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訪PaaS服務商靈雀雲:雲原生正在成為數字化轉型的驅動力

簡介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一些傳統的中大型企業出於對業務穩態性的需求,他們的一些IT架構還沒有完全改造成為雲原生架構,還是單體架構形態,那麼API松耦合的模式就可以先用容器和網格計算對單體架構實現一部分治理功能,不需要太大投入也能立刻享受完整的

靈雀雲有用嗎

雲計算、AI、大資料、數字中臺、SaaS、小程式……這些都是我們能想到的跟數字化轉型相關的技術和產品,然而還有另一項技術——雲原生(Cloud Native),也正在成為數字化轉型的隱形助推器。

簡單來講,雲原生其實是一種包含DevOps、微服務以及容器等核心元素的IT部署模式。

近年來,隨著企業對IT架構的靈活敏捷性要求越來越高,IT部署模式也在逐步演化。例如傳統的瀑布式開發流程,已經被DevOps(Development&Operations,開發運維一體化)代替;單體的應用架構,被模組化的微服務架構代替;企業也越來越需要容器化架構來彌補傳統物理伺服器應用部署的繁瑣。

這種趨勢,2013年被美國PaaS服務商Pivotal總結為“雲原生”,並逐步被國內公司套用。

訪PaaS服務商靈雀雲:雲原生正在成為數字化轉型的驅動力

IT部署模式演化方向

之所以說是該模式在“隱形”助推數字化的發展,是因為無論是DevOps、微服務還是容器技術,他們都是數字中臺、SaaS、小程式等敏捷開發的底層支撐。

“數字化轉型的核心競爭力是軟體應用,但光有軟體也不見得能夠轉型成功,因為軟體是否具有持續交付的能力,是否能夠最快地傳遞業務價值才是轉型與否的關鍵。”國內雲原生PaaS服務商靈雀雲CTO陳愷向鈦媒體表示。

靈雀雲(Alauda)成立於2014年,是國內成立較早的雲原生PaaS服務商,2017至2018年,靈雀雲先後獲得來自騰訊雲、英特爾的戰略投資。

自去年以來,靈雀雲便看到了雲原生在數字化轉型實踐上的機會,在前不久舉辦的雲原生技術實踐峰會(CNBPS)上,靈雀雲更是以“數字化轉型”為主要切入點,將2019年定為了雲原生理念與技術普及的元年。

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雲大所云計算部主任、雲計算開源產業聯盟秘書長慄蔚,在出席CNBPS2019時披露的一組資料顯示,超過七成的企業已經使用容器技術或正在測試應用環境,這之中36。4%的企業已經使用了容器技術。她指出,雲原生已經成為突破轉型瓶頸的重要路徑,現階段雲原生+資料中臺也成為了打造驅動數字經濟兩化發展的雙引擎。Kubernetes崛起,它將編排一切

Kubernetes是雲原生容器技術的編排工具,鈦媒體曾在文章《谷歌開源的K8S太“難”用?青雲推KubeSphere搶佔容器市場》中提到,Kubernetes是谷歌開源出的容器編排管理系統,當時有Docker的Swarm平臺,Apache的Mesos平臺與其競爭,隨著谷歌開源生態的日益強勁,Kubernetes最終成為容器編排的主流工具。

但在陳愷看來,主流的Kubernetes未來的功能不僅在編排“容器”,他本人更贊成“Kubernetes編排一切”,也就是說,容器編排未來只是IT架構中的一種應用,基於它的一些擴充套件機制,如CRD+Custom Controller,可以把這種架構應用到對任意資源的編排上。資料中心的所有工作負載以及資料中心之外邊緣計算等場景都可以用Kubernetes編排。

“理論上,所有可程式設計、有API、可抽象成資源的物件,都可以透過Kubernetes去編排。換個角度,Kubernetes可以理解成一個開發框架,基於這個框架可以去構建各式各樣的上層平臺。”陳愷說道。

