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一件襯衫,倒映著改革開放四十年北京變遷 感受“紳士”的品格

簡介丁寶和與服裝設計大師皮爾·卡丹先生合影要做品牌,亮甲店村服裝廠的名字顯然並不合適了,經歷一年的思考和討論,最終定下了“紳士”二字作為商標的名稱,專做襯衫

軍用襯衫算制式服裝嗎

一件襯衫,倒映著改革開放四十年北京變遷 感受“紳士”的品格

這是海淀·故事第

803

篇文章

改革開放初期,有這樣一群人,從生產隊走出來,做起了襯衫;一個出口轉內銷,又讓這個品牌一躍成為中國十大名牌襯衫。一件紳士襯衫裡,也倒映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四十年。

一件襯衫,倒映著改革開放四十年北京變遷 感受“紳士”的品格

一件襯衫,倒映著改革開放四十年北京變遷 感受“紳士”的品格

“做世界最好的襯衫”,走進寬敞明亮的會客室,就能看到牆上掛著這樣一幅字。紳士服裝的董事長丁寶和先生告訴我們,這是林宗棠先生任航空航天工業部部長時贈予企業的,也是紳士服裝一直以來的目標。

一件襯衫,倒映著改革開放四十年北京變遷 感受“紳士”的品格

今年70歲整的丁寶和頭髮依然少見白色,一身筆挺西裝,神采奕奕。從三十歲到現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他和紳士襯衫的緣分也延續了四十年。

一件襯衫,倒映著改革開放四十年北京變遷 感受“紳士”的品格

1978·1988

亮甲店村服裝廠開辦啦

1978年,是新中國歷史上特殊的一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確定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政策。當時的中國依然處在計劃經濟的背景中,工農業生產與商品經營均為強制性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個人不得持有私有財產,一切勞動成就都會被均分。當時隸屬於海淀區永豐公社的亮甲店村也不例外,集體所有制經濟下的生產隊,努力為全村的發展而勞作著。

1978年,丁寶和三十歲,任第三生產隊隊長。

生產隊的工作以農業為主,這對於懂得農業技術的丁寶和而言可謂如魚得水。不但帶領團隊漂亮完成工作,1980年,在國家鼓舞生產隊開展“多種經營,以副養農”的政策下,生產隊還成立了一個皮件加工廠,進行皮包、挎包等產品的製作,收益很是不錯。有了“副業”,第三生產隊一躍成為全公社43個生產隊的第一名。

一件襯衫,倒映著改革開放四十年北京變遷 感受“紳士”的品格

一件襯衫,倒映著改革開放四十年北京變遷 感受“紳士”的品格

有了皮件加工廠做鋪墊,1981年,在海淀區政府幫助下,丁寶和等人與一家外貿公司建立了聯絡,並且分出人手,派到當時的立新服裝廠幾個月,對生產技術、經營規劃等進行全面學習。就這樣,紳士服裝的前身——亮甲店村服裝廠正式建廠,開始專門製作襯衫。

一件襯衫,倒映著改革開放四十年北京變遷 感受“紳士”的品格

亮甲店服裝廠出口產品質量許可執照

萬事開頭難,服裝廠剛開辦的時候境況並不樂觀。雖然有外貿公司的牽線搭橋,生產的襯衫不愁買家,可以直接出口外銷了,但每個訂單都有交貨期,又要保質保量,工人們不得不咬緊牙關。手生做不好,就經常熬夜做,不分白天黑夜地連軸轉,吃飯也在車間裡,趕製好了直接送到海關港口交貨。

而外商給出的待遇也很苛刻。丁寶和說,一件襯衫的成本費是一塊五,出口售價是五元,摺合後還不到一美元,而出口後,這件襯衫卻能在國外賣到30美元。“其中工人的工錢才一毛五,每人每天可以做八件,就是一塊多錢,但這樣的收入已經比農業好太多了,苦也值得。”

一件襯衫,倒映著改革開放四十年北京變遷 感受“紳士”的品格

廠子不大,又根基淺,和外貿公司關係也只是一般,拿不到太多訂單,亮甲店村服裝廠不溫不火的發展了6年,丁寶和看在眼裡,卻無可奈何,只能時刻惦念著能否遇到一個發展的契機。正巧1986年德國“美最時”下了一個急單,一個月做完10000件襯衫。外貿公司問了各個廠子,都說做不了。就在此時,亮甲店村服裝廠接下了這個單子。

這並不是一個理智的決定,甚至可以說,這個決定來源於眾人的一腔熱血。按照當時60人的規模,10000件襯衫是兩個月的工作量,服裝廠勉強“吃下”,已經是想著透過翻倍工作時長的方式拼命趕工,但實際動手一試,卻發現做工比想象中更復雜,估算下來竟是兩個半月到三個月的工作量。這麼一來,再怎樣連軸轉,也不可能完成的了。單子不能就這樣開天窗,丁寶和想,只能請兄弟廠幫忙。

