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絲竹之樂|像李漁一樣生活

簡介李老先生又說,絲音除了琴以外,女子宜學者又有琵琶、絃索、提琴三種

絲竹指什麼

絲竹之樂|像李漁一樣生活

唐人劉禹錫在名作《陋室銘》中寫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絲竹實則是使人愉悅的東西,絲是指絃樂器;而竹是指管樂器。絲竹即是琴瑟簫笛等樂器的統稱,也泛指音樂。

但在中國歷史上絲竹只是代表兩類樂器。

《禮記·樂記》中就說:“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金石絲竹,樂之器也”。

所以在周代,根據製作材料不同將樂器分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類,叫做“八音”。自週末至清初三千多年中國其實一直沿用“八音”分類法。

我們看都有哪些:

金類:主要是鍾,鍾盛行於青銅時代。鍾在古代不僅是樂器,還是地位和權力象徵的禮器。王公貴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種儀典、宴饗與日常燕樂中,廣泛使用鐘樂。敲擊鐘的正鼓部和側鼓部可發兩個頻率音,這兩個音,一般為大小三度音程。另外還有磬、錞於、勾鑃,基本上都是鐘的變形。

石類:各種磬,質料主要是石灰石,其次是青石和玉石。均上作倨句形,下作微弧形。大小厚薄各異。磬架用銅鑄成,呈單面雙層結構,橫樑為圓管狀。立柱和底座作怪獸狀,龍頭、鶴頸、鳥身、鱉足。造型奇特,製作精美而牢固。磬分上下兩層懸掛,每層又分為兩組,一組為六件,以四、五度關係排列;一組為十件,相鄰兩磬為二、三、四度關係。它們是按不同的律(調)組合的。

絲類:各種絃樂器,因為古時候的弦都是用絲作的。有琴、瑟、築、琵琶、胡琴、箜篌等。

竹類:竹製吹奏樂器,笛、簫、箎、排簫、管子等。

匏類:匏時葫蘆類的植物果實,用匏作的樂器主要是笙。

土類:就是陶製樂器,壎、陶笛、陶鼓等。

革類:主要是各種鼓,以懸鼓和建鼓為主。

木類:各種木鼓、敔、柷。現在已經很少見。敔是古代打擊樂器,形制呈伏虎狀,虎背上有鋸齒形薄木板,用一端劈成數根莖的竹筒,逆刮其鋸齒髮音,作樂曲的終結。用於歷代宮廷雅樂。柷是古代打擊樂器,形如方形木箱,上寬下窄,用椎(木棒)撞其內壁發聲,用於歷代宮廷雅樂,表示樂曲即將起始。

古人多認為八音中最妙為弦,也就是絲類樂器。而絲類又首推琴。

絲竹之樂|像李漁一樣生活

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絃琴。多以梧桐木(

此處“梧桐”是指中國本土的一個樹種,也叫青桐、庭梧

。“鳳凰之性,非梧桐不棲”。用梧桐木來制琴,年代逾久而音逾“清”、逾老而逾“古”,壽命長達數百年。現在琴多以杉木製作)製作,空腔,五絃或七絃彈撥樂器。琴有三千年以上歷史,自古“琴”為其特指,19世紀20年代起為了與鋼琴區別而改稱古琴。

據說琴發明於伏羲時代。又說昔神農氏“削桐為琴,繩絲為弦” 制琴以教天下之萬民。由此可見琴的出現很早。古琴有九德之說,為君子之器,象徵正德。因此,琴被譽為正樂。所以琴字上部的雙王不能寫作提王旁。

琴和笛、簫等其他樂器一樣,隔牆也能欣賞其樂聲。琴聲也稱“玉聲”,引申為“悅耳的彈碰聲音”;“今”意為“當面的”。“珏”和“今”聯合起來表示“當著貴賓的面彈撥的樂器”、“當著貴賓的面彈撥出的玉音”。但“琴”字從“今”,強調“當面演奏”。是為貴賓演奏用的高階樂器,而賓客在聆聽琴曲時,必須正襟危坐。

古琴初為5弦,漢朝起定製為7弦,且有標誌音律的13個徽,亦為禮器和樂律法器。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在漢文化中是地位最崇高的樂器。

琴也是四藝“琴棋書畫”之首,因為作為文人吟唱時的伴奏樂器被視為高雅的代表,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

也就是古代士大夫基本都會撫琴,算是必修課,而且書房的標準配置是一邊書一邊琴。

伯牙、鍾子期以“高山流水”的故事就不用再說,諸葛亮平常也是喜歡彈幾曲的,即便武將如岳飛,也寫過”欲將心事付瑤琴,絃斷有誰聽“之語。

絲類樂器除了琴以外,瑟的出現率也很高。

瑟也是我國最早的彈絃樂器之一,先秦時期便極為盛行,先秦前後的絃樂器就是琴和瑟。

《詩經》中有記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瑟在漢代時流行也很廣,南北朝時期常用於相和歌伴奏,至唐時還常用,但後世漸少使用,曾銷聲匿跡千年之久。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稱“五十弦”。

據《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絃。”所以五十弦也常代稱瑟,也指悲哀的樂曲。

瑟體多用整木斫成,瑟面稍隆起,體中空,體下嵌底板。另有木質瑟柱,施於弦下。

故唐李商隱有詩:“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另宋辛棄疾有詞:五十弦翻塞外聲。

絲竹之樂|像李漁一樣生活

除了琴瑟,常見的還有箏。

箏,又稱古箏、戰國時已流行於秦地,故又稱“秦箏”,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關於箏的由來有說乃是瑟分劈而來,有說乃是因發音錚錚而得名。

