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令人深思,比平庸更可怕的,是盲從!

  • 由 老張教育新思享 發表于 動作武俠
  • 2022-03-27
簡介人一旦有了跟風盲從的心理就會形成慣性,這樣的人慢慢會沒有思考和分辯能力,感覺大眾在意和流行的東西一定是好東西

盲從心理是什麼意思

今天,我們從兩個故事說起,然後再來點評一種現象。看過之後不難帶給我們深思。

01

羚羊死因之謎

2010年10月23日,在南非的一個大峽谷中,人們發現了2700多隻羚羊的屍體,從當時的慘狀可以看出來,這些羚羊是從大峽谷上面掉到峽谷裡摔死的,但它們是怎麼掉下來的?難道是集體自殺?可從沒聽說過羚羊有自殺的習性。

此事引起了開普敦大學動物學家貝拉教授的關注。貝拉教授首先檢查了已被冷藏起來的那些羚羊的屍體,一個個檢視,看得很仔細。之後,貝拉教授又在助手的陪同下來到了這群羚羊墜亡的那條峽谷,查看了那裡的環境。這一切都做完後,他再次要求去檢視羚羊的屍體,最後目光停在了一隻健壯結實的大羚羊的屍體上,他吩咐助手把這隻羚羊的屍體送到實驗室,檢查它的視力情況。一天以後,檢查結果出來了,報告顯示,這隻羚羊生前患有嚴重的眼疾,接近半盲狀態。看過報告以後,貝拉教授滿意地點了點頭,說:“羚羊死圍之謎真相大白了。”

令人深思,比平庸更可怕的,是盲從!

在隨後的新聞釋出會上,貝拉教授向大家彙報了他的研究結果:這種羚羊有一個習性,就是在每年的秋季要進行遷徙,羊群有一個頭羊,這隻頭羊在前邊領路,後邊的羊跟著。透過檢查得知,這隻頭羊患了眼疾,當它帶著羊群跑到大峽谷上方的開闊地時,由於峽谷邊緣有一些半米多高的草,所以它沒能發現前面就是萬丈深淵,一下子衝了過去,結果摔下懸崖。“現在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其他的羊應該能夠發現前面是懸崖,為什麼還跟著掉下去了呢?”貝拉教授說,“因為這種羊的習性是一切只向頭羊看齊,頭羊怎麼走它們就怎麼走,久而久之,已經形成了依賴心理極重的思維定勢,失去了判斷能力,所以就紛紛跟著頭羊跳了下去!”

“這其實是盲從的悲劇。”貝拉教授最後總結說。

02

斑羚飛渡

羚羊們被獵人逼到了懸崖,走投無路的老羊門用身體搭橋讓年輕的班羚越過飛躍懸崖……

令人深思,比平庸更可怕的,是盲從!

反襯了人類的自私貪婪,在動物捨生的畫面前顯得尤其渺小。但是後來事實證明,這也不過是虛構了一個老年動物捨棄自己生命換取本種群延續的故事。

《班羚飛渡》的作者名叫沈石溪,是位兒童文學作家。這種把動物上升至人格化的描寫,是他一直以來喜歡用的寫作方式,甚至還有專門研究他這種非寫實性寫作的論文。

這種踏板式飛躍在物理學角度上行得通,從生物學角度來說,動物的確也有利他行為,為了讓種族延續犧牲自我。

但是,要從懸崖精準地把控好時間從一隻羊背上跳到到懸崖對岸,基本是不可能的。因為這種失敗的機率極大,即使從利他行為來說,也不可能選擇。

曾經科學人網的謠言粉碎機,一篇名為《班羚飛渡是夢一場》也對這一現象進行過專業分析。其實這樣的文章多為基於時代特點,以及為了表達某種高尚情操而寫的。但是網友表示,還是說明是寓言故事比較好,以免誤導小學生。

《班羚飛渡》一度曾經入選初中語文課本,一些不盲從權威質疑下,被下架語文課本。

對待這些杜撰的故事,有網友表示,都是為了樹立某種價值觀撰寫的內容,有教材的合理性。但是另一方的網友認為,這樣不嚴謹的態度和為了教育而編造的故事,有違教人誠實守信的原則。

但是不管怎麼說,編造的故事遲早會被拆穿,你們有考慮過小學生的感受嗎?

你們不僅騙了他們,還要他們背誦全文啊!

令人深思,比平庸更可怕的,是盲從!

03

學做聰明人,拒絕盲從

一位哲人說過,

比欺騙更有害的是盲從

。的確,盲從的人,自己只是一具軀殼,當他們以別人為方向一擁而上時,結果往往步入盲從的“泥潭”,走進人生的“死衚衕”,結果可悲可嘆。

一天,蘇格拉底上課時,從短袍中掏出一個蘋果:“大家集中精力,嗅聞空氣中的氣味。”然後,他回到講臺,舉著蘋果問:哪位同學聞到了蘋果的味道?幾位同學回答:我聞到了,淡淡的蘋果香味!」其他同學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作聲。

蘇格拉底再次舉著蘋果從學生叢中走過,請務必集中精力,仔細嗅聞空氣中的味道。回到講臺,他問:“大家聞到蘋果的味道了嗎?”學生們異口同聲回答:「聞到了”!

