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高手是如何從0到1,成為人們口中的天才

簡介這是刻意的練習,這也是為什麼在少數領域,最高水平的老師和方法,再加上高強度的訓練,才能造就天才

1怎麼才能追到0

高手是如何從0到1,成為人們口中的天才

對於每個想在任何行業或領域提升自己的人來說,“刻意練習”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強大的學習方法。

而《刻意練習》這本書正是這個領域的經典著作。有一個廣為人知的觀點叫做“一萬小時天才定律”,但其實一萬小時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只有10000小時的刻意練習才有用。

我們可以從下面三點提出疑問:第一,為什麼訓練可以創造天才?天才不是天生的嗎?其次,培訓分為有效培訓和無效培訓。應該怎麼區分?第三,迄今為止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是刻意練習,那什麼是刻意練習?我們來看看這三點。

高手是如何從0到1,成為人們口中的天才

第一,為什麼訓練可以創造天才?天才不是天生的嗎?

首先,為什麼說天賦是可以透過訓練創造出來的?莫扎特是公認的音樂天才。當他7歲時,他舉辦了一場大型音樂會,震驚了音樂界。不過,這不算什麼。更令人震驚的是,在莫扎特4歲的時候,他已經能夠分辨任何音樂的音調,甚至是像聲音一樣的音調,比如時鐘報時的音調,甚至是人們打噴嚏的音調。這種能力極其罕見,每一萬個人中只有一個人有這種完美的音高。莫扎特的這種能力曾被作為一個極好的例子來證明“天賦是天生的”。似乎天才之所以是天才,是因為它有天賦的能力。

但這是真的嗎?2014年,一位日本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招募了24名2至6歲的兒童。經過一年的訓練,這24個孩子都具備了完美的音高能力。也就是說,經過訓練,你也可以獲得和天才一樣的表現。根據作者的分析,莫扎特所謂的天賦,很可能是訓練的結果。要知道,早在莫扎特4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一直在教他音樂。每天音樂訓練的強度甚至比那24個孩子還要高。是訓練使他成為天才。

以前我們覺得在某些領域,有的人做得好就有天賦,有的人沒有。有天賦的人,潛能被挖掘出來就能成功,沒有天賦的人就不能再練了。但其實所謂的潛力都是可以訓練的,就像跑步健身可以訓練肌肉一樣,所以潛力是可以用正確的方法來訓練的。這種觀點完全顛覆了傳統認知。

人的身體和大腦都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如果刻意訓練,可以大大改變適應能力。比如,你認為人類做俯臥撐的世界紀錄是多少?500還是1000?1980年,一個日本人做了10507。這是誇大其詞嗎?那沒什麼。1993年,美國一名男子在短短21小時內做了46001個俯臥撐。天啊,人體的極限在哪裡?透過訓練,你可以讓自己的身體強壯到在21小時內做4萬個以上的俯臥撐。其實大腦也是一樣的。經過刻意練習,大腦也能開發出過去沒有的潛能。

在倫敦,因為路況極其複雜,GPS系統會陷入混亂。因此,要成為倫敦的計程車司機,你必須透過被稱為世界上最難的考試。為了通過出租車考試,司機們必須進行大量的強化訓練。透過實驗研究發現,經過強化訓練透過考試的司機,海馬體比以前大很多。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盲人身上。失明後,人們被訓練用手指觸控盲文,大腦部分更加發達。所以說,

我們可以透過大量的訓練來改變身體的適應性,我們可以創造潛力和天賦,從而創造天才。

第二,怎麼區分有效培訓和無效培訓?

為什麼我們一直在上學,接受訓練,卻沒有被訓練成天才?那是因為訓練方法不對。

訓練方法分為有效訓練和無效訓練,我們大多數人經常會陷入無效訓練。

如何區分有效培訓和無效培訓?

想象一下,一個孩子在練習彈鋼琴,旁邊一個老師問他,我覺得你每天練一個小時,但是每次考試都不及格。你能解釋一下為什麼嗎?學生說我不知道為什麼。我每天都練習。老師,你練了幾次?學生說十遍二十遍。再問老師,你彈對了幾次?學生說不知道,大概一次兩次。老師又問,你怎麼練的?學生說不知道,我就一直練。這個場景是不是很熟悉?我們一直在做作業,做操,跑步,下棋,卻沒有成為學習、運動、下棋的高手。為什麼?因為我們在幼稚的練習,雖然沉浸在工作中,卻沒有進行有效的訓練。

其實大多數人對實踐有三個誤區:第一個是認為實踐未必有多大用處,能力主要受基因限制。有人會說“我不擅長處理數學”“我空間想象力弱”“我不知道我的路”“我做不到更好”……但其實

