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教越南造錢,讓泰國聽話,在印度封王,鄭和下西洋各種神操作

簡介鄭和船隊護送滿剌加使者回國,派遣特使到暹羅,宣讀皇帝敕諭

長角馬哈獸是什麼動物

鄭和,原名馬三保,雲南人,是明成祖朱棣的親信太監,又稱“三寶太監”。在“靖難之役”(朱棣以燕王的身份,從侄兒建文帝朱允汶手中奪取皇位的戰爭)中,鄭和立下大功,因此,深受朱棣信任。

朱棣為了向海外各國宣示大明威德,震懾海盜,開通海上貿易,決定任命鄭和為巡洋正使,率領船隊出使西洋。也有民間傳說,鄭和下西洋的主要任務是尋找失蹤的建文帝。

永樂三年,鄭和頂著“大明國統兵大元帥”的頭銜,率領一支龐大的船隊,向浩瀚的西洋(當時的西洋,指的是中國南海以西的海域,後世稱為南洋)出發。

這支船隊,有一百多艘船,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船隊。

船隊總共有五種船舶,第一種叫寶船,形體巨大,作為船隊的帥船,供使團成員及外國使節乘坐,同時裝載上等貨物。寶船的特點是平底、方頭、方艄,與今天的大型登陸艦的外型有相似之處。寶船擁有十二張帆,九個桅杆,數千斤重的鐵錨,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舶。第二種叫馬船,是中等體型的、快速綜合補給船,裝載次等貨物、戰馬以及各國進貢動物。第三種叫糧船,是裝載糧食和其他補給品中小型船隻。第四種叫坐船,是裝置高檔的小型船隻,以搭乘人員為主,上面有生活設施和備用品,作戰時,供指揮員們乘坐。第五種叫戰船,是專門用來作戰的小型船隻,備有武器庫,上面乘坐的都是全副武裝計程車兵。

隨同船隊出海的,有將近三萬人,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使節及隨員,包括正使太監、副使太監以及少監、內監、舍人等部下。這部分人是船隊的指揮中樞,掌握著外交、貿易、航行和戰爭的指揮權。第二部分,是航海技術人員,包括火長、舵工、水手等船工。第三部分,是財經、貿易人員,包括戶部郎中、買辦、辦事、書算手等。第四部分,是軍事人員,包括都指揮、指揮、千戶、百戶、軍士等。第五部分,是翻譯、醫官、和尚、道士、卦師等其他人員。其中,和尚、道士和卦師的作用,相當於心理醫生。和尚誦經,可以使信奉佛教的船員獲得精神力量,從而敢於面對驚濤駭浪;道士作法,可以平復人們因長期海上生活而產生的狂躁情緒;至於卦師,可以透過對航海途中遇見的異象和人們的夢境進行解讀,消除人們的疑懼心理。

鄭和船隊出海第一站是占城。到達占城後,鄭和率領五百名官兵下船登陸,代表皇帝宣讀聖旨。

占城國王恭迎聖旨。因為經常受到鄰國安南的侵擾,占城國王曾經派遣使者到明朝,請求皇帝向安南國王宣旨,不要南下侵略。皇帝答應了。然而,安南並沒有聽從皇帝的旨意。於是,皇帝決定興兵討伐安南,並派鄭和下旨約請占城配合作戰。

鄭和在占城待了數月。明朝軍隊同安南作戰初期,鄭和船隊駐泊在占城,既為助威,偶爾也會參與戰事。在此期間,鄭和為當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親自或派人教導當地人農業生產技術,如開鑿水井、精細耕作、水稻分植、試驗一年三熟、開闢梯田等。後來,鄭和又將越南種植三季水稻的技術帶回中國。除了教導生產方法之外,鄭和還將明朝的先進生產工具發放給當地人,提供適合在當地種植的藥材種子,並教會他們種植。鄭和還把豆腐的做法和吃法教給他們。

占城沿海,漲水時房屋容易被淹。鄭和教會當地人建造防水房屋,在房子下面架設四根硬木柱子,使房子底座離地一丈左右,既能防止水淹,還能防潮。

占城國王想學習明朝的銅錢鑄造技術。鄭和派隨行的專家指導當地人建廠,教會他們刻模、燒銅、鑄幣。在鄭和的幫助下,占城人擁有了建國千年以來的第一批國幣。

錢幣的產生,影響了當地的生活習俗。占城人結婚原本沒有聘禮一說。自從有了銅幣之後,男女結婚之前,先要討論聘金多少。按照中國規矩,五十錢為一串。同樣,女方也會準備好多少串銅錢,作為陪嫁。

