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就知道玩兒!”恭喜你,有玩耍力的孩子,才更容易獲得幸福

簡介如何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培養他的玩耍力1、把喜歡的事情做得更好:鼓勵孩子在愛好上挖掘學習深度很多孩子剛開始喜歡一項活動,沒過多久就會覺得沒意思,大多是因為對活動的認知和玩兒法沒有更新

動物在寵物訓練場怎麼吃飯

“就知道玩兒!”恭喜你,有玩耍力的孩子,才更容易獲得幸福

經常能聽到媽媽這樣訓斥孩子:“天天就知道玩兒,就不能幹點兒正事兒!作業做完了麼?”

很多人都會認為,孩子學習才是正事兒,玩耍就是不務正業。如果誰家孩子一天到晚足不出戶地在學習,估計會收到一大批媽媽們羨慕的目光。

然而事實可能並不是這麼回事,當我們制止孩子玩耍的時候,也許同時也關閉了孩子很多能力通道。

不會玩兒也是問題麼?是的,隨著社會的發展,玩耍力不足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會越來越凸顯。

玩耍力不足有哪些危害?

缺乏玩耍力的孩子更容易探索能力不足

加拿大心理學家塞爾吉奧·佩里斯發現,玩耍有助於發展大腦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

科學家曾經對兩組老鼠做實驗:幼年時期,一組老鼠被允許玩耍,一組則禁止玩耍。成年後實驗者拿充滿貓氣味的項圈來嚇唬它們。結果幼年沒有玩耍的老鼠,逃跑之後一直躲在角落裡直到餓死,都不敢出來;而幼年玩耍的老鼠,逃跑之後則小心窺探周邊,確認沒有危險,再度現身。

動物喪失了玩耍能力之後,探索能力也跟著一併失去。

孩子也是一樣。因為,在玩耍中,孩子會一次次試探、失敗,慢慢找到冒險的邊界。沒有在玩耍中獲得這種邊界的人,要麼畏首畏尾,不敢嘗試,要麼貿然冒險,被撞得頭破血流。

現實中我們總是發現,總有些愛玩兒的學生比成績好的學生長大以後過得更好,就是這個原因。

“就知道玩兒!”恭喜你,有玩耍力的孩子,才更容易獲得幸福

缺乏玩耍力的孩子更容易出現社交問題

研究表明,小時候不和同齡人玩耍的孩子,長大更容易出現社交障礙。

1999年,《行為大腦研究》發表一項研究,在大鼠最愛玩耍的發育階段 (出生後4~5周),將它們隔離,後來再與其他大鼠相遇時,它們的活躍程度明顯不如未曾隔離過的大鼠。

孩子在和同齡人玩耍的過程中,需要在互動中去感受同伴的底線,哪些大家可以接受,哪些大家不可以接受,怎樣做才公平。

有次去幼兒園接孩子時,看到四個大班男孩子在爭論。

一個氣呼呼地問:“為什麼不讓我當隊長?你們都沒我懂得多。”

另一個孩子說:“因為你太慢啦,我們和汪汪隊比賽,大家都做完了你還做不完!”

其餘兩個孩子也附和:“就是,你太慢啦!”

第一個孩子停頓了幾秒鐘,不服氣地說:“哼,我明天做一個快的讓你們看看!”

雖然我不知道他們在玩兒什麼,但是我相信,第一個孩子在下一個遊戲中,一定會調整自己的速度。如果沒有和同伴玩遊戲的過程,他可能會一直慢下去。

“就知道玩兒!”恭喜你,有玩耍力的孩子,才更容易獲得幸福

缺乏玩耍力的孩子更容易被情緒困擾

曾經看到過一個故事:

一個從小被嚴格管教的學霸,愛學習,不貪玩兒,一路名校,最終考入常青藤,然後按部就班地做大集團高管、結婚生子……但妻子總感覺他不太開心,而且經常會把自己關到房間裡,獨自待很久。偶然一次,妻子闖進去,發現他正在全神貫注地玩玩具軌道列車。那個瞬間,他眼中有著妻子從未見過的光芒。

一些心理學家提出,不讓孩子玩耍可能會導致他們一生都不開心、過於焦慮。就像這個學霸,即便他功成名就,但是妻子還是能感覺到他不開心的情緒。

我上學時期有一個同學,心情不好就去打籃球,玩兒個半個小時,他就會元氣滿滿地回來。

會玩兒的孩子情緒不好,很快就能消解,而不會玩兒的孩子,閒暇時期經常會感到無聊,情緒低落,卻無處解脫。

“就知道玩兒!”恭喜你,有玩耍力的孩子,才更容易獲得幸福

玩耍力是通往幸福的階梯

當我們以為小孩子玩耍除了能讓他們開心之外,沒別的用處時,有研究就已經發現,兒童的玩耍,竟然是進化而來的剛需。

玩耍是生存預演,小時候玩兒的好,長大後才可能生活得好。

在動物園或者在紀錄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幼年動物互相追逐玩耍的場景。人類兒童也是如此的迷戀玩耍。為什麼所有動物會把“玩耍”這個看起來絲毫沒用的行為進化到現在呢?

