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發現5歲孩子偷東西后,父母三步教育法,讓孩子再也沒犯過

簡介父母最需要做的,是平靜下情緒,然後分析孩子“偷”東西的原因

偷盜和偷竊是一個意思嗎

文|文兒

作為家長,你遇到過孩子偷東西的情況嗎?又是怎麼處理的呢?

我一個朋友十分重視孩子的德育,但前不久,發現孩子偷了班裡同學的文具。朋友對孩子一頓打罵,自以為制止了孩子的行為,卻不曾想,孩子的“偷竊”行為變本加厲,開始偷起家裡的錢。朋友真是傷透了心,自認為平時也挺重視教育,孩子怎麼就淪落到這一步了呢?

其實,孩子第一次偷東西時,朋友的做法就錯了。如果是按照以下這對父母的做法,孩子的行為倒是很可能得到糾正。

發現5歲孩子偷東西后,父母三步教育法,讓孩子再也沒犯過

發現5歲孩子偷東西,父母緊急開展教育

有位網友說,發現自家5歲的娃偷拿課外班的課桌小擺件時,他心裡很著急。畢竟孩子年齡還小,他該以什麼方式來教育孩子,才能既阻止孩子的類似行為,還不傷孩子的心理呢?

一番操作後(其實是“三步走”教育法),孩子跟著他去把擺件送回了班裡,以後再也沒出現過偷拿東西的行為。他覺得自己的一番處理起到了效果。

發現5歲孩子偷東西后,父母三步教育法,讓孩子再也沒犯過

發現孩子偷東西,如何像這位網友一樣,實施“三步走”教育法?

分析原因:孩子為什麼會“偷”?

知道孩子偷拿東西后,多數家長會很憤怒,小小年紀居然不學好?其實憤怒無濟於事。父母最需要做的,是平靜下情緒,然後分析孩子“偷”東西的原因。

該怎麼分析呢?詢問孩子就可以。

這位父親問孩子為什麼要拿課外班的小擺件,孩子說自己很喜歡,覺得很好看。父親便知道,孩子沒有什麼壞的用意,只是本能地想把喜歡的東西據為己有。結合孩子的年齡來看,這種行為算不上“十惡不赦”,只是物品所有權概念比較模糊。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偷竊行為都有一定理由。要麼是自己喜歡就拿走了,要麼是平時很想要卻沒有,看到別人有就拿走了,上升不到道德層面。如果父母非要給孩子扣一頂“小偷”的帽子,反而會傷害孩子心理。

②向孩子解釋,這麼做為什麼是錯的

其實,學齡前的孩子拿別人東西,就是因為物權概念模糊。告訴孩子,那是別人的東西,別人的東西就算你很想要也不能拿,再舉個設身處地的例子:如果別人拿了你的東西,你會怎麼想?

透過舉例和講道理,讓孩子明白“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隨便拿回來”,孩子就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了。

發現5歲孩子偷東西后,父母三步教育法,讓孩子再也沒犯過

和孩子一起彌補過錯

孩子“偷”了東西,這本身是一種錯誤行為。犯了錯就要彌補錯誤。家長讓孩子認識到錯誤之後,要做出彌補舉措,這樣處理事情才完整。那位父親和孩子一起,把擺件送到了課外班老師手裡,還讓孩子跟老師承認錯誤,說下次不會再犯。

要注意的是,這個過程中,父母充當的是孩子的“支持者”而不是對立者。父母只督促孩子去做這樣一件事,在孩子不好意思或害羞時鼓勵他勇敢一些,而不要夾雜著“敢偷還不敢認”之類的羞辱性語言,給孩子增加心理負擔。

【話題討論:你家孩子有“偷”東西的行為嗎?你當時是怎麼做的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