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膠東年味記憶:童年的我,聽曾祖父講過他兒時的“年”

簡介聽長輩說,有一年,村裡的人沒能到老村的祠堂,族裡來了一群人敲著鑼放著鞭炮走到村後,原來是攤上事被外姓欺負,這一群人浩浩蕩蕩把事情給平息了,這就是那個年代的普遍文化

《童年》中外祖父叫什麼名字

(編者按:這篇故事仍是膠東年味記憶系列,講述者是來自青島萊西的“天澤”,他出生在萊西大橋莊村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童年時,他親眼目睹曾祖父母過年的儀式,深有感觸,本文就是他的所聞所感,還有從曾祖父那裡聽來的膠東過年故事。)

膠東年味記憶:童年的我,聽曾祖父講過他兒時的“年”

以下是正文——

從小在鄉下長大,最憧憬過年,除了新衣裳,還有長輩們塞在兜裡噌新噌新的“割耳朵”——壓歲錢。

剛記事時,特別在除夕頭晌,常看到曾祖母在伯母家忙著做供食,山楂、青菠菜、紅棗分分鐘插在燉好的大公雞上,曾祖母麻利的動作,看得我目瞪口呆,最後五花八門的供品擺上正間正北的桌子,放下卷軸年畫上面印滿層次分明的建築,祠堂一樣的建築上貼著“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這一切迷得我邁不開腿。

膠東年味記憶:童年的我,聽曾祖父講過他兒時的“年”

曾祖父則端出漿糊張貼自己寫好的對聯“幸福門第春常在,勞動人家喜事多”。過晌則是纏吊帶,一種接神的穀草紙紮的馬鞭,傳說是可供作古的先人們乘坐的馬匹。夜色剛擦黑,迎神隊伍浩浩蕩蕩前往祖塋,自己家留幾支代表三代宗親,多餘的“馬鞭”則送到長輩家裡,這個細節在明清時期是需要送到祠堂的。

膠東年味記憶:童年的我,聽曾祖父講過他兒時的“年”

從小耳濡目染供祖環節,對這一塊兒特別在心,也喜歡聽長輩們講述他們兒時的祭祖往事,所以逢長輩便問,串聯起老一輩去古不遠的的年。曾祖父那一代人,過年這天要去的祠堂在十里地之外的老村。凡是從這個村子遷出的男丁,除夕這晚,以及初二送神的晚上都要趕去老村的祠堂。

膠東年味記憶:童年的我,聽曾祖父講過他兒時的“年”

老村是明清時期的世居地,在村中心偏東位置設有祠堂,祠堂正屋的東山牆上掛有巨幅主紙,平日收納主紙的木匣剛好可以橫跨一間屋的房梁,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幾百年來的列祖列宗。而供品是全豬全羊,買供品、鞭炮所需的資金全部來自祖田的收入。

巨幅主紙展開後,兩側掛一幅對聯——是字輩詩。下面的八仙桌上還會放一本經歷代傳抄、供後人翻閱的族譜。除夕當晚,村裡的男孩子會扛著鑼巡村,圍著村子敲敲打打或許那是他們那個年代的最有儀式感的事情。到了正月初二晚上,各家會把家裡的草紙紮的馬鞭送到祠堂,彙集族裡所有的神衹,再舉行統一的送神儀式。由於家族太大,集合齊了以後已是初三的凌晨。送神儀式是族裡所有男丁的義務,而居住在遠處的族裔必須趕到,去早了挨凍,去晚了會挨罰,不去的話族裡會派人來問,如果沒有特殊理由,是要受罰的。

聽長輩說,有一年,村裡的人沒能到老村的祠堂,族裡來了一群人敲著鑼放著鞭炮走到村後,原來是攤上事被外姓欺負,這一群人浩浩蕩蕩把事情給平息了,這就是那個年代的普遍文化。

農業社會,聚族而居,安土重遷。而今時過境遷,家族聚合大異於往昔。近數年來,不少有識之士踏上了尋根之旅,海外華人對固有文化亦加重視,觸動家族感情不應因世代變遷而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