當然也正是因為Kubernetes“編排一切”的趨勢,Kubernetes變得越來越“boring”,因為越來越多的Kubernetes核心開源社群將更多的技術整合到以Kubernetes為核心的“雲原生技術棧”,並在雲原生技術棧上擴張更多應用場景,以適應企業數字化轉型所需IT架構的穩定性、易用性、可擴充套件性。

針對這一趨勢,靈雀雲今年6月進行了一站式雲原生應用賦能平臺Alauda Container platform(ACP)2。0的重大升級。這次升級將原來的產品架構完全轉成Kubernetes原生架構,原來產品所有功能都遷移到新的架構上,同時把DevOps(Alauda DevOps)平臺和Service Mesh(ASM)在叢集和多租戶平臺上對齊,還融合了深度機器學習平臺Alauda Machine Learning(AML),覆蓋了雲原生架構所需的完整功能。以API為核心的雲原生架構

訪PaaS服務商靈雀雲:雲原生正在成為數字化轉型的驅動力

以API為核心的雲原生敏捷整合架構

除了“Kubernetes編排一切”,靈雀雲也認為,API將會成為雲原生架構的核心。

靈雀雲CEO左玥在CNBPS2019的演講中重點闡述了這一觀點。Gartner曾將這種“鬆散API耦合”的架構稱為MASA(Mesh App and Services Architecture)架構,這種架構的底層耦合的單位不再是企業匯流排,任何服務對內對外都透過API耦合提供服務。

“無論是內部完全雲化改造成微服務架構的應用,還是沒有或者不需要改造成微服務的情況,都可以適當服務化,以API形式和其他服務進行耦合。”左玥補充。

這種以API為核心的雲原生架構對一些IT架構轉型較慢的企業比較友好。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一些傳統的中大型企業出於對業務穩態性的需求,他們的一些IT架構還沒有完全改造成為雲原生架構,還是單體架構形態,那麼API松耦合的模式就可以先用容器和網格計算對單體架構實現一部分治理功能,不需要太大投入也能立刻享受完整的CI/CD和DevOps流程。而對於一些已經無法改動的應用,則加上API適配,保證它參與到整個管控流程裡,統一對外提供服務。

左玥強調,以API為核心的雲原生架構需要符合三種形式:第一,細粒度的整合部署,每一個API只負責自己對應的業務,不對整個企業架構負責,只定義應用對外提供的服務。第二,去中心的整合管理。第三,雲原生基礎支援。松耦合的方式使業務可以逐步進行雲原生改造,每個業務都可以按照雲原生的方式去使用。首先使用容器,然後透過Service Mesh服務網格慢慢演進到微服務架構。“我們的客戶基本不在公有云上”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這家成立僅5年的創業公司,其客戶全部是頭部的中大型企業,客戶涵蓋招商銀行、中信銀行、南方航空、三一重工等,涉及金融、交通、製造多領域。

“我們的客戶基本不在公有云上。”陳愷說。

這裡的“不在公有云”,實際是一個廣義的說法,意思是這些中大型客戶的很多核心業務還在較多采用私有云或混合雲的部署方式。

“新興的網際網路業務其實非常適合雲原生,但中大型客戶更痛,它有轉型的壓力,有很多歷史的負擔,IT架構轉型的難度也更高,所以可能更需要我們的幫助。”

金融基礎架構演進過程

以某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為例,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深入推進,銀行業務模式的轉變對IT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小額信貸以前是銀行很不看好的業務,因為其產生的收入都不夠cover內部審批管理流程耗費的成本,但是現在基於敏捷交付、持續整合以及DevOps等雲原生架構的能力,銀行可以快速完成應用的上線、更新和迭代,銀行也就有能力完成小額信貸這樣的業務。

