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辨“任、督、衝脈”病證與治——奇經八脈辨證論治系統(上)

簡介02任脈病證與治療《脈經》以“任為陰脈之海”,起於中極之下的會陰,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與衝脈主身前之陰

衝脈在人體哪裡

郭振球 肖相如頻道

導讀:

奇經八脈獨立於正經之外,卻又與正經、臟腑有千絲萬縷聯絡。那麼對於奇經八脈,該如何辨其證,治其病?今天先來一起學習任、督、衝一源三岐的三條奇經的辨證論治。

奇經八脈,是人體經絡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般說來,經凡十二,手三陽、三陰,足三陽、三陰;絡凡十五,十二經各有別絡,而脾又有大絡,合任、督二絡共為十五。

經與絡相合,共為二十七氣,相隨上下,如泉之流,不得休息。

其中陽脈營於五髒,陰脈營於六腑,陰陽相貫,如環無端。其流溢之氣,入於奇經,轉相貫輸,內溫臟腑,外濡腠理。

而奇經八脈,則不拘制於十二正經,沒有表裡與它配偶,所以稱之為奇。

李時珍《奇經八脈考》曾說:“正經猶溝渠,奇經猶湖澤,正經之脈隆盛,則溢於奇經”,故秦越人把它比喻為

“天雨降下,溝渠溢,流湖澤”

而人之有病,或染六淫,或感七情,而面板肌肉、經絡、臟腑感受其邪,即發為病。

所以,疾病的病變所在,則在於面板肌肉、經絡、腑臟之間,正因如此,故常見由於“溝渠溢,流湖澤”累及奇經的病變。

晉·王叔和《脈經》有奇經八脈的病脈證記述,如對督脈論雲,“寸尺俱浮,直上直下,此為督脈,腰脊強痛,不得俯仰,大人癲病,小兒風癇”,“脈來中央浮,直上下動者,督脈也,動苦腰脊膝寒。”

論兩維脈雲,“寸口脈從少陽斜至太陽是陽維也,動苦肌肉痺癢,面板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又苦癲僕羊鳴,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

“寸口脈從少陽斜至厥陰,是陰維脈也,動苦癲癇,僵仆羊鳴,又苦僵仆失音,肌肉痺癢,應時自發,汗出惡風,身洗洗然也。”

《諸病源候論》中“婦人月水不調,由勞傷氣血致體虛受風冷,風冷之氣容於胞內,傷衝脈任脈……故月水乍多乍少為不調也”。漏胞下血,“衝任氣虛,則胞內洩漏,不能制其經血”。

婦女經、帶、胎、產,皆為“衝任之所統”。“月經不調為衝任受傷,月水不通,為衝任受寒,漏下乃衝任虛損”。

清·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一奇經八脈門,分條縷析論述了奇經八脈的證治方藥。

嚴西亭等《得配本草》奇經考列入奇經藥品43味。

其中

入衝脈的有龜板、丹參等;入督脈的有附子、肉桂、細辛、鹿茸、藁本、黃芪等;入帶脈的有當歸、白芍、續斷、龍骨、艾葉等;入陽維藥有桂枝等;入蹺脈藥有肉桂、龍骨等。

並曰:“

澤蘭調病傷,入八脈。茴香、馬鞭草、秋葵子等入奇經。

以上論述對奇經八脈諸病的證治、方藥,提供了理論依據。

01

衝脈病證與治療

衝為十二經脈之海,起於會陰,夾臍而行,直衝於上,為諸脈的衝要。與任脈主身前之陰。

由於衝為十二經之海,而下為血海,又與督脈為十二經的道路,同時它又與任脈、陽明會於氣街,因此古人有不分衝任督,總名太沖之說。

所謂“太沖",是指人身精氣的上升而說的,不單指血海而言。

因為衝任督三脈,雖是同起下極,畢竟三脈分行,故衝獨主血海,以它為先天精氣之所主,能上灌諸陽,下滲諸陰,以至足踏,而其治皆在血海。

若陰陽和精氣足,則陽和之精,升運於一身而表現為無病;稍有不調,則僭逆而為病。

《內經》曾說:“衝脈為病,氣逆而裡急。”

