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明代關寧錦防線是勞民傷財?打不下山海關,清軍真不能入主中原嗎

簡介在這個時候,孫承宗的方案還是為了給山海關增加防禦縱深,但隨著寧遠築城成功,孫承宗似乎找到了一條恢復遼東的法寶,透過築城一步步從遼西擴充套件到遼河,進而重新奪回廣寧,縮小後金軍的活動空間

大青傷的功效治癆傷嗎

明代關寧錦防線是勞民傷財?打不下山海關,清軍真不能入主中原嗎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佑陵

字數:4001,閱讀時間:約11分鐘

編者按:1644年對於中國歷史來說真是異常弔詭的一年。在這一年的年初,剛剛拿下陝西不久的李自成率軍東征,一路勢如破竹,在春天的時候就拿下明帝國的首都北京。但當所有人都以為大局將定之時,來自東北的清軍卻後來居上擊敗了佔領北京才四十天的李自成奪佔北京。短短兩個月的時間,三個政權的更替,而這都與一座雄關密不可分。那就是控扼遼西走廊與華北平原的山海關。那麼,為什麼清軍要拿下山海關才能最終入主中原呢?

明代關寧錦防線是勞民傷財?打不下山海關,清軍真不能入主中原嗎

在1644年清軍從山海關入關之前,其實清軍已經多次越過長城進入華北平原。但是這些入關都未能在華北平原站穩腳跟。之所以存在這個現象都是因為山海關的存在。清朝統治者自己就點評過。

乾隆四十三年高宗純皇帝巡狩盛京諭曰:“山海關京東天險,明代重兵守此以防我朝。而大軍每從喜峰、居庸間道內襲,如入無人之境,然終有山海關控扼其間,則內外聲勢不接,即入其他口,而彼得擾我後路。故貝勒阿敏棄欒、永、遵、遷四城而歸,太宗雖怒譴之,而自此遂不親統大軍入口,所克山東、直隸郡邑則不守而去,皆由山海關阻隔之故。”

到了1644年隨著吳三桂的獻關,清軍終於能在華北平原站穩腳跟,出兵四方平定天下。可見軍事地理對於王朝興替的重要。

明代關寧錦防線是勞民傷財?打不下山海關,清軍真不能入主中原嗎

在明初北伐之後,就迅速奪取戰略要地山海關地區,並及時派兵進駐該地。洪武四年設定永平衛,衛所在永平府內,永平衛官軍七千零二十一名。在這期間明軍還是以攻勢為主,山海關的戰略地位還不算突出。隨著洪武五年徐達北伐的失利,一舉消滅北元的戰略被迫調整為守邊防禦。這時山海關的地位就變得重要起來。

洪武十四年正月“大將軍徐達發燕山等衛屯兵萬五千一百人修永平、界嶺等三十二關”《明太祖實錄》,當徐達到達山海關地區時,此地的關隘還是原先隋朝修建的渝關。在隋朝時遼西走廊還未成形,而到了明初遼西走廊已經成為東北與華北溝通的重要樞紐。這個時候古渝關的位置就明顯不能適應控扼遼西通道的作用。

徐達就於古渝關東六十里移建山海關,因其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故得名山海關。徐達修建山海關後在此設立衛所,進一步強化該地的軍事防禦。宣德年間調整衛所,山海關管轄八個千戶所,兵額一萬人,而山海關附近的軍隊更多有多達37000人的兵額,可見明廷對於這一地區的重視。但是由於明軍此時已經成功奪取了遼東,山海關重要程度在明朝大部分的時候是呈下降趨勢。

四鎮三關制記載“先年建設一衛十所,官軍一萬員名,後因無事,將七千五百餘名調撥一片石一帶守邊,又將二千調撥遼東大淩河等處駐守,見在止有官軍二百八十員名,及城操軍二百名。”

但明清戰爭開始之後,山海關的地位陡然提升。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閏四月,設立山海關鎮,“割薊鎮東協四路屬山海關為一鎮,該募入衛邊兵四千並山海路額兵二千,分為左右營”。此時的山海關鎮的範圍就包括了原先薊鎮東協的燕河營、抬頭營、石門寨、山海關四路所轄地區,具體範圍為東至山海關,西至建昌營一帶。