鄭和船隊離開占城後,向南航行,經南沙群島、加里曼丹島西海岸,航行二十晝夜,到達爪窪國(在今印度尼西亞)。爪窪國原來有兩個國王,一個東王,一個西王。二王先後派遣使者到中國,請求皇帝給予封號賜印。皇帝都同意了。於是,二王都以自己為正統,引發戰爭。最終,東王兵敗被殺,西王統一爪窪。官兵上岸進行貿易時,經過東王舊地,被西王計程車兵誤殺,死了一百七十多人。

鄭和聞訊,立即派人回國上奏朝廷,請求發兵征討爪窪。西王知道自己釀成大錯,趕緊派人向皇帝謝罪。

皇帝並沒有治西王的罪,也沒有下令征討爪窪。他只是下詔訓斥了西王一番,然後,按照西王自己提出的贖罪方法,罰了他六萬兩黃金,作為賠償。西王實際上只賠償了一萬兩黃金。剩下的五萬兩,被皇帝免掉了。皇帝說,之所以要處罰西王,是因為他犯了罪,並不是貪圖他的黃金;既然他已經知罪悔過,那麼,也就不必追究了。

明朝奉行內斂的疆域政策,無意侵略任何一國。對於皇帝來說,和平穩定的周邊關係和良好的大國聲譽,遠比幾萬兩黃金重要。的確,爪窪問題的和平解決,大大提高了中國在海外國家中的威信。

鄭和船隊先後六次登陸爪窪,在當地留下了不少遺蹟和傳說。他首次登陸的港口,被後世取名三寶壟,一直沿用至今。三寶壟附近有座獅頭山。半山腰有個很大很深的洞。傳說這個洞裡有很多毒蛇,沒人敢進去。鄭和進到洞裡,懸帳設榻,臨時休息,卻沒有受到毒蛇侵擾。當地人因此認為他是神而非凡人。這個洞,後來起名三寶洞。人們專門在洞外修了石梯,在洞口築了亭子,陳列香案,以供祭拜。亭子四周懸掛著不少對聯。其中有一副是章太炎題寫的:“識君千載後,而我一能無”,表達了他對鄭和的景仰之情。

離三寶洞不遠,有一個三寶墩。相傳,鄭和率領的一隊兵船在這裡停泊的時候,曾有一隻船沉於海中。這片海水後來退去,形成陸地。當地華僑在此築一土墩,以作紀念。

當地還有一座三保公廟,距離城區較遠,佔地面積很大,桌圍上寫著“威震南邦”,神位上繡著“船公”二字。

鄭和在爪窪打了很多水井,被後世命名為三寶井。這些三寶井,為當地解決了飲用水的問題。

鄭和船隊在爪窪島停留了一些時日之後,繼續啟程,向西北航行,到達舊港(在今蘇門答臘島)。這裡有兩派華僑勢力,一派首領叫施進卿,一派首領叫陳祖義。施進卿是僑領,凡在當地進行的貿易活動都歸他管理。陳祖義原本在國內犯了罪,逃到這裡,聚集起一幫人,當了海盜,不但不服施進卿管理,還想跟他爭奪當地的領導權。

鄭和船隊到了以後,施進卿晉見,向鄭和彙報了陳祖義的暴行。鄭和不想出兵討伐,而是派人前往招撫。陳祖義不敢與朝廷為敵,表面上應允。

調解完施陳二人的矛盾後,鄭和率領船隊繼續向西北航行,進入馬六甲海峽,到達滿剌加國(在今馬來半島西南)。

滿剌加原本沒有建立國家,只有部族頭領管理,受暹羅控制。在鄭和出使之前,明成祖剛剛冊封當地酋長為國王。由此,滿剌加成為與暹羅平起平坐的中國藩屬國。出於對明朝的感激之情,國王對於鄭和船隊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以上賓之禮相待。

鄭和見國王對中國如此友善,決定在這裡建立船隊基地。他在當地圈了一塊地,立上堅固的排柵,修築城牆,設定四個更鼓樓,城牆內建造大倉庫,用來儲藏各種財貨錢糧。

鄭和船隊離開滿剌加之後,又沿著蘇門答臘島北岸航行,到達蘇門答臘國。這個國家原來也是部落制,因為懼怕被鄰國爪窪吞併,派出使者嚮明朝求助。明成祖冊封當地酋長為國王。鄭和專門為國王舉行了冊封大典,並在當地建立了一個小型基地。國王為了表示對明朝的感激和擁護,每年都要派遣使者向中國朝貢。