豐子愷在《靜觀人生》裡有一段關於羊的描寫:有一回我畫一個人牽兩隻羊,畫了兩根繩子。有一位先生教我:“繩子只要畫一根。牽了一隻羊,後面跟來。”我恍悟自己閱歷太少。後來留心觀察,果然看見前頭牽了一隻羊走,後面數只羊都會跟去。即使走向屠場,沒有一隻羊肯離群而另覓生路的。

蘇格拉底說:“非常遺憾,這是一個假蘋果。”我們,其實很喜歡隨大流。

心理學家阿希做過一個從眾實驗:當參加測試的大學生走進實驗室時,發現已經有5個人先坐在那裡了。他不知道,這5個人都是托兒。阿希讓大家作個判斷:卡片上4條線段,哪兩條一樣長?線段差異明顯,正常人很容易作出判斷。但5個托兒故意同時說出一個錯誤答案。

於是,一大串測試者跟著選擇了錯誤答案。

每個人都有潛在的從眾心理:別人做什麼我跟著做什麼,我的行為就是正確的。我們常以為自己很有主見,其實恰恰相反我們習慣依附於他人,沒有自己的思想。

習慣跟隨別人瞎起鬨,沒有自己的主見;習慣人云亦云,沒有判斷事情真偽的能力。

令人深思,比平庸更可怕的,是盲從!

又如在課堂上大家在熱情的討論一件事情時,大多數人都各有自己的想法,但這時候的你敢於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就是敢於表現出你自己的見解,如果在大家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時,而你卻沒有勇氣不敢說,那你就表現得毫無主見了。

我想,只要你說的話語內容有實用性,有最大的發展性,你還怕別人不採取嗎?

當然,這其中也不缺乏來找茬的人,但那絕對不會是你遷就別人的理由。如果因為遷就,委屈自己而附和別人,這完全說明你沒有表現出自己的見解,只是在一味在意別人的想法,猶豫且不自信。

很多人是隨大流的,他沒有自己的主見。在很多事情上別人說好他就認為是好,別人說孬他就認為是孬,也不知道別人為什麼會這麼說。這種心理便是盲從附合心理。在社交活動中為什麼會產生盲從附和呢?因為人們在陌生的環境中。不知道下一秒。

有的人為了一雙限量版的AJ球鞋吃了一個學期的泡麵,有的人為了一件聯名的T恤翹課徹夜排隊,有的人為了一款新出的iphone手機不惜去借校園貸,

甚至還有一些單純的同學為了滿足自己對於物質的慾望不惜去賣卵,最後造成不可逆轉的後果

可我想說的是:為什麼不放過自己,活得輕鬆一點?當你的經濟情況與消費慾望嚴重不符時,

為什麼要助長慾望的滋生而不懂得剋制?當身邊的所有人都擁有一件你沒有的昂貴商品時,為什麼你想的不是擁有他們沒有的獨善其身的品質?當週圍的人都在追逐所謂“潮流”的時候,為什麼你不能堅守自己內心的清流?

自古以來,盲目跟風也鬧下了不少笑話:東施效顰被人譏笑,邯鄲學步最終迷失自我。我們的生命猶如一場修行,比平庸更可怕的,是我們的盲從。因為盲從,從來不會讓我們成為主角。只有那些真正獨立思考的人,在精神上才能是自己的君王。

人一旦有了跟風盲從的心理就會形成慣性,這樣的人慢慢會沒有思考和分辯能力,感覺大眾在意和流行的東西一定是好東西。就如在群羊前面橫放一根木棍,第一隻羊跳了過去,第二隻、第三隻也會跟著跳過去。這時,即使把那根棍子撤走,後面的羊,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樣向上跳一下,儘管那個棍子已經不在了。

在紛繁複雜社會中, 判斷事物,要拒絕盲從。歐陽修曾在《尹師魯墓誌銘》中,這樣褒讚師魯,“其與人言,是是非非,務窮盡道理乃已,不為苟止而妄隨。”意思是說,師魯與人談論,肯定對的,否定錯的,一定要把道理說透徹才罷休,不隨便停止而胡亂聽從別人的意見。

令人深思,比平庸更可怕的,是盲從!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推崇慎思明辨的名言,如《論語》中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中庸》裡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關中大儒橫渠先生張載也曾說過,“學則須疑”“於無疑處有疑,方是進矣”。

胡適先生說:他不容許偏見和個人的利益,來影響他的判斷和左右他的觀點。他一直都是好奇的,但是他絕對不會輕易相信人。

他並不倉促的下結論,也不輕易的附和他人的意見,他寧願耽擱一段時間,一直等到他有充分的時間來查考事實和證據後,才下結論。

胡適先生的話,更適合用於這個時代。

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做到不盲從非常不易。在我們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各種媒體平臺傳遞、推送的海量資訊,無時無刻不在充斥和包圍著我們,碎片化的傳播、快餐式的閱讀,干擾和影響著我們的判斷。

在資訊流不斷噴薄而出時,培養出來的獨立思考能力,用自己的理性去判斷,而不是人云亦云、隨聲附和,讓自己的頭腦成了別人思想的跑馬場;要拒絕被灌輸、被娛樂、被消費,拒絕信謠、傳謠,做一個是非清楚的明白人。

令人深思,比平庸更可怕的,是盲從!

其實,我們又不瞎,何必盲從呢。只有不盲從,不跟風,我們才能低頭看見最美好的自己!我們不是千千萬萬個普通人中的一個我就是我,一個獨一無二的我,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個性,我們不能複製貼上別人的想法,更不願讓自己的腦袋變成別人思想的跑馬場,人生精彩,拒絕盲從,不做花盆邊緣尾隨餓死的毛毛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