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跨越三百餘年的澎湖石滬如何靠天捕魚?

簡介▲位於美國阿拉斯加州的因紐特人也會利用石滬捕魚 ©️John Tyman▲美國馬薩諸塞州鱈魚角海中的木製魚滬 ©️Five Prime一個完整澎湖的石滬通常分為伸腳、滬門、滬房及滬牆等幾個部分

天魂石指心捕魚怎麼得

跨越三百餘年的澎湖石滬如何靠天捕魚?

跨越三百餘年的澎湖石滬如何靠天捕魚?

跨越三百餘年的澎湖石滬如何靠天捕魚?

澎湖群島最北端目鬥嶼的目鬥嶼燈塔 ©️World Bays

跨越三百餘年的澎湖石滬如何靠天捕魚?

用石頭圍城的石圈是早年澎湖人生活的基礎

潮漲潮落,無為的捕魚手法流傳數百年

景緻不變,自然永存

石滬如何書寫人與海洋共存的故事

跨越三百餘年的澎湖石滬如何靠天捕魚?

如果你有幸乘坐飛機飛越澎湖群島,便能看見在各個島嶼的海邊散落著一串串形似心形“項鍊”的人造建築——石滬,這是一類由石塊建造而成的古老捕魚設施,利用潮汐的漲落捕捉近岸魚類。在遠離陸地的離島澎湖,石滬見證著數百年來人類與海洋之間的故事。

跨越三百餘年的澎湖石滬如何靠天捕魚?

吉貝島上現存的石滬 ©️Taiwan Off the Beaten Track

離島,意指遠離主體或大陸的島嶼。澎湖群島便是這樣一群離島:它位於福建省與臺灣島之間的臺灣海峽中,由64個大大小小的島嶼組成,距離中國大陸約140公里,距離臺灣島約 45 公里。在交通並不發達的過去,遠離大陸便意味著所有的一切都要依賴群島自身的自然資源,那麼這群總面積僅127平方公里的島嶼,有哪些資源?這裡的人們又曾以什麼為生?

跨越三百餘年的澎湖石滬如何靠天捕魚?

澎湖列島由64個大大小小的島嶼組成 ©️Viralpics

澎湖是由玄武岩構成的群島,形成於距今 1780~800 萬年間。在這裡隨處可見壯觀齊整如同被刻意碼放好的玄武岩柱狀節理, 這可是大自然的一大力作——湧出地表的玄武岩岩漿因快速冷卻收縮,在張力的作用下產生截面近似六邊形的龜裂,待徹底冷卻 後便是這一副規則的模樣。自然的巧手當然並不滿足於此,風、波浪和潮汐緊隨其後開始了再加工。一系列風化巖、海蝕洞、海蝕崖 等奇特地形便應運而生。

跨越三百餘年的澎湖石滬如何靠天捕魚?

澎湖海岸由玄武岩構成特殊奇特地貌——海蝕崖 ©️吳昊昊

玄武岩構成的奇異地貌雖各有奇趣,但眾多的岩石也就意味著可供種植土地的稀缺。除了土地的稀少,限制種植的還有澎湖稀少的雨量。澎湖群島缺乏較高的山峰,難以形成地形雨,年均降水量僅 1000 毫米,是臺灣降水量最少的地區。總的來說在這裡種植作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跨越三百餘年的澎湖石滬如何靠天捕魚?

七美島的“小臺灣”景點,因輪廓貌似臺灣島而得名。地質上稱為海蝕平臺,是海蝕崖被侵蝕後的殘留巖體。©️吳昊昊

既然不能向陸地討得供給,澎湖人便將目光轉回了他們身處的茫茫大海。所幸的是,海洋並沒有像澎湖的陸地一般吝嗇。澎湖群島受黑潮暖流的支流以及中國東南沿岸交替的冷暖流影響,水溫較高。夏季的七八月份水平均水溫可以達到 29°C,而在最寒冷的冬季最低水溫也在 20°C,年平均水溫可以達到 25°C左右。這裡還擁有坡度較為平緩的潮間帶,適宜珊瑚礁和各類海洋生物的生長。當每年秋冬季的東北季風來臨,成群的魚類會洄游到澎湖的岸邊來避風、覓食。因此,澎湖的海洋生物資源十分豐富。

跨越三百餘年的澎湖石滬如何靠天捕魚?

澎湖地區漁業發達,圖為凌晨第三魚市場剛剛打撈上的新鮮海鮮。©️吳昊昊

跨越三百餘年的澎湖石滬如何靠天捕魚?

