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散文 張傑 ▏故鄉那片土地

簡介作為農民的兒子,我深深地知道:農民對待土地的態度,是具有兩面性的,一方面自己對土地視之如珍寶、待之如兒孫、尊之若先人,鄰里之間哪怕因為一寸之爭、半磚之距也會爭得血頭血臉,甚至祖祖輩輩成為仇家老死不相往來

故鄉是什麼散文

散文 張傑 ▏故鄉那片土地

散文•故鄉那片土地

文/張傑

故鄉那片貧瘠的土地,我對它似乎從未產生過多少好感,當年十年寒窗苦讀,最大的動力大概就是為了遠離它、擺脫它。

作為農民的兒子,我深深地知道:農民對待土地的態度,是具有兩面性的,一方面自己對土地視之如珍寶、待之如兒孫、尊之若先人,鄰里之間哪怕因為一寸之爭、半磚之距也會爭得血頭血臉,甚至祖祖輩輩成為仇家老死不相往來;另一方面又不希望自己的兒孫做大官吃皇糧,永遠不再種地。農民的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他們知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著實辛苦,土裡只產糧食,生不出金子,也只能是刨食度日罷了。

於是,鐵飯碗、吃皇糧,擺脫種地命運成為所有農民對自己後代最大的期望。一些有見識的農民為了後代能夠擺脫土地他們敢於砸鍋賣鐵,甚至賣血供子讀書,我們聽過太多這樣的催淚故事。

我的祖母當年為了給讀書的伯父籌集學費,把房梁當燒火的木材賣給了伙房,而我的父親為了讓我能延續讀書,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幾乎都是在外地賣貨回來的路上……

那種日子永遠不會再來,那些故事都成為往事,或流傳於家族,或形成於文字教育後人。

機械化到來的今天,種地方式簡單、粗暴、有效,耕地、播種、收穫,都是機器,澆地地頭有水管口,除草有除草劑,過去半個月才能忙完收種季節,不過三五天就過去了,古詩《憫農》中所謂“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終究成為歷史。

種地已成為農民的副業,農村的那個雞犬相聞炊煙裊裊的溫馨老家反而成為旅館一樣的存在,外出的遊子亦或民工在逢年過節、在婚喪嫁娶、在播種收穫時節忙碌幾天之後,又如候鳥一樣飛向城市。

作為地地道道的農民,父母為了我的學業傾盡了所有,八零後求學的農村娃幾乎榨乾了父母最後一滴汗、土地裡的全部產量、庭院裡能換成錢的一切。

父親不得不學著做各種小生意,販賣粉條、粉皮、西瓜、各種蔬菜,加工掃帚、培養香菇,在生意道路上半路出家的父親,本就不是做生意的材料,其中做過的難難以想象。

而母親,除了經營她的庭院就是伺候土地,小小的三分地的院子裡常年養著一頭黃牛,幾隻山羊,一群雞,牆角還有幾隻長毛兔,飼養的動物們給人們帶來的利益,人們何嘗不是一天天伺候著它們呢?

除了冬天之外,母親幾乎終日在田裡勞作,天剛亮就起來,從田裡忙碌一早晨回來後,再給我們做飯。吃完早飯,喂完動物就該去田裡了,她中午總是去的最早回來的最晚,而下午不到夕陽西下她是不回家的。

相對於父母的付出,我不算個成功的孩子,並沒有給父母帶來多大的榮耀與生活質量的改變,相反,母親已年近七旬,還要給我們做飯看孩子,一天也沒有休息過。

母親隨我定居在小小縣城一隅,平時做做飯看看孩子,而週末及假期必定回老家。

她自己說,和她一樣的農村老太太也這樣說,大概自己沒有享福的命,住在樓房裡總是渾身彆扭,不是這裡疼就是哪裡不舒服。但是一回老家,她就百病全消,如魚得水般投入到田地裡勞作。

母親對土地的情感近乎虔誠,對傳承的耕種方式仍然是戀戀不捨,似乎每一粒土不經過撫摸都不放心,每一粒糧食不歸倉都倍感可惜,每一天不去地裡勞作都覺得失魂落魄。

播種過後發現漏種之地趕緊補上,打過除草劑後還去檢查一番,垂死掙扎的雜草只有拔掉她才放心,天剛一旱就想著澆水,收割機收完莊稼必然滿地裡拾拾撿撿。

在她這裡,在一個傳統的農民這裡,顆粒歸倉從來不是一個成語。

她那一代人是從田地裡走不出來了,她的整個青春除了奉獻給孩子就是在田裡度過,無論多麼貧瘠的土壤,都曾經養活了她的家她的孩子,土地就是她的生命……

【作者簡介】:張傑,菏澤市定陶區張灣鎮和平小學教師,長期耕耘在教育一線。熱愛文學,熱愛生活,作品散見於報刊、網路平臺。

散文 張傑 ▏故鄉那片土地

葵邱書院投稿郵箱:kuiqiushuyuan@163。com

壹點號葵邱書院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