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心理學:孩子也會有“斯德哥爾摩效應”,別把“馴化”當教育

簡介從小就被家長馴服的孩子,很容易會出現斯德哥爾摩症狀

俄歇效應是什麼時候學的

小梁對孩子的要求特別高,他不僅要求孩子不哭不鬧,還會讓孩子包攬所有的家務,並且引以為榮。每次我們去小梁的家裡,總能看到他翹著二郎腿在沙發上看電視,孩子卻在一旁給我們端茶遞水。

然後我們就會聽到小梁炫耀的聲音:“我們家孩子表現不錯吧?”但是小梁的孩子看起來很是木訥,沒有這個年紀該有的活潑和童真。

心理學:孩子也會有“斯德哥爾摩效應”,別把“馴化”當教育

當小梁聊起了自己的育兒之術,他只有一句話:“打就行了,

不聽話就打,總會聽話的。

”生活當中,很多家長都認為這句話是教育孩子的真諦,但是家長這樣對孩子,就是想要馴服孩子,而不是教育孩子。從小就被家長馴服的孩子,很容易會出現斯德哥爾摩症狀。

什麼是“斯德哥爾摩症狀”?

斯德哥爾摩綜合徵,斯德哥爾摩效應,又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綜合徵,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人。

心理學:孩子也會有“斯德哥爾摩效應”,別把“馴化”當教育

以人質為例,如果符合下列條件,任何人都有可能遭受到斯德哥爾摩綜合徵。

第1,是要你切實感覺到你的生命受到威脅,讓你感覺到,至於是不是要發生不一定。然後相信這個施暴的人隨時會這麼做,是毫不猶豫。

第2,這個施暴的人一定會給你施以小恩小惠,最關鍵的條件。如在你各種絕望的情況下給你水喝。

第3,除了他給所控制的資訊和思想,任何其它資訊都不讓你得到,完全隔離了。

第4,讓你感到無路可逃。

有了這4個條件下,人們就會產生斯德哥爾摩綜合徵。

簡單來說,出現這個症狀的人,會對那些傷害自己的人產生一些感情和依賴性,有的時候他們甚至還會幫著加害者去傷害別人。

因為他們在受傷害的過程當中,會因為心理的扭曲而對加害者有不一樣的感情,尤其是當加害者偶爾照顧他們的時候,心中的那份感激就會被

無限擴大

,最後演變成感情。

心理學:孩子也會有“斯德哥爾摩效應”,別把“馴化”當教育

在家長和孩子的關係當中,信奉“

棍棒底下出孝子

”的家長便是加害者,孩子便是可憐的受害者,只要家長稍微對他好一點,他就會出現斯德哥爾摩症狀。

很多家長把這種感情認為是一種舐犢情深,殊不知,這種“馴化”的過程本身就是不正常的,對孩子來說,是非常不健康的教育方式。

長此以往,各種負面效應都會找上孩子。

心理學:孩子也會有“斯德哥爾摩效應”,別把“馴化”當教育

為何家長不能讓孩子太“聽話”?

一:失去好奇心

孩子之所以會頻繁惹家長生氣,主要是因為他們經常會好奇心作祟,嘗試一些新事物,然後不小心就闖禍了。

為了能讓孩子不再犯錯,家長就會用暴力來壓制孩子的好奇心,等孩子變得像家長想象得那般聽話了,他寶貴的好奇心也不復存在了。

二:膽小怕事

大家可能會發現,那些特別強勢的家長教育出來的孩子,通常都比較膽小,因為他從小就被家長指揮,稍微不聽話就可能被打。

心理學:孩子也會有“斯德哥爾摩效應”,別把“馴化”當教育

這樣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放棄自己的想法,所有的事情都按照家長的安排來。當他需要自己面對一些事情時,他就會表現得膽小怕事,根本不敢自己拿主意。

三:孩子會感覺到壓抑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情緒不重要,在他們看來孩子的生活無憂無慮,根本不可能會有心理壓力。

心理學:孩子也會有“斯德哥爾摩效應”,別把“馴化”當教育

但是家長們卻不知道,自己對孩子的每一次施暴,都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他們心理的傷痕越來越多,直到最後這些傷痕壓垮了孩子的理智,孩子就會處於惶惶不安的壓抑情緒之中。

家長該如何教育孩子?

家長改變自己的想法是轉變的第一步

家長們總是有這樣的想法,那就是孩子既然是自己生的,那麼孩子的人生就應該被自己左右。這種想法就將孩子當成了一種附屬品,完全不顧及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教育孩子的時候會有很大的阻礙。

心理學:孩子也會有“斯德哥爾摩效應”,別把“馴化”當教育

由於年紀的原因,孩子總是會跟家長有不同的想法,這個時候家長不應打壓孩子的想法,而是認真聆聽一下孩子的聲音,假如孩子的想法沒有犯原則性的錯誤,那麼家長就應該表現出尊重和支援。

家長要明白,孩子永遠都不是家長的附屬品,假如真的愛孩子,那麼就應該給孩子

足夠的自由和空間

,讓孩子能夠肆意生長。

其次,不要給孩子設定特別長遠的目標

每個家長都對孩子有著殷切的盼望,希望孩子能考滿分,希望孩子能上一個有名的大學等等。

心理學:孩子也會有“斯德哥爾摩效應”,別把“馴化”當教育

但是有的時候,這樣死板的目標會讓孩子感覺壓力過大,當他們發現自己沒辦法完成目標的時候,可能會因為內疚而情緒崩潰。

在給孩子設立目標的時候,家長應該考慮一下孩子的實際情況,太過遙遠的目標不僅不會增加孩子的動力,反而會讓孩子感到特別無力。

最後,家長要接受孩子的失敗

當家長知道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的時候,總是會表現出失望和不滿,他們覺得別人都能考滿分,自己的孩子也應該考滿分才對。

心理學:孩子也會有“斯德哥爾摩效應”,別把“馴化”當教育

但是家長應該明白,每個人的能力和狀態都不一樣,自己的孩子跟其他的孩子永遠都沒有可比性。

面對孩子偶爾的失敗,家長應該表現得更加寬容一些,孩子年紀還那麼小,失敗和挫折是必經之路,畢竟

沒有人能保證自己的人生會一帆風順。

生活當中很多家長都在用自己窒息的愛來傷害孩子,他們認為自己是一心一意為了孩子著想,殊不知孩子已經被自己傷害得遍體鱗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