任何人都可以透過正確的訓練改變自己,關鍵是要有正確的態度。

第二個誤區,認為只要練習的時間足夠長,能力就會逐漸提高。但是作者說,如果做得夠久,做得夠好,那麼就不會有那麼多爛棋在街上玩了很多年,但棋藝還是很差。事實上,

一遍又一遍地用一模一樣的方法做一件事,並不能提高我們的成績和表現,有時還會讓我們停滯不前,減緩我們的能力水平。

第三種做法的誤區是,只要足夠努力,就能提高成績,變得更好。例如,如果我想成為一名更好的經理,如果我想銷售更多的產品,如果我想讓團隊更加緊密地合作,那麼我必須更加努力。但其實

除非你有特殊的、適當的練習方法,否則即使你加倍努力也不會有太大的進步。

想想吧。我們在學校的時候,一定有一個最勤奮、最努力、最勤奮的同學坐在角落裡,每天都在不停地加倍學習,但是每次考試成績都很差。

有效的練習不等於長期練習,也不等於反覆練習。只有正確的實踐才能真正有效。

什麼樣的練習方法有效?有目的的訓練。

什麼是有目的的訓練?比方說練習彈鋼琴的孩子,如果他的訓練是這樣一個過程:他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比如連續三次不出任何差錯,然後以合適的速度彈完這首曲子。只要不符合這個標準,他都會找原因。試想一下,如果這個孩子每晚都用這樣的標準訓練,他的進步會不會更快?

有目的的訓練,首先是一種持續改進的練習。

小勝為大勝,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其次,訓練時一定要專心,不能心不在焉。往往我們只是做,卻沒有認真思考。正如福爾摩斯所說,你只是看,而不是觀察。另外,有目的的訓練還有一個要求,就是要有及時的反饋。如果你做完題後不知道是對是錯,那麼你的進度會很慢。

最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一定要跳出“舒適區”進行訓練。想象一下,一個業餘鋼琴家,十幾歲就開始學鋼琴,30年後還是這樣彈鋼琴。即使他完成了10000小時的天才訓練,他也不會成為天才。為什麼?因為他沒有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有效的做法是有目的地突破舒適區。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取得快速的進步。是不是意味著經過有目的的訓練,我們就會成為天才?不是的,雖然有目的的訓練是有效的,但是遠遠不足以培養出一個天才級別的能力。

要達到天才的水平,需要更高效的方法,那就是“刻意練習”。

第三,迄今為止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是刻意練習,那什麼是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也是一種有目的的練習,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有效的提高和訓練技能的方法。那麼什麼是刻意練習呢?在討論刻意練習之前,我們必須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們的努力和勤奮訓練是什麼?訓練就是速度?樂感?還是技術?都不是,真正訓練的核心是我們的“心理表徵”。什麼是心理表徵?這是認知心理學中的一個術語,即思考事物時相應的心理結構。聽起來很抽象。我們舉個例子。

例如,對於一個外國棋手來說,當他看象棋時,他看到的是一個接一個移動的棋子。對於一個高手來說,他除了能看到棋局的變化,還能看到雙方的優劣,下一步的走勢,對手可能採取的策略以及相應的可能採取的方案。你有沒有發現新手和專業人士看待同一件事情的深度和高度是有差別的?換句話說,他們的認知模組和認知結構是不同的,這種不同是不同的心理表徵。對於專家來說,他們可以把複雜、海量的資訊逐一形成認知模組,用這樣的模組去思考和處理問題。當他面對新的情況時,他能迅速調出一些過去的認知模組,這樣他就能有更高效的方式去思考和解決問題。

沒有踢球經驗的人認為,雙方20多個人在足球場上跑來跑去,只要球打到自己腳上就能搶到,但是職業球員會發現其中的規律。有人專門做了一個實驗,就是讓這些職業球員去看比賽,看一場真實的足球比賽的影片。當一名球員剛接到傳球時,他按下暫停鍵,然後詢問實驗物件該球員下一步會做什麼。他是拿球,射門,還是傳球?玩家越優秀,對下一步棋的判斷就越準確。也就是說,職業選手和普通選手,天才和普通人在問題的心理表徵上形成了關鍵的區別。所以,明白了這一點,就明白了刻意修行的目的。我們的目的本質上是

建立一種更強的心理表徵來思考問題

,刻意練習是目前人類找到的最強大、最高效的訓練方法。

判斷刻意練習有兩個標準:一是你的培訓領域是一個合理發達的行業,有一整套成熟的評價標準和高效的方法;第二,你必須有一個優秀的導師,可以給你培訓作業,及時反饋。只有具備這兩個條件,才是嚴格意義上的刻意訓練。

按照這個要求,嚴格意義上可能符合這種刻意訓練的行業很少,只有像象棋、芭蕾、體操、音樂表演等極少數行業。比如像小提琴訓練,就是典型的可以刻意練習的方法。它的技能組合非常規範,大部分打法都是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訓練和改進。如果你能找到一個優秀的老師,他能告訴你什麼是對的,甚至是最好的握琴方式,跳躍時如何最有效地移動琴弓等等。這些方法不是靠自己摸索、摸索、訓練就能快速實現的,還是要走很多彎路。所以小提琴領域經常會出現非常年輕有天賦的演奏者,因為他們有一流的導師,有成熟合理的技巧和方法。只要他們繼續刻意訓練,就能成為這方面的天才。