唐趙磷《因話錄》記述:“箏,秦樂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黃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後瑟至二十五絃。秦人鼓瑟,兄弟爭之,又破為二。箏之名自此始”。

箏的形制為長方形木質音箱,弦架“箏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動,一弦一音,按五聲音階排列,最早以25弦箏為最多(分瑟為箏),唐宋時有弦十三根,後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規格為二十一弦。

箏這種樂器彈起來有殺伐氣。

限於篇幅,大體介紹這些。

李漁認為,絲竹之音,推琴為首。他的理由是:古樂相傳至今,其已變而未盡變者,獨此一種,餘皆末世之音也。

美女學琴可以變化性情。”婦人學此,可以變化性情,欲置溫柔鄉,不可無此陶熔之具“。

但他又指出,琴是最難學的,不僅難學,會聽琴也不容易。凡是要讓姬妾們學琴,你要先問下自己會不會彈。如果會彈,通音律,則可以安排美女琴瑟侍候。若不然就是對牛彈琴了(然此種聲音,學之最難,聽之亦最不易。凡令姬妾學此者,當先自問其能彈與否。主人知音,始可令琴瑟在御,不則彈者鏗然,聽者茫然,強束官骸以俟其闕,是非悅耳之音,乃苦人之具也)。

所以世界上善彈琴者不少,能聽懂琴的不多。所以司馬相如所以能琴動卓文君。若是夫唱而妻能和那便是人間神仙了。

李老先生又說,絲音除了琴以外,女子宜學者又有琵琶、絃索、提琴三種。

絲竹之樂|像李漁一樣生活

琵琶的表現力極佳。白居易的《琵琶行》一文中描寫的很詳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但是琵琶雖極妙,很早就不流行了,善彈者少,然絃索之音實足以代之。

絃索之形,較琵琶為瘦小,與女郎之纖體最宜。教習家,其於聲音之道,能不大謬於官商者,首推絃索,時曲次之,戲曲又時,便以取捨得失為心,慮其調高和寡,只求為下里巴人,不願作陽春白雪,故造到五七分即止耳。

提琴較之絃索,形愈小而聲愈清,度清曲者必不可少。提琴之音,即絕妙美人之音也。春容柔媚,婉轉斷續,無一不肖。即使清曲不度,只令善歌二人,一吹洞簫,一拽提琴,暗譜悠揚之曲,使隔花間柳者聽之,儼然一絕代佳人,不覺動憐香惜玉之思也。

絲音之最易學者莫過於提琴,事半功倍,悅耳娛神。

提琴看來歷史也頗久。

老先生又說,竹音之宜於閨閣者,惟洞簫一種。笛可暫而不可常。至笙、管二物,則與諸樂並陳,不得已而偶然一弄,非繡窗所應有也。

竹音樂器中適合女子的只有洞簫。笛子偶爾可以吹一吹。至於笙、管就不是女子所應該擺弄的了。

想想也是,一個美女吹蕭吹笛子都挺飄逸之感,若是拿著笙、管之類就有失美感。為什麼呢?

看解釋。

蓋婦人奏技,與男子不同,男子所重在聲,婦人所重在容。吹笙按管之時,聲則可聽,而容不耐看,以其氣塞而腮脹也,花容月貌為之改觀,是以不應使習。

想一下電視上那些吹笙按管的,讓女子如此操作,的確不雅。

絲竹之樂|像李漁一樣生活

女子弄樂器重點不是在吹的如何,關鍵試看儀態,當然吹的好就更好了。

比如現在的小影片,極美的美女發幾個影片上去,唱的歌不一定如何,但粉絲呼呼上漲,何也?蓋觀人而非聽聲也。

而婦人吹簫,非只容顏不改,且能愈增嬌媚。何也?按風作調,玉簫為之愈尖;簇口為聲,朱唇因而越小。

畫美人者,常作吹簫圖,以其易於見好也。或簫或笛,如使二女並吹,其為聲也倍清,其為態也更顯,焚香啜茗而領略之,皆能使身不在人間世也。

想想是不是?電視上古裝美女吹簫品笛是不是有出塵之感?

美女吹簫品笛時手臂上不可無手鐲。而手鐲圈口不要太大,太大則藏於袖中,不得見矣。

陶淵明在《晉故徵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中就提出

“絲不如竹,竹不如肉”

的說法。

絲者,絃樂也;竹者,管樂也;肉者,聲樂也。即是說絲絃彈撥的曲子不如竹木吹出的曲子動聽,而竹木吹出的曲子又比不上人的喉嚨唱出的歌曲動人。

這實則是一句評論音樂的妙語,盛讚了聲樂的藝術魅力,認為人的聲音最能將人的情感酣暢淋漓地表達出來。而絲絃是外在之物,是沒有生命的物品,全靠人手或嘴去彈撥吹奏方可發音,而人聲更接進自然。

即“人聲”勝於“器聲”。

明代李贄則突破傳統觀點認為“器聲”勝於“人聲”。實則李漁是欣賞陶淵明所說聲音之道的,不僅他們有相同的隱逸之風。

李漁也表示“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為其漸近自然,所以他同時認為飲食之道,膾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漸近自然也。

下篇:舌尖上的李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