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毒App發起行業自律“鞋穿不炒”,博傻遊戲沒有贏家

簡介7月底毒App在公眾號及各媒體平臺旗幟鮮明發表表達“球鞋是用來穿的,不是用來炒的”立場後,其行動得到了社會輿論的廣泛響應,甚至官媒人民日報都站出來表示支援,並撰文響應:這篇報道中,直接引用了毒App的表態:“廣大使用者、潮人和交易者應該理性

毒上取消出售保證金退嗎

文|曾響鈴

如果說虛擬空氣幣是中年人的“財富墳場”,那炒鞋可能就是針對95後、00後的“韭菜盛宴”。

一雙潮鞋兩年可以漲價45倍,“XX大學生一年潮鞋一年賺50萬”、“鞋店開業幾百人冒雨排隊搖號搶限量款”……既有年輕人購入限量版鞋品轉手提價成為“散戶”,也有大規模買入鞋品“囤積居奇”的莊家。

而原本定位於球鞋轉售的二級市場上,有些App們順勢成為韭菜的收割場,利用炒鞋的熱度獲得大量的流量與利益。

不過,行業領頭羊毒App一直反對炒鞋,並試圖透過發起鞋穿不炒”的行業自律改變這一現象,讓球鞋轉售迴歸正常的物品交易屬性,讓平臺價值觀迴歸本位、持續良性發展的行業未來。

球鞋名利場背後,是這群95後、00後的潮文化+“自我暴露”

炒鞋之所以在95後、00後中興起,原因還在於這批消費者受到了獨特的“體育文化+潮文化”疊加影響。

關心體育的人未必都關心“潮流”,但又關心體育又關心潮流的群體對那些球鞋品牌推出的各種潮品是沒有抵抗力的,在炒鞋風潮形成之前,“自穿”、“收藏”的需求就已經十分旺盛。

原本,在正常的、旺盛的市場需求下,復刻版、定製版、……在市場上形成了搶購風潮,物以稀為貴,這並沒有錯。

但是,

偏偏終端消費需求的爆發又發生在社會投機心理(樓市、股市、幣市)肆虐的背景下,於是從剛開始的待價而沽,到故意哄抬鞋價,愈演愈烈,最終全民炒作風潮興起。

連那些原本只是消費的群體也參與到炒作中,各種炒鞋帖子下不乏“降到XX價格乾脆自穿”的言論。

說到底,

這一切的根本原因在於年輕人深受潮流文化影響,這種影響造成的市場需求缺口,好巧不巧剛好發生在投機風潮的大時代。

潮文化的影響還深刻體現在,即便在炒鞋過程中,如同炒股分析基本面一樣,炒作者們總是要對球鞋設計、潮流背景、明星關聯等內容頗顯專業地分析一番。

而且,社交網路的便捷化,95後、00後表達自己的渠道十分開闊,心理學上的“自我暴露”(指一個人自發地、有意識地暴露自己真實且重要的資訊,坦率地表白自己,陳述自己,推銷自己)又加深潮文化的圈層影響力。

當他們主動在朋友圈炫鞋時,同樣圈層的年輕人在“潮文化”下被聚攏,最終類似於KOC一樣的傳播開始,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進來進行“自我暴露”。

某些炒作者甚至故意利用“潮文化”的圈層影響力進行傳播,在虛榮心、貪婪心糅合潮文化下,更多“韭菜”跑步入場。

把炒鞋當做理財,一場全輸的博傻遊戲

炒作之風愈演愈烈後,

原本只是潮文化的“自我暴露”,現在變成了以潮文化為工具的投機文化“自我暴露”

,圈層中的年輕人,人人都開始炫耀自己的炒鞋戰績。

然而,這畢竟是一場盛大的投機盛宴,把炒鞋當作理財,所有參與者固然能獲得眼前利益,但最終將是多輸結局的博傻遊戲。

1、炒鞋者:投機分子手裡只會留下“沙丁魚罐頭”

有一個諷刺華爾街金融投機的故事:

兩位“炒手”不斷相互交易一罐沙丁魚罐頭,一方總是以更高的價格從對方手中買進,不斷交易下來雙方都賺了不少錢,突然有一天,其中一位開啟罐頭看看究竟為什麼這麼值錢,誰知道里邊已經發臭了。

另一位指責他:這罐沙丁魚是用來交易的,不是用來吃的!

