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豐圖義倉地勢偏僻,為何現在還在儲糧,原因你想不到

簡介豐圖義倉的修建,有賴於清朝著名理財家閻敬銘的提議,閻認為修建糧倉不僅可以在豐年儲備足夠的糧食,為國家軍備、政治提供後援,同時也能在災年及時賑濟災民百姓,以此達到利國利民的目的

豐圖義倉在什麼地方

在陝西省大荔縣城東附近一個村子中,矗立著一座特殊的糧倉,它被稱為是“豐圖義倉”,也被後人譽為是“天下第一倉”。不過您肯定想不到,豐圖義倉雖然是一座古代糧倉,卻在如今仍然發揮著儲備糧食的作用。這究竟是怎麼回事?豐圖義倉沒有“退休”的背後,又會隱藏著怎樣的秘密?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豐圖義倉地勢偏僻,為何現在還在儲糧,原因你想不到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豐圖義倉,位於陝西省大荔縣朝邑鎮南寨子村,始建於1882年,是一座大型的民辦倉庫,與此同時,它也是現今中國境內所存不多的大型糧倉之一。豐圖義倉的修建,有賴於清朝著名理財家閻敬銘的提議,閻認為修建糧倉不僅可以在豐年儲備足夠的糧食,為國家軍備、政治提供後援,同時也能在災年及時賑濟災民百姓,以此達到利國利民的目的。

豐圖義倉地勢偏僻,為何現在還在儲糧,原因你想不到

清廷對於閻敬銘的建議十分重視,繼而在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的商議下,決定對此進行採納,並用4年的時間,於1886年正式將其建成並投入使用。除此之外,慈禧太后也親自提筆御賜豐圖義倉為“天下第一倉”,將其地位提升到了頂點。

豐圖義倉坐北向南,東西長133米,南北寬83米,牆寬4米。在牆上砌有垛口,展現出了極強的防禦態勢,在城牆之上,還有不少巡邏的守衛人員,意在保衛倉庫的安全。豐圖義倉倉城共分二門,一為東倉,二為西倉,兩倉門之前各有一對石獅子,上書“豐圖義倉”四個石刻大字。

豐圖義倉地勢偏僻,為何現在還在儲糧,原因你想不到

值得一提的是,豐圖義倉倉房為磚窯式,不僅可以起到防火、防盜、防入侵等作用,而且還能隔絕洪水。按照體積來算,倉庫每倉進深11米、寬4米、可儲糧90餘噸,數倉加在一起共可儲糧5220噸。可即便糧食眾多,也完全不必擔心其受潮的問題,因為豐圖義倉倉房的地面,完全都是由松木板鋪成,距離地下40釐米左右,並在木板下牆體四周存在4個排氣孔,非常有利於空氣流通和潮氣排出。正是因為如此,豐圖義倉以倉形小而獨立著稱,便於儲備稻、麥、豆、谷等糧食,甚至連乾溼糧食也可以分類儲存管理。

豐圖義倉地勢偏僻,為何現在還在儲糧,原因你想不到

豐圖義倉地理位置獨特,設計結構合理,儲糧量也穩居關中地區首位,因此在清朝的戰略時期,確實對儲糧救荒起到了極大的作用。當然,僅僅這一點還不夠,豐圖義倉真正令人矚目的,還是其本身的經久耐用,甚至到了現代,該倉庫也同樣被使用。2005年時,隨著糧食市場深化改革,大荔縣相關部門決定,將豐圖義倉作為中央儲備糧的儲存庫點,並將其確定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此時一個問題接踵而至,作為一座古老的糧倉,本應“退休”的它,為何會重新擔負起儲備糧食的重任呢?

談到這裡,我們有必要說一說農村的老房子。眾所周知,農村的房子多為磚瓦房,其中包含大量的木質結構,一旦老房子被遺棄或者鮮有人居住,房子的破敗速度便會愈來愈快。在老人們的眼中,老房子之所以破敗極快,完全是由於其本身“沒了人氣”。雖然這種說法看似有些荒唐,但是其中的確存在一些科學道理。

豐圖義倉地勢偏僻,為何現在還在儲糧,原因你想不到

農村老房子破敗速度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種:首先,一旦老房子無人居住,房屋便處於無人管理的狀態,在颳風下雨時,房屋一旦遭到破壞,便難以及時修繕,進而引發大面積的漏雨或透風。其次,老房子常年門窗緊閉,室內外空氣不流通,致使屋子內部處於潮溼狀態,極其容易滋生大量細菌黴菌,從而令房屋牆壁發黴。最後,一旦房屋處於無人居住的狀態時,房屋內的白蟻、老鼠等害蟲就會活動猖獗,繼而大量破壞屋內結構,老房子的壽命就會相應被縮短。

與此同理,豐圖義倉雖然是一座重要且堅固的糧倉,其本身結構也基本完好。但如果一旦不使用,則以上三種自然性破壞因素,將會令豐圖義倉在短短數十年內變得千瘡百孔。這不僅是對文化遺產的不負責,也是一種浪費寶貴社會資源的行為,因此當地有關部門才決定,將豐圖義倉重新規劃為重要的糧食儲備倉庫,令其“仍能發揮餘熱”。

豐圖義倉地勢偏僻,為何現在還在儲糧,原因你想不到

據專家稱,豐圖義倉的重新使用,不僅可以緩解我國關中地區糧食儲備的窘境,同時也令古文物有了“人氣”,真正達到了使用與保護的雙重目的,可謂是“一箭雙鵰”。

豐圖義倉是我國古代燦爛的文化遺產,更是華夏精神凝聚的重要載體,作為炎黃子孫,我們還是衷心的希望它能夠永久儲存,併成為一座不朽的文化豐碑,代代相傳。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