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百科冬奧|“用雪自由”了的冬奧會,能造出幾種型號的雪花

簡介北京冬奧會所使用的雪炮製出的人工雪,分為9種型號,以滿足不同運動專案對雪質的不同要求

自由出場第幾集

百科冬奧|“用雪自由”了的冬奧會,能造出幾種型號的雪花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頔

冬季奧運會是冰雪運動的聖殿,而冰和雪可以說是這座聖殿的自然地基。冰上專案一般在室內場館進行,人工製冰的技術在20世紀初便相對成熟。但在戶外進行的雪上專案,很有“靠天吃飯”的感覺,在沒有人工造雪的時代,冬奧會的主辦方常常要為雪犯愁。

第三屆冬奧會1932年2月在美國普萊西德湖舉行,但這個月最終成了美國氣象部門有觀察記錄以來147年曆史上最暖和的一個2月。距大會開幕式僅剩10天時,普萊西德湖高原的群山依然沒有被雪覆蓋。不得已人們只好用滑雪板從地勢非常高的地區將雪運送到普萊西德湖。另外,還有一個個裝滿了雪的集裝箱由火車從北部運到這個小鎮。

1964年冬奧會在奧地利的因斯布魯克舉行,也是遭遇了反常的溫暖,無論是城區還是山地,降雪一落地便迅速融解,難以積存。市政當局只好緊急動員軍隊、學生和附近居民上山,從陰冷積雪處筐背籃提,將雪搬往需要的地方。為了解決嚴重的缺雪問題,奧地利政府派出軍隊,從阿爾卑斯山上採雪下山,利用卡車將2萬塊冰磚運送到雪橇比賽賽場上,同時將4萬立方米的雪鋪到高山滑雪的賽場,還準備了2萬立方米的雪,以備不時之需。

缺雪是個大麻煩,而降雪多了也不是好事。1972年的長野冬奧會就遇到了天然降雪過多的情況。為了達到賽道的雪質要求,在開幕之前的3個月時間裡,主辦方動用大量人力清除了賽道上超過2萬立方米的天然雪。

1980年美國普萊西德湖再次舉辦冬奧會,恐怕是1932年首次舉辦時吃夠了缺雪的虧,這次用上了人工造雪的技術,此後的歷屆冬奧會,人工造雪逐漸成了常規操作。

人工造雪通常是指在一定氣象條件下,人為模擬天然降雪的過程,將微細的水滴噴射或噴灑到冷空氣中,實現由水滴到雪花的轉變。除了有助減少“靠天吃飯”的不穩定因素,人造雪比天然雪更能抵禦風、雨以及溫度變化的影響,更為穩定和持久。這也意味著,人造雪可以使賽道的雪質更好, 更為穩定,對參賽運動員來說也更為公平。

通常人工造雪都是使用“雪炮”式造雪機,它利用高壓空氣將水流打碎成細密的霧狀,這些水霧遇到寒冷的外部空氣,就會在落地之前快速凝固成為冰晶,變成人們所熟知的雪花。 北京冬奧會所使用的雪炮製出的人工雪,分為9種型號,以滿足不同運動專案對雪質的不同要求。型號越小越接近粉雪,號越大雪則越溼。白天溫度較高時,使用含水量少的小號雪。當夜間達到零下二十幾度時,則使用7號雪、8號雪,這樣出來的雪質更好。

百科冬奧|“用雪自由”了的冬奧會,能造出幾種型號的雪花

剛剛造出來的雪,雖然密度大於自然降雪,但仍達不到直接在上面比賽的標準。需要經過重約六噸的壓雪機反覆碾壓,雪才能逐漸變得緊實,變身成為華麗的冰狀雪。這裡說的 “冰狀雪”是雪上運動的一個名詞,用來形容滑雪場上雪質的一種狀態,雪花的密度約為0。65g/m。用其鋪設出來的雪道表面保持結晶狀態,仿若有著一層薄薄的“冰殼”,硬度大,不易被破壞,在運動員高速轉彎的情況下能保證雪道表面不變形,選手不論第幾個出場,雪道的狀態都是一樣相對完美。

本屆冬奧會將是有史以來第一屆100%使用人造雪的奧運會。而且不同氣候條件的冰狀雪賽道製作技術被我國的技術團隊一一攻克,我們自主打造了符合國際標準的冰狀雪賽道,冰雪硬度測量儀和冰雪粒徑測量儀等冰狀雪賽道專業監測裝置也實現國產化,成本大幅壓縮,為“後冬奧時代”的滑雪賽道建設提供綠色、高效的樣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