但是,我們大部分行業都達不到這個標準。很多時候,沒有最高效的方法體系,也沒有專門輔導的一流導師。那我該怎麼辦呢?我們可以退而求其次,儘量用刻意練習的原則來訓練。

刻意練習的原理是什麼?首先明確你的高績效目標,我想達到哪方面的能力;其次,我們要盡力找到這個領域最好的專家,或者大師,或者經典書籍,這樣我們就可以和這個領域高層次的心理學表象做這個比較,得到高質量的反饋;第三,研究這些傑出人物或成功案例背後可能的原因;第四,我們不斷投入時間和精力進行培訓。

這四點就是刻意練習的原則。這個原理聽起來很簡單,但如果能應用到實踐中,效果會很驚人。

明確的目標,最好的老師,訓練出舒適區並及時反饋改進,反覆的高強度訓練。其實整個過程就是一個遵循刻意練習原則的過程。

你可能會說,這種刻意練習的方法雖好,但是我工作太忙了,不可能把時間都花在培訓和找優秀導師上!太難了。但我們不能停止工作,而是採取邊做邊學的策略,應用刻意練習的原則。

你可能會說,我要提高能力,不知道有什麼優秀的導師,也不知道有什麼這麼牛的朋友怎麼辦?如果沒有導師,即使我們使用案例和高質量的書籍,我們也可以應用刻意練習的原則來提高自己的能力。

比如美國建國初期的偉人本傑明·富蘭克林,早年受教育程度非常有限。他能寫出流利的句子很棒,但他想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偶然看到一本叫《觀察家》的雜誌,他發現雜誌上的文章質量非常高。他特別希望自己能寫出這麼漂亮的文章。但是他不認識這些優秀的作者。給他反饋。那我該怎麼辦?他模仿了這本雜誌文章的寫作風格。起初,他模仿他們。他們是如何表達的?如果這句話是我自己寫的,怎麼寫?和他比,他的比我的好,為什麼別人更好?

文字改進後,他還是覺得文章有問題,於是注意到自己原來文章的排版和結構邏輯也有錯誤,於是把《觀察家》雜誌上文章的段落打斷,自己重新整理。我會先寫什麼,然後呢?為什麼其他作者的順序不一樣?透過不斷的學習,富蘭克林成為了美國曆史上最受尊敬的作家。他的著作《可憐的查理的智慧書》和他後來的自傳成為美國文學史上的經典案例。

富蘭克林其實應用了刻意訓練的原理,解決了一個我們大多數人都面臨的問題,就是我想提高自己的能力,但是我不認識什麼好人,所以請不起這麼專業的導師。我該怎麼辦?然後可以利用刻意訓練的原理,拆解高水平的案例和書籍,幫助我們提高。看看剛才這個案例。富蘭克林在沒有導師的情況下研究高水平的案例,分析他們可能成功的原因,然後刻意反覆訓練自己,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能。

但是還有一種情況。我連這方面的經典書籍都沒有,行業專家的意見也不能確定是正確的,我該怎麼辦?在這樣的情況下,需要回歸刻意練習的本質,在自己的行動和結果之間建立及時、高質量的反饋,提高效率。

你的工作是整個專案過程中的一個環節。比如你是一個平面設計師,或者是一個程式設計開發的技術人員,我們不知道結果會對結果產生怎樣的影響,那麼我們的工作能力就很難提高。工作幾年後,我們會覺得是吃老本。刻意訓練的原則告訴我們,要努力在工作和最終結果之間建立聯絡。比如這次做的平面設計,哪些本地客戶評價好,哪些本地客戶不滿意,原因是什麼?可以和同事及相關部門人員討論一下改進方案,然後自己刻意練習,下次繼續改進。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

總結一下,在一個領域快速成長的最好方法就是讓一流的人給你指導和反饋。可以第一時間學習到正確的思路和方法,從而大大提高學習效率。這是刻意的練習,這也是為什麼在少數領域,最高水平的老師和方法,再加上高強度的訓練,才能造就天才。但在不具備這種條件的地區,我們仍然可以退而求其次,充分利用刻意練習的原則,借鑑優秀人士的做法,研究他們可能成功的原因,不斷嘗試改進。

天才是可以培養的,我們可以透過高強度的訓練,使我們的大腦和身體結構發生變化,從而產生像天賦一樣神奇的能力。我們經常做的是無效的訓練,只有有目的的訓練,讓我們集中注意力,及時得到反饋,不斷確定目標,跳出自己的舒適區,才能讓我們進步很快。對於天才的培養,只有有目的的訓練是不夠的。要進一步刻意練習,找最好最優秀的導師指導自己,然後不斷揣摩別人成功的原因,不斷訓練提高,才能取得最大的進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