鄭和船隊還訪問了位於蘇門答臘島的另一個小國——南巫裡國。這個國家只有千人,鄭和並不因其小而輕視,照例向國王宣讀皇帝詔諭。

離開蘇門答臘島,鄭和船隊進入印度洋,航行半個月,到達錫蘭山國(今斯里蘭卡)的別羅里港(在今科倫坡南邊),在這裡建立一個集散地。鄭和在走訪各國時,聽到很多人反映,說該國國王阿烈苦奈爾經常攔劫各國朝貢使者和商船。鄭和到了錫蘭山國,見到阿烈苦奈爾之後,批評他不應該這樣做,希望他能與鄰國友好相處。然而,阿烈苦奈爾並不接受鄭和的批評,甚至想加害於他。鄭和見情勢不對,就離開了。

船隊從別羅里港出發,向西北航行,繞過印度次大陸南端,經過小葛蘭、柯枝,最終到達印度西南部重要港口古裡(今印度卡里卡特)。古裡之前已經與明朝互通使節,並且接受皇帝賜予的印綬和國王封號。鄭和船隊在這裡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和接待。鄭和代表皇帝賜予國王和他的大臣們許多禮物。國王親自帶著大批禮物到鄭和船上回贈慰問。離開之前,鄭和在當地立了一座石碑,刻下碑文,以紀念兩國交好。

在印度期間,鄭和船隊隨行的中醫為當地人治病,還把中醫治療疫病的刮痧法傳授給他們。

結束了對印度各國的訪問,鄭和船隊啟程返航。在歸途中,經過舊港時,船隊中有幾艘滯後的船隻,被海盜扣留,索要贖金。

鄭和詢問當地僑領施進卿,得知海盜是陳祖義的部下。鄭和大怒,決定出兵剿滅這股海盜。為了防止打草驚蛇,鄭和按照海盜要求支付了贖金,救回被扣人員和船隻。透過被扣人員的描述,鄭和大體知道了海盜所在的方位,以及經常出沒的地點。隨後,鄭和派出一隊船隻,滿載石頭,偽裝成商船模樣,駛向海盜出沒的區域。大兵船尾隨船隊,潛伏起來。

陳祖義不明就裡,率領海盜船隊前往劫掠。結果被鄭和的兵船包圍。一番激戰之後,海盜全軍覆沒,陳祖義等三名賊首被生擒。

鄭和將陳祖義帶回南京,作為俘虜獻給朝廷。皇帝下令將其處斬。為了嘉獎施進卿,皇帝下令在舊港設立宣慰使司,委任施進卿為宣慰使。自此,舊港與明朝政府的關係,由原來朝貢的番邦,改為海外屬地。

隨同鄭和船隊回航的,還有到明朝進貢的各國使節。勃泥(汶萊)國王也乘坐鄭和船隊的一支分隊,到了中國。勃泥國王在福州港登陸,皇帝給予高度禮遇,命令從福州到南京沿途各地官府設宴款待。到了南京之後,勃泥國王獻上貢禮,受到皇帝嘉獎。勃泥國王是第一位來中國訪問的海外國王。在南京期間,他進行了廣泛的外事交流活動。朝廷也對他的衣食住行做了周到安排。勃泥國王在中國居住數月之後,不幸病故。臨終前留下遺願,希望自己的身體和靈魂都安葬在中華,表達了對中國的深切眷戀之情。

皇帝為了表示對勃泥國王的哀悼,下令罷朝三日,賜予豐厚的祭品,諡號“恭順”,將他葬在南京城外石子崗,為陵墓樹碑建祠,指令幾戶人世代為其守墓。皇帝指令勃泥國王的兒子繼承王位,並派官員護送回國。臨行時,皇帝親自設宴餞行,還賞賜黃金百兩,白銀千兩。

鄭和回國之後,稍事休息調整,再次遠渡西洋。各國使節完成朝貢任務之後,也隨船回國。這次出使,鄭和除了回訪了第一次出使過的國家,還訪問了位於印度大陸的加異勒、甘巴里、阿拔把丹、小葛蘭等國,又專程到錫蘭山國,抱著和平解決問題的態度,向當地寺院佈施了大量財物,並舉行盛大的儀式,營造和平氣氛,希望以此感化阿烈苦奈爾。然而,阿烈苦奈爾對此無動於衷,依然故我。

