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你是“社恐”嗎?社恐會造成什麼樣的危害?快來看看!

  • 由 中國科學技術館 發表于 網路遊戲
  • 2022-08-16
簡介這是因為人體的心臟和消化道中存在著豐富的神經受體,當感受到愛或進行社會交往時,迷走神經就會傳遞積極的神經訊號

強心劑是什麼激素

不願與人交往、在人多的場合會覺得尷尬和恐慌,能用微信的絕不打電話……每個社恐青年心中都有著千百條與人交流的藉口,每條都寫著“對人過敏”。你是社恐嗎?你知道社恐有哪些危害嗎?快來看看!

你是“社恐”嗎?社恐會造成什麼樣的危害?快來看看!

圖片來源:pixabay

我們經常會使用“心碎”、“氣得肝疼”和“心裡小鹿亂撞”等詞語描述自己的情緒。其實,在不同的情緒之下,身體各部位的確會體驗到不同的感覺。當感受到愛或進行社會交往時,迷走神經就會傳遞積極的神經訊號。而孤獨感不僅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有害,還會造成惡性迴圈,使我們更不願意進行社會交往。

瓊妮·辛普森(Joanie Simpson)被直升機送到了醫院。此時,她的胸口正傳來陣陣劇痛——這是心臟病的典型症狀。醫生們立即向辛普森的心臟內插入導管,尋找阻塞的動脈,準備做心血管支架手術。然而令他們震驚的是,病人的動脈卻沒有任何問題。

關閉檢查裝置後,醫生們開始詢問辛普森,最近生活中有沒有特別大的壓力。她非常肯定地表示,自己近期的家庭壓力和經濟壓力都很大。其中最令她崩潰的,當屬幾天前親眼目睹了她心愛的寵物狗痛苦地過世了,這使她非常難以接受。而這種傷心,卻真的損害了她的心臟功能,險些置她於死地。

2005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就曾發表過一篇文章,文中指出,在某些情況下,與壓力相關的激素激增會導致心臟罷工,引發心臟病。就在十年之後,NEJM又發表了辛普森的案例,證明了 “心碎綜合徵”真的存在。

你是“社恐”嗎?社恐會造成什麼樣的危害?快來看看!

在華盛頓郵報的採訪中,辛普森說自己比別人更容易“把事兒往心裡去”。人們常認為這句話只是一個簡單的比喻,但事實證明,有時候比喻也可以反映出真實的情況——當我們的情緒發生波動時,我們的身體也會產生反應。那些流經辛普森心臟的激素就是她精神狀態導致的生理反應。

有件事是愈發確鑿的,即人體對外界生物應答的強度超乎想象。但這並不一定是壞事:與愛和社會聯絡有關的激素可以啟用神經系統,為我們的健康打一針“強心劑”。其影響深深地存在於我們身體內,滲透到每一次心跳中。

迷走神經

在我們社會交往或感受到愛時,大腦會釋放出激素及其它化學物質。一見鍾情、陷入熱戀、細水長流的愛和其他社會交往都會誘發特定的激素,其中大多都含有多巴胺、睪酮、雌激素、抗利尿素和催產素。

那麼,是誰在控制著這劑“愛的良藥”呢?答案是我們體內最強大的神經網路:迷走神經。

“迷走”(vagus)一詞在拉丁語中是“遊蕩”的意思。就如這個詩意的名稱所說,迷走神經遍佈我們身體的各個角落。它從顱底部的腦幹出發,下行至頸部,與頸動脈並行,然後直達心臟及其他重要器官,並控制心跳、肺功能和消化液分泌等活動。

你是“社恐”嗎?社恐會造成什麼樣的危害?快來看看!

在一些醫院、銀行等每天需要大量物品傳輸的機構裡,人們會把藥品或是存款放進一個小筒,這些物品就會沿著氣動管道到達目的地。我們體內其實也發生著同樣的事情,每一天,大腦與身體各部位都需要傳送幾百萬次的資訊。

80%的迷走神經負責把資訊上傳給大腦,而另外20%負責傳送給身體。這是一個快速又穩定的流動系統,使得人體的心跳、呼吸、消化、內分泌和免疫系統,可以根據大腦接收和發出的訊號,不斷進行調節。

在迷走神經這個連線紐帶中,我們的情緒起伏是以神經資訊和激素的形式傳遞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使用“心碎”、“氣得肝疼”和“心裡小鹿亂撞”等詞語。其實,在不同的情緒之下,身體各部位的確會體驗到不同的感覺。這是因為人體的心臟和消化道中存在著豐富的神經受體,當感受到愛或進行社會交往時,迷走神經就會傳遞積極的神經訊號。

短暫的“心動”時刻

在過去二十多年間,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心理學家芭芭拉·弗雷德裡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一直專注於研究社交與迷走神經的關係。她的許多研究成果表明,在人與人的日常相處和接觸中,激活了神經通路的,正是那些小小的、積極互動的時刻,即那些“心動”的瞬間。無論是與伴侶、孩子還是咖啡店的服務生,這種互動可發生在任何人之間。

你是“社恐”嗎?社恐會造成什麼樣的危害?快來看看!

