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校規,要約束言行更要尊重學生

簡介於是,學校邀請家長代表、學生代表與學校教師三十多人(那位父親也在被邀之列)座談,讓大家就學生能不能騎摩托車上學進行分析討論,各抒己見

學生上學騎什麼腳踏車好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

【教育隨想】

最近有兩則報道引發關注:一則是某中職學校要求學生放學“像軍人一樣排著整齊的隊伍,邁著統一的步伐,安靜地去食堂吃飯”;另一則是某小學規定學生“課間上廁所不得奔跑,只能走著去”。對於這兩條校規,人們普遍認為沒有尊重學生,不夠以人為本。此類校規背後的動因,值得我們仔細思考:學校到底該有怎樣的紀律要求,如何制定合理的校紀校規?

在實施人本管理、建立和諧校園的今天,我們需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確保學生人格健全,需要營造寬鬆的環境空間,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理解、信任。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不要紀律,沒有紀律的約束是絕對不行的。但校紀校規應符合法律法規,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也不能為了學校的管理方便和“面子好看”而隨意設定。

如何在自由與紀律的博弈中找到平衡呢?且看一則高中校規。某市屬中學為保證校園交通安全,明確規定學生上學只能騎腳踏車或電瓶車,不得騎摩托車或駕駛汽車進校。校規得到了認可,執行效果不錯。不料新學年剛開學,一位新生騎著摩托車進校,停放於公用車棚之下,告知學生校規後,沒想到第二天學生又將摩托車騎來了。老師和學生父親溝通,結果他先說住家距離遠,孩子無法騎腳踏車來回,又質問“不讓騎摩托是哪家的規定”,後揚言到市教育局告狀……果然,校長很快接到教育局領導電話,要求學校就這一校規召集家長進行論證,確保宣傳到位,讓每一位家長知曉。於是,學校邀請家長代表、學生代表與學校教師三十多人(那位父親也在被邀之列)座談,讓大家就學生能不能騎摩托車上學進行分析討論,各抒己見。結果很明確,除了那位家長,無人贊同學生騎行摩托車。理由很簡單——學校裡師生高度聚集,腳踏車、電瓶車都無法避免磕碰傷害,何況體型大、速度快、難以控制的摩托車。面對眾人的一致意見,那位家長也不再堅持。於是,校方印發了“告學生家長書”,經過論證而釋出的這條校規,合情合理合法,凝聚了大家的共識,體現了開放和民主,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廣泛認可。

再看一則爭議話題——學生課堂發言要不要舉手?多少年來我們一直要求並強調,學生課堂發言需先舉手,老師同意後才可站起來發言。但幾年前,上海市明確規定“中小學生課堂發言,不需要舉手,可以直接站起來發言”。這無疑是簡化程式、提高效率、打造高效課堂的舉措。仔細研究我們也會發現,這裡也有紀律約束,那就是要學生“站起來”。其目的是維持課堂的正常秩序,防止學生在臺下自由發言,各說各話而引起無序和混亂。

回到文章開頭說到的兩條校規。

對於前一則,校園不同於軍營,對學生進行適度的嚴格要求是必要的,能夠促使他們養成良好習慣,但過於苛刻的要求會引起學生逆反心理,造成對立和反抗。更重要的是,學生髮展是第一位的,中職生處於人生的起步階段,年齡尚小,彼此個性不同、特點各異,需要自主選擇、多元發展,決不可統一模式,強制要求。

小學生“課間上廁所不得奔跑”,本意是好的——為了防止匆忙奔跑中摔倒、磕碰造成自身傷害;避免與人相撞,危及他人。但校長有沒有想過,學生內急嚴重怎麼辦?課間時間不夠用怎麼辦?面對生源驟增、學校資源不足,學生如廁要長時間排隊等候又該怎麼解決?顯然,我們不能因為怕出安全問題而妨礙學生的生理需求,限制學生的應有權利。面對頻繁出現的因奔跑而致的傷害,豈能用一句口號式的校規簡單應對?校長真正要做的是:引導學生認識奔跑可能造成的傷害,教育學生“輕聲慢步靠右行”,課間主動帶領教師走向室外走到學生中間,給予奔跑中的學生以溫暖的提醒和必要的警示;同時,切實解決好學生如廁難等問題。

自由與紀律的博弈就像玩蹺蹺板遊戲,需要兩端重力均衡、彼此相當,如果失衡,就會出現“嚴管死、放開亂”的現象。因此,校規的出臺要根植於認同,要找到擁有廣泛共識的平衡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