在返航途中,鄭和特地訪問了佛國暹羅(今泰國)。

鄭和在暹羅王室留下了長遠的影響。直到現在,泰國王宮仍保留著明朝時代的中國遺蹟。泰國國王出巡的儀仗,也殘留著明朝的皇家禮儀。有一幅畫,描繪鄭和出訪暹羅時的情形。暹羅國王父子乘坐一頭大象坐為先導,鄭和坐在八名轎伕所抬的大轎上,頭頂華蓋。歡迎的場面相當隆重。

鄭和在暹羅停留了不短的時間,為當地做了很多貢獻。當時的暹羅,人口稀少,有大片的原始森林。鄭和發現當地出產的紅木質地堅硬,可以作為船舵使用。他與暹羅國王商定,以每百根木材為單位,由明朝支付黃金給暹羅,使暹羅得到一大筆財富。鄭和派人到森林中砍伐木材,用大象運到河邊,拋入河中,順流而下,再隨船運回中國。

暹羅是象牙的主要產地。然而,當地人並不知道如何利用象牙產生經濟效益。鄭和在當地收購象牙,運回國內,請工匠雕刻成工藝品,再賣給各國富商。自此,暹羅人又多了一條生財的門路。

鄭和還教會了暹羅人制造海鹽。暹羅的海岸線相當長,本來完全可以製造海鹽以供食用。可是,當地人不會提取製造海鹽的技術,一直食用來自山中的岩鹽。這種鹽有三個缺點。一,探查、開採和運輸困難。二,礦產資源不足。三,岩鹽缺碘,長期食用容易患甲狀腺腫大。鄭和與暹羅國王商定,由他派手下的專家制造海鹽,並教會當地人這一技術。作為回報,暹羅為鄭和船隊免費提供食鹽。

為了表達對鄭和的敬意和懷念之情,暹羅人建了很多廟,以香火供奉鄭和塑像。

第二次自海外歸來,鄭和在國內休息調整了兩年時間。永樂七年秋,朱棣派鄭和第三次出使西洋,主要任務是解決錫蘭山國王不服朝廷管轄,劫掠過往商船的問題。為了告誡各國恪守國際秩序,安於本分,朱棣專門寫了詔書,讓鄭和到各國宣讀。

在正式出訪錫蘭山國之前,鄭和率領船隊先訪問了占城、爪窪、滿剌加、蘇門答臘、亞魯、加異勒、阿拔把丹、小葛蘭、南巫裡、甘巴里、古裡、柯枝、暹羅等國。有的國家是鄭和親自去的,有的是他派遣小分隊去的。各國國王都恭敬的接受了皇帝的詔書,並熱情接待鄭和船隊一行。特別是占城國王,身著盛裝,舉行了最高規格的歡迎儀式。

鄭和從寶船上率領五百名官兵下船登陸,宣讀皇帝詔書,並對國王及大臣們朝廷賞賜。年輕的占城國王從大象寶座上下來,跪伏著接受了詔書。

鄭和船隊到了錫蘭山國,向阿烈苦奈爾宣讀詔書,並予以賞賜。阿烈苦奈爾表面上應承,心裡卻不以為然。他見船隊財貨眾多,準備設計掠奪。於是,阿烈苦奈爾邀請鄭和進入王城參加歡迎宴會,想把他和船隊分開,再派兵動手搶掠。鄭和恪守外交禮節,明知對方心懷鬼胎,仍然前往赴宴。為了防止意外發生,他帶領了兩千名官兵一同進城。

進入王宮之後,阿烈苦奈爾讓他兒子威脅鄭和,索要財物。鄭和當然不會同意。在兩千官兵的威懾下,阿烈苦奈爾不敢對鄭和下手。鄭和怕再生變故,趕緊率領兩千官兵回船。然而,退路已經被堆積如山的樹木截斷了。

鄭和一時無計可施。之前鄭和在向寺院佈施時,結識了一些當地的朋友。這些人跑來告訴他,阿烈苦奈爾在邀請他進城的同時,派出五萬兵將對停泊在港口的船隊發起攻擊。

鄭和聞訊,派人挖掘地道到港口,通知船隊聽從副使王景弘的指揮,抵禦敵軍。他率兵直撲王城,利用城內空虛之機,準備生擒阿烈苦奈爾。在當地朋友的指引下,鄭和率領官兵從小道疾行,突襲王城。阿烈苦奈爾沒想到鄭和會突然返回,被打了個措手不及。錫蘭山國的主力部隊都被派往港口了。城中兵源不足,不是鄭和隊伍的對手。等到主力部隊收到指令回援時,王城已經陷落,阿烈苦奈爾和王室成員都成了鄭和的俘虜。