除了業務側,在技術側的實際操作過程中,銀行的IT架構也需要雲原生的助力。

鈦媒體瞭解到,銀行執行環境分為開發、測試、準生產和生產四大環境。它需要符合一定的安全管理規範,按照不同的安全等級劃分不同的業務區域,每個業務區域都有單獨的Kubernetes叢集。對於銀行來說,如何集中管理各個安全區域的Kubernetes叢集,就變成了一個當下亟需解決的問題。而云原生容器應用平臺就可以很好解決這個問題。

“現在大火的數字中臺,以及各類資料服務,甚至再小一點的資料中介軟體,在架構層面其實都是建立在靈雀雲ACE(Alauda Cloud Enterprise,企業級容器PaaS平臺)之上的,我們希望這些服務商都可以成為我們生態裡的合作伙伴。”陳愷向鈦媒體解釋數字中臺與靈雀云云原生PaaS平臺之間的關係。

就在CNBPS2019當天,東華軟體、英特爾中國以及靈雀雲聯合宣佈了“Smart++戰略合作釋出”計劃,該計劃可以理解為來自IT方案商、軟硬體巨頭和雲原生技術服務商三個不同領域的力量結合。

東華智慧城市董事長郭浩哲說:“隨著企業對數字化轉型需求的日益迫切,需要全新的應用交付方案和下一代應用交付平臺構架。基於英特爾晶片的強大計算能力和靈雀雲在雲原生領域的深厚積累,東華軟體希望打造出更高效的雲原生產品交付模式,助力智慧城市、智慧旅遊、智慧醫療等領域的高速發展。”

三個月前,鈦媒體曾採訪一家來自矽谷的開源容器服務商,這家企業曾表示,在他們看來多數企業應用容器化的程度還不超過10%。但站在陳愷的角度,10%顯然有所低估:“美國K8S(Kubernetes)的生產環境,現在至少是在30%-40%,我們認為再過兩年可以到達70%-80%。”

“按照這個趨勢,會不會以後,雲也不需要了,直接上K8S?”

“沒有這麼絕對,但我們已經有客戶跳過虛擬化,直接上很大的裸機叢集,用K8S進行編排管理,這很正常。”陳愷迴應。(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秦聰慧)

秦聰慧摘要:雲原生是才雲時代的終極Boss?

訪PaaS服務商靈雀雲:雲原生正在成為數字化轉型的驅動力

Cloud Native is Eating the World

雲計算、AI、大資料、數字中臺、SaaS、小程式……這些都是我們能想到的跟數字化轉型相關的技術和產品,然而還有另一項技術——雲原生(Cloud Native),也正在成為數字化轉型的隱形助推器。

簡單來講,雲原生其實是一種包含DevOps、微服務以及容器等核心元素的IT部署模式。

近年來,隨著企業對IT架構的靈活敏捷性要求越來越高,IT部署模式也在逐步演化。例如傳統的瀑布式開發流程,已經被DevOps(Development&Operations,開發運維一體化)代替;單體的應用架構,被模組化的微服務架構代替;企業也越來越需要容器化架構來彌補傳統物理伺服器應用部署的繁瑣。

這種趨勢,2013年被美國PaaS服務商Pivotal總結為“雲原生”,並逐步被國內公司套用。

訪PaaS服務商靈雀雲:雲原生正在成為數字化轉型的驅動力

IT部署模式演化方向

之所以說是該模式在“隱形”助推數字化的發展,是因為無論是DevOps、微服務還是容器技術,他們都是數字中臺、SaaS、小程式等敏捷開發的底層支撐。

“數字化轉型的核心競爭力是軟體應用,但光有軟體也不見得能夠轉型成功,因為軟體是否具有持續交付的能力,是否能夠最快地傳遞業務價值才是轉型與否的關鍵。”國內雲原生PaaS服務商靈雀雲CTO陳愷向鈦媒體表示。

