含蓄蘊藉,餘味無窮(效果)。

3.

【小練習】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 幹

舉目縱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時。

鶴盤遠勢投孤嶼,蟬曳殘聲過別枝。

涼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繞石泛觴遲。

青雲未得平行去,夢到江南身旅羈。

問:詩的尾聯是怎樣抒情的?有什麼作用?

詩的尾聯直抒胸臆。詩人感嘆自己仕途多阻,未能平步青雲,雖然做夢都夢到江南故鄉,而此身卻在異地作客,語直情真,強烈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羈旅思鄉的情懷。(3分)

作用:①點明題旨,增強了詩歌情感的感染力;②以“身旅羈”和首句的“非我有”相照應,又回扣詩題的“旅次”二字,結構嚴謹。(3分)

參考譯文:

抬頭所見縱然不是我的家鄉景,仔細想來一切卻似我在故鄉時。

白鶴盤旋奔向遠方投入了島嶼,蟬拖著哀鳴餘音飛向另一樹枝。

冷月照窗倚著孤枕感到很倦怠,清泉繞石朋友聚飲自覺舉杯遲。

仕路坎坷遲遲不能平步青雲去,夢迴江南半生漂泊此身仍旅羈。

起承轉合的呈現方式的具體事例

1.絕句中起承轉合

憫農(其二)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五言絕句每句依次分別為“起承轉合”。“鋤禾日當午”寫農夫在田裡勞作的辛苦,是全詩的“起”;“汗滴禾下土”寫農夫勞作的辛苦程度,是對起句的繼續表述,所以是“承”。接下來,詩的視野離開了勞動場面轉向了餐桌,並且提出“誰知盤中餐”的設問,是非常明確的“轉”;末句“粒粒皆辛苦”,既是回答前句的設問,點明主題,又是對全詩的“收”,也就是“合”。

2.詞中起承轉合

如夢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是“起”,交代詩人寫詩的時間、背景和狀態。“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是“承”,是承前敘述詩人的狀態,取以花喻人之意。“知否,知否?”是“轉”,是對“海棠依舊”回答的反詰。“應是綠肥紅瘦”是“合”,是對“海棠依舊”回答“錯誤”的糾正,“肥”“瘦”二字借來形容綠葉的繁茂與紅花的稀少,點出春天已逐漸消失,寓意花與人同瘦,形象表達出作者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

3.曲的起承轉合

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枯藤老樹昏鴉”是“起”,描寫了秋天傍晚昏暗的景色,為“斷腸人”的活動營造了背景;“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是“承”,是對眼前悲傷景物的繼續渲染。“夕陽西下”是“轉”,轉向詩人“秋思”主題的烘托;末句“斷腸人在天涯”,是羈旅傷感主題集中表達的“合”了。

律詩以聯為單位,絕句以句為單位。但“起承轉合”並非絕對的每二句一個層次,尤其是其中的“轉”與“合”,在許多情況下,往往表現在最後的兩個單句上。而表現為“承”的句子在詩中則佔有較大成份。因詞、曲(包括古風)的長短句式的“自由體”,其“起承轉合”層次安排不能簡單的按句數劃分,要將句子和意思結合起來分析,古體詩是以“偶句”為起承轉合的常式單位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