錫蘭山國主力部隊將王城圍困起來,投鼠忌器,不敢硬攻。鄭和率兵守城六天六夜。雙方僵持不下。港口船隊在王景弘的指揮下,兵分兩路,一路留守港口,一路從背後出擊,掩殺圍城部隊。鄭和趁勢裹挾著阿烈苦奈爾父子和王室成員,殺出城去,與王景弘部合兵一處,回到港口,登船啟航,班師回朝。

聽鄭和彙報完情況之後,朱棣詢問朝臣的意見。大家都主張殺掉阿烈苦奈爾,以儆效尤。朱棣認為,錫蘭山國處於海外荒蠻之地,阿烈苦奈爾不通教化,與禽獸無異,不值得殺。他下令,將阿烈苦奈爾一家囚禁起來,讓一同被俘的王室成員和眾大臣重新推選一位國王。新國王選定之後,朱棣將阿烈苦奈爾一行放回本國,並派遣使臣前往宣讀詔書,為新王加冕授印。自此,錫蘭山國徹底臣服於明朝,年年進貢,不再為亂於海上。

這次出使,鄭和還捎帶著調解了暹羅和滿剌加兩國之間的爭端。在滿剌加臣服於明朝之前,暹羅一直以宗主國自居,每年都強迫滿剌加進貢。鄭和第一次出使滿剌加時,宣旨冊封其酋長為國王,將該國地位提升至與暹羅一樣的明朝屬國。據此,暹羅沒有資格再要求滿剌加向其進貢。然而,暹羅王無視朝廷詔命,不但照常向滿剌迦納貢,而且,還派兵阻攔其嚮明朝進貢。

鄭和第二次出使暹羅時,已經告誡過暹羅王。他也當場謝罪。等鄭和一走,暹羅王不但故態復萌,而且變本加厲。他出兵攻打滿剌加,要奪回明朝賜予的印綬以及準備進貢的禮品。滿剌加不敵,只得再次嚮明朝求助。

鄭和率船隊到達暹羅,再次對暹羅王提出嚴重警告。這回暹羅王害怕了,惶恐謝罪,答應不再欺凌滿剌加。鄭和得到其鄭重承諾後,又到滿剌加,為該國國王舉行了正式的封王儀式,授予雙臺銀印,並且立碑界定國土範圍。

第三次出使,鄭和圓滿完成任務回國。休息調整一年之後,鄭和再次奉命出使。這時,是永樂十一年。

鄭和船隊渡過印度洋,駛向波斯灣,穿越紅海,最遠到達赤道以南的東非沿海各國。途中,鄭和處理了爪窪和滿剌加兩國之間關於舊港歸屬問題的爭執。兩國都聲稱擁有舊港的領土權。事實上,舊港已經由爪窪佔領。鄭和勸滿剌加不要插手舊港事務,同時維持明朝設立的宣慰使司,讓爪窪承認中國在舊港的存在,以此保護當地華人。兩國認可鄭和的調解。鄭和在爪窪停留了一段時間,又去了蘇門答臘。這裡,也有一件棘手的事情,等著他前來處理。

此時的蘇門答臘,有兩股敵對勢力,都聲稱自己是國家的正統。其一是現任國王,名叫鎖丹罕難阿必鎮(以下簡稱阿必鎮),其二是前國王的兒子,名叫蘇幹喇。阿必鎮的父親原是蘇門答臘的國王,在與鄰國花面國的戰爭中,中箭身亡。當時,阿必鎮年幼,無法承擔國事。他的母親,也就是王后向國人宣佈,誰能帶兵抵禦花面國的進攻,並替國王報仇,自己就嫁給他,並且奉他為國王。