靈雀雲(Alauda)成立於2014年,是國內成立較早的雲原生PaaS服務商,2017至2018年,靈雀雲先後獲得來自騰訊雲、英特爾的戰略投資。

自去年以來,靈雀雲便看到了雲原生在數字化轉型實踐上的機會,在前不久舉辦的雲原生技術實踐峰會(CNBPS)上,靈雀雲更是以“數字化轉型”為主要切入點,將2019年定為了雲原生理念與技術普及的元年。

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雲大所云計算部主任、雲計算開源產業聯盟秘書長慄蔚,在出席CNBPS2019時披露的一組資料顯示,超過七成的企業已經使用容器技術或正在測試應用環境,這之中36。4%的企業已經使用了容器技術。她指出,雲原生已經成為突破轉型瓶頸的重要路徑,現階段雲原生+資料中臺也成為了打造驅動數字經濟兩化發展的雙引擎。Kubernetes崛起,它將編排一切

Kubernetes是雲原生容器技術的編排工具,鈦媒體曾在文章《谷歌開源的K8S太“難”用?青雲推KubeSphere搶佔容器市場》中提到,Kubernetes是谷歌開源出的容器編排管理系統,當時有Docker的Swarm平臺,Apache的Mesos平臺與其競爭,隨著谷歌開源生態的日益強勁,Kubernetes最終成為容器編排的主流工具。

但在陳愷看來,主流的Kubernetes未來的功能不僅在編排“容器”,他本人更贊成“Kubernetes編排一切”,也就是說,容器編排未來只是IT架構中的一種應用,基於它的一些擴充套件機制,如CRD+Custom Controller,可以把這種架構應用到對任意資源的編排上。資料中心的所有工作負載以及資料中心之外邊緣計算等場景都可以用Kubernetes編排。

“理論上,所有可程式設計、有API、可抽象成資源的物件,都可以透過Kubernetes去編排。換個角度,Kubernetes可以理解成一個開發框架,基於這個框架可以去構建各式各樣的上層平臺。”陳愷說道。

當然也正是因為Kubernetes“編排一切”的趨勢,Kubernetes變得越來越“boring”,因為越來越多的Kubernetes核心開源社群將更多的技術整合到以Kubernetes為核心的“雲原生技術棧”,並在雲原生技術棧上擴張更多應用場景,以適應企業數字化轉型所需IT架構的穩定性、易用性、可擴充套件性。

針對這一趨勢,靈雀雲今年6月進行了一站式雲原生應用賦能平臺Alauda Container platform(ACP)2。0的重大升級。這次升級將原來的產品架構完全轉成Kubernetes原生架構,原來產品所有功能都遷移到新的架構上,同時把DevOps(Alauda DevOps)平臺和Service Mesh(ASM)在叢集和多租戶平臺上對齊,還融合了深度機器學習平臺Alauda Machine Learning(AML),覆蓋了雲原生架構所需的完整功能。以API為核心的雲原生架構

訪PaaS服務商靈雀雲:雲原生正在成為數字化轉型的驅動力

以API為核心的雲原生敏捷整合架構

除了“Kubernetes編排一切”,靈雀雲也認為,API將會成為雲原生架構的核心。

靈雀雲CEO左玥在CNBPS2019的演講中重點闡述了這一觀點。Gartner曾將這種“鬆散API耦合”的架構稱為MASA(Mesh App and Services Architecture)架構,這種架構的底層耦合的單位不再是企業匯流排,任何服務對內對外都透過API耦合提供服務。

“無論是內部完全雲化改造成微服務架構的應用,還是沒有或者不需要改造成微服務的情況,都可以適當服務化,以API形式和其他服務進行耦合。”左玥補充。

這種以API為核心的雲原生架構對一些IT架構轉型較慢的企業比較友好。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一些傳統的中大型企業出於對業務穩態性的需求,他們的一些IT架構還沒有完全改造成為雲原生架構,還是單體架構形態,那麼API松耦合的模式就可以先用容器和網格計算對單體架構實現一部分治理功能,不需要太大投入也能立刻享受完整的CI/CD和DevOps流程。而對於一些已經無法改動的應用,則加上API適配,保證它參與到整個管控流程裡,統一對外提供服務。

