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暴食——在中世紀的歐洲,貪吃可是一種罪!

簡介認知行為療法透過改變暴食者不合理的認知,如糾正患者對自己的消極看法、對事情的曲解等來減少其負面情緒與不良行為模式,它是目前應用最多也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暴食者是誰

暴食:罪還是病?

中世紀早期的歐洲,饑荒遍地,貪吃因此被認為是一種罪過。基督教為了限制人們吃太多,推出針對食慾的禁慾主義,並且將其命名為“暴食罪”,納入七宗罪。

暴食——在中世紀的歐洲,貪吃可是一種罪!

當然,此“暴食”非彼“暴食”。

真正的暴食行為是一種嚴重影響患者心身健康的進食障礙,,多發生在年輕的成年人群、女性群體、大學生群體中,發病平均年齡約為23歲,發生率約為1。4%。

怎麼判斷自己是否有暴食症?

暴食症,指在短時間內進食大量食物,並伴隨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和缺乏控制感的一種反覆發作的進食行為。

暴食——在中世紀的歐洲,貪吃可是一種罪!

《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指出,暴食發作的頻率為一週至少一次,且持續3個月。發作時常表現為:

進食速度快

在不餓的時候大量進食

因羞愧感傾向於單獨進食

進食後自我厭惡、抑鬱、內疚

當你出現以上行為,意味著可能患有暴食症。

好好吃不行,為什麼要暴食?

暴食症的發生並不源於貪吃,而是受到了人格特質、社會文化、精神情緒、遺傳與家庭等各種因素的影響。

暴食——在中世紀的歐洲,貪吃可是一種罪!

衝動型人格特質

暴食者通常為衝動性人格,他們對飲食刺激反應強烈,對飲食衝動的控制力差,很容易誘發暴食行為。

而且由於長期暴飲暴食,暴食者的多巴胺敏感性降低,對食物的耐受性增加,便會尋求更大的進食量以抵消增加的耐受性,產生惡性迴圈。

“瘦美”文化

“瘦美”文化大流行,很多女性對自己身材不滿意而節食,殊不知這種限制性進食是暴食的一個重要風險因素。

研究資料顯示,限制進食時,暴食基因反而會被誘發,過度節食之後,報復性暴食常有發生。

精神情緒

約79%的暴食者至少存在一種精神障礙病史,情緒總體比較糟糕,為應付負面情緒,患者往往透過食物安慰來轉移注意、暫時改善情緒。

暴食——在中世紀的歐洲,貪吃可是一種罪!

當負面情緒越大、暴食情況越嚴重,長此以往,暴食便被用作逃避消極情緒、減輕情緒壓力的一種手段。

遺傳與家庭

研究表明,暴食症的發生與遺傳有一定的關係,遺傳效應約為41%-57%。

除此,工具性餵養也是子女發生暴食的重要因素,它會使子女形成“進食可以作為處理問題的方式”的觀念,日後採用暴食的方式來應對負性情緒。

當子女表現好時,父母用食物作為獎勵,相反,以剝奪食物作為犯錯的懲罰,這樣的餵養方式稱為工具性餵養。

暴食者的痛,有誰能懂?

暴食行為可能導致超重或肥胖,但暴食的危害遠不止於此!

不健康的身體狀態

體重指數增高、腰圍變大、脂肪堆積

暴食——在中世紀的歐洲,貪吃可是一種罪!

疾病紛紛找上門

胃擴張、糖尿病、高血壓

社會功能受損

自尊水平降低、人際關係困擾

患上精神疾病

焦慮症、情感障礙、抑鬱症

對暴食者進行及時干預與正確治療十分必要。

怎樣才能擺脫暴食?

對於輕症暴食患者,目前一般採取心理干預,對於重症患者,在心理干預的同時輔以藥物治療。

暴食——在中世紀的歐洲,貪吃可是一種罪!

認知行為療法

透過改變暴食者不合理的認知,如糾正患者對自己的消極看法、對事情的曲解等來減少其負面情緒與不良行為模式,它是目前應用最多也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人際心理療法

透過調整改善患者人際關係,來幫助他改掉不良行為,學習好的適應行為,,修正他對自身體型與體重的不正確評價。

相比於認知行為療法起效更慢,但停止治療後效果維持更久。

暴食——在中世紀的歐洲,貪吃可是一種罪!

行為減肥法

透過改變飲食習慣、限制高熱量飲食、增加體能活動等促進暴食者減肥,在短期內對糾正暴食行為、擺脫肥胖的效果明顯。

藥物治療

抗抑鬱藥物如氟西汀,是目前運用最廣的藥物,它能有效改善暴食者焦慮、抑鬱、沮喪等症狀,短時間內降低暴食行為發生頻率。

暴食,遠不只是長點肉那麼簡單。對於暴食者而言,食物就像一個渣男,令人迷戀又讓人痛苦。這份痛苦,發生在身體上,也刻在精神上祝願每一個深受暴食折磨的人,都能早日掙脫。

更多養生資訊,歡迎關注素問健康管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