一個漁翁應召前來,率兵擊退花面國軍隊,殺死他們的酋長。由此,漁翁成了國王,開始統治蘇門答臘。漁翁國王曾派使者到明朝進貢,也受到了明成祖的任命和賞賜。

阿必鎮長大以後,不滿漁翁國王的統治,帶兵攻殺了他,奪回王位。漁翁國王的兒子蘇幹喇率領手下逃出王宮,另立山頭,招兵買馬,自稱國王,與阿必鎮分土而治。

依照慣例,鄭和每到一國,就要代表皇帝對國王進行封賞。阿必鎮和蘇幹喇都以自己為正統,希望得到朝廷的封賞。鄭和了解情況,權衡利弊之後,決定以阿必鎮為正統。蘇幹喇不服,率數萬士兵攻打鄭和船隊。在阿必鎮軍隊的配合下,鄭和船隊擊潰了蘇幹喇的隊伍,並將他生擒而歸。蘇門答臘再度實現全境統一。

為了表示對鄭和的感謝,阿必鎮承諾蘇門答臘以後將長期作為鄭和船隊的貿易和交通中轉站。

鄭和在當地留下了不少遺蹟。蘇門答臘島上的房屋建築還保留著鄭和時代的樣式。今天的印尼亞齊市(在蘇門答臘島北端)有一座明代的大鐘,就是鄭和船隊帶去的。

鄭和船隊回國時,非洲麻林國使者隨船到中國進貢。他們的貢禮是一隻長頸鹿。這件貢品引起朝野震動。因為,中國沒有長頸鹿,以為這是傳說中的祥瑞神獸麒麟。皇帝賜予麻林國使者豐厚的賞賜。這個遙遠的非洲小國使者,以一顆虔誠的心和一隻長頸鹿,換取了皇帝的一份厚禮,也算不虛此行了。

永樂十五年秋冬時節,鄭和受命第五次出使西洋。這次航行的主要任務是護送東南亞、南亞、阿拉伯和東非各國使臣回國。船隊行至亞丁灣時,向紅海航行,準備去伊斯蘭教聖地麥加朝聖。途中,忽遇大風,波浪滔天,桅杆被吹斷,檣櫓也折了,船隊無法繼續前進,被迫駛向西岸,在非洲大陸的喇撒(今葉門附近)停靠。

這次出使,除了送還各國使臣外,鄭和還到柯枝國(在印度西海岸),為土王可亦裡授予國王封號,並封其境內大山為鎮國山。早在第二次出使西洋之時,鄭和船隊就來過這裡。當時,可亦裡曾派遣使者隨船隊進貢。永樂十年,柯枝國曾向皇帝請求,封其國內大山為鎮國山。皇帝答應了。鄭和此行,終於替皇帝完成了這個任務。皇帝專門為此寫了一篇碑文。文中寫道:像柯枝這個遠在西南方、位於各番國之外的國家,能長久得到中華的教化是件多麼好的事啊!還說柯枝的百姓只要一聽到來自中華的命令,都會興奮地感謝上天,因為這是他們接受中國聖人教化的好機會。柯枝的人民也認為,自從受中國教化數年以來,國內連年豐收,人民在衣食住等方面都獲得滿足,而且,老人慈愛年幼的孩子,少年尊敬長者,人民中間好勇鬥狠的習氣也得到改善,山中不再有惡獸,水裡不再有惡魚,海中出產珍奇之物,林中出產上好木材,暴風不再興,疾病不再作,因此他們對中國實在是感恩不盡。

這篇碑文,正是朱棣兼濟天下的政治理想和宣言。他希望,所有的化外之國,都能享受到中華文明的恩澤。鄭和,正是他派往海外各國,象徵和平和文明的使者。鄭和沒有辜負朱棣的使命和重託。他所到之處,化解各國紛爭,播灑文明種子,宣揚大國威德,締結國際友誼,為推動世界人民和平友好程序做出巨大貢獻。

鄭和船隊此次出使之前,朱棣準備建設北京作為都城,並做好規劃,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建設。回國之時,鄭和船隊帶回了大量的珍禽異獸。這些都是各國的貢禮。有忽魯謨斯國(在今伊朗東南部)進貢的獅子、金錢豹、大西馬(疑為河馬);阿丹國(在今亞丁灣一帶)進貢的麒麟、長角馬哈獸(疑為犀牛);木骨都束國(在今非洲東岸索馬利亞的摩加迪沙一帶)進貢的花福鹿(疑為斑馬)、獅子;卜喇哇國(在今非洲東岸索馬利亞的布臘瓦一帶)進貢的千里駱駝、駝鳥;爪窪國(在今印尼爪窪島)和古裡國(在今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澤科德一帶)進貢的縻裡羔獸(疑為象或老虎)。

