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不落地的“飛行員”?這種沒有腳的鳥原來真實存在

簡介基於這些定位儀提供的資料,科學家們繪製了北京雨燕前往非洲過冬,再從非洲返回北京的遷徙線路,相關文章於今年7月發表在期刊《運動生態學》上

有三隻腳的鳥是命題嗎

本文轉自:人民網-科普中國

立秋已過,天氣微微轉涼。正當我們感嘆天氣的變化時,一種鳥悄無聲息地踏上了自己的旅程,空蕩蕩的巢穴表明這群可愛的精靈已經在向非洲進發。

這種“酷愛旅行”的鳥兒就是北京雨燕。每年的4月到7月,北京雨燕都會不遠萬里來到北京,在90天左右的時間裡,產卵、孵化、育雛,並在天氣轉涼時前往非洲,等到來年春天再和大家相見。

幾乎不落地的“飛行員”

說起北京雨燕,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但是談到2008北京奧運會“福娃”之一的妮妮,大家肯定不會陌生,其實妮妮的原型就是北京雨燕。

北京雨燕其實是雨燕的一個亞種。1870年,英國博物學家羅伯特·斯溫侯發現北京的雨燕在形態上和歐洲的雨燕有所不同,故而將其稱為普通雨燕的北京亞種,也就是所謂的北京雨燕。

北京城區是北京雨燕的主要分佈和繁殖地,而遠郊區縣則相對較少。因為雨燕屬於攀禽,需要山體巖縫或者洞穴築巢,而北京自明代遷都以來,興建了大量的建築,這些建築中的梁、檁、椽形成了一個個的人造洞穴,相比於野外更加安全舒適,長久以來,雨燕就慢慢習慣了在北京城築巢繁殖。

不論是歐洲的普通雨燕,還是北京雨燕,每年7月,它們都會離開棲息地,遷徙到非洲中部和西部的區域。雖然它們長途跋涉前往非洲旅行,但令人訝異的是,它們的腳可能從未踏足過非洲的土地。

它們在空中覓食、在空中交配、在空中獲取築巢材料,它們或許會降落在樹枝或者房屋上,但不會真正降落在地面,因為它們的腿腳短小,翅膀又很長,一旦落在平地,就無法藉助腿部力量再次起飛。如果沒有得到救助,就幾乎預示著死亡的命運,所以雨燕也被稱作“沒有腳的鳥”。

為了搞清楚雨燕會在空中停留多長時間,2013年,幾位來自瑞典隆德大學的科學家為19只雨燕安裝了輕型的資料記錄裝置,並在一兩年後重新捕獲它們。研究人員透過裝置記錄的雨燕的加速度、身體姿勢等資料,判斷其當時正在飛行,還是在休息。

資料顯示,一些雨燕在漫長的遷徙過程中幾乎從未停止過活動。舉個例子,科學家們發現,在 2013 年 9 月至 2014 年 4 月期間,一隻雨燕只在2月份休息了四個晚上;在第二年,這隻雨燕從未休息過一整夜,具體而言,它只休憩了兩個小時。根據科學家的測算,雨燕在遷徙的過程中,花費在停留休息的時間只佔全程的0。64%。

如此長的飛行時長意味著雨燕必須能夠在飛行時睡覺,雖然沒有足夠小的感測器可以用於監測雨燕飛行時的腦電波變化,但是對軍艦鳥的研究表明,鳥類確實可以在飛行途中睡覺。或許,雨燕也像軍艦鳥一樣,每次睡上幾秒,又重新振作精神。可能只有這樣,才可以讓它們跨過千山萬水,完成這一來一回就是幾萬公里長途旅行。

這是一場三萬多公里的旅行

事實上,雖然人們長期以來都很好奇雨燕的飛行能力和遷徙路線,但由於雨燕是在是太小太輕了,只有30-40克重,稍微重一點的裝置都會影響雨燕的正常飛行。

所以在早些時候,人們試圖透過環志(特製的、標有編碼的金屬腳環)來了解雨燕的飛行蹤跡。但是大家也知道,雨燕飛得快,又飛得遠,環志的最大作用可能就是用於估算雨燕對於繁殖地的忠實度。想要知道它們飛往何處,經過哪些地方,還得找到其他辦法。

