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好羨慕別人家的天才孩子!沒有什麼天才,他們找到了正確的方法

簡介多帶孩子去玩,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興趣點,之後的一系列操作(包括大量基礎練習、強化動機、給出反饋等)才會有意義

注意力課有用嗎

這些年,我們看多了“天才”的橫空出世,每次都感慨自家孩子要是個天才就好了,啥一學都會,自己還用得著苦心雞娃嘛?

那提到那些優秀的、傑出的,被稱為“天才”的人,你會想到什麼?

天賦?還是1萬小時定律的努力?

其實,都不是!

最近,看了一本書叫《刻意練習》,裡面提到一個主張:

沒有什麼天才,天才不過是訓練的產物。

這本書是著名心理學家安德斯·艾利克森根據幾十年的研究成果寫成的。

他發現:

決定一個人在所屬領域的能力是平庸還是卓越的關鍵因素,不是天賦,而是練習。

而這種練習,又和一萬小時定律不同,刻意練習重點在於“刻意”二字,即在自己熱愛的領域,長時間的、有目的性的正確練習。

1

成為天才的路線圖

首先我們來說說“自己熱愛的領域”。

書中提到,要想成為“天才”,總共分4步:產生興趣→變得認真→全力投入→開拓創新

其中產生興趣是最基礎最重要的事情。

書中這樣講到:

對未來的傑出人物來講,他們小時候與自己感興趣的任何事物之間這種好玩的互動,是他們最終對這件事物充滿熱情的第一步。

如何讓孩子對某種事物產生興趣,書中強調“興趣從玩耍中得來”。

多帶孩子去玩,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興趣點,之後的一系列操作

(包括大量基礎練習、強化動機、給出反饋等)

才會有意義。

關於發展孩子興趣這一點,書中列舉了幾個例子:

一開始,那些東西只不過是孩子喜歡拿來玩的玩具。例如,著名高爾夫球手泰格·伍茲只有9個月大的時候,父母給他一根小小的高爾夫球杆當成玩。國際象棋大師蘇珊·波爾加孩童時期也是把棋子當玩具。

這種玩耍的渴望,可以作為孩子最初去嘗試這些或者那些事情的原始動機,讓大人們看到,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什麼又是他們不感興趣的,並且從事各種各樣有助於培養他們技能的活動。當然,在這個時刻,孩子們會發展出簡單的技能,例如把國際象棋棋子擺到棋盤上、把籃球投進籃筐、揮舞球拍、按形狀或規律來擺放大理石的位置等。

——《刻意練習》

孩子們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慾,在尋找孩子的興趣方面,我們沒有必要一開始就鎖定一個方向去培養,更何況我們資金有限,可以讓孩子先多一些機會去接觸不同領域,先玩一玩,這樣才能更好地找到孩子的興趣點。

再以此為跳板,讓孩子在自己熱愛的領域裡得到成長。

2

無差別重複一萬小時

僅僅只是時間的堆砌

接下來,我們說說“長時間”這一限定詞。

前幾天,去姐姐家蹭飯,一進門就聽到她對外甥女喊:

都要考級了,彈琴還這麼不專注!

你看看那些鋼琴彈的特別好的朋友們,哪個不是苦練出來的,你要天賦沒天賦,要努力沒努力,怎麼能夠彈的好?

一萬個小時的定律懂不懂,只有彈夠一萬個小時,你才可能彈得好。

我相信不僅是我姐,大家都聽過著名的“一萬小時天才定律”,有些人甚至奉為顛撲不破的真理。

然而艾利克森卻不這麼認為。

在書中,他指出這個定律有對的一面同時也有錯的一面。

它對在哪呢?

那就是指出:在許多需要人類付出艱辛努力的領域,要想成為世界上出類拔萃的頂尖人物必須經歷多年的練習。

它又錯在哪兒呢?

首先,不同專業領域的技能,習得時間與練習時間並不存在一個1萬小時的最低閾值。

第二,並非湊夠足夠長的練習時間就可以成為專家,這裡的練習絕不是一般的練習或無差別的重複,而是刻意練習。

如果無差別重複一萬小時,也不會變成高手。

有這樣一個故事:

王羲之是東晉大書法家,兒子王獻之問他:

“我的字再寫上三五年,也足夠好了吧?”