這些珍禽異獸,在當地不過是尋常可見的鳥獸而已,到了中國,就成了寶貝。凡進貢者,都能得到皇帝豐厚的賞賜。對於海外各國來說,無論從政治,經濟,或是軍事角度來講,都是一筆劃算的交易。從政治上來講,獲得中國皇帝的認可,是一種地位的提升和體現;從經濟上來講,以本國尋常鳥獸換取皇帝貴重的賞賜,可謂一本萬利;從軍事上來講,有了中國軍事力量的保障,可以免受他國欺凌。

鄭和的船隊,成為當時最受海外各國歡迎的船隊。永樂十九年,鄭和第六次受命出海。這時,他已經五十一歲了。

明朝的都城剛剛遷往北京。造船中心還在南京。船隊的出發地點也沒變。鄭和從江蘇太倉劉家港出發,南下航行到福建長樂縣太平港等待季風。十一月,季風來臨,鄭和船隊揚帆出海。

同前次一樣,隨船出海的還有十六國的使臣。他們在完成進貢使命,獲得皇帝賞賜之後,還有船隊專門護送回國。中國之行,對於他們來說,真是一個美差。

船隊到達蘇門答臘,進行調整補充,隨後,分為兩個船隊。一個分隊去了榜葛剌(在今孟加拉);鄭和率領的主船隊經錫蘭山到達古裡。在這裡,鄭和將船隊再次拆分為四隊。一隊去忽魯謨斯,一隊去祖法兒(在今阿拉伯半島東南岸阿曼的佐法爾一帶),一隊經阿丹去剌撒。鄭和自己率領大船隊從古裡出發,遠涉重洋,去往東非的木骨都束、竹步、卡剌哇、麻林和慢八撒等國。

到了東非後,鄭和在寶船上設宴招待當地的王侯,賜予他們絲綢、瓷器、鐵器等物。宴會結束後,鄭和還將宴席上使用的器皿、桌椅、屏風和圍披等一一分給他們。王侯回去後,在各自的都城設宴回請鄭和一行。他們儘量模仿中國的宴會形式和禮儀,使中國使節如同回到家鄉一般。

船隊每到一處,都要在當地打很多口井汲水飲用。這些井,後來都留給當地人取水飲用。

鄭和船隊這次出使西洋,除了護送各國使臣回國,就是進行貿易活動。當船上的中國特產都換作外國香料和珍寶的時候,船隊返航回國。

鄭和在國內休整了一年多,又接到一項臨時出使任務。這次的目的地是舊港。

原舊港宣慰使施進卿去世了。他的兒子施濟孫和女兒施二姐為了爭奪宣慰使一職,展開激烈鬥爭。根據明朝規定,宣慰使如果逝世,職位不得傳於兒子,須另選他人。如果施濟孫繼任,就違背了朝廷的規定。施進卿在世時,有意培養施二姐作為自己的接班人,有時讓她代理職權處理政務。當施進卿去世後,施二姐已經是舊港實際上的領導人。

鄭和到了舊港之後,承認既成事實,代表皇帝賜予施二姐宣慰使的稱號。在鄭和的支援下,施二姐坐穩了宣慰使的官位,繼續確立了明朝在舊港的管轄地位。後來,隨著鄭和下西洋事業的結束,明朝在海外的影響力漸漸衰微。舊港宣慰使也失去了從前的權威。施二姐移居爪窪東部良港新村,被爪窪國王封為新村的番舶長,專門從事貿易事業。新村聚集了千餘戶居民,大多是來自廣東和福建的華僑。在施二姐的經營管理下,新村成為當時商業中心和國際貿易的重要港口。施二姐也成為當時南洋華僑領袖。她親自培養的當地教長索朗·吉瑞,被後世奉為爪窪聖人。

鄭和這次出使,船隊規模小,航程短,沒有計入七次下西洋之列。就在他遠渡海外之時,國內發生了一件大事。明成祖朱棣去世了。

朱棣是鄭和下西洋事業的最高決策者。如果沒有他的決心和支援,鄭和不可能開創這樣輝煌的事業。朱棣的去世,對鄭和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他的航海事業,也因此而進入尾聲。

鄭和回國後,受到新皇帝明仁宗朱高熾的冷遇和排斥。明仁宗一上臺,就採納戶部尚書夏原吉的建議,下令停止下西洋事業,並且取消各國採購計劃,不再提倡海外貿易。鄭和被授予南京守備太監一職,帶領下西洋的官兵守備南京。這一守,就是九年多。