左玥強調,以API為核心的雲原生架構需要符合三種形式:第一,細粒度的整合部署,每一個API只負責自己對應的業務,不對整個企業架構負責,只定義應用對外提供的服務。第二,去中心的整合管理。第三,雲原生基礎支援。松耦合的方式使業務可以逐步進行雲原生改造,每個業務都可以按照雲原生的方式去使用。首先使用容器,然後透過Service Mesh服務網格慢慢演進到微服務架構。“我們的客戶基本不在公有云上”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這家成立僅5年的創業公司,其客戶全部是頭部的中大型企業,客戶涵蓋招商銀行、中信銀行、南方航空、三一重工等,涉及金融、交通、製造多領域。

“我們的客戶基本不在公有云上。”陳愷說。

這裡的“不在公有云”,實際是一個廣義的說法,意思是這些中大型客戶的很多核心業務還在較多采用私有云或混合雲的部署方式。

“新興的網際網路業務其實非常適合雲原生,但中大型客戶更痛,它有轉型的壓力,有很多歷史的負擔,IT架構轉型的難度也更高,所以可能更需要我們的幫助。”

金融基礎架構演進過程

以某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為例,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深入推進,銀行業務模式的轉變對IT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小額信貸以前是銀行很不看好的業務,因為其產生的收入都不夠cover內部審批管理流程耗費的成本,但是現在基於敏捷交付、持續整合以及DevOps等雲原生架構的能力,銀行可以快速完成應用的上線、更新和迭代,銀行也就有能力完成小額信貸這樣的業務。

除了業務側,在技術側的實際操作過程中,銀行的IT架構也需要雲原生的助力。

鈦媒體瞭解到,銀行執行環境分為開發、測試、準生產和生產四大環境。它需要符合一定的安全管理規範,按照不同的安全等級劃分不同的業務區域,每個業務區域都有單獨的Kubernetes叢集。對於銀行來說,如何集中管理各個安全區域的Kubernetes叢集,就變成了一個當下亟需解決的問題。而云原生容器應用平臺就可以很好解決這個問題。

“現在大火的數字中臺,以及各類資料服務,甚至再小一點的資料中介軟體,在架構層面其實都是建立在靈雀雲ACE(Alauda Cloud Enterprise,企業級容器PaaS平臺)之上的,我們希望這些服務商都可以成為我們生態裡的合作伙伴。”陳愷向鈦媒體解釋數字中臺與靈雀云云原生PaaS平臺之間的關係。

就在CNBPS2019當天,東華軟體、英特爾中國以及靈雀雲聯合宣佈了“Smart++戰略合作釋出”計劃,該計劃可以理解為來自IT方案商、軟硬體巨頭和雲原生技術服務商三個不同領域的力量結合。

東華智慧城市董事長郭浩哲說:“隨著企業對數字化轉型需求的日益迫切,需要全新的應用交付方案和下一代應用交付平臺構架。基於英特爾晶片的強大計算能力和靈雀雲在雲原生領域的深厚積累,東華軟體希望打造出更高效的雲原生產品交付模式,助力智慧城市、智慧旅遊、智慧醫療等領域的高速發展。”

三個月前,鈦媒體曾採訪一家來自矽谷的開源容器服務商,這家企業曾表示,在他們看來多數企業應用容器化的程度還不超過10%。但站在陳愷的角度,10%顯然有所低估:“美國K8S(Kubernetes)的生產環境,現在至少是在30%-40%,我們認為再過兩年可以到達70%-80%。”

“按照這個趨勢,會不會以後,雲也不需要了,直接上K8S?”

“沒有這麼絕對,但我們已經有客戶跳過虛擬化,直接上很大的裸機叢集,用K8S進行編排管理,這很正常。”陳愷迴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