弗雷德裡克森認為,受社會道德的影響,我們低估了這些瞬間出現的頻率。她認為,愛是一系列產生積極共鳴的瞬間。我們可能與公車站的陌生人產生過一瞬愛的體驗,或者與伴侶在一生中共同經歷了千百萬次這樣的時刻。

有天早上,在我走在馬塞諸塞州劍橋市的馬路上去赴約時,我想起了弗雷德裡克森的研究。紅磚道上的行人與我擦肩而過,我一一望去,他們卻都未理我。直到我走到查爾斯河繁忙的橋上時,身邊走來了一位推著嬰兒車的上了年紀的婦女。我們便開始了有關孩子、家庭和育兒生活的愉快交談。我發現自己仍記得,在我的孩子還是個嬰兒時,生活中的點滴煩惱與幸福。

這些時刻的重要性超乎想象。在與這位我已記不清名字的婆婆交流時,我非常享受我們的談話、歡笑和眼神接觸。在與她走上那座大橋時,我忘記了之前漫長又孤獨的那段路程。我意識到,在這段愉快的交談中,我體驗到了與他人的聯絡,我的迷走神經得到了“鍛鍊”,就像跑步時鍛鍊到了腿部和心臟的肌肉一樣。

社交比你想的更重要

許多人認為,在所有愛的體驗中,伴侶之愛才是最重要的。但對身體健康和生理系統來說,任何短暫的積極互動,其重要性都可與伴侶之愛媲美,不論互動的物件是你的伴侶、朋友,還是計程車司機。

你是“社恐”嗎?社恐會造成什麼樣的危害?快來看看!

在一項研究中,弗雷德裡克森要求志願者參加一個冥想訓練,名為“慈愛冥想”(Loving-kindness Meditation, LKM)。研究者隨機抽取了志願者進行了6星期的LKM訓練,課程專注於培養受試者對愛、同情和善意的情感體驗。而後,研究者要求受試者在家中也進行冥想,不限制時長和頻率。在此期間,受試者需每日向研究人員彙報當日的冥想活動和社交情況。

在實驗前後,研究者測試了受試者迷走神經的張力和強度,發現隨著LKM訓練的進行,受試者會進行更多社會交往,也會產生更多積極情緒。而當社交增多時,迷走神經的張力也會提高。受試者起始的迷走神經張力越高,課程結束後,神經張力的增加程度也就越大。

而當忽視與他人的互動時,則會出現相反的情況。如果獨處時間過長,人的社交積極性也會下降。

孤獨是種“傳染病”

2016年一篇有關28項研究的綜述文章闡釋了切斷社交聯絡的致命性。研究者分析了18萬有孤獨感或社交隔離情況的成年人,這些人只進行少量社交或不滿足於自己的社交現狀。研究發現,孤獨感、社交隔離或二者兼具可使心臟病患病風險提高29%,中風風險提高32%。社交較少還會影響人的正常睡眠和免疫系統,導致炎症增多及壓力激素水平升高。

若把這些資料與研究中的人口基數結合起來,你就會被受此影響的人數之多而震撼到。在美國,65歲以上的人中,有1/3是獨居者,而曼哈頓160萬的人口中有超過一半的人處於獨居狀態。社會學家發現,過去10年中,英國的獨居人口數量明顯增多。在2001年到2011年間,這個數字已達到60萬人,整整增長了10%。

芝加哥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約翰·卡喬波(John Cacioppo,於2018年逝世)對孤單已經研究了20餘年。他的一項研究顯示,感到孤單或孤獨生活的人,不僅心臟病和中風風險會增高,癌症的患病率也會升高。約翰與其合作者,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心理學家史蒂夫·克勒(Steve Cole),在2015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發現,孤獨的人免疫系統的細胞從基因表達層面就已發生了變化。

你是“社恐”嗎?社恐會造成什麼樣的危害?快來看看!

這就意味著,與有更多真實社交的人相比,孤獨的人免疫系統的細胞表達會出現非常顯著的變化。這些人會更容易感受到外界環境的威脅,這時免疫系統的細胞就會出現更多的炎症。也就是說,此時體內將有更多免疫細胞參與迴圈,試圖尋找攻擊物件。

卡喬波的研究還發現孤獨感具有傳染性和遺傳性。當其他人與孤單的人進行眼神接觸或互動的時候,孤獨感就會傳播。並且,這種基因表達的改變還可遺傳給後代。每四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受到孤獨感影響。在孤獨感的影響下,早亡的風險將提高20%。

卡喬波在2016年《衛報》的一篇採訪中表示,若要建立一個人類動物園,我們會給出這樣的提示:“請勿單獨飼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