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單身女性的時代:我的孤單,我的自我》|擁有一份“單身力”

簡介我們在前面也說了,單身女性會面臨結婚、生孩子的壓力

懷孕能吃人生果嗎

— 前言 —

最近收到很多讀者的留言,可能是又到一年雙十一,意味著舊的一年即將結束的原因,這其中有一大半都是跟我“痛訴”父母和親戚是怎麼跟自己逼婚的。

其中有一位讀者說,她今年三十歲,沒有結婚也沒有男朋友,一個人過得很自在,沒覺得有任何壓力,真正讓她感到壓力的是每到逢年過節家人和親戚就對她進行詢問和指責,父母甚至認為她活得很失敗。

其實在過年期間,我也看到朋友圈裡很多人都在轉發類似於“過年過節怎麼應對父母逼婚”這類的文章。所以,今天這一期,就很想跟你聊一聊“單身”這個話題。

先分享幾個資料——

2018年的人口資料出爐,資料顯示,我國單身人口總數已經達到了2。4億,相當於英國、法國和德國這三個國家人口的總和。

這個數字我們可能覺得很驚人,但還有更驚人的資料——另外有一份報告顯示,在美國,單身人口占到了成年人口的45%,在日本是32。4%,在韓國是23。9%。

不誇張地說,從世界範圍來看,單身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現象。

從我們國家的現有資料來看,一方面,由於性別失調、男性人口過剩,有上千萬的男性被動單身,也就是說,可選擇的範圍太小了,想找但是找不到物件;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發展和思想的解放,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主動單身。其實不用看這些資料,我們也能感覺得到,我們身處的社會已經迎來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波“單身潮”。

《單身女性的時代:我的孤單,我的自我》|擁有一份“單身力”

為了跟你聊“單身”這個話題,我今天選擇了一本書,叫做《單身女性的時代》,來解讀給大家。

這本書作者的觀點剛好契合我們剛剛分享的資料,作者認為,“我們正在不可避免地迎來一個屬於單身女性的時代。”

— 本節內容 —

《單身女性的時代:我的孤單,我的自我》|擁有一份“單身力”

這本書被稱為是

“一部單身的通俗史”

,一出版就被紐約時報評為了2016年的優秀圖書。中文版剛剛出版,全名叫做《單身女性的時代:我的孤單,我的自我》。

作者麗貝卡·特雷斯特是一位美國記者,同時也是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的專欄作者。她發現,在美國,單身女性的數量第一次超過了已婚女性,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訊號。

所以她採訪了將近一百多位單身女性,從中選取了三十位女性的故事。這其中有敢愛敢恨的女大學生,有叱吒職場的女強人,也有兼職兩份零工的單親媽媽。雖然她們的身份和種族都不相同,但是她們積極努力地爭取各種權利,促進了整個國家的發展。

特雷斯特為我們描述了這些不同身份的單身女性在這個時代中是如何生存的,她們是如何思考的。

這本書主要講了三個部分的內容——

| 第一部分,作者特雷斯特從美國近代史的大背景下,梳理了“單身女性”這個群體的發展

過去的單身女性,生存環境非常地艱難。從稱謂上,就能體現出來。

在英文裡,大齡未婚女性(spinster)這個單詞是由紡紗工(spinner)這個詞演化來的。到了十六世紀,“大齡未婚女性”的意思是指,很多沒有結婚的女性為了不成為家庭的負擔,直到很大年齡還會日夜不停地做紡織工補貼家用。還有的地方,會把沒結婚的女性稱之為“刺魚”,就是一種渾身長了尖刺的魚,從稱呼上就能聽出來,這反正都不是什麼好話。

就算是能承受得了這種非議,社會上也有很多條條框框會阻礙單身女性的發展和成功。因為未婚女效能從事的職業實在是太少,比如助產士、裁縫、護理、家庭教師,這些職業的薪水都很微薄。

到了十九世紀時候,雖然外界社會的束縛依然很多,但是不少有志向的女性還是會選擇去謀一份自己的職業。比如,十九世紀一個很著名的女作家,叫路易莎·梅·奧爾科特,就是《小婦人》這本書的作家。她當過教師、護士、裁縫、作家,還有雜誌編輯。她不僅自己實現了經濟獨立,還能供養一家人。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那個時代的女作家,完全稱不上是“作家”,因為她們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即使作品寫得再好,也沒辦法跟男作家的地位相提並論。