王羲之指著院裡大水缸:

“等你把十八缸水練完,寫字才有點骨架子。”

王獻之倔勁兒上來了,一寫就是五年。

好羨慕別人家的天才孩子!沒有什麼天才,他們找到了正確的方法

(來源:網路 王獻之的草書)

一天,王羲之看到他寫了個“大”字,嫌上緊下松,於是加了一點,變成“太”字,然後走了。

王獻之拿去給母親看,母親嘆口氣:

“我兒寫字兩千日,只有一點像羲之。”

我們有時候在讓孩子重複做某件事時,例如在彈琴、吉他、跳舞等藝術類專案上,也會有這種觀念,但就像王獻之初學書法時一樣,花了時間,卻沒有成果。

心理學家艾利克森解釋這一現象為——

人們通常會有種錯誤思想:如果你足夠長時間地做某件事情,一定會更擅長。但是,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做某件事情,非但不能提高績效,反而會讓人們的能力下滑。

這,就是

低水平的重複

很多時候,媽媽會認為,孩子不夠努力,其實,是孩子學習、練習的方法有問題。

3

什麼是刻意練習?

最後就是“有目的”的練習。

①刻意地做大量基礎訓練

不管是孩子的學習科目,還是興趣,基礎的練習都是至關重要的。

這一點相信父母都深有體會,也會告訴孩子這樣做。

②有目的的練習,包含反饋

適時的反饋可以讓孩子知道哪些方面還有不足,怎麼改進,以便糾正來提高自己。

這就像孩子做課後作業一樣,老師會給到反饋,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不足,從而改進,獲得進步。

③有目的的練習,需要走出舒適區

這一點,非常重要。人類的身體有一種偏愛穩定性的傾向,但大腦對於處在舒適區之外卻離得並不太遠的“甜蜜點”上的挑戰,改變最為迅速。

好羨慕別人家的天才孩子!沒有什麼天才,他們找到了正確的方法

當孩子持續不斷地嘗試那些剛好超出當前能力範圍的事情,付出最大的努力時,獲得的成長最大。

可能家長會問,孩子意志力很差,常常不能夠長時間地練習某件事,家長逼著都快成仇人了,這種情況怎麼破?

很簡單,我們要找準核心問題——

動機

書中提出了一個

“新年決心效應”

新的一年剛開始時,大家會信誓旦旦列目標,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決心開始衰退,到最後完全擱置。

很多人都會這樣,然而也有很少一部分人會保持,直至目標完成,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動機。

艾利克森認為,

所謂的意志力,根本就不存在

。意志力和天賦,都是人們在某個人做到某件事之後,再賦予那個人的優點。

與其強化不存在的意志力,不如保持並強化動機

只要動機充足,再辛苦的事情,相信孩子也能堅持。

如果要保持動機,要麼強化孩子繼續前行的理由,要麼弱化停下腳步的理由。

弱化停下腳步的理由:

人們可以採用多種方式來弱化停下腳步的理由。其中最有效的一種是留出固定的時間來練習,不受所有其他義務和分心的事情所幹擾。

強化繼續前行的理由:

強化做這個事情的動機。

怎麼強化?

第一、最簡單和最直接的是其他人的認可與崇拜(例如年幼的孩子會尋求父母的認可;年長一些的孩子在得到別人的讚譽時會獲得不斷前行的激勵);

第二、當練習了一段時間,並且可以看到結果了,這種技能本身就可以成為動機的一部分;

第三、信念十分重要,讓孩子相信自己可以成功。

但,

真正持久的動機都來自內心

。讓孩子所做的事情得到價值體現和認同,讓TA感受到意義感,這個動機就會得到強化。

敏寶現在學習架子鼓,一週一節課,其餘時間自己練,每天達到2-3小時。

從剛開始的跟著節拍一點點慢練,到後來每天放著同一首音樂跟著練,他一直能夠保持很大興趣的原因還有一個,也是他動力的來源——音樂交流會。

給敏寶報名的那所培訓學校每個月有1次的交流會,老師會請小朋友們上臺表演,而家長、老師也都會盛裝出席,前來聆聽。

再之後就是學校的表演、更大舞臺的交流會,漸漸地,他說他越來越喜歡自己表演時的狀態,非常放鬆,心情很好。

這就是他每天堅持的動力來源。

寫在最後:

孩子在刻意練習某種技能時,牢記

三個 F

,這樣也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即:

Focus-專注

Feedback-反饋

Fix it-糾正

將技能分解成一些組成部分,反覆練習,並且有效地分析確定自己不足之處,然後想辦法來解決它們。

天才,是找對方法之後,長時間練習的“產物”,之前我們也寫過一篇學霸們的高效學習法

學霸們又一次霸屏,他們的這幾個高效學習方法,是制勝法寶!

,可以讓孩子慢慢應用起來。

以上內容和諸位父母共勉,希望孩子們都能成為“天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