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潮隱於市”的天台社群丨不斷重新整理居民美好生活“新場景”

簡介作為天台社群商圈黨建聯盟成員之一,萬達商管人事行政部經理李婕表示,這是一種雙贏,一方面社群可以營造更多美好生活空間,讓居民感受到社群治理帶來的實實在在的變化

該給誰讓座

“潮隱於市”的天台社群丨不斷重新整理居民美好生活“新場景”

時尚是郫筒街道天台社群的一種態度,穿梭在這個“大隱於市”的社群樓宇之間,細心的居民總能尋到藏在這座城市肌理中的潮流脈搏。

前不久,一場名為“天台不一‘young’社群文化節”的舉行,專屬logo帆布袋、印花口罩、手機殼、書籤……這些文創產品的亮相,驚豔了不少路過的居民。“設計釋出社群文創周邊的想法其實由來已久,只是沒有合適的時機。”天台社群黨總支書記成寅介紹,天台社群位於蜀都萬達商圈,商業集聚,居民融合和商業發展是社群的特點。外來人口較多,怎樣才能讓“新郫都人”住在天台有認同感,讓土生土長的郫都人留住鄉情,成了天台社群推動社群發展治理的關鍵。

2022年,天台社群全新推出“TAI”社群文創品牌IP、鄉愁文化場景、潮流文化市集、特色文創產品四大社群文創亮點,持續挖掘魅力天台的特色文化,用好社群文化場景,寫好社群文化故事,做好社群文化服務。“社群有變化,居民有感受,大家才會主動融入社群治理中。”成寅說,透過挖掘社群合夥人、打造商圈黨建聯盟,共同營造社群新場景的新模式,也為當下社群治理提供了新路徑。

“潮隱於市”的天台社群丨不斷重新整理居民美好生活“新場景”

釋出社群文創周邊

讓望叢文化“潮”起來

吃瓜、摸魚、乾飯、捲起來……近日,隨著天台社群推出了一系列以望帝和叢帝為卡通人物形象的微信表情包,頗受社群居民關注。用這種貼近生活的方式傳遞一種關懷,不僅消解了人們的一些焦慮,也給予了鼓舞大家的力量,“沒想到,社群文創周邊也有著意想不到的‘療效’。”網友琳琳表示,這種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形式做好本土文化和社群文化品牌的宣傳工作方式值得點贊。

成寅說,天台社群作為一個新興的城市社群,轄區內70%以上居民都來自郫都以外,他們雖為郫都帶來了活力,但並不瞭解郫都,社群希望藉此進一步拉近黨、政府與居民的距離,進一步提升工作人員在微信上與居民的互動及溝通質量,增強社群居民的家園歸屬感。

當前,天台社群微信表情包一推出便廣受居民歡迎,紛紛下載、使用。“有一個專屬於社群的表情包,社群形象擬人化,感覺太親切了!”有一居民在微信群評論道。

下一步,天台社群還將在各個活動中推廣卡通漫畫版望帝和叢帝形象,開發周邊產品各類應用,如盲盒、玩偶等。

古今結合

讓社群“博物館”走進購物中心

不止於釋出社群文創周邊,“潮隱於市”的天台社群還讓居民在不經意間邂逅更多美好生活新場景。

郫都的由來、明清時期的郫都、1980年郫都人民用上自來水、1996年郫都電話進入成都“028”大網……走進轄區蜀都萬達廣場一處轉角,一面牆上畫著蜿蜒的河流,“河流兩岸”是今年天台社群打造的鄉愁文化場景,置身其中似乎能一眼望穿千年郫都。

與“文化長河”對立的,是來自上世紀七十至九十年代的老物件展示櫃,二八大槓腳踏車、鳳凰牌縫紉機、竹編保溫瓶……這些來自居民捐贈的老物件從博物館走進商圈,近距離地呈現在大眾視野。“我們希望透過營造不同的空間場景,讓社群居民可以更直觀地感受、觸碰和了解郫都的地域文化、發展史、本土非遺文化和農耕文化。”成寅說。

在人潮湧動的黃金地段,拿出上百平方米的空間,“讓利”給社群打造類似“博物館”這樣的公共空間,這對於蜀都萬達有什麼好處?作為天台社群商圈黨建聯盟成員之一,萬達商管人事行政部經理李婕表示,這是一種雙贏,一方面社群可以營造更多美好生活空間,讓居民感受到社群治理帶來的實實在在的變化;另一方面商圈也可以藉此將休閒消費與文化體驗融合,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潮流的商業空間,打造一條城市文化IP跨界的新路徑。

“感覺煥然一新,”市民唐先生在參觀完後表示,商圈、購物中心代表了一個地區當前的發展,而傳統文化則代表歷史的傳承,“在生活中我們更多的是看到了發展,而忽略了傳承,如今在這裡把古今結合起來,新舊之間也讓我們感受到了歷史和現代文化的碰撞。”市民唐先生說道。

據悉,近年來,天台社群以“黨建”為核心,建立創新商圈經濟服務平臺,目前已有商業類、金融類、酒店服務類、教育培育類等近50家商戶企加入商圈聯盟,截至目前已開展各類特色互動100餘次。同時,社群以“天台會客廳”命名,打造三個商家黨建共建點,蜀都萬達站點、樂山銀行站點、橘樂堂站點。多時段、多站點的黨建服務方式,功能上各有特色的站點,為社群黨建工作和社群治理工作添磚加瓦。

下一步,天台社群將持續加強基層黨建,突出商圈氣質,積極打造兩新黨建名片。進一步拓展服務載體,針對營商環境、場景營造、居民生活服務、全齡友好等公共服務,持續打造“煙火天台”本土社群服務品牌,常態化開展個性化服務。

記者 劉剛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