直到二十世紀,美國各地的城市街道都安裝了路燈,這讓女性在夜裡出行變得比較安全了,女性才有機會從事更多的職業,也改變了女性的消費習慣和娛樂方式。我對這個細節印象尤其深刻,女性的職業發展居然和路燈這個看起來完全不相干的事情有關係。

總之,美國女性為了擺脫婚姻的束縛而進行的鬥爭,經歷了幾個世紀,她們只能得到少數人的認同,但是她們還是孤獨地堅持自我,才最終獲得瞭解放,也獲得了選舉權和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

所以在今天,單身女性之所以能夠有一個相對寬鬆的社會環境,用作者的話來說,“它是由無數的單身女性前輩所鑄就的”,非常來之不易。

| 第二部分,作者進一步分析了單身女性在自由之外需要面對的很多問題,比如說,生育的問題,孤獨的問題等等

現在很多單身女性對生育這件事抱有非常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害怕生育會影響自己的事業和生活,另一方面,迫於社會和家庭的壓力,又不得不考慮生小孩的問題。

但是生育問題對於單身男性而言,卻不是什麼頭疼的問題。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沒有小孩的女性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被問到:你想要孩子嗎?你打算生孩子嗎?沒有孩子你後悔嗎?

2013年,《嘉人》雜誌給33歲的女演員佐伊·丹斯切爾做人物專訪的時候,記者問她,是否會優先考慮生孩子。這位女演員是這麼應對的,她說,“我不想回答這個問題。我並不是生氣你問這樣的問題,但是我曾經說過,你們不會問男人這樣的問題”。

即使沒有孩子,女性也肩負著各種責任,包括對家人的責任、對工作的責任。

但是長久以來我們的社會都會認為“女人有了孩子才算完整”,所以到了差不多該生孩子的年紀,大家都會對你的生育狀態感興趣。家庭屬性往往會掩蓋掉優秀女性身上的其他閃光點。

有一位火箭科學家,叫伊馮·布里爾,這位女性發明瞭能讓衛星保持在正確軌道運轉的推力機制,科學成就非常高。2013年,布里爾以88歲高齡去世。當時,《紐約時報》在描述這位女科學家的時候,是這麼寫的:“她的俄式酸奶燉牛肉堪稱一絕,隨著丈夫的工作搬遷,有長達八年的時間,她放棄自己的工作專心照顧三個孩子,她的兒子馬修說‘她是世界上最棒的媽媽’。”這段文字在悼文的第一段,接下來才是對她科學成就的介紹,就好像事業只是一種附加值一樣。

20世紀70年代,有十分之一的美國女性沒有在育齡期生小孩。2010年,這個比例達到了五分之一那麼多。這些人裡,

有一半是想要孩子但是沒有找到合適的另一半,所以不想將就;另一半則是因為有別的生活模式可供選擇而放棄生育,至少她們有其他更想做的事情。

十六世紀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就終身沒有出嫁。英國議會的所有議員都在要求她趕緊找個物件,但這位女王卻說:“我懇請諸位不要責怪我沒有子嗣,因為你們中的每一位,以及英格蘭的每一位子民,都是我的孩子和親人。”

她可不是隨口說大話的,她統治時期的前半段,在英國曆史上被稱為“黃金時代”。伊麗莎白一世因此也被稱為是“英明女王”。

著名脫口秀女王奧普拉·溫弗瑞。她在一次接受採訪時說:“如果當時我選擇生小孩的話,我的生活和事業不會像現在這樣。”

奧普拉·溫弗瑞認為,並不是每個女性都有做母親的願望。比如她有一個好朋友,從小就夢想著生兒育女,但是她自己的夢想卻是成為馬丁·路·德金。這兩種人生選擇沒有好壞之分,只是不一樣而已。

其實不僅是名人,在我們身邊,有很多普通女性也對生小孩這件事抱有更開放的看法。

作者在書裡寫道,“有人選擇不要孩子,有人選擇成為單身母親。重要的是,家庭形式多種多樣,沒有一種家庭結構一定是幸福的,或一定是痛苦的。”

