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人有四種福像,還有兩個凶德:傲慢、多言

簡介心存濟物是富相心存濟物就是懷有一顆慈悲善良之心,樂善好施,廣種福田,這樣的人怎麼會沒有福氣呢

處世無奇但率真是什麼意思

人有四種福像,還有兩個凶德:傲慢、多言

1。端莊厚重是貴相

做人當如山,即使一言不發,也能讓人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力量,這就是厚重。

一個人如果總是為人狡猾,做事魯莽衝動,怎麼會有貴氣呢?一個人的貴氣,必然來源於品德的厚重。

李嘉誠曾經叮囑自己的兒子,為人處世要厚道。假如利潤你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我們李家拿六分就可以。

他教育自己的孩子,並沒有教什麼賺錢的秘訣,只教他為人處世的方法。

古人云:傳家有道唯存厚,處事無奇但率真。在古人的家訓中,多次提到,為人一定要真誠厚道,這才是家族和個人長久的生存之道。

君子以厚德載物,人有好的德行,方能承載厚重的福氣。厚德是福,是一個人成大事的根本。

人有四種福像,還有兩個凶德:傲慢、多言

2。謙卑含容是貴相

《論語》中講: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寬宏大量,待人謙卑有禮。小人驕矜凌人,內心不坦然。謙卑的人,是有福氣之人。越懂得謙卑的人,就越是高貴。

有這樣一個故事。當年了凡先去參加考試,看到同學丁敬宇,年齡最小,做事極其謙卑。別人問他,怎麼看待這次的考生。

他說:“只有丁敬宇,為人謙卑含容,是有貴氣之相。咱們這麼多人,沒有一個人像他一樣,恭恭敬敬,規規矩矩,受到屈辱不吭聲,聽到誹謗不辯解。一個人做到這種程度,連鬼神都會敬畏,怎麼會不發達?”

到了發榜,丁敬宇果然高中!

人有四種福像,還有兩個凶德:傲慢、多言

真正的貴氣,不是高高在上,對別人頤指氣使,而是謙遜待人,只有這樣才會由內而外散發出貴氣。

左宗棠是晚清名臣,他寫過這樣一幅對聯: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

人生在世,應該有鴻鵠之志,對緣分隨遇而安,享受普通人應有的福分;看問題要有長遠的眼光,待人要謙遜平和,做事要留有餘地。

古人常講:惟謙受福。做人謙遜樸實,才會福澤深厚。

無論貧富貴賤、地位高低,保持一顆謙遜之心,就是為自己積攢福氣!

人有四種福像,還有兩個凶德:傲慢、多言

3。事有歸著是富相

事有歸著,就是做事腳踏實地,有著落,有始有終。一個有福氣的人,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會有條不紊,把事情一件一件落到實處。

《詩經》中說:“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意思是說,做事情沒有不能開始的,但是很少有善終的。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人,做事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看起來做了不少,但是很少有堅持下來的,最終一事無成。

《道德經》中也說:“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做事情要善始善終,有個好的開頭,更要有個好的結尾。

曾國藩認為,事有歸著是一種福相。他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堅持寫日記,從三十歲開始,堅持了大半生。

萬事開頭難,有始有終更難。不管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輕易說放棄。

人有四種福像,還有兩個凶德:傲慢、多言

4。 心存濟物是富相

心存濟物就是懷有一顆慈悲善良之心,樂善好施,廣種福田,這樣的人怎麼會沒有福氣呢?

心存濟物的人,懂得關心他人,心懷天下,有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胸懷。

清初學者顧炎武認為:“君子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君子做學問,是為了明事理,為了濟世救民。

范陽人祖逖(zǔ tì),在年輕時就有很大的志向。他與好友劉琨經常互相勉勵對方,在天還沒亮的時候,就起床舞劍。

公元313年,祖逖以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的身份北伐。他北渡長江的時候,面對滾滾東去的江水,感慨萬千。

想到山河破碎,國家危在旦夕,內心十分悲愴,於是立下志願:“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

他帶領將士們一路奮戰,收復了黃河以南大片土地。使得敵人不敢再次來犯,他也被封為鎮西將軍。

歷史上有很多像這樣的人,他們心懷天下,關心民間疾苦,這樣的赤子之心令人動容。“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陸游,“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文天祥……

一個人心存濟物,格局就大了。你的格局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大,福報就有多大。

人有四種福像,還有兩個凶德:傲慢、多言

人生有兩大凶德,一個是“傲慢”,另一個是“多言”。

“傲慢”就是驕傲、輕慢、自大之心,認為別人跟自己無法比擬,是多敵寡有的根源,也會帶來眾叛親離的痛苦。

《尚書》有云:“滿招損,謙受益”。一個人產生傲慢是人之常情,我們一定要將這樣的念頭及時壓住,不能任由其肆無忌憚滋生蔓延。

水低成海,人低成王。人生路途,荊棘遍佈,謙卑之人,才會走得更順利、更長遠。

古語有云: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人有四種福像,還有兩個凶德:傲慢、多言

青蛙、蛤蟆日夜不停地叫,叫到口乾舌燥,但是人們只覺得是噪音。但是公雞,只有早上打鳴,聽到雞叫,人們就知道天亮了。

多說話不一定有好處,在適當的時間說話,才是明智之舉。

說話是一種本能,閉嘴卻是一種“修行。我們用兩年學會說話,但是要用一生學會閉嘴。

希望我們都能謹言慎行,腳踏實地,做一個有福之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