明代關寧錦防線是勞民傷財?打不下山海關,清軍真不能入主中原嗎

▲徐達

在明清戰爭的前半段,山海關的作用尚不突出。但隨著天啟初年遼瀋陷落,廣寧失守,山海關的作用一下子變得緊要起來。

但此時山海關的狀況卻很不好,在王在晉抵達山海關時記載了自己所見的景象“城周八里,一百三十七步四尺,高四丈一尺,土築,磚包其外。”但“承平日久,土石剝離……城單薄而非可守,人不能層列,馬不能並馳”,更加上這個時候正值遼東兵敗“三水門衝成坑塹,各堵堞多至欹斜”。

於是王在晉開始修繕山海關,並提出以山海關為防禦核心,透過在八里鋪修建重城,然後一步步往西以增強山海關的防禦縱深。王在晉方案的重點是以山海關的防禦為核心。這個方案自然是根據明軍目前的狀況而制定的。但這個方案對於前來視察的孫承宗來說,就顯得小家子氣。孫承宗認為應該立刻搶佔寧遠,透過寧遠築城來控制遼西,進而一步步恢復全遼。

明代關寧錦防線是勞民傷財?打不下山海關,清軍真不能入主中原嗎

▲孫承宗

個人認為王在晉方案雖相對保守,但卻符合自身實際。王在晉作為與天啟皇帝並無淵源的大臣,所能獲得的信任與資源都是有限的,所以提出的方案也相對較為保守。而孫承宗則不同,作為天啟的帝師又是潛邸舊人,更是新銳內閣大學士,自己所能調配的資源均遠遠高於王在晉。所以孫承宗有底氣提出一個更宏大的方案。

在這個時候,孫承宗的方案還是為了給山海關增加防禦縱深,但隨著寧遠築城成功,孫承宗似乎找到了一條恢復遼東的法寶,透過築城一步步從遼西擴充套件到遼河,進而重新奪回廣寧,縮小後金軍的活動空間。最開始的修築錦州還是為了給寧遠提供防禦縱深,而到了大淩河之時,就不可避免地與後金軍正面相遇了。

崇禎四年的大淩河之戰就成為了孫承宗築城戰略的轉折點。明軍崇禎四年,第二次督師遼東的孫承宗出關巡視,準備修建大淩河城。皇太極聞聽後決定出兵進攻大淩河,阻止明軍東擴的趨勢。

七月二十日,皇太極率領八旗主力從瀋陽出發,由於皇太極在兩年前的入關之戰中已經初步整合了蒙古部落,此次出兵臣服後金的蒙古部落也出兵助戰。兩軍會合之後,皇太極決定兵分兩路,自己率領主力負責圍城,而貝勒德格類、阿濟格、嶽拖率兵兩萬負責截斷大淩河與錦州的聯絡。

由於之前寧遠之戰和寧錦之戰的失利,皇太極此次攻擊並沒有選擇強攻大淩河,而是選擇圍困為主。皇太極命令後金軍環城挖掘壕溝。此時的大淩河有祖大壽率領的一萬三千餘戰兵,但是大淩河由於修建時間過短只完成了一半的工程,城中儲存的糧草也不多,很難支撐長期作戰。擺在明軍的唯一辦法就只剩下解圍這一條路。

但此時關內的農民起義軍已經從陝西蔓延到山西,明軍的邊軍主力被大量牽制在山陝戰場無法東調。大淩河之戰只能依靠關外明軍自己的力量,但經過數輪較量,關外明軍終究不敵皇太極的八旗軍。大淩河之戰最終以明軍的完全失利告終。伴隨著大淩河淪陷的,還有從天啟初年孫承宗、袁崇煥花費無數錢糧數年精力打造的關寧精銳。此後明軍再無實力向東擴充,孫承宗的堡壘戰略宣告破產。

明代關寧錦防線是勞民傷財?打不下山海關,清軍真不能入主中原嗎

與堡壘戰略破產相伴的還有關寧防線的動搖。由於後金此時已經控制了薊遼邊外的蒙古部落,關寧防線變成了兩面臨敵一面臨海的狹長危險地帶。八旗軍更是在整個遼西走廊如入無人之境。

如崇禎九年阿濟格入關搶掠,皇太極派多爾袞多鐸進攻寧錦進行牽制。清軍在遼西的堡壘間隨意搶掠。繞出寧遠之後,攻打沙河所、中後所、前屯等處……關內外賊兵瀰漫。清軍行至寧遠西四十里的曹家莊,放火焚燒,“寧遠懸燈徹夜,翌日,賊即回去,攻打沙河所。”