當然,這些女性只是一部分,還有一部分沒有要小孩的女性,既不是自己不想生,也不是因為過了生育期不能生,而是介於兩者之間的一些複雜的原因。

書裡寫到一位女性,她38歲了,沒結婚也沒有物件,心情非常焦慮。她一直想要孩子,想結婚建立家庭,但是她算了一下,自己每個月的收入只夠勉強維持生計,不夠獨立撫養一個孩子。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只能接受自己沒有孩子的事實。

現在很多單身女性也是一樣,她們很清楚自己到了一定年齡就會失去生育的能力,但是她們也會給自己算筆賬,有了孩子之後,就會失去一部分職場上的權利,和自由生活的權利。所以才很艱難地做了不要孩子的決定。

還有一些更前衛的單身女性,選擇自己一個人要孩子。

書裡寫到一個大四的學生帕梅拉,她在17歲的時候意外懷孕。於是呢,家人就催著她趕緊結婚,但是帕梅拉覺得,“即使結了婚,我也不會把對方綁住”,“所以結不結婚都一樣。”於是就自己把孩子生了下來單獨撫養。幾年之後,她回過頭來想,很慶幸自己沒有倉促地結婚。帕梅拉認為,女人在決定是否當單身母親的時候,要認真地考慮你留下這個孩子的理由,不管當時你有沒有伴侶。她說,“你要有維持生活的能力,哪怕那個人跑了,哪怕孩子的父親不能幫你,你也不怕。”

從帕梅拉的話可以看出,在她的時代和年齡,不管是單身還是已婚,女性在要小孩之前,已經學會全方位地考慮,自己有多少底氣和能力去面對婚姻的不確定性。這不是悲觀,而是對自己負責。

不過呢,在很多國家,大多數人們都還傾向於認為,單身母親不利於孩子成長。2010年,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有69%的美國人認為單身母親現象的增多是“社會的不幸”,61%的人認為孩子的快樂成長父母親缺一不可。

對於這種觀點,作者認為,

社會需要一段漫長的時間,才能適應家庭結構的巨大變化。

| 第三部分,作者進一步提醒我們:單身意味著“更多的選擇”

正是因為單身群體在這個社會上要面臨這些輿論和壓力,所以,作者特雷斯特在書的第三個部分,進一步提醒我們:

不要把單身當成是一種標新立異,或是反叛。單身意味著“更多的選擇”,但是更加意味著你在選擇單身的同時,必須有一份能力,能夠支撐自己的選擇,去應對更大的風險。

這本書主要講的就是這三個部分的內容,作者特雷斯特透過描寫不同單身女性的故事和生存現狀,給我們分析每一個時代女性選擇進入婚姻和退出婚姻的原因,同時也跟我們探討女性在單身狀態下可能會出現的不同問題。

從這些單身女性的故事裡面,我們能獲得很多借鑑價值。

這是我選擇這本書和你分享的原因。

作為一名女性作家,我經常被女讀者問道一些具體的事情:我要不要和眼前這個男人結婚?我要不要35歲前一定把自己嫁掉並且生個孩子?這些具體問題我無法負責任地回答,因為我不瞭解你生活的細節,給出建議太草率,但是這本書中有很多思路和方法,可以給你借鑑。

接下來我們就來複盤一下這本書,重點講一講,關於單身這件事,還有哪些是一個女人需要知道的。

《單身女性的時代:我的孤單,我的自我》|擁有一份“單身力”

首先,作者給我們剖析了單身的兩面性。

這本書的副標題叫做“我的孤單,我的自我”,孤單和自我就是單身的正反面。從正面來說,單身女性確實會有更多的時間用來提升自我、發展事業、享受生活。

英國有一項新研究顯示,女性單身比男性單身更快樂。這個研究結果發表在英國《獨立報》網站,調查顯示,61%的單身女性對於單身狀態感到快樂,而單身男性中有這種感覺的比例為49%。該公司還在調查中發現,75%的單身女性在過去一年中沒有主動尋找戀情,而這一比例在單身男性中為65%。

這是因為,對女性而言,身處一段戀愛關係中實際上是十分辛苦的,女性通常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勞動——首先,女性要花更多時間和金錢保持自己的外表,同時還需要做更多家務,另外,為了解決矛盾和爭吵也需要付出更多的情緒成本。