宣德五年,明宣宗朱瞻基下詔,命令鄭和率隊,第七次出使西洋。

宣宗之所以下達這個命令,是因為,他發現自從即位以來,那些海外較遠的番國沒有前來朝貢。宣宗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在他的統治之下,明朝國力蒸蒸日上,百姓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舉國上下,呈現出一派治平氣象。宣宗有意重啟大國外交事業,恢復同海外各國的友好關係。因財政大臣夏原吉一直對此事持反對意見,宣宗只得作罷。夏原吉去世後,下西洋事業再度提上議事日程。於是,便有了這道詔令。

接到聖旨時,鄭和已經是六十歲的老人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頭髮花白的鄭和仍然心存大海,志在遠洋。經過一年多的精心籌備之後,鄭和率領船隊從福建長樂五虎門揚帆出海,駛向闊別已久的西洋。

鄭和船隊先後到了占城、爪窪、舊港、滿剌加、蘇門答臘、錫蘭山國、古裡、忽魯謨斯。此次航行歷時一年半。

在鄭和這次出使之前,滿剌加派遣使者到中國,陳述了暹羅侵犯其國境,並阻止他們嚮明朝進貢的事實,希望獲得明朝庇護。宣宗下了一道敕諭,委婉的指責了暹羅的不當行徑,讓鄭和護送滿剌加使者回國,並向暹羅國王宣讀敕諭。

鄭和船隊護送滿剌加使者回國,派遣特使到暹羅,宣讀皇帝敕諭。暹羅國王謝罪。為了調解兩國關係,鄭和在滿剌加忙了一個月,直到兩國之間取得互諒才離開。

船隊到達錫蘭山國的別羅里港之後,鄭和派遣幾支分隊訪問沿途小國並進行貿易活動,自己則帶領大船隊前往忽魯謨斯。

在忽魯謨斯,鄭和完成外交使命,又與當地人進行貿易活動,隨後,啟航回國。在返航途中,鄭和因積勞成疾,病逝於古裡。當時,正值盛夏,遺體無法儲存。於是,副使王景弘便將鄭和就地安葬。也有一種說法,認為鄭和是回國之後,在南京病逝並安葬的。

史海茫茫,一如西洋。鄭和到底逝於何處,葬在哪裡,只能等待新的考古發現來證明了。然而,他七下西洋的航海事業,卻不容置疑的成為中國古代航海史上的千古絕唱,為後世傳頌景仰。

半個世紀之後,歐洲航海家迪亞士發現好望角,西方開啟大航海時代。隨後,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達伽馬代表西方航行到印度,麥哲倫完成了環球航行。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最先在巴哈馬群島登陸。當地的原住民泰諾人熱情歡迎他們,為他們提供食品和必需品。然而,泰諾人的熱情友好,換來的卻是殘酷的殺戮。十二年後,泰諾人全部滅絕。

新大陸吸引著大量西班牙殖民如潮水般湧入。他們屠殺、滅絕當地的印第安人,掠奪式開採當地自然資源,瘋狂破壞當地生態環境,引發印第安人的激烈反抗。哥倫布在海地島上建立了第一個殖民點,留下三十九名船員。數月之後,當他再次來到這裡時,發現那些船員已經全部被當地人殺死。

因為無法控制當地局勢,哥倫布受到西班牙政府的處分,鐐銬加身,被押送回國。為了穩定局面,繼任者奧萬多采取了更為殘酷的統治手段,先後絞死或燒死八十個印第安酋長。海地島上的印第安人原來有三十多萬。殖民者來了兩年,人數銳減三分之二。半個世紀後,這裡只剩下五百個原住民了。古巴島原來也有三十萬原住民,半個世紀後,幾乎絕跡。

後來,西班牙殖民者佔領了整個中南美洲,殺害的印第安人達一千五百萬之眾。倖存者少之又少。

哥倫布後來又返回新大陸。可是,他發現在這裡根本無法立足。倖存下來的印第安人只要發現白人,立即殺死,毫不留情。

與西方航海家們形成強烈對比的是,鄭和所到之處,海外各國熱烈歡迎,並競相追隨前往中國進貢;鄭和在滿剌加建立的基地和舊港宣慰司卻能夠長期存在;當鄭和在錫蘭山國遇到危險時,當地人挺身而出,為他支招,幫他脫險;鄭和早已逝去多年,海外各國仍然保留著他的遺蹟,供奉著他的遺像,將他視為神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