一件襯衫,倒映著改革開放四十年北京變遷 感受“紳士”的品格

一件襯衫,倒映著改革開放四十年北京變遷 感受“紳士”的品格

“當時我們不分白天黑夜的幹活,白天根本沒有時間出去,只能在夜間到別的廠去,有些兄弟廠的廠長半夜三更就跟著我們到廠子裡參觀,看到我們的職工半夜兩三點還在熱火朝天的幹活。車間裡面群情激昂,兄弟廠很受觸動,就同意了幫忙。”提起往事,丁寶和依然記憶猶新。

最後,共有朝陽襯衫廠、立新襯衫廠等五、六個廠和他們一起完成了這一單,準時交工。而這一單交完後,服裝廠的形勢就有了變化,飛速發展起來。不但接到的單子多了起來,服裝廠規模也越來越大,1987年有員工120人,1988年240人,每年都翻著倍往上漲。

“那時候號召農村搞鄉鎮企業,為農民找新的就業機會,我們趕上了這一大潮。”丁寶和說。這可能也是亮甲店村服裝廠得以在人數上飛速增長的原因。

一件襯衫,倒映著改革開放四十年北京變遷 感受“紳士”的品格

1988·2000

傾家蕩產做紳士襯衫

有了人手,有了口碑,服裝廠的境況開始變得越來越好,用丁寶和的話來說,1988年前是艱苦的,但從1988年開始,亮甲店服裝廠的困難時期已經過去,擺在眾人面前的是光明的前途。

而這句話與當時的一件大事是分不開的——物價闖關。

一件襯衫,倒映著改革開放四十年北京變遷 感受“紳士”的品格

當時的中國,物價管理過於集中,各級價格管理部門掌握著絕大多數商品價格的決定權,生產商品的企業絲毫沒有決定價格的權力。每一次價格的變動都流程繁雜,無視市場,也無視價值規律與市場調節的關係,加上固定的生產計劃帶來的供需不平衡,這也成為制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一大難題。

1988年,中國最高領導層對價格改革下定了最大的決心,從4月開始,一系列改革方案出臺,物價慢慢放開,隨之而來的就是產品的放開,服裝廠的襯衫也隨之走進了商場。從五元一件,飛快地增長起來,七元、九元、十元……到1989年左右,已經達到了13元一件的價格。而與此同時,出口的價格卻依然停留在五六元的位置,一倍的差價讓丁寶和看到了內銷的商機,於是他決定,慢慢縮減出口,轉為內銷。經過四五年的出口內銷相結合,之後完全就轉為了國內市場。

一件襯衫,倒映著改革開放四十年北京變遷 感受“紳士”的品格

圖為紳士襯衫廠曾用縫紉機

“完全轉為內銷,是社會潮流和市場經濟的推動,我們發展的歷史,同時也代表了中國服裝行業市場的現象演變。”親歷這一切,丁寶和對這一段歷史印象十分深刻。“我們當時有一個信心,傾家蕩產創自己的品牌。”

當時國內市場剛剛起步,品牌也不多,相比於國際市場,國內市場有著更好的發展前景。丁寶和提出了“今日傾家蕩產,明日日進斗金”這樣的口號。“如果我們不瞭解國際市場,是否會做出這樣的決定,還很難說。而幸運的是,我們正好站在了杯沿上,看得到國內市場,也看得到國際市場。”

從1981年1988年,八年的時間讓大家瞭解了國際市場最好的襯衫是什麼樣子。於是他帶領眾人下定決心,要做世界上最好的襯衫,創自己最好的品牌。

一件襯衫,倒映著改革開放四十年北京變遷 感受“紳士”的品格

丁寶和與服裝設計大師皮爾·卡丹先生合影

要做品牌,亮甲店村服裝廠的名字顯然並不合適了,經歷一年的思考和討論,最終定下了“紳士”二字作為商標的名稱,專做襯衫。

“七個‘第一’,矢志不移,千錘百煉,所向披靡。”為了紳士襯衫能夠有個良好的發展方向,丁寶和提出了七個“第一”,分別是:商標名字要第一;面料品質要第一;做工質量要第一;包裝裝潢要第一;售前服務要第一;售後服務要第一;新產品新技術要第一。

隨著改革開放的潮流,紳士襯衫勇敢地前行,1994年,紳士襯衫被評為“中國十大名牌襯衫”,2005年,又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