所以,主動選擇單身的女性越來越多,從近幾年單身人群的購房率和購車率就能看得出來。

根據一項調研資料顯示,單身人群中有60。2%的受訪者已經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套住房,61。6%的人已經購置一輛車,超過40%的單身人群希望在26~30歲之間,能夠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和車。

而且值得關注的是,單身女性比單身男性的購房比例還要多出4個百分點。沒結婚不要緊,先給自己買套房再說——這樣灑脫利落的女生越來越多。

所以,這也從側面反映了一個問題,那就是,

想要單身過得好,最好得有一定的經濟基礎。這是堅持自我的前提條件。

在《單身女性的時代》這本書裡,作者給我們講的是美國社會的婚戀狀態,我們把目光放到中國來看,也能印證這個道理。

在唐朝初年的時候,國家的法定結婚年齡是男性20歲,女性15歲。唐太宗還曾經把婚嫁率作為考察官員政績的一項重要指標。如果結婚率比往年下降了,官員就要受到懲罰。

但即便政策提倡適婚男女都去結婚,在唐朝的鼎盛時期開元年間,人口數量也並沒有很明顯的增長。

皇帝一想,這樣不行,人口不增長,就等於沒有勞動力。於是又把法定婚齡往下調了一點,變成了男的15歲以上、女的13歲以上,就能結婚。

願望是好的,但是結果也不怎麼樂觀。還是有很多人選擇晚婚。比如我們熟知的大詩人杜甫、白居易等等,都是30歲之後結的婚。不僅男性如此,女性也不急著出嫁,我們之前有一期解讀武則天,就說到了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她結婚的時候已經四十四歲了。

但是有一點我們要注意,這些不愁嫁的女性基本都是大戶人家的小姐,就算晚婚晚育,甚至一輩子單身,也不愁吃穿,而且還擁有金錢和地位。貧困人家的女兒,還是會有想嫁但是嫁不出去的困擾,那這些女性呢,就是被動選擇晚婚或單身的女性。

大戶富貴人家的千金小姐,在挑物件的時候也比較自由,很多富家千金會選擇在科舉考試中名列前茅的書生結婚,而這些書生大多是寒門子弟,家庭條件並不那麼好。

這和我們今天的社會現狀也很像,雖然很多單身女性被稱為“大齡剩女”,但是她們並不在意,非常清楚自己要什麼。

她們在經濟和人格上都能實現獨立,所以婚姻不再成為一種必需品。不僅如此,她們還有底氣去選擇一個自己真正喜歡的人,而不是把物質條件擺在第一位。

所以平心而論,

單身確實有它的好處,我們有時間有精力去提升自我,實現價值。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能擁有更多的選擇餘地,比較少地受到現實和客觀條件的限制。

但是單身的另一面,也同樣需要我們承擔。

我們在前面也說了,單身女性會面臨結婚、生孩子的壓力。除了這個之外,在日常生活中,還會經常不可避免地感到孤獨。

那如果我們處在一段感情關係當中,就能保證不孤獨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29歲的麗貝卡,每當她談戀愛的時候,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希望對方陪著。看上去兩個人關係很好很融洽,但是麗貝卡說,自己常常感到孤獨,因為她的世界裡只有男朋友一個人。這段戀愛關係結束之後,她重新投入了社交,結識了很多新朋友,生活變得充實起來,工作也有了新進展。

所以,單身會導致孤獨,但是有伴侶也未必就不孤獨,重要的是,我們要時刻保持和外部世界的聯結。

《單身女性的時代:我的孤單,我的自我》|擁有一份“單身力”

在這些聯結關係中,最重要的就是女性之間的友情了。很多的影視作品裡,比如像《歡樂頌》啊、《慾望都市》啊,我們都能看到,女性之間的友情有時候比愛情更堅固,她們互相幫助,走出困境。

前段時間我還看到一則新聞。說在日本,有七個單身老奶奶,她們的平均年齡在八十歲左右,沒結婚,沒有孩子。從2008年的時候,她們選擇了搬到位於大阪的一棟公寓樓裡一起住。這在日本被稱為是“友鄰式同居養老”。