炒鞋之風何其相似,

鞋子變成了交易的工具而不是用來穿著腳上走路、跑步,背離了作為基本的生活產品存在的意義。

一旦泡沫破裂,投機者回過頭來看,手裡拿到的東西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沙丁魚罐頭”。

2、惡意製造稀缺的品牌方:知名品牌美譽度受損

品牌方常常會發布各種限量款球鞋進行“飢餓營銷”,這原本是無可厚非的營銷策略。

但是,

不得不承認的是,過度使用這種“限量”飢餓營銷的方式,甚至主動利用市場不理性的囤貨行為大量推出各種限量版,直接助長了炒鞋之風的興起。

在二級市場上,真正熱愛品牌(或體育明星)的“鐵桿粉絲”不得不去“搶購”,炒作之風自然更容易形成。

過度飢餓營銷看似能給品牌帶來所謂的“市場熱度”,但長此以往在那些真正粉絲心裡,品牌的的形象和美譽度將受到損害

,且在炒作之風下,原本已經成為頑疾的盜版鞋問題將更為嚴重,反過來又傷害粉絲和品牌。

3、二級市場轉售平臺:劣幣驅逐良幣

如同幣圈的投機行為讓交易所發了財,有些二級市場上的App“近水樓臺先得月”,直接加入甚至主導了這場投機遊戲。

在鬥牛、Nice等平臺上,不僅有提供給炒作者的基礎版“球鞋價格行情”,甚至還大搞“創新”,拉來股市上的漲跌幅和K線做所謂“市場分析”,更有甚者還炮製了“炒鞋”三大指數——AJ指數、耐克指數和阿迪達斯指數。這還不算,一些平臺甚至涉嫌金融違法,其平臺上只炒作鞋的歸屬權的“雲炒鞋”亂象讓二級市場“烏煙瘴氣”。

毒App發起行業自律“鞋穿不炒”,博傻遊戲沒有贏家

毒App發起行業自律“鞋穿不炒”,博傻遊戲沒有贏家

這些平臺的做法如果得不到遏制,對整個二級球鞋交易市場來說,無疑會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品行不端的平臺大肆套取利益破壞正常秩序。

7月底毒App在全網釋出了“鞋穿不炒”的倡議書,直接提出“球鞋是用來穿的,不是用來炒的。”從全球範圍內來看,這應當是首家公開對“炒鞋現象”表示反對的球鞋交易平臺

,與此同時,毒App還在平臺上推出了多項落地的措施抑制炒鞋現象。

毒App在其倡議書中所提到:

“球鞋是廣大消費者體驗潮流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我們呼籲廣大使用者、潮人和Sneaker理性消費,尊重球鞋文化,遠離炒賣行為,與毒App共創良性的潮流消費市場環境。”

作為球鞋交易平臺,越是在市場不理性時,越是要守住初心,這也是為行業守住未來。

毒App發起行業自律“鞋穿不炒”,博傻遊戲沒有贏家

不做最後一棒的“接盤俠”,如何正確對待這場炒作潮

是泡沫就終有破滅的一天,誰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那擊鼓傳花的最後一棒。拒絕炒鞋,拒絕成為接盤俠,至少要從這三個方面正確看待和處理這場炒作潮:

