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兩千五百年前的《道德經》,是如何傳承到今天的?

簡介我們可以根據郭店楚簡《老子》研究的一些成果推斷,早期的《道德經》並沒有形成五千字的篇幅,老聃寫完一千多字的祖本之後,在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廣泛流傳,因為主要流傳方式是抄寫、背誦、講解,所以《道德經》在這一時期主要體現在不同作品對隻言片語的引用,

什麼時期老子這本書被稱為道德經

眾所周知《道德經》是兩千五百多年以前,老聃著作的一部哲學作品。全書以“道德”為綱,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來源。其文意深奧,包涵廣博,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被後世譽為萬經之王。然而,《道德經》最早也不叫這個名字,也沒有八十一章的,或許全篇也不到今日所見的五千言。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筆者結合馬王堆漢墓、郭店楚墓的考古成果以及歷史中的記載,對《道德經》的來龍去脈做個簡單梳理。

兩千五百年前的《道德經》,是如何傳承到今天的?

一、戰國時期的傳承

按照先秦命名的習慣,老子所著之書,應該叫做《老子》,如同《關尹子》、《莊子》一般,以作者之尊稱為書名。但事實上根據《戰國策》、《莊子》、《韓非子》等著作對《老子》的引用都是直呼其名的。魏武侯之言曰:“故老子曰:聖人無積,盡以為人己愈有……”。莊子一般尊為:“老聃曰……”。韓非子作《解老喻老》引用原文時一再稱作為“書”,在東漢的《老子銘》中“其二篇書稱……”,也是直接稱作為“書”。可見《道德經》在早期並無固定的名稱。

郭店楚墓出土的《老子》,屬於公元前4世紀到3世紀之間的傳抄本,屬於戰國早期的傳抄本,其中甲組更為古老,或許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年前後,距老聃辭世僅七八十年的時間。今人將其定名為《郭店老子》或《楚簡老子》,分為甲、乙、丙三組,分別抄錄在形制不同的71枚竹簡上,且透過字跡比對分析抄錄者並非同一個人。據裘錫圭教授的統計,去除重複的75字,三組共有1666字,大約是今本《道德經》的三分之一。據李建博士的研究,甲組《老子》本身具有系統的邏輯,即“內聖外王”的結構秩序。

我們可以根據郭店楚簡《老子》研究的一些成果推斷,早期的《道德經》並沒有形成五千字的篇幅,老聃寫完一千多字的祖本之後,在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廣泛流傳,因為主要流傳方式是抄寫、背誦、講解,所以《道德經》在這一時期主要體現在不同作品對隻言片語的引用,韓非子是第一個系統解讀老子的人,但他並不是作全文的註釋,而是依老子之道理闡述自己的法治思想。

兩千五百年前的《道德經》,是如何傳承到今天的?

二、秦漢時期的傳承

西漢,黃老思想盛行。基於戰國末期稷下學宮的沉澱,道家思想形成了以虛無為本,因循為用,其術“因陰陽之大順,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主要以“清淨修身,無為治國”為主。這一時期流傳的有《老子鄰氏經傳》四篇、《老子傅氏經說》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經說》六篇,該目錄為《漢書·藝文志》所記載,原著失傳。《藝文志通釋》說:“乃講說道家義蘊之文,固非注術之體。”我們大體可知這三部著作是以闡釋道理為主。

馬王堆漢墓是西漢初期諸侯家族墓地,據考考證,一、二號墓主人為漢侯利蒼和他的髮妻,三號墓主是利蒼之子。三號墓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一塊木牘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巳朔戊辰”,說的是三號木的下葬時間是漢文帝十二年,即公元前168年。舉世聞名的帛書也是出自此墓,內容包含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天文、地理、醫學等內容總共50餘種,計12萬多字。《帛書老子》就出自其中,整理者把比較古老的一本定名為《帛書老子甲本》,字型接近秦篆,抄寫於劉邦稱帝(公元前202年)之前;把後者定名為《帛書老子乙本》,字型為隸書,因其避“邦”,諱,而不避諱劉盈、劉恆,應在劉邦稱帝之後,劉盈登基(公元前195年)之前的這段時間中抄寫而成的,於公元前168年下葬。

2009年初北京大學獲贈一批西漢竹簡,被命名為“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其中最珍貴的便是一本完整的《老子》,一般簡稱為《漢簡老子》,由成熟的漢隸抄寫於223枚竹簡上,其中兩枚遺失,10枚殘損。按其避諱特點,當與《帛書老子乙本》同期。

《帛書老子》和《漢簡老子》均為兩篇,符合太史公“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之言。帛書甲分篇無標題;帛書乙題“德 三千卌一,道 兩千四百廿六”;西漢2號簡背後題“老子上經”,124號簡背後題“老子下經”。這三部抄本均是《德經》在前,而《道經》在後,與今本《道經》篇序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帛書老子》的第24章、第41章、第80章、第81章的章序也不同於《道德經》,而《漢簡老子》雖分七十七章,但順序與八十一章無差。

我們可以認為:老聃著書之後,流傳至廣,僅在身後不到百年的時間就已經出現了版本爭議,《郭店楚簡老子·丙》中的“為之者敗之”章就是最好的正名,此章與《楚簡老子·甲》重複,但是文字內容卻接近今本《道德經》而不同於古本。或許是在戰國中期的某位道學手中,對《老子》原書進行了系統的修正校定,摻雜了部分戰國時期才出現的文字,比如“偏將軍、上將軍、取天下‘等、“仁義”對舉,至少在孟子之後,以至於梁啟超等人認為《道德經》是戰國中後期的作品。根據秦關函谷設置於商鞅變法之後,西出函谷傳五千言於關令尹喜的是生活在戰國時期的太史儋也未可知。

兩千五百年前的《道德經》,是如何傳承到今天的?