“紳士”獲評中國十大名牌

一件襯衫,倒映著改革開放四十年北京變遷 感受“紳士”的品格

一件襯衫,倒映著改革開放四十年北京變遷 感受“紳士”的品格

一件襯衫,倒映著改革開放四十年北京變遷 感受“紳士”的品格

一件襯衫,倒映著改革開放四十年北京變遷 感受“紳士”的品格

第十三屆亞運會指定服裝

“紳士”獲評中國金橋獎

一件襯衫,倒映著改革開放四十年北京變遷 感受“紳士”的品格

一件襯衫,倒映著改革開放四十年北京變遷 感受“紳士”的品格

2000·現今

我們是紳士服裝集團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確立,生產關係和所有制發生變化,我國所有制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在這股浪潮下,紳士服裝也迎來了企業體制改革。2000年,紳士服裝正式告別集體所有制的束縛,以一個現代化企業的身份開始發展。

丁寶和也由服裝廠廠長,成為了紳士服裝的董事長。對他本身而言,這樣的改變並不算改變,但他卻很欣慰企業能夠透過這次改制獲益良多。原本的紳士襯衫是集體所有制,工資獎金不能自主決定,所得盈利歸於集體卻不一定用於發展服裝廠,這對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很是不利。而改制後,盈利歸企業所有,所得利潤便可以用於擴大規模,謀求公司發展。

一件襯衫,倒映著改革開放四十年北京變遷 感受“紳士”的品格

“一個企業是由一個帶頭人決定的,決策很重要。我不會因為體制之分就更加用心或不用心工作,也不會有分毫動搖,這一點始終沒有改變過。”

在紳士服裝的發展過程中,丁寶和始終很注重跟緊時代潮流,保持企業生命力。

什麼是企業的生命?丁寶和對此有著自己的理解。

1988年前,質量是企業的生命。計劃經濟,商品奇缺,不需要考慮技術進步,質量好就行。

1988年到2000年,市場放開以後,質量好已經不能滿足需求了,設計、技術便走到質量前端,成為企業的生命。企業開始開發新的產品,沒有新的產品,質量再好也是無濟於事。“我們當時專業做襯衫。制式服裝沒有太大的變化空間,我們針對花色、款式、含棉量、紗織密度、領型等做出的微小變動,就是當時的技術進步。”

到了2000年以後,有技術也不夠了,企業文化一馬當先,成為新時代的企業生命所在。他認為,決定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一切要素都是企業文化。當體制再也不會成為企業經營和管理的阻礙,能否跟得上潮流才能決定企業是否有生命。

“現在的企業要生存下來,產品好只是基礎,除此之外,員工素質要好,經營思想要活,社會發展那麼快,必須要能夠適應社會潮流,市場變化。社會是什麼樣子,企業就要變成什麼樣子,這樣才能長久發展。”

一件襯衫,倒映著改革開放四十年北京變遷 感受“紳士”的品格

一件襯衫,倒映著改革開放四十年北京變遷 感受“紳士”的品格

一件襯衫,倒映著改革開放四十年北京變遷 感受“紳士”的品格

“任何事物都有生命週期,有一個頂線。”丁寶和說,特別是制式服裝,這一特點格外明顯。這時就要有其他的經營模式和思維,比如發展其他產品。但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盲目進軍新領域,面對不瞭解的行業,很容易就會被同類型對手擊垮。企業擴大規模以後,很多人慕名而來,這其中就有西服、領帶等其他產品的業內人士。“這並不是我們刻意為之,我是一個‘條件論’者,一切結果都是條件決定的。”

一件襯衫,倒映著改革開放四十年北京變遷 感受“紳士”的品格

丁寶和表示,因為招收了很多相關行業的人,有了進入新領域的敲門磚,紳士服裝開始集團化發展。“我們現在是一個企業集團,多種體制共同發展,個體、合夥都可以加入,共同使用紳士品牌。以總部和生產基地相結合,總公司和分公司相結合的方式,拓寬自己的道路。”

回首過往,丁寶和十分感激海淀區對紳士服裝的幫助。“海淀區對我們支援很大。給我們培訓補貼、資金支援,又推動我們技術改造,擴大企業規模。”他笑著說,“我們發展到現在,自豪的是也為海淀區爭了光。”

朗讀者:楊志佳

一件襯衫,倒映著改革開放四十年北京變遷 感受“紳士”的品格

楊志佳,79歲,自1999年退休後,積極參加紫竹合唱團活動,先後擔任副團長、團長十六年。現為海淀區北下關殷之光朗誦團團員。楊老除了喜愛唱歌、朗誦等文娛活動,還熱心公益,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願在有生之年,為傳播正能量、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自己一份微博的力量。

採訪、文、編輯 / 張悅

朗讀者 / 楊志佳

音訊剪輯 / 趙迪

圖片提供 / 紳士服裝集團

審校 / 朱牧朗瑪

更多海淀人物故事

【故事】“村民”陳鴻波:中關村人才的“歸去來”

【故事】中關村的“保管員”尹世昌:一輪明月照中關,村裡村外不一般

【故事】紀念改革開放暨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系列之紀世瀛:敢“吃螃蟹”的中關村第一村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