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記者探訪昆柳龍直流工程施工現場

簡介除了人扛馬馱,無人機新型架線取代原始方法昆柳龍直流工程輸電線路長約1500公里,線路跨越高海拔覆冰區、鐵路河流等區域,尤其是在雲南、貴州需跨越跨度超1公里、深度達近百米的大峽谷,複雜地形對架線施工是很大挑戰

11人制標準足球場的長寬是多少

工程名片

昆柳龍直流工程西起雲南昆北換流站,東至廣西柳北換流站、廣東龍門換流站,線路全長1452千米,是國家《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及《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的跨省區輸電重點工程,是國家特高壓多端直流的示範工程。工程建成後,將創造多項世界第一:容量最大的特高壓多端直流輸電工程、首個特高壓多端混合直流工程、首個特高壓柔性直流換流站工程、首個具備架空線路直流故障自清除能力的柔性直流輸電工程。南方電網公司在這一過程中,突破並掌握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特高壓多端柔性直流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搶佔特高壓多端柔性直流輸電技術制高點。

工程計劃於2020年投產送電,2021年全部建成投產,屆時將增加800萬千瓦的通道送電能力,將雲南清潔水電輸送到廣東、廣西,年送電量預計超過320億千瓦時。

記者探訪昆柳龍直流工程施工現場

7月23日,記者採訪龍門換流站。

7月下旬,採訪車駛入雲南省昆明市祿勸縣茂山鎮,只見路旁的山間鐵塔林立,塔上掛著一條條銀線伸向遠方。就是這樣的線路和鐵塔,組成了南方電網西電東送18條大通道。“這條是滇西北直流、這條是牛從直流…

”同行的電網建設者們如數家珍。

這一次,南網傳媒全媒體記者與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共同的採訪物件,是南方電網公司在建的另一條西電東送大通道——烏東德電站送電廣東廣西特高壓多端直流示範工程(簡稱“昆柳龍直流工程”)。

工程建成後將創下多項世界第一:

世界上容量最大的特高壓多端直流輸電工程、世界上首個特高壓多端混合直流工程、世界上首個特高壓柔性直流換流站工程、世界上首個具備架空線路直流故障自清除能力的柔性直流輸電工程。

工程線路從雲南昆明到廣西柳州,再到廣東惠州,綿延近1500公里,目前工程正處於土建施工高峰期。

記者走訪昆明、清遠、惠州等施工現場實地探訪,深刻體會到建設者們正用“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的勇氣和自信,來面對這一超級工程建設中的一切困難和挑戰。

1

海拔2030米的高坡如何被削低?

230萬立方米,昆北換流站挖填土石方量創電網工程單一站點紀錄

昆北換流站前的一段道路沒有倒瀝青,記者乘坐車輛駛過時略有顛簸。同行的專案部工作人員指著路面告訴記者,過往車輛軋路多,時間一長,一般路面都會沉降,“但站內絕不會發生沉降。”

記者在昆北換流站探尋其中的奧秘,腳下的土地很平整。但業主方超高壓公司昆柳龍專案部昆明分部常務副經理張龔的一句話,不免令人驚訝起來,“這裡原來是一座高山,我們把它削平了。”

專案部提供的資料顯示,換流站海拔從2030米降低至1960米,這也就意味著高山被削低了約70米的高度。削掉的土石就地進行了填埋平整處理,才有了換流站如今的模樣。據瞭解,挖填的土石方體積累計達到了230萬立方米,創造了電網工程中單一站點土石方量紀錄。

“這麼多的土石是如何削平的呢?”面對記者的提問,張龔回了兩個字“爆破”。大量的土石方爆破作業,共計消耗了311噸炸藥和2。6萬餘根雷管。

而且,爆破也是講究方法和技術的。電力裝置廠房對地基穩定性要求高,對作為爆破回填的石頭和泥土的品質有要求。“最開始爆破的時候,炸出來的石頭偏大,達不到要求。”專案部請來專業爆破專家,不斷實踐調整,最終摸索出了最優方案,“出來的直徑基本都在30釐米-50釐米,達到設計要求”。