進化心理學家也曾經被這個問題所困擾。後來發現,幼年動物的玩耍其實是在模仿成年的生存主題。

小獅子奔跑、跳躍、以及彼此追逐、撕咬,就是在玩耍的同時,學習怎樣捕殺獵物。

小鹿同樣是奔跑、跳躍,卻更重視速度和敏捷性,就是為了逃避食肉動物的追捕。

人類的小女孩過家家、小男孩假裝打架、摔跤,都是對未來的社會角色做預演。

小時候生存預演做的好的孩子,自然會比其他孩子長大以後多出一些生存優勢。

“就知道玩兒!”恭喜你,有玩耍力的孩子,才更容易獲得幸福

會玩耍的孩子更容易獲得心流、感知幸福

當一個人忘我地投入到一項活動中時,會感受到一種強烈愉悅的情緒。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把這種愉悅的狀態稱為“心流”。

我兒子五歲時,對樂高小顆粒積木塊的搭建非常沉迷。有一次,他連續奮戰兩個小時之後,開心地拿著“作品”和我們分享。

分享完發現我們已經開始吃飯了,他就問:“呀,該吃飯了,你們怎麼不叫我?”

奶奶哀怨地說:“我都叫你兩三遍了,你都不理我。“

兒子很驚訝:“是麼?我怎麼沒聽見?”

我猜測,兒子當時的狀態也許接近了所謂了“心流”,這種全身心投入、並且有所收穫的經歷,一定會讓他感覺喜悅和幸福。

只有感受過玩出境界的美好,孩子才能擁有追求幸福的動力。

“就知道玩兒!”恭喜你,有玩耍力的孩子,才更容易獲得幸福

但是,並不是所有愛玩兒的孩子都擁有玩耍力。

六歲的小侄女岑岑提起興趣班就憤憤不平,認為剝奪了她玩兒的時間。

終於放暑假了,原想著她估計會每天開心地笑醒。然而好像並不是這麼回事。

她仍然不開心:“我每天都很無聊,不知道玩兒什麼,爺爺奶奶也不陪我玩兒。”

很多孩子的玩耍力,是被後天環境給限制了。要想讓孩子從小擁有玩耍力,父母還是要有方法地幫助和引導。

如何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培養他的玩耍力

1、把喜歡的事情做得更好:鼓勵孩子在愛好上挖掘學習深度

很多孩子剛開始喜歡一項活動,沒過多久就會覺得沒意思,大多是因為對活動的認知和玩兒法沒有更新。如果想要孩子能夠玩兒的更深入、玩兒出實力,就需要家長做好引導:

做好資源配置。

對於孩子的愛好,家長最基礎的支援方式就是配置各種相關資源,包括書籍、網路資源、帶孩子去看相關展覽、比賽,參觀相關博物館,請教從事相關職業的人員等。

提出引導性提問。

花時間和孩子聊他的愛好,瞭解他為什麼喜歡這個專案,這個專案他都是怎麼完成的,中間是什麼心情。如果能夠提出一些關於孩子愛好更專業的問題,引導孩子去查詢資料求證答案,孩子會更有億元去深入學習。

“就知道玩兒!”恭喜你,有玩耍力的孩子,才更容易獲得幸福

2、保護孩子的”心流”體驗:不要把愛好變成任務

對孩子來說,心流只可能產生在喜歡的事情上。

但我們會發現,明明之前是孩子感興趣才給報的興趣班,為什麼很快就開始討厭了?

有個人板著臉訓著你去做一件事,估計你也會討厭的。

試試去做孩子的忠實粉絲。

比如鋼琴老師要求孩子每天要練琴一個小時,試著去做孩子的忠實粉絲:

“哇,你們今天又學新曲子啦?太好了,我又能大飽耳福了。”

“哎呀這個曲子太好聽了,比上一首還好聽,現在剛學完還有點手生都這麼好聽了,等你彈熟練了,超過老師了可怎麼辦?”

“哇剛才那幾個動作簡直帥呆了!我也要學,你教我……”

有人問,如果發現孩子彈錯了呢?可以拍影片發給老師,讓老師指出來。

有粉絲崇拜著,孩子怎麼好意思不做得更好?

建議縮短反饋節點。

還用練琴舉例子,孩子一首曲子彈兩三遍,進步效果一般不明顯,孩子就可能開始洩氣,不願意再練。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縮短反饋節點,一次只練一行,或者練兩小節,把之前一首曲子給一次反饋,改為一行或兩小節給一次反饋,兩三遍孩子自己就能看到明顯進步。這種短時間多次的成就感,會讓孩子更願意去做這件事。

“就知道玩兒!”恭喜你,有玩耍力的孩子,才更容易獲得幸福

3、鼓勵孩子的社交行為:創造機會讓孩子和同齡人一起玩耍

孩子和同齡人一起玩耍,對孩子的語言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談判力、包容力等都有顯著的好處。

現在城市裡的孩子,除了上學,其他所有的活動大多都是與家人在一起,很少有和同齡人自由玩耍的機會。

作為家長,我們需要想辦法給孩子創造和同齡人一起玩耍的機會。

和孩子好朋友的父母也成為好朋友,經常相互邀請孩子到家裡玩耍。

我兒子的幾個好朋友,幾乎每個月都會聚在一起玩兒幾次,這次在我家,下次到他家。這個時間段,他們可以自由發揮,想怎麼玩兒怎麼玩兒。家長只負責給他們提供點兒零食和茶水,然後就離開做我們的事情去了。

讓孩子至少參加一個運動專案的興趣班。

運動對孩子來說就是玩耍,尤其是參加團體類運動專案,籃球、足球等,孩子上課之後,通常可以在訓練場和小夥伴們繼續玩兒半個小時,或者約個時間一起去球場踢球(打球)。

“就知道玩兒!”恭喜你,有玩耍力的孩子,才更容易獲得幸福

當一個孩子能夠持續有喜歡的事情可以做、並且有能力將喜歡的事情做好、還有同伴可以分享時,他一定是那個經常被愉悅感包圍的孩子,這樣的孩子,更容易被幸福青睞。

我是艾西西,和兩個孩子一起走在成長路上。

喜歡我請關注@西西養兒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