由於明軍缺少野戰的實力,只能眼睜睜看著清軍破壞遼西的屯墾基礎。到了松錦之戰後,明軍更是被壓縮到了寧遠。而此時的關寧防線已經危如累卵,崇禎十六年隨著清軍攻破中後所,前屯衛,中前所,寧遠城已經成了孤城。關寧防線已經維持不下去了,而此時距離明朝滅亡還有不到一年時間。

明代關寧錦防線是勞民傷財?打不下山海關,清軍真不能入主中原嗎

那麼這條關寧防線是虛耗國力一文不值的存在嗎?筆者認為關寧防線的作用如果從防禦山海關屏衛京師來說,這個防線價值還是值得的。但從規復遼東來說,這條防線卻可謂是離題萬里。

十多萬的關寧明軍被這條防線分割為守兵和戰兵,隨著城堡越來越多,可供野戰的戰兵只能越來越少,而無法野戰戰勝清軍,守兵也變成了坐困城堡的死兵。即便明軍擴大關寧軍隊規模,在後勤上也是不可能的,關寧的後勤完全依託於海道,年輸送六十萬石已經是極限。可以說即便明軍有足夠的兵,也沒有支撐這些兵在遼東作戰的後勤條件。

明軍的堡壘戰術從一開始就陷入了一個惡性迴圈。遼東龐大的軍費支出成為壓垮明朝財政的一個重要推手,遼餉的支出在崇禎三年以後七百四十六四萬多。這筆開支是什麼概念呢?萬曆年間持續七年的朝鮮戰爭才花費780萬軍費,也就是說光關寧一年的開支就接近一場萬曆朝鮮戰爭。這樣的財政壓力持續二十年,最終造成明朝的徹底崩潰。

明代關寧錦防線是勞民傷財?打不下山海關,清軍真不能入主中原嗎

▲遼餉

無獨有偶三百年後,決定天下命運的大決戰再次在遼西走廊打響。1948年秋,東北野戰軍出擊北寧線奪取錦州一舉切斷了東北五十萬國軍西撤之路,造成關門打狗之勢。關於遼瀋戰役,大家的印象中是錦州城的強勢攻堅。

其實戰役的開始東北野戰軍的第一個拳頭正是砸在寧遠城(興城)的頭上。9月12日第二兵團司令員程子華指揮第11縱隊和冀察熱遼軍區三個獨立師及炮兵旅出擊昌黎至興城一線。在興城城下東北野戰軍圍城打援之後又迅速奪佔石門、安山,14日攻佔昌黎。

在遼瀋戰役結束之後,東北野戰軍從喜峰口進入華北,此時山海關成為孤城,已經起不到阻攔東北野戰軍入關的作用,傅作義被迫放棄山海關。

明代關寧錦防線是勞民傷財?打不下山海關,清軍真不能入主中原嗎

▲東北野戰軍入關

那麼為何三百年後東北野戰軍不攻破山海關就能在華北站穩腳跟,而清軍卻要非奪佔山海關不可呢?過去有一種觀點認為,即便是吳三桂不獻關清軍也能進入華北擊敗李自成。這個觀點的重要論據就是三百年後東北野戰軍帶著重灌備,也照樣從喜峰口入關進入華北分割傅作義集團。

但是持這種觀點的人忘了,古今形勢的不同。在東北野戰軍入關之前,華北大部已經是我軍的根據地足以支撐大軍作戰,而傅作義卻僅僅龜縮於少數大城市,戰略上已經處於劣勢。而三百年前的清軍卻沒有這樣的條件。如果在北京城下一擊不成,就只能再次退回關外,戰略風險極大,只有控制住了山海關,清軍才能如臂使指,運用自如,即便一時小挫也能重整旗鼓。

明代關寧錦防線是勞民傷財?打不下山海關,清軍真不能入主中原嗎

談完山海關的重要性,咱們再來審視一下明末的遼東戰略。如上文所述依靠堡壘戰術收復遼東在大淩河之戰後已經事實破產。而此時明朝如果及時調整自己的戰略目標,將關寧防線的定位放在阻隔清軍入關上,明朝就能適時調整兵力,甚至可以將錦州放棄全力經營寧遠以西。

寧遠錦州距離大約為170裡,對於失去野戰能力的明軍來說無疑太過於漫長。節約下來的兵力也能用於關內各戰場,龐大的遼餉開支也能降低不少,說不定歷史的前進的方向也會發生變化。

參考文獻:

《明太祖實錄》

《明神宗實錄》

《聖武記》

《孫承宗集》

《明帝國邊防史》

《明末遼餉問題》

《三朝遼事實錄》

《遼瀋戰役》

《平津戰役》

《潛谷遺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