專案部許多人都說,海量的爆破作業就像是“愚公移山”。為了確保人員安全,爆破每天只進行一次,時間選在午間休息時的10分鐘-15分鐘,爆破的土石量並不大。

在爆破完成後,根據土與石的配比進行回填,每填30釐米就加裝土工格柵;打樁2000多根,全打在原土層中,確保地基穩固。“以後這裡是要放變壓器、閥等主要電力裝置的,那麼多項世界第一的工程,地基絕對不能發生沉降。”張龔介紹道。

張龔帶著記者繞走換流站一圈,邊延處是長長的邊坡,坡上的站址比坡下的地面高出幾十米,最高的邊坡達49米。專案部人員會使用儀器對邊坡是否發生傾斜和沉降進行測量。邊坡建成後經歷了兩次地震和多場大雨的考驗,仍未發生任何傾斜及沉降。

兩個月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譚朕就曾來過站裡採訪。在他的印象中,那時的邊坡還是光禿禿的。如今,坡上被種植草木,一片蔥綠。

實際上,環保的理念已經融入工程建設的方方面面。在現場,記者還看到邊坡之上有工人正在進行圍牆施工。牆體不是現場砌起來的,而是直接用車輛運送標準統一的混凝土牆面到此。“裝配式圍牆,節省工期,還環保,現場就不會滿是灰塵了。”專案監理方廣東天廣工程監理諮詢有限公司總監代表王秋峰很提倡這種作業方式。

設計方西南電力設計院電網公司工地代表徐磊還告訴記者,在考慮專案選址時,站址就避開農田、保護林、水庫等生態區域,距離最近的村莊也在800米開外,保證了施工的安全性。“也正因為考慮環保要求,才選這塊山地,雖然增加了爆破工作量,但我們覺得值。”徐磊說。

記者探訪昆柳龍直流工程施工現場

7月24日,記者採訪位於廣東清遠英德市黎溪鎮的線路第19標段。

2

比足球場還大的屋頂如何搭建?

應用網架結構理念建設電網工程史上最大跨度閥廳

7月23日,廣東省惠州市龍門縣,午後的天空飄起了雨。昆柳龍工程龍門換流站處於土建高峰,各類施工人員和車輛在站內穿梭。下雨對於施工的影響不言而喻,好在這場雨下得並不大,時間也不長。從辦公區域向施工現場出發前,專案部人員特意囑咐大家換上雨靴。“工地全是泥,土建就是玩泥巴啊!”業主專案部廣州分部土建專責唐源開玩笑說。

專案部廣州分部經理助理朱雲峰對於這種天氣早就習以為常。他給記者翻閱今年以來的天氣記錄,自2月中旬到7月中旬共150天內,雨天有103天,其中連續降雨的天數最多達77天。

“我們查了一下,今年應該是有氣象記錄以來降水量第三多的年份了。”朱雲峰說,“工人們絕對不能冒大雨施工,不安全;而且混凝土也沒法澆築硬化,工期就耽誤在這上邊了。”目前,龍門換流站土建階段已完成約40%的工程量。而在工程另一端的昆北換流站,由於昆明此前有過一段乾旱天氣,土建工期加快了些,完成率為60%。

工地上,最吸引記者的是立起的幾十米高的大鐵柱,鐵柱圍了四面,尚未封頂。未下雨時,幾名工人帶著安全帶,在上面進行焊接作業。

施工方廣東電網能源發展有限公司專案負責人賴聯光介紹,鐵柱圍起的部分是柔性直流低端換流閥廳,建成后里面將放置工程換流閥。龍門換流站與柳北換流站一樣,成為世界上首個特高壓柔性直流換流站,其中特高壓柔性直流換流閥就是最核心的裝置之一。而柔性直流相比於常規直流,其技術優點在於控制靈活,能快速響應電網的狀態變化,讓電網執行更加安全穩定。

