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鏡花水月何處尋,奈何生來竟是女兒身

簡介與往代小說創作中所出現的這種“空白狀況”相比,《鏡花緣》主動在故事中引入了唐敖這樣一個心懷審美目的而展開遊歷的 “旅遊者”,其創作有其匠心獨具的文學意義

奈何生為女兒身的下一句

清代作家李汝珍創作的長篇章回小說《鏡花緣》大約定稿於嘉慶二十二年左右,是中國古代繼《西遊記》後所出現的又一部優秀的幻想類遊歷小說。作為以遊歷結構與行遊主題來統籌全篇、串聯故事的敘事文學作品,《鏡花緣》取得了多方面的藝術成就。

鏡花水月何處尋,奈何生來竟是女兒身

作為一部內容駁雜、構思新穎的學者型小說,《鏡花緣》博採眾長,利用多樣的人物設定與各異的故事情節,對小說中所描寫的遊歷活動進行了多角度闡釋。分而論之,出現於《鏡花緣》中的遊歷情節主要起到了以下幾方面的作用:其一,透過帶有休閒性質的旅遊情節以賦予文中游歷活動以新意。受到社會結構、文化心態以及文學自身發展等因素的影響,清代以前的遊歷小說創作者大多在寫作時喜好讓故事中的遊歷者抱著一種功利的目的展開旅程。由於這一緣故,中國古代涉及旅遊題材的小說一向不發達,這一點在長篇通俗小說領域表現得尤為明顯。

鏡花水月何處尋,奈何生來竟是女兒身

與往代小說創作中所出現的這種“空白狀況”相比,《鏡花緣》主動在故事中引入了唐敖這樣一個心懷審美目的而展開遊歷的 “旅遊者”,其創作有其匠心獨具的文學意義。雖說唐敖出遊乃是為了完成尋訪商降塵世、散失海外的十二名花這一任務,藉以實現求仙訪道的心願,其遊歷實則仍以功利目的為主:但他在遊歷過程中並沒有刻意去尋求仙真、進行修煉,更沒有除妖衛道、降魔滅怪。

鏡花水月何處尋,奈何生來竟是女兒身

在小說相當一部分章節的描寫中,唐敖所經歷的許多國度並不存在矛盾衝突:在這些時候,作為一個喜好遊賞的文士,他往往是將注意力放在遊歷中所遇海外諸國的奇美景緻與神異風俗上。小說第七回寫得明白,唐敖在未出洋時便“稟性好遊,每每一年倒有半年出遊在外”:這種出遊顯然屬於旅遊。在第八回中林之洋向唐敖詢問出海遠遊的原因時,他更是因複道:“小弟因內地山水連年遊玩殆遍,近來毫無消遣。而且自從都中回來,鬱悶多病,正想到大洋看看海島山水之勝,解解愁煩。”雖為搪塞之語,卻也部分的表現了他的真實想法。由是觀之,唐敖的遊歷同俗世帶有功利性質的修行得道之遊還不能完全劃等號:我們稱《鏡花緣》中存在旅遊情節,似非過譽。

鏡花水月何處尋,奈何生來竟是女兒身

其二,透過帶有奇幻色彩的“修行歷練”情節以賦予文中的遊歷活動以思想意義。《鏡花緣》的作者李汝珍自號松石道人,又以老子後裔自居,道教與他創作的小說之間自然頗具淵源。這一點主要表現在作品對“修行歷練”情節的主動使用上。在作者看來,人生如鏡花水月般變化無常,只有修真求道、否棄凡俗人生,才能夠達到理想境界,得到真正的解脫。

鏡花水月何處尋,奈何生來竟是女兒身

作者的這種想法集中體現在小說對唐敖、唐小山等主要人物行為活動的描述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