這七位奶奶雖然單身,但她們的老年生活在自己的經營下也很體面、有尊嚴。她們平時會聚在一起聊天、逛街、互相鼓勵開導,而且在發生突發狀況的時候,也可以立刻找到人來幫助自己。

我們所有的人,面對衰老都是第一次,有朋友陪伴在身邊,給我們提供的情緒支撐和影響比我們想象中更重要。

比如我自己就有這樣一個好朋友微信群,我不太喜歡稱女性好朋友叫做“閨蜜”,因為“閨蜜”這個詞太甜太濃烈了,給人很難持久的感覺,我更喜歡“好朋友”這個稱呼,有親切也有恰當的距離。我們這個微信群有各種職業的女朋友,一共10個人,年齡差距大約10歲左右,無論關於醫學、生活常識、穿衣打扮的求助,還是有關職業、婚姻、戀愛關係的選擇,都有人提供合理而靠譜的意見,甚至包括閱讀和電視劇,最近看的書和有趣的影片,都有討論空間,這讓我們感到世界非常寬廣,不是隻有男人和孩子,也不只有婚姻和職場,提供了一份親情和愛情之外的安慰。

所以,關於單身,我們要知道的第二點就是

,不要低估並且切斷和朋友之間的聯絡。

其實,我覺得不僅是單身女性,所有的女性都應該注意這一點。女性本身更擅長社交,更容易共情,結交幾個密友,能讓我們在孤獨的時候感到安慰。

就像作者在書裡寫的,“隨著晚婚的趨勢,女性發現自己並不是一定要透過和男人攜手,或者一定要在傳統的家庭結構裡,才能成長和塑造自己。

相反,她們還可以和自己的女性朋友們並肩奮鬥,實現自我。”

《單身女性的時代:我的孤單,我的自我》|擁有一份“單身力”

關於單身,我們要知道的第三點,是

不要把單身當成趕時髦或是標新立異,單身只是一種選擇,任何選擇都是有得有失,千萬不要為了顯得很特別而單身。

雖然作者特雷斯特在書中寫,“我們即將迎來單身女性的時代”。但這只是對客觀趨勢的描述,並不是在倡導大家都去單身,而是說我們應該看到更多的選擇。

傲慢與偏見

(英)簡·奧斯丁

文學藝術

免費閱讀

簡·奧斯丁一生都在寫愛情小說,她在《傲慢與偏見》中,塑造一對經典情侶——伊麗莎白和達西先生。在現實生活中,自己卻選擇了單身到老。簡·奧斯丁的單身不是被動剩下的,而是自己主動選擇的。因為她從很早就意識到了自己對於創作的熱情比結婚生孩子的熱情要多得多。

當然,她也追求理想的愛情和婚姻,但是她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我們從她的幾段戀愛經歷中就能看出這一點。

1796 年,20 歲的簡·奧斯丁認識了鄰居的侄子托馬斯。他們情投意合,很快相愛了。奧斯丁在給姐姐卡桑德拉寫信,說覺得托馬斯很快將會向她求婚。結果呢,愛情在金錢面前彎腰了——鄰居太太發現自己的侄子托馬斯在跟簡·奧斯丁談戀愛,立刻打發托馬斯去了倫敦,生怕每年只有20英鎊零用錢的簡·奧斯丁嫁過來,會拖累自己的侄子。

這之後,托馬斯迎娶了一位貴族小姐,一路順風順水,步步高昇,當上了愛爾蘭王座法庭首席大法官,嗯,這個名稱聽上去還是挺牛的。

年輕時的奧斯汀,也談過戀愛,也被求過婚,但她從不純粹為了結婚而將就自己。她有很多追求者,其中包含海員、莊園主的兒子、有錢的鄉紳,等等。他們都可以為奧斯丁提供豐厚的物質生活,但簡奧斯丁始終覺得,物質雖然是保障,但是愛情卻是結婚的前提。

奧斯丁27歲時,一個超級有錢的鄉村財主向奧斯丁求婚,但奧斯丁仍然覺得“精神難以產生共鳴”,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三觀不合。於是她拒絕了最後一位求婚者。