“閥廳的高度多少米?”“大約30米,10層樓高。”賴聯光回答記者的提問,又趕緊補了一句,“高階閥廳就更高了,有44米。”

閥廳不僅高,而且面積大。從設計圖紙來看,高階閥廳呈矩形,長寬均約90米,面積將近7700平方米,比一個標準11人制足球場還要大。“這是電力建設史上最大跨度閥廳。”設計方廣東省電力設計研究院專案工地代表李海央說。巨大的閥廳構建起來的超級工程,建成後將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多端直流輸電能力,800萬千瓦,年送電量預計超過320億千瓦時。

從目前的技術來看,要建設跨度如此大的空間,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空間內立起多根樑柱,用以支撐屋頂;另一種採用網架結構屋頂,空間內一片開闊無阻礙。“閥廳裡面要運輸龐大的換流閥,有樑柱的話車輛運輸和檢修進出不方便,因此只能採用網架結構建設。”李海央說。網架結構建築較為廣泛應用在機場的飛機倉庫中,設計人員在工程前期實地走訪調研了全國多個機場。

減少樑柱換取空間,網架結構施工難度更大。需要把鋼製網架搭好後,從地面使用多臺吊車整體抬升到目前立起的20餘根鐵柱上。網架由若干根鋼材連線而成,重達650噸,抬升時如果各部分承受壓力不均,將會導致損壞,影響建築質量。

“就像搭積木一樣,懸空的網架用20多根柱腿來撐住。誤差要用毫米計算,整個網架最大高度差不能超過30毫米。”面對巨大的精度要求,靠肉眼是觀察不出來的。專案部有高科技系統,透過系統自動觀察,一旦有偏差及時調整。

但施工人員使用吊車的技術、經驗、配合也缺一不可。“技術是基礎,配合要默契,經驗就是儘可能慢慢來。每抬升幾公分,我們就停一停,看架子有沒有傾斜。”賴聯光對未來的施工信心滿滿。

記者探訪昆柳龍直流工程施工現場

7月25日,記者採訪昆北換流站。

3

高海拔覆冰區,百米大峽谷,複雜地形如何立塔架線?

除了人扛馬馱,無人機新型架線取代原始方法

昆柳龍直流工程輸電線路長約1500公里,線路跨越高海拔覆冰區、鐵路河流等區域,尤其是在雲南、貴州需跨越跨度超1公里、深度達近百米的大峽谷,複雜地形對架線施工是很大挑戰。

專案部提供的一組資料顯示,工程直流線路跨越鐵路15次、公路273次、河流82次、各電壓等級電力線1140次、通訊線654次,線路路徑交叉跨越眾多。

每一次跨越都是一次挑戰。7月24日,記者一行來到位於廣東清遠英德市黎溪鎮的線路第19標段。一條大江橫亙在B80與B81基塔之間,江面寬約800米,成為一道天塹。專案部要跨越這道天塹,在江上架線連線兩塔。

現場的塔基已經建好,接下來將進行塔身組立。業主專案部廣州分部專案經理助理黃維告訴記者,預計架線施工將在年底進行。

早期架線中,施工人員會登上熱氣球,球上掛著線路飛躍鐵塔,若是遭遇大風,就會偏航,影響效率。近年來,新型架線方式被普遍應用,取代了原始方法。

“用無人機來架線。”施工方廣東電網能源發展有限公司專案副經理楊帆介紹步驟:由於無人機載重有限,先拉一根細線飛過江面,拋到對面的鐵塔上。塔下有人將另一條粗線與細線接起來,江另一端透過機器將粗線拉回對岸。如此迴圈拉線過江,由細線帶粗線,最終實現特高壓電線在兩塔間的架設。相比於傳統的架線方式,高科技的無人機架線效率更高,也更能保障人身安全。

待到線路架好後,再結合創新性的故障自清除能力系統,這個世界上首個具備架空線路直流故障自清除能力的柔性直流輸電工程,將極大降低執行風險,持續不斷地將西部清潔水電東送。