1、認清現實——鞋子沒有投資價值

在現代工業化體系下,球鞋之類的產品,即便是所謂限量版、定製版,也早可以透過流水線大批次生產,看看中國浙江、福建那發達的製鞋產業就知道,

這種標準化的、製造難度很低的工業化製成品,其保值價值極其有限。

再者,就算某些鞋子產品對體育粉絲們真的具有某些“精神意義”,粉絲願意為它支付更高的價格,那也是應當是在真正的需求上進行交易。炒高價格已經背離這種對精神的追求,反而因為市場的炒作讓假貨盛行,最終“贗品”橫行,所謂“信仰”蕩然無存。

既沒有生產難度,也無法控制稀缺性,

在各種投機資本面前,95後、00後無疑變成了一茬茬綠油油的韭菜。

2、營造理性氛圍——拒絕“鬱金香泡沫”再現

鬱金香泡沫是經典的關於投機的經濟學術語,幾百年前荷蘭人狂熱炒作鬱金香,最終市場崩盤,無數人傾家蕩產。造成鬱金香泡沫除了投機者積極參與之外,整個社會營造出的對鬱金香的熱捧輿論也是重要推手。

制止炒鞋投機,不能指望投機者立刻回頭,在社會層面更應該積極營造理性氛圍。

不論是媒體,還是具有自己傳播渠道的品牌方、渠道平臺方,都應該積極發聲,起到正面引導的作用,讓大眾用理性的態度看待鞋子這個產品。

這正是毒App的做法。

7月底毒App在公眾號及各媒體平臺旗幟鮮明發表表達“球鞋是用來穿的,不是用來炒的”立場後,其行動得到了社會輿論的廣泛響應,甚至官媒人民日報都站出來表示支援,並撰文響應:

毒App發起行業自律“鞋穿不炒”,博傻遊戲沒有贏家

這篇報道中,直接引用了毒App的表態:

“廣大使用者、潮人和交易者應該理性消費,尊重球鞋文化、遠離炒賣行為,共創良性的潮流市場消費環境。”

過去一段時間以來,毒App持續在微信、微博等各個社交媒體上宣揚理性消費、理性投資的觀念,更多的權威媒體加入進來,例如,

8月29日,新華每日電訊就發表《“鞋穿不炒”,不能放任“炒鞋”》專題報道,其中引用了毒App“鞋穿不炒”觀點。

毫無疑問,與炒鞋風潮相對應的是,社會輿論氛圍已經逐漸導向理性思維,這其中毒App這樣的平臺無疑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3、行業自律——用落地的行動解決問題

作為交易的主要場景,

二級市場轉售平臺能夠推波助瀾,也就能夠採取措施直接遏制投機之風。

畢竟,願景需要實際的行動來落地。

在釋出“鞋穿不炒”倡議的同時,毒App還配套了一系列最佳化平臺的治理措施,例如,針對惡意炒貨賣家,一旦賣家超時未發貨、虛假髮貨、貨不對版,毒App會直接扣除賣家保證金,並關閉訂單,平臺收到的商品安排到付退還賣家。

此外,針對投機環節起到關鍵作用的保證金機制(毒App平臺向平臺賣家收取基於訂單金額的一定比例費用),毒App基於市場調研及使用者反饋將階梯加絕對值的收取方式變更為按照比例收取,大幅提高保證金比例,如此,惡意賣家的違約成本將大大提升,炒賣行為將得到遏制。

毒App發起行業自律“鞋穿不炒”,博傻遊戲沒有贏家

在買家層面,毒App同步更新買家權益賠付補償規則,如果賣家因個人原因取消訂單或未在規定時間內發貨,平臺將全額退還買家所支付的貨款,並依照標準進行賠付。

毒App發起行業自律“鞋穿不炒”,博傻遊戲沒有贏家

毒App在努力,但一家的力量並不夠,更多品牌、一級市場渠道、二級市場平臺以及粉絲群體需要加入進來,如此,體育文化+潮文化融合的潮鞋市場才能良性發展,行業才能真正迴歸初心。

【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