光敏定位儀便是近年來科學家們找到的新方法,定位儀淨重僅0。65克,對雨燕飛行的影響相對較小,且定位儀上的光敏元件會對太陽高度角及日出日落時間進行記錄。科學家們在回收了定位儀後,根據記錄的資料,就可以透過一套方法計算出雨燕相對準確的遷移路徑。

大家看看安裝了光敏定位儀的雨燕,當雨燕在來年春天回到原來的棲息地進行繁殖時,科學家們就可以對這些定位儀進行回收,然後確定它們都去了哪些地方,在哪駐足停留。

2012年,一項發表在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上的論文研究了歐洲普通雨燕的遷徙軌跡。這些空中精靈會向南穿過歐洲,然後向西南方飛過西撒哈拉沙漠,前往剛果盆地。

比起這些歐洲的親戚,北京雨燕要前往越冬地所要經過的距離想來都要更遠一些,事實也正是如此。

2014年5月,中國觀鳥會給31只北京雨燕身上佩戴了定位儀。來年5月,他們回收到了13只佩戴了定位儀的雨燕,雖然數量較少,但是依舊可以給我們提供許多關於北京雨燕遷徙的有效資訊。

這項工作一直持續到2018年,科學家們一共回收了25個光敏定位儀,其中還有5個具有兩年的跟蹤資料。基於這些定位儀提供的資料,科學家們繪製了北京雨燕前往非洲過冬,再從非洲返回北京的遷徙線路,相關文章於今年7月發表在期刊《運動生態學》上。

令人驚歎的是,這段遷徙之旅竟然逾越了差不多30000公里的距離。具體而言,北京雨燕從7月離開北京,歷經3個多月,到達南非高原的越冬地,這半程就已經差不多有15000公里,這意味著這些雨燕每天要飛行130多公里。來年春天,北京雨燕從非洲返回和大家相見,這段距離同樣不短,但是北京雨燕們趕著回來繁殖,飛行速度較快,差不多兩個月就能完成返程。

所以當年存在一種說法,認為一隻北京雨燕在自然老死之前(按壽命14年計),飛行的距離已經可以超過地球和月球間的平均距離(384403。9公里)。

北京雨燕,需要更多保護

不過大家可能不知道,這種一生屬於天空,一直在跨越千山萬水的鳥中精靈,在十幾年前,甚至瀕臨消失。

根據《中國綠色時報》的報道,20世紀前期,北京雨燕種群數量曾達到鼎盛,約為5萬隻,但隨著北京城市化程序的加快,到了本世紀初,雨燕在北京僅存約3000只,且在後年的10餘年裡繼續減少,2014年,北京觀鳥會統計的資料顯示北京雨燕僅存2700只。

北京雨燕習慣在人造的建築物上築巢繁衍後代,但近幾十年,北京城樓、廟宇、古塔等適合北京雨燕築巢的建築越來越少,這是讓其數量銳減的關鍵原因。不僅如此,上世紀80年代後,各單位對於古建築的保護也影響了雨燕的生存,人們認為雨燕的糞便可能會腐蝕木材和漆面,就在古建築的屋簷下設定了護網,這一下給雨燕整不會了,家在眼前而不能回,生存狀況岌岌可危。

雨燕的困境讓鳥類愛好者和專家們十分焦急,思來想去,決定為雨燕們提供新的築巢去處。2008年,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豎起了雨燕塔,但尷尬的是,雨燕塔住進的卻不是雨燕,而是滿滿的麻雀。

2018年,為了瞭解雨燕是否會對古建築有不利影響,一項題為《古建保護與城市生態研究——以棲息在正陽門上的北京雨燕為例》的課題正式啟動,根據課題得到的資料,雨燕糞便與巢穴的酸鹼度為中性,糞便及巢穴中的真菌、細菌以及微生物中未發現有對建築木構件構成降解或腐蝕的菌群。也就是說,雨燕對於古建築並不會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對此,專家們認為,營造新巢,不如保護好雨燕原本可以築巢的古建築。

正當大家一籌莫展時,專家和志願者們發現,北京雨燕也在不斷適宜變化中的北京。它們的築巢地從古建築向外擴散,立交橋下,仿古建築的屋簷,現代建築老舊破損產生的洞穴中都開始出現雨燕的身影。

最近的資料顯示,北京地區雨燕的種群規模已經增加到了一萬隻以上。我們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裡,這種和北京相依相伴的鳥類,依舊可以自由地在北京的天空中翱翔!

監製:中國科普博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