這裡所謂氣逆,沈金鰲謂有寒逆和火逆兩證。

寒逆:為陽不足。

其症見胸中寒,少腹痛,中滿暴脹,遺溺,脅肋煩滿,女子絕孕。

治宜溫中祛寒,用理中湯去白朮,加附子、肉桂。

火逆:為陰不足。

其症見咳唾,燥熱上搶心,眩僕,四肢如火,恍惚痴狂。

治宜滋陰瀉火,用加味補陰丸(黃柏、知母、牛膝、杜仲、巴戟、熟地、山萸、蓯蓉、茯苓、杞子、遠志、山藥、鹿茸、龜板)。

這類寒、火上逆的病證,皆屬於衝脈為病。

張仲景有動氣在上下左右,俱不可發汗與下者。

凡以衝氣上逆,則陰精虛,陰精虛則陽氣竭,所以不可汗下。若誤汗下,引動衝氣,犯及五臟則成五臟的變證。

如衝氣犯肺,則咽燥,鼻幹,血,苦煩;衝氣犯肝,則頭眩、筋惕;衝氣犯心,則心悸;衝氣犯腎,則無汗,心中大煩,骨節苦疼。

總之,衝氣實起於少陰,發於厥陰,若三陰之開合失職,則本原之真水真火兩虛,而為病甚多。

如衝氣上逆,則咳、喘、哮、吐、噦、心悸怔忡、眩暈、腦轉等症屬之,若陽絡傷而衝氣上逆者,則見衄血、吐血、咳血、唾血,

氣逆宜重以鎮之,藥如沉香、磁石之類。

另外,“衝為五臟六腑之海,臟腑之血,皆歸衝脈”。

衝脈精氣虛微,不能固攝,陰絡損傷,則從血下溢,而為崩漏、便血、溺血,因此血從下溢,久延難愈,窮必及衝。治宜調理肝腎以固衝,尤以崩漏之治,更為重要。

藥如牡蠣、龜板、阿膠、枸杞育陰潛陽、鎮靜之品。方如三甲復脈湯、四烏賊骨一蘆茹丸等。

02

任脈病證與治療

《脈經》以“任為陰脈之海”,起於中極之下的會陰,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與衝脈主身前之陰。

古人認為任者,妊也,是人生養之本。

《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

任脈之所以能通者,在於發育漸至成熟而天癸之至。

人身之有天癸,乃天之元氣,降而為精氣以充於地,以致真陰的生成,漸及於充,然後地氣通;太沖之脈因而始旺,月事以時下,而易於有子。若無子者,必是其任脈虛,以致衝衰血竭,地氣不通的緣故。

所以,婦人之疾,除經帶之外,全屬衝任,特別是胎妊期間之病,與任脈的關係尤為密切。

如任脈不固,則胎動不安,任脈失調,夾衝氣上衝,則為妊娠嘔吐、子癇、眩暈等。

由於“衝任之脈,附麗於肝腎”,故胎動不安者,治以滋肝益腎,藥如菟絲子、桑寄生、杜仲、續斷之類,即可固任脈以安胎;

再者,“衝任之脈,隸屬陽明”,故妊娠嘔吐眩暈,治以和胃緩衝,藥如橘皮、竹茹、砂仁、白朮、厚朴之類,亦可止嘔平暈。

此外,任脈固然是起於真陰,而陰無陽不生,猶地之統於天,而地氣之上通,必由天氣之下降,兩者相濟而後能通;不然,

窮陰冱寒,必致成為痞閉、氣結之症。

如男子的內結七疝,女子的癥瘕等。

如窮陰冱寒,氣滯阻於任脈,則見少腹繞臍下;引橫骨,及陰中切痛,或氣上衝,臍腹大痛,治宜利氣止痛,

用一捏金散

(延胡索、川楝子、全蠍、茴香);

若婦人癥聚,臍腹脹痛,治宜和氣散結,

用木香順氣散

(木香、香附、檳榔、青皮、陳皮、厚朴、蒼朮、枳殼、砂仁、炙草),

或和氣湯

(木香、紫蘇、檳榔、陳皮、半夏、香附、青皮、甘草、乳香、沒藥)。

總之,

任主諸陰之所聚而主胎妊,諸陰賴陽以煦之,陰始能化,故治任脈之病,以行陽理氣為重點,然陽氣又賴陰血以濡之,故治任又須配以養血,如當歸、芍藥,丹參之類,亦常配入理氣諸方之中。

03

督脈病證與治療

督乃陽脈之海,起於會陰,循背而行於身之後,以總督諸陽經脈,其別又與厥陰之脈同會於巔頂,而主身後之陽。

督脈與衝任同出於一源,督起胞中,從少陰之後,行太陽夾脊的中道上巔頂,以總督諸陽。

任脈起於中極之下胞中,由前陰地道而上行陽明之表,上與督脈會合,以統宗諸陰經。

衝脈亦起胞中,走於中央,循血海,騰精氣而上,上行伏臍,積於胸中,為宗氣以司呼吸,會於咽喉。

這三脈同起胞中,一源三歧,故古人統三者而總稱之為太沖。且三者之氣,與陽明胃氣同駐中州,亦與營氣同行於十二經,所以督與衝任之氣,亦能貫於一身。

由於督脈起於會陰,循脊上項散頭,故其為病,

實則脊強而厥,虛則頭重。

脊強而厥,角弓反張,見於大人癲病,小兒風癇者,

治宜芳香透竅,用蘇合香丸合全蠍、蜈蚣,以舒筋鎮痙;頭重源於氣虛者,治宜益氣醒腦,用川芎茶調散,或益氣聰明湯。

滑伯仁說:“任督三脈,一原而二歧。一行於身之前,一行於身之後,人身之有任督,猶天地之有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見陰陽之不離,合之見渾淪之無間。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而人身氣血,往來迴圈,旦暮不停,繫於督任二脈。

古人認為,“人能通此二脈,則百脈皆通”,所謂

“鹿運尾閭,能通督脈;龜納鼻息,能通任脈,故二物皆長春”。

近代氣功療法,調鼻息,意守丹田,通調任督,可收卻病健身之效。

注:

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

本文選摘自《中國現代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郭振球》,郭振球著,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2008。10。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絡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

封面圖來源於攝圖網。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