但在找尋線路路徑和搬運塔材的過程中,仍有需要用到人力畜力等傳統方式的地方。同為線路19標段的桃園鎮,高山陡峭、荒草密佈。專案部人員前期到此“踩點”尋找合適的塔址。“西電東送通道都建成18條了,地理條件稍微好一點的幾乎都建了通道,剩下的地方條件之差可想而知。”黃維說,“沒路走,我們自己從荒草中硬生生走出一條道的。”

記者採訪時穿過山丘竹林間的小路,來到B83基塔處。天已放晴一整天有餘,但山間仍舊泥濘不堪,腳上沾滿了泥。林間溼熱的環境讓人像是進了“桑拿房”,走不到一分鐘就全身汗溼。

溼滑狹窄的山路,車輛無法進入,運送塔材只能依靠馬來馱,極端狀況時需要人來扛。類似情況,全線高山大嶺區域並不罕見,尤其雲南、貴州山區眾多,給施工帶來不少困難。但對於工程建設者們來說,他們的工作就是千方百計克服各種困難。隨著工程的推進,有些困難已經克服,有些困難正在克服,而新的困難正在產生。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屬性,也是建設者們在工程建設中所體驗到的苦與樂。

人物故事

愛放電影的安全員古洪洋

南網傳媒全媒體記者 帥泉 通訊員 陳炎

42歲的貴州送變電工程公司變電第一分公司員工古洪洋,從事工程行業已有20個年頭。在昆柳龍直流工程昆北換流站,他的角色是安全員,即時刻提醒監督施工過程中的同事做好安全保護措施。“先安全,後工作;沒安全,不工作。”古洪洋總不忘將這句話掛在嘴邊。

專案工地上隨處可見關於安全的警示標語,平時專案部也進行了多次安全培訓,但仍舊有人會犯些小錯誤,比如安全帽沒戴緊之類的。

這種事一旦被古洪洋逮到,他就要給人“關禁閉”——在孤獨的會議室裡靜思己過。“裡面悶熱,不準抽菸,只能安靜地看安全警示片。”事實證明,這種不罰款的小懲罰手段還是能收到一些效果。

專案部還有VR安全體驗室。古洪洋經常找一些年輕的工友,戴上眼鏡體驗一把高空墜落、塌方被困的“慘烈絕望感”。“感覺很真實,現在工作之前腦子裡總會條件反射違規操作的慘狀,就自覺全副武裝了。”經常從事高空作業的張曉龍說。

古洪洋腦子活泛,點子多。有一天靈感突發,看到工地上播放宣傳片的大螢幕,心想“用這個播安全警示片也不錯啊。”

上班時間忙,於是他挑傍晚下班之後的時段放,但走過路過的人多,停下來看的卻少得可憐。“沒人願意專門看這個。”他又想到一個法子,播放電影電視劇,在劇集中間插幾分鐘的安全警示片。第一天放映的時候,螢幕前就圍了不少人,後來人就更多了。連不參與施工的門衛老大爺周永貴,每天一邊站崗一邊聽著警示片都能記得安全規範了,“安全繩要繫牢,安全帽要戴好。”

廣泛徵求民意下,古洪洋播放的影片種類越來越多,愛國題材的戰爭片是主流,偶爾也播一些年輕人愛看的動作片。工友們業餘時間消遣活動不多,這個露天“影院”已經成了人們最喜歡聚集的地方。大家一起歡笑、一起落淚,氛圍溫馨融洽。

漸漸地,古洪洋發現,工友違規的情況越來越少了,這或許就是影片中間夾雜的安全警示潛移默化的作用吧。

“大家每個人都注意安全了,我也就安全了。”古洪洋略帶狡黠地一笑,“肯定不會有人說我工作沒做好了。”

文丨南網傳媒全媒體記者 帥泉

通訊員 辛鎮瀚 何劍峰 楊兵 王佳男

編輯丨黃寶儀

記者探訪昆柳龍直流工程施工現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