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瞭解羊城:細說廣州海心沙的變遷

  • 由 行攝生活天馬行 發表于 單機遊戲
  • 2021-09-05
簡介光緒三十三年(1907)開始興建廣九鐵路,於是開闢馬路填河道,東炮臺(海印石)、築橫沙(一個興旺的賣杉木、雜木、竹子原材的市場,彙集很多木器加工專業的店鋪,以及木器盆桶、傢俱、壽器等成品銷售的商店)與陸地連成一片,成為消失了的“海心沙”

紅色砂岩為什麼是紅色的

廣州珠江上的露出水面的地方,有叫島、洲、石、沙的,還有叫什麼坦、什麼田的、什麼圍的。前者是大多自然形成,後者是參雜了人工所為。

由於珠江流域各江河河水沖刷河床和攜帶上游泥沙而下,經過廣州時,即將匯入出海口,隨著地勢變平緩,加上海潮的頂託作用,水流速度減慢,泥沙不斷淤積和沉積,淺海變成陸地,在珠江形成了一個個沙丘,於是就有了一個個的沙洲。

廣州原來的珠江江面還是很寬闊的,隨著城市的發展,北岸線變遷很大,不斷向江心延伸,多的拓展有一兩百米。比如長堤大馬路在清朝末年

民國

初期還是珠江岸邊,之後炸海珠石和填海造地,江岸外展,如今的珠江邊已變成現在的沿江西路了。

在沙洲未有正式名稱之前,都叫“海心沙”。在人民橋到獵德大橋之間的珠江段北岸,出現過多處的海心沙。實際上是歷史上那時對一些無名的“沙洲”統稱而已,隨著人類的參與,有些沙洲被冠於了新的名字。

明代初期,廣州的城牆已到今大德路大南路文明路一線。城牆外的南城濠(即玉帶濠)南面已出現連片的沙洲,開始是五塊沙洲。

200

多年以前,珠江上的這五塊沙洲,不斷堆積,灘塗自然拓展,不斷延伸增大,成為現在太平沙的前身。

由於這一塊沙洲上樹木枝繁葉茂,綠樹成蔭。再後來有人擇此地開糖水鋪,由於好吃,漸有名氣,儘管交通不便,仍吸引了不少食客光顧品嚐。

當時有一位叫陳恭尹的著名詩人,到廣州購置土地,建房養老,來安享晚年。知道這個“海心沙”上的甜品——綠豆沙非常有名,欣然前往,吃過之後就離不開了。老闆知道他是名人,於是向他求墨寶。陳恭尹就題了“太平煙滸”四字。老闆把這名人題字拿去裝裱後,掛在店鋪展示,擴大影響,招攬顧客。

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英軍的炮火把那個牌匾炸開了兩半,“煙滸”那部分就丟失了。

後來,五塊沙洲逐漸擴大,慢慢變成一整塊陸地。人們知道有這樣一段古,就把這裡以及擴大到其周邊地方命名為“太平沙”。從此,太平沙因此而得名,海心沙舊名隨之而消逝。

太平沙的西部不斷延伸增大,於是有了“增沙”。太平沙和增沙繼續延伸,名曰“新沙”。半個世紀前叫新沙上街、新沙下街和新沙水埠等街道,即現在的海珠廣場華廈大酒店一帶。當年的五洲,到後來的太平沙、增沙、新沙,如今變成了廣州珠江北岸的街區。

海印石也就是古時廣州珠江中的一塊巨型礁石,由紅色砂岩和砂礫岩構成,形似印章而得名海印石。明朝萬曆年間其上建海印閣;清朝嘉慶時改建為京觀樓;清同治年間改建為炮臺,名叫東炮臺;民國時期,東炮臺成為連線廣州到東莞、增城、惠州、博羅、河源、新豐、等地的主要碼頭。

光緒三十三年(1907)開始興建廣九鐵路,於是開闢馬路填河道,東炮臺(海印石)、築橫沙(一個興旺的賣杉木、雜木、竹子原材的市場,彙集很多木器加工專業的店鋪,以及木器盆桶、傢俱、壽器等成品銷售的商店)與陸地連成一片,成為消失了的“海心沙”。它的原地名早已從地圖上消失了,現在唯一存有印記的只有白雲路北側的築南大街(新街、直街)、筑北下街幾個名字。

“沙”名還在, 形已不再的,還有新河浦一帶的永勝上沙、永勝中沙、永勝下沙。永勝上沙和永勝中沙的一部分現為商業區和居民住宅區,永勝中沙的另一部分和永勝下沙已成為1958年整理開挖出人工湖——東山湖公園的一部分。

大沙頭也是有名的“海心沙”。《番禺縣續志》記載:“大沙頭在東門外三里,沙田縱橫10餘頃,道光年間稱海心沙,俗稱大沙頭。”

清初,大沙頭已有人居住。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廣九鐵路興工,廣州東濠口修建了東堤鐵橋,珠江北岸於是與大沙頭相通。宣統三年(1911年)廣九鐵路通車,大沙頭一帶作為廣九鐵路的起點,開始發展起來。1932年,開闢為商業區。20世紀30年代,大沙頭湧河面有近70米寬。50年代,大沙頭湧的西段被填平成陸地,成為如今的大沙頭二馬路,東段則進行開挖修築,形成了東山湖公園的一部分。

