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鎮安:讓搬遷群眾快速融入“城”生活

簡介目前,全縣共為集中安置小區配建社群工廠58個,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31家,累計讓2680名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實現穩定就業

搬遷群眾是什麼意思

如何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讓搬遷群眾在穩定脫貧的基礎上逐步提高收入,實現“能致富、可致富”目標?鎮安縣透過抓好產業就業、服務配套、基層治理等,探索推行“三五”後扶機制,提升了搬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鎮安:讓搬遷群眾快速融入“城”生活

和平佳園易地搬遷安置點的“小菜園”

劃分“五種型別”

讓群眾有錢賺增收穩

“自從新居旁建了社群工廠,我再也不用為找工作發愁了。如今,我在社群工廠每月都有3000元左右的穩定收入,既掙了錢,還照顧了家。”2月27日,談起搬遷後的生活變化,王芳感慨不已。

王芳是高峰鎮農科村人。全家5口人過去居住在3間土坯房裡,王芳在家照顧3個上學的孩子,家庭收入主要靠丈夫夏光元在外務工。2018年4月,王芳家搬進了高峰鎮和平佳園易地搬遷安置點。同年10月,商洛琅璽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入駐該安置點。

“為了讓我儘快適應新生活,政府和企業對我進行了免費的工作技能培訓,讓我就地就業。如今,我每天上班8小時,和城裡的工人沒啥區別。”王芳說。

為了讓搬遷群眾有產業、能就業、有錢賺,近年來,鎮安縣根據搬遷群眾的需求和意願,將搬遷群眾分為傳統農民型、社群工人型、三產服務型、外出務工型、兜底保障型“五種型別”,有針對性地解決其就業增收問題。

針對留守在家發展種植養殖業的搬遷群眾,鎮安縣透過流轉土地、產業補助等,鼓勵其發展農業產業,使其既有流轉租金,又能創業增收。目前,全縣安置點居家勞動力共2060名,人均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

針對想當產業工人的搬遷群眾,鎮安縣透過配建社群工廠,採取以崗代訓等措施,促進其就地就業。目前,全縣共為集中安置小區配建社群工廠58個,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31家,累計讓2680名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實現穩定就業。

針對缺少發展資金的搬遷群眾,鎮安縣透過小額貸款、創業補貼等辦法促進其創業就業。目前,全縣已有1120餘名勞動力透過從事三產服務實現穩定增收。

針對有意願外出務工的搬遷群眾,鎮安縣透過開展培訓、落實保險、補貼車費等政策,鼓勵其分批次、有組織地外出務工。目前,全縣安置點穩定外出務工的搬遷群眾1。1萬人,人均月增收5000元以上。

針對沒有勞動能力的2066名搬遷群眾,鎮安縣透過精準落實城鄉低保、特困供養等政策,保障其基本生活。

配建“五小設施”

讓群眾快速融入新環境

如今,朱漢文生活過得充實。自從搬到回龍鎮黃土凸易地搬遷安置點,他先後擔任安置點白事理事會負責人、“樓長”,但凡安置點有白事或者出現矛盾糾紛,他都會主動參與,幫忙處理。

朱漢文家共有3口人,過去居住在回龍鎮雙龍村,兒子常年在外打工,妻子體弱多病。2015年,朱漢文家因妻子看病花費大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9年4月,朱漢文家享受易地搬遷政策,搬遷到現在的新居。

“這幾年,政府該有的扶貧政策我們家都享受到了,全家2018年底就脫了貧。”朱漢文說,“安置點各類配套設施很齊全。想吃菜,每戶都分有‘小菜園’;想放置家裡雜物,每戶都建有‘小倉庫’;想購物,安置點有‘小超市’……”

為了讓搬遷群眾快速融入新的居住環境,近年來,鎮安縣聚焦搬遷群眾生產生活,配建“五小設施”,讓搬遷群眾樂業也安居。

鎮安縣透過流轉土地落實“小菜園”,已有4128戶搬遷群眾有了“小菜園”,較好解決了“吃菜難”問題;整合資源建設“小倉庫”,已為2350戶搬遷戶落實了小型倉儲用房,方便群眾存放農具等;按需供給配齊“小超市”,為全縣59個集中安置點配建了1個以上“小超市”;因地制宜成立“小理事會”,為全縣所有集中安置點配建了紅白理事場所,解決了搬遷群眾紅白事操辦難的問題;尊重民意,對在城區和集鎮建設的31個安置點配套建設了“小公墓”。同時,針對在28箇中心村建設的安置點,鎮安縣安排村“兩委”在各自轄區劃定了公墓區域。

落實“五項措施”

不斷增強群眾歸屬感

2月27日7時,雲蓋寺鎮花園搬遷安置社群搬遷群眾卜明清和往日一樣忙碌,做完早餐,送孫子上學,到承包地裡檢視地膜土豆長勢,隨後又到社群打掃衛生。

“過了清明節,我還要在承包地裡套種蔬菜。除了自家吃用,還能出售部分貼補家用。”卜明清說。

卜明清家有5口人,原先居住在黑窯溝村,丈夫在本地務工,2個兒子在外地打工,孫子在雲蓋寺鎮中心小學上學。全家2018年搬遷到現在的社群。

為不斷增強搬遷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鎮安縣聚焦服務管理,落實“五項措施”,全面落實搬遷群眾權益保障。

盤活“三塊地”。鎮安縣將搬遷群眾原籍的耕地、林地優先流轉給龍頭企業等發展產業,讓群眾在獲得租金的同時,還能透過在園區務工增加收入;把舊宅基地騰退復墾後,優先流轉給原居住地搬遷群眾繼續發展產業,確保搬遷群眾搬遷後收入不斷檔。

推行“雙簿制”。鎮安縣對所有搬遷群眾在原籍實行戶口簿、在遷入地實行居住簿式“雙重管理”,使搬遷群眾在原籍繼續享受優惠政策不斷檔、在遷入地政策不落空。目前,全縣已完成2100戶跨鎮(街道)安置搬遷戶的居住簿發放。

建設“便民室”。鎮安縣目前在每個小區成立便民服務中心,設立“一站式”便民服務視窗,讓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就可辦理醫療養老等事項。安置小區同步建立黨支部、設立黨小組、選派黨建指導員,確保了黨員和黨組織活動正常有序開展。

實行“片區化”。鎮安縣全面推行“片長+樓長+單元長”三級管理模式。目前,全縣59個集中安置點共劃分片區86個,選配“片長”86名、“樓長”296名、“單元長”740名,做到聯絡群眾“零距離”、服務群眾“零盲區”。

突出“多元化”。鎮安縣按照“單獨組建、委託代管、市場服務、統一管理、民政代管”五種模式,實現所有安置點物業管理服務全覆蓋,利用公益專崗配備了安置小區的水管員、保潔員等服務人員394名,確保了有人管事、照章理事,讓搬遷群眾過得安心、住得舒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