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中國冷兵器史之弓弩:“臨陣三矢而撤”是射手常態?大錯特錯!

簡介由於中國古代弓弩發射彈藥之後重新裝填需要時間,因此西漢著名的常勝將軍李陵就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佈陣方式:只要讓弓箭手們分成幾列,第一排計程車兵們發射箭矢之後有條不紊的後撤,然後第二隊計程車兵們補上前來再次進行射擊,就能形成一道毀天滅地、沒有間隙

重弩兵放幾排不會射到自己

由於中國歷史上經常發生由北向南的遊牧騎兵政權征服中原政權的事件(比如鮮卑、契丹、蒙古等等),因此有人認為中國古代弓弩在戰場之上的左右著實有限。由於遊牧民族騎兵的突進速度太快,即使整排的弓弩手站在150米開外的有效射程之內,騎兵的衝鋒速度也只夠他們釋放三箭,因此一些以中國史實為依據的歷史小說就對其大肆渲染,將“臨陣三矢而撤”形容為中國古代射手的常規姿勢,無形之中貶低了古代弓弩手在戰場之上的作用。

中國冷兵器史之弓弩:“臨陣三矢而撤”是射手常態?大錯特錯!

而實際上,這種推測儘管從邏輯思維上是沒有錯的,但是實際情況卻並沒有這樣理想化的場景,因為這種思維方式完全沒有考慮到武器的精良程度、兩軍之間的排兵佈陣以及其他更為複雜的戰場因素。因此下面我們透過研究中國古代弓弩的發展歷史以及排兵佈陣的規律,從兩方面來駁倒“臨陣三矢而撤”這個虛偽的命題。

中國古代弓弩技術的輝煌發展

在世紀曆史上,中國的強弩製造技術長期領先於世界前列,也是對付騎兵衝擊的重要防禦武器之一。早在戰國時期,位於平原中部的韓國就掌握了了當時弓弩技術的核心製造技術,《戰國策》之中對此有著詳細的記載:“天下勁弩全部出自韓國,有效射程可以達到六百步開外。”即使以當時1步為30釐米來計算,當時韓國弓弩的有效射程也達到了180米,可以說真正是一種能夠在遠距離之外取人性命的大殺器。

中國冷兵器史之弓弩:“臨陣三矢而撤”是射手常態?大錯特錯!

兩宋時期,為了應對南下的遊牧民族騎兵,弩的射程和威力又有了長足的進步,沈括在自己的著作《夢溪筆談》之中這樣記載北宋時期的強弩:“現在(北宋)所使用的強弩,所使用的張力大約在9石左右,這樣的拉力相當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兩倍。”儘管沈括不是具體的工匠專家,所記載的拉力資料也可能有一些誤差,但是這也側面說明了兩宋時期強弩的發展與興盛。

而弓箭的發展就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了,因為人能釋放的拉力一般來說都是相對固定的,儘管弓的射擊威力只有弩的一半左右,但是它的命中威力也是不可小覷。在《舊唐書》之中有著一個彰顯唐朝長弓射擊威力的史實案例:唐高宗送別名將薛仁貴出征西域之前,在宴會之上高宗想要測試一下薛仁貴的射箭技術,於是對他說道:“朕聽說古代善射之人最多能用箭矢穿透7層鐵甲,現在朕準備了一件5層厚的鐵甲,想請愛卿試驗一下它的防禦能力。”

中國冷兵器史之弓弩:“臨陣三矢而撤”是射手常態?大錯特錯!

只見薛大將軍張弓搭箭,一箭就將這件堅不可摧的鎧甲直接洞穿,嚇得唐高宗急忙下令為薛仁貴換上了一件更好的鐵甲,主要是擔心他在戰場之上的安慰。儘管我們不知道當時薛仁貴是站在怎樣的距離去射擊鐵甲的,但是箭矢能夠貫穿5層厚度加起來總共有7毫米的鐵甲,這樣的貫穿能力簡直可以稱得上是古代的輕型穿甲彈了。

因此總結來說,在中國古代戰場上,弓弩對縱馬衝鋒的騎兵所造成的殺傷力是不可小覷的。而由於東西方文化差異因素,當時北方的少數民族基本以輕裝騎兵為主,像歐洲中世紀那樣的重甲騎兵是根本不存在的——要知道如果遊牧民族真的會打鐵的話,他們首先要做的必不是為自己打造一件鎧甲,而是先打造一把馬刀或者一口鐵鍋。

兵法、排兵佈陣與優秀將領對弓弩軍隊的影響

當然,我們都知道在軍事領域有著這樣一句名言:“取決於戰爭勝利的從來不在於武器技術的先進,而在於人。”而兵法、排兵佈陣以及將領的個人因素都是影響戰爭成敗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在中外歷史上,軍隊將領對於排兵佈陣都十分重視,比如歐洲瑞士人的長矛方陣、英格蘭的長弓手方陣,或者中國南宋時期的岳家軍、明朝中晚期戚繼光的戚家軍等等,很顯然兵法與排兵佈陣對兵種能力的發揮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國冷兵器史之弓弩:“臨陣三矢而撤”是射手常態?大錯特錯!

不過,古代兵法畢竟是一門容易入門卻難於精通的課程,並且還需要極強的主觀學習能力,這也就是為什麼歷史上的名將就那麼幾個的原因,如果照搬兵書的話往往會在戰場上輸得很慘。於是諸位普通將領們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那些具有普遍性並且通用能力很強的兵種陣法加以學習,而恰巧的是,在弓弩陣法之中就有著一種普適性很強的佈陣方法,那就是三(多)段式佈陣。

中國冷兵器史之弓弩:“臨陣三矢而撤”是射手常態?大錯特錯!

由於中國古代弓弩發射彈藥之後重新裝填需要時間,因此西漢著名的常勝將軍李陵就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佈陣方式:只要讓弓箭手們分成幾列,第一排計程車兵們發射箭矢之後有條不紊的後撤,然後第二隊計程車兵們補上前來再次進行射擊,就能形成一道毀天滅地、沒有間隙的火力網,足以將任何敢於靠近射程的敵人打成篩子。

中國冷兵器史之弓弩:“臨陣三矢而撤”是射手常態?大錯特錯!

當然,李陵也不是光說不練的人,他人生之中最精彩的一戰就完美詮釋了什麼才叫高密度無間隔的火力齊射。公元前99年,李陵率領五千精銳漢軍深入大漠征討匈奴軍隊,很快就被3萬匈奴騎兵團團包圍。面對這一場景,李陵不慌不忙地命令少數步兵在前方設定拒馬和路障,然後使用不間斷的弓弩火力迎接縱馬狂飆的匈奴騎兵,結果李陵的弓弩火力迅速將匈奴騎兵擊潰,甚至還追著匈奴騎兵的屁股將他們攆上了山,足見這位常勝將軍心中的勇氣。

中國冷兵器史之弓弩:“臨陣三矢而撤”是射手常態?大錯特錯!

匈奴單于聞訊大驚,聽說李陵要撤退,急忙派遣8萬大軍將他們的軍隊團團困在了一個沼澤之中。李陵聞訊拼命抵抗,甚至一日之中發射的箭矢數量多達五十萬支,擊退了匈奴十餘次的集團衝鋒,直到因為箭矢不足和叛徒出賣,李陵才不幸被匈奴軍隊所俘虜,而在此之前,他們所殺傷的匈奴騎兵已經高達兩萬餘人。因此,所謂的“臨陣三矢而撤”根本不是中國古代弓弩手的常態,中國古代射手的實力是深不可測的,任何輕視中國弓弩手的遊牧騎兵都會付出極其慘重的代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