第三魚市場一位阿姨正在對魚進行加工。©️吳昊昊

如此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當然是一件好事,但該如何去利用,在很早之前就是一個難題。早年間澎湖缺乏船筏,而到了東北季風盛行的秋冬季,海上更是風浪大作無法出海。這對於以漁業為主要生活依靠的澎湖人來說是一道難關。在這種情況下,一種因地制宜的漁法應運而生——築滬捕魚。所謂滬,在晉人張勃《吳都記》中便有記載 :“江濱漁者,插竹繩之以取魚,謂之遺扈業。” 在這裡“滬”是指以竹子為主要材料的漁業設施,利用的是潮汐漲落的原理在潮間帶進行集魚和捕魚。

滬並非我國特有,事實上它是一種古老的世界性陷阱漁法,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使用滬捕魚的地區幾乎遍佈世界各地, 如西太平洋諸島、中國大陸、朝鮮半島、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北美直至非洲西岸都有過築滬捕魚的歷史,不同之處僅在於滬的用材不同。原則上建造滬的材質都為就地取材,當地盛產的如樹幹、 竹子、石塊均可作為修建滬的原料,而這其中最為結實的自然是以石材製成的石滬。盛產石塊的澎湖群島擁有世界密度最高、儲存狀況最為完好的石滬群。

跨越三百餘年的澎湖石滬如何靠天捕魚?

位於美國阿拉斯加州的因紐特人也會利用石滬捕魚 ©️John Tyman

跨越三百餘年的澎湖石滬如何靠天捕魚?

美國馬薩諸塞州鱈魚角海中的木製魚滬 ©️Five Prime

一個完整澎湖的石滬通常分為伸腳、滬門、滬房及滬牆等幾個部分。伸腳的功能是誘魚與集魚 ;“滬房”為石滬內主要的集魚和捕魚區 ;“滬門”為滬房的開口,伸入滬房內的部分則能阻止魚兒向外遊。

跨越三百餘年的澎湖石滬如何靠天捕魚?

石滬結構示意圖 ©️蘇顥雲

瞭解石滬的結構還僅是第一步,石滬捕魚中還有許多學問。作為一種因地制宜的漁法,築滬捕魚不僅對選址有著嚴格的要求,在滬的設計上亦是頗有講究。在選址上需要選擇潮差大、風浪大及相對平坦的潮間帶地區,這裡的魚類更為豐富 ;而在設計上,則要依據海流的流向來設定滬門和滬房的朝向。朝向對了,石滬各部分的尺寸和結構還必須合理。主司誘魚部分的“伸腳”開口不宜過大,否則魚群容易逃走,而如果過窄,則難以被集中至滬內。石滬的滬堤高度也有要求,它的高度一般不超過當地滿潮水位的一半。若太高則影響海流流速,魚群不易聚集,而太低魚群自由出入,不容易留住魚群。若仔細觀察,滬堤的內外面也並不相同。為了減緩海水衝擊力,人們通常將滬堤外側修建得較為傾斜。而內 側滬堤則修建得較為垂直,這能避免魚群的逃出。

跨越三百餘年的澎湖石滬如何靠天捕魚?

澎湖吉貝擁有全世界密度最高的石滬群 ©️星島日報

修築石滬也是一項技術活。築滬要留有一定的空隙,便於海水排出的同時要截留住滬內的魚群。築滬人首先要在岸邊尋找合 適的石材,稍加修整後再以結實的圓木作為槓桿吊上滬頂,只待 稍微調整方向後便將石材放下,使得石材相互成“咬角”固定。在石滬的使用過程中,又會不斷地有牡蠣、藤壺等汙損生物附著,這 進一步增大了滬牆石塊間的摩擦力,增加了石滬的強度。

跨越三百餘年的澎湖石滬如何靠天捕魚?

住在澎湖的石滬匠師帶著社群民眾一起修復了家族的百年石滬 ©️韓承燁

澎湖地區的石滬起源早已無從考據,其大致始於延平王鄭成功統治臺灣的明鄭時期(1661-1683 年)。有關澎湖石滬的最早的文 字記錄則源自康熙三十五年(1696 年)高拱乾的《臺灣府志》:“澎 湖有……大滬 2 口、小滬 20 口”。在那之後,石滬這一澎湖重要漁 業設施的數目不斷增加。乾隆三十六年(1771)的《澎湖紀略》記 載,澎湖已有 71。5 座石滬。日據大正六年(1917)已增加到了 330 座。直到本世紀初,李明儒的調查結果顯示,澎湖地區的石滬總數為 587 座。但這個數字,恐怕不會再繼續增加了。

跨越三百餘年的澎湖石滬如何靠天捕魚?

被譽為迷魂陣的籪網仍是江蘇漁民主要的生產工具,而上海市簡稱“滬”部分也來自於此 ©️東方網

石滬漁業這種有些無為而治意味的漁業方式已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取而代之的是先進的捕撈船舶和捕撈儀器。現今澎湖地區存留的大部分石滬早已結束了它們長達數個世紀的守望,或是 “頤養天年”,或是“下崗職工再就業”,為旅遊業履行起了新的職 責。無論如何,築滬捕魚這種早期的漁業方式見證了人類與自然 相互依存、人類影響環境的光輝歲月。而屹立在海岸邊的石滬,將永久留存這份人與海洋的共同回憶。

跨越三百餘年的澎湖石滬如何靠天捕魚?

如今臺灣省苗栗縣也有留下的石滬,當地仍有匠人負責填裝石滬 ©️中華文化總會

跨越三百餘年的澎湖石滬如何靠天捕魚?

撰文、攝影 / 吳昊昊

編輯 / 魏寧均

製圖 / 蘇顥雲

微信編輯 / Charliz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