三、《道德經》的早期定本

因為竇太后好黃老言,景帝及諸竇不得不讀《老子》,尊其術。鄰氏、傅氏、徐氏三家是當時著名的解讀著作。然時隨景遷,到了漢成帝時期,劉向接到一項特殊的任務,就是“領校秘書”,這裡的“秘書”是指宮廷秘藏書籍。據宋謝守灝引劉歆《七略》,言及《老子》校勘情況:“劉向讎校中書《老子》二篇,太史書一篇,臣向書二篇,足中外書五篇一百四十三章。除重複三篇六十二章,定著二篇八十一章。上經第一,三十四章;下經第二,四十七章”。其中的“中書《老子》”就是官方秘藏的“中秘本”,“太史書”是史官藏書,“臣向書”是自己家傳的《老子》。這裡的章數應當是誤抄,據《老子傅氏經說》三十七篇,東漢《理惑論》說老子《道經》三十七篇,應當是“上經第一,三十七章;下經第二,四十四章”。這是早期的官方定本。

漢武帝中後期極其的痴迷神仙學說,各地方術湧入長安紛紛投其所好。間接的促使了黃老道家學派與方仙道交流和對話,從而產生了道教萌芽。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現標著這道教作為宗教團體形式的確立,太平道的經典以《太平青領書》為主,祭祀老子,但是少言《道德經》。五斗米道便是後來的天師道,從一開始《道德經》便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五斗米道的核心人物張陵和其孫張魯都以《道德經》為道教核心典籍,據王重民考,張道陵著有《老子注》,張魯著有《老子想爾注》。八十一乃純陽之術,按天六地五說,上經佔八十一章的十一分之五,下經佔八十一章的十一分之六。按象陽三陰四說,上經取陽數,下經取陰數,上下相加得乎純陽。

河上公雖傳說為漢武帝時期之人,但是《河上公章句》在《漢書》中並無提及,最早記載的是《隋志》,按其歷史考據,有可能是漢朝之後隋朝之前的版本。但其註釋確屬西漢的黃老思想無疑。因其隱士身份,史料極少,難以詳考。但是其版本在唐代影響至深,有觀點認為《王弼注》流傳於士大夫階層,而《河上公章句》偏得民間及道教喜愛。

兩千五百年前的《道德經》,是如何傳承到今天的?

四、今日所見《道德經》

我們現在市場上能買到的《道德經》全然不是如上各本,一本都不是。筆者按其特徵分為:出土本和傳世本。道藏所收藏的《道德經古本篇》是古今參半的版本,後齊盜墓者從項羽小妾墓中盜取,其祖本當與《帛書甲本》同時,但是傅奕根據當時流傳的九個版本進行了校定,而後在唐朝到明朝的流傳中,又多被改動書中訛誤尤甚,其篇次、內容均非古貌,獨有部分文字與帛書同。

今所見《道德經王弼注》本,也非古本,據清錢曾說:在宋朝要想看到王弼古本已經很不容易了。熊克雲說:他得到了一本無上下經之說,無道經、德經之分,也不分章的古本《王弼注》,大體上宋朝的刊印本,追根溯源乃為晁之所跋“復鏤以傳”之翻刻本。今所見《道德經王弼注》是以明張之像本為底本,而這個底本又根據清代英武殿藏本校定,並非張之像原本。

今所見《河上公章句》可謂迷霧重重,河上公註解老子非但司馬遷“不知其所出”,班固也是隻字未提,現存漢代所有典籍中均無此書的隻言片語。最早講這件事的著作是魏代的《高士傳》,河上公是西漢之人,章句之學卻是東漢之事。從南北朝至唐玄宗《御注道德經》期間,以《道德經王弼注》、《河上公章句》、《老子想爾注》最具影響力。這本書是由道教率先推崇,而後被世人所熟知。

今所見《楚簡老子》、《帛書老子》、《漢簡老子》,屬於早期傳抄本,按其整理結果可直窺原貌,但是要通讀,需要對先秦古篆、西漢隸書有一定的研究。

筆者認為就以上版本有兩種讀法,一種是淺嘗輒止的不求甚解讀書法,這種讀法並不拘泥版本,讀任何一種都可以,不做文字功夫,以意會理解貫通思想為主,也可就一言一句深發體會。第二種是探討究竟的正本清源研究法,這就不得不對這種版本進行比對研究,什麼思想是老子本人的?什麼觀點是後來註疏者的?均需要明確辨析,旨在發展老子道學,傳承老子思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