簡·奧斯丁的單身生活並不悽慘,因為她能靠寫作賺稿費,有獨立謀生的能力。光是第一本小說《理智與情感》,就給她帶來了140磅的收入,相當於現在的11萬多英鎊。簡·奧斯丁的父親作為教區長,平均年收入為500英鎊。她家有客廳,廚房,接待室,書房和圖書室,還有7間臥室。在《趣味生活史》這本書裡,曾經考證出1851年的500英鎊大約是今天的40萬英鎊,那個年代英國的人均收入,剛過20英磅。

無論哪種演算法,都可以輕易得出,簡·奧斯丁生長在一個年收入至少相當於現在幾十萬英鎊的富裕家庭,這也正是她為什麼有權不結婚的原因,甚至在《婚姻史》這本書裡還記載,19世紀英國約有25%的貴族女子保持單身。

簡·奧斯丁在小說《愛瑪》中寫了一段很現實的話:“只有貧窮才會使獨身者受到公眾的蔑視,一個獨身女人如果收入微薄,一定非常可笑,準會惹人討厭,正好是少男少女的笑柄;不過一個富有的獨身女人,從來都是受人尊敬的,可以像任何人一樣有理性,一樣愉快。”

現實生活中,簡·奧斯丁的賺錢能力,確實給她的單身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底氣。

還有一點非常關鍵,那就是,在簡奧斯丁那個時代的女人,結婚之後的生活並不是像英國電視劇裡拍的那麼優雅。

更多普通家庭中的女性,將要面對一堆孩子和無止境的家務活兒。而且,已婚的婦女沒有自由的社交活動,簡·奧斯丁又很愛跳舞,經常在舞會上跳個通宵。作為一個妻子,顯然不會有這樣的機會。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

簡·奧斯丁想要追求愛情,具備獨立的賺錢能力,而且不願意承受家庭主婦們永無止境的家務勞動——這三個原因促使了簡·奧斯丁主動選擇了單身。

簡·奧斯丁曾說過,“我從未後悔過自己的選擇”。

那是因為,單身對於她而言,是經過理性衡量做出的選擇。

《單身女性的時代:我的孤單,我的自我》|擁有一份“單身力”

《單身女性的時代:我的孤單,我的自我》|擁有一份“單身力”

從《單身女性的時代》這本書裡,我提煉出了三個關於單身需要注意的問題——

1、單身具有兩面性,如果你想要得到更多自我的發展和自由的空間,就必須要承受一定程度上的辛苦和孤獨;

2、不要低估女性之間的友情,結交幾個能陪伴終生的好朋友,能給我們帶來巨大的情緒支撐和情感慰藉;

3、最後,不要為了趕時髦而選擇單身,實際上,不管是結婚還是單身,都應該是經過我們理性的判斷和考慮做出的選擇。

隨著社會發展,婚姻承載的許多功能逐漸會被弱化。但這並不是壞事,我們擁有了更好的生活和更多的選擇,不需要依賴一個特定的模式,也能憑藉自己的力量活得不錯。

今天認真地討論“單身”這個話題,不是在強調單身的好處,號召大家單身;也不是嚇唬單身的女孩們,告訴你們單身要面對多少風險。而是藉助別人的故事,把“單身”會遇到的各種問題剖開給你做一個理性的參考。

不管我們選擇以什麼樣的方式生活,都有兩面性。沒有最好的選擇,只有最合適自己的選擇。希望我們能更清醒地看到這一點,然後選擇最合適自己的生活方式。無論我們單身與否,都要學會獨處,擁有一份“單身力”。

希望你不害怕結婚,也不害怕單身,有底氣也有能力面對生活的未知!

《單身女性的時代:我的孤單,我的自我》|擁有一份“單身力”

我的孤單,我的自我:單身女性的時代

麗貝卡·特雷斯特

文學藝術

免費閱讀

1、《單身女性的時代》作者特雷斯特透過描寫不同單身女性的故事和生存現狀,跟我們探討了女性在單身狀態下可能會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問題。

2、在今天,單身女性之所以能夠有一個相對寬鬆的社會環境,用作者的話來說,“它是由無數的單身女性前輩所鑄就的”,非常來之不易。

3、從《單身女性的時代》這本書裡,我提煉出了三個“關於單身我們需要注意的問題”——單身具有兩面性、不要低估女性之間的友情、不要為了趕時髦而選擇單身。

好了,這期課程就到這裡,喜歡我的分享,記得點關注哦!我們下期見。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M先生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