大沙頭的東南有二沙頭, 其最早的名字也叫“海心沙”。

同治十年(1871)《番禺縣誌》:“二沙之間水狹如港,船多泊焉。二沙之北水東流逕寺右村。沙河水自東北來注之,沙河水源出大沙河,自沙河汛分派西南流竹橫沙,入二沙北水,二沙北水東流逕簸箕村(即楊箕村)南”。

1934

年嶺南社會研究所的《沙南疍民調查報告》稱:“二沙頭在廣州之東南,長約二華里,寬約一里”。“島之四面,圍以基石,中間為養魚塘,茨菇田”。“沙北、沙西、沙南三部分各自獨立,不相連線”。

二沙頭的南部稱“沙南”,又稱“鳳凰沙”,西部稱“擴城沙”,北部稱“海心沙”。初期形成了沙北、沙南、沙尾三個自然村。1946年,沙北村改為下源村,沙南村改為南溪村,沙尾村改為賢滘村。

1989

年10月,市地名委員會將 “二沙頭”正式改名為“二沙島”。

之後,二沙島得到開發,搬遷村民,吹填沙築島。島西部建有廣東省體育運動基地;中部興建新型小區和高檔別墅區,由於地段的資源稀缺和獨一無二性,極具代表非富即貴的身份象徵;東部改建為公園、公共的體育活動和遊覽休閒場所。

隨著時間的推移,曾經是海心沙的“五洲”、築橫沙、大沙頭、二沙頭,因有了新名字而退出不再冠此名。

“海心沙”,今安在?現在海心沙有兩個,一個在珠江後航道,海珠區瀝滘村的南邊,另一個在珠江前航道,二沙島東端。兩海心沙剛好與廣州火車東站、中信廣場、天河體育中心、花城廣場(東塔、西塔、廣州大劇院、廣州圖書館、廣東省博物館均匯聚於此兩側)、廣州塔、海珠湖共同形成的廣州新城市中軸線上。

現在,如問起海心沙在哪,大家都會指向二沙島下游的海心沙,因為那個更靠近市中心,更為人們熟知。特別是近些年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知名度與日俱增,成為旅遊點和網紅打卡地。

瞭解羊城:細說廣州海心沙的變遷

今天就說一說二沙島一水之隔的另外這個小沙洲。海心沙呈欖狀,西與二沙島一衣帶水,北臨珠江新城獵德新村,南部為珠江主航道,與對岸廣州市最高建築物廣州塔隔江遙相輝映。

瞭解羊城:細說廣州海心沙的變遷

大概一百多年前,二沙島還被小河涌分割成沙北、沙西、沙南三大塊時,其下游不遠處的江中,已開始孕育小沙洲了,之後逐漸演化,越變越大。慢慢具有了開墾種植的價值,獵德村首先取得了沙洲的權屬。

1952

年土地改革分田時,海心沙面積大概有120畝,劃歸給了廣州園藝場。1958年公社化時,獵德村將今河南(海珠區)珠江邊的龍母宮圍、聯合圍700畝(原珠江啤酒廠位置,現為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創意藝術區)劃出換回海心沙。1976年,海心沙由廣州港務局徵用。隨後又轉給軍隊,作為海軍部隊駐地和物資裝卸、艦船停靠的碼頭。1988年有外商投資企業進駐開廠。

2000

年底,因廣州城市規劃發展需要,海軍撤出,工廠搬離。此時,海心沙島不斷填江擴充套件,面積已經達到240畝,50年來擴充套件了一倍。

瞭解羊城:細說廣州海心沙的變遷

2008

年前的海心沙,東區是部隊營房,西區是廠房。此圖左下腳顯示珠江新城臨江大道的廣州大橋-琶洲大橋(獵德汙水處理廠)段已建成。

2008

年開始建設,定位為市民廣場、城市慶典廣場。2009年4月17日被確定為2010年廣州亞運會開閉幕式的舉辦主會場。2010年廣州亞運會後改建,蝶變成為現在的亞運公園,如今現有面積約17萬平方米,實現了華麗的轉身。

瞭解羊城:細說廣州海心沙的變遷

瞭解羊城:細說廣州海心沙的變遷

海心沙範圍不大,但進出的通道很多,地面的有五座橋聯絡起花城廣場和二沙島,海心沙有兩個遊船碼頭,江上可透過遊船到

海心沙西區碼頭,紅船碼頭的遊船只在海心沙上落,沒有其他上落點。

另外還可乘地鐵三號線或公交,再轉由地下連線起城市新中軸線上主要交通節點的地鐵APM線到海心沙,均非常方便。

瞭解羊城:細說廣州海心沙的變遷

瞭解羊城:細說廣州海心沙的變遷

廣州每年舉辦的燈光節,海心沙都燈火璀璨,美輪美奐。每遇節慶或重要時刻,海心沙都會被裝扮得花枝招展。如詩如畫,吸引人們過去遊覽打卡。2020年12月13日開跑

的廣州馬拉松賽最後要繞二沙島,必進海心沙,通過後再出海心沙一號橋,經臨江大道到達花城廣場(終點)。

瞭解羊城:細說廣州海心沙的變遷

能跑進海心沙的都是強者。

哈哈,你好,海心沙!我在海心沙等你!

瞭解羊城:細說廣州海心沙的變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