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為什麼古人吃完飯不問多少錢,放下銀子就走,店小二也沒有阻攔?

簡介他們往往吃菜沒有什麼定數,讓老闆看著上,當老闆知道他們一般消費能力只有多少錢的時候,那麼就會看人下菜了,這就形成了買賣的默契,飯館不虧,放在桌子上的銀子也夠用,存一段時間,就能去融成銀錠了,虧一點火耗,總歸還是值當的

賣銅錢犯法嗎

真放到古代這樣亂來,估計剛出門口就要被送進官府。

在水滸以及其相關作品中,江湖好漢往往都是那些在小飯館吃完了飯,默默放下銀子就離開的人。可事實上,這個設計的“邏輯”就是為了“瀟灑”而生的,在現實中,消費不存在這麼隨意的情況。。

為什麼古人吃完飯不問多少錢,放下銀子就走,店小二也沒有阻攔?

要說這一個話題,首先要從“貨幣”的角度入手。

在後世人眼中,古代的通貨好像就是銀子,買大東西就用銀錠,買小東西就用碎銀,反正就沒有銀子解決不了的,而一切也只能用銀子解決。

真的是這樣嗎?

肯定不是這樣的,在銀子有著市場標準價的基礎上,古人常用的通貨是“銅錢”,在宋代出現了紙幣之後,那就變成了紙幣。

毫不誇張地講,使用銀子交易,那一般都是涉及了大宗交易,不是那麼隨意的方式就掏出來花掉的。

銅錢這種存在,就是對標咱們如今的貨幣,在王莽改制中,王莽就弄出了很多不同“面值”的銅幣,雖然不是圓的,但卻是有著不同的價值,而這一批被王莽創造出來的貨幣,也是古代能找到的最早的完整銅幣面值系統。

既然有著“面值”,那麼就意味著,市場上的東西是明碼標價的,不是說什麼“一塊碎銀”、“兩塊碎銀”的標法,而就是多少多少“錢”,這個物價的展現和咱們現代社會是一樣的。

因此在有貨幣的基礎上,銀子並不能廣泛流通,這就好比如今的消費,現如今的金銀也有著很高的價值,但是買東西不掏錢,反而掏出金子和銀子,能買東西嗎?

有誰敢認呢?

為什麼古人吃完飯不問多少錢,放下銀子就走,店小二也沒有阻攔?

即便是真的,收錢的人又怎麼保證下一次還能用這種方法流通出去。

這裡面就涉及了社會的“貨幣信用”體系,金銀的價值存在,卻不能以這種方式流通。

同理的,那些“好漢”們酒足飯飽,放下了銀子就走,連給多了也不在乎,自以為很瀟灑,但是掌櫃的也好,小二也好,他們能認賬嗎?

自然是不能的。

首先,市場中存在著不同面值的貨幣,那麼也就意味著市場中的貨物是“明碼標價”的,不會說小飯館裡的酒和肉定價都很隨意,反而是以多少多少錢為單位。

譬如酒一碗就是五錢,牛肉一斤就是一百錢,這才算是合理。

而人家店家都給出了明確的標價,吃飯的人還自以為是地掏出了銀子放下就走,這種情況就叫做搗亂。

若是吃了半兩銀子的飯,給出十兩銀子,那麼人家或許不會追究,但給碎銀這種操作,真的是和找茬沒啥區別。

給碎銀,其實就是讓商家在賭運氣,這銀子碎的是大塊還是小塊,若是大塊,那就能賺,若是小塊,那就要虧。

《太平廣記》作為記載唐代長安城商業最接地氣的古籍,上面就曾寫到關於長安百姓消費的日常。而唐宋兩朝,也是被稱為“商業”最規範的時代,不論是消費者還是商家,都極少存在著糾紛。

為什麼古人吃完飯不問多少錢,放下銀子就走,店小二也沒有阻攔?

也是這本書籍裡記載到的,凡是平常的飯館、小店,一般都是以“錢”為基礎單位,整一個大唐,貨幣體系也是非常完善的。

比如“開元通寶”、“乾元重寶”、“大曆元寶”,這些都是在不同年號下,不同的貨幣,而這些貨幣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通”。

所謂通,就是通用,就意味著市場是有著官方的物價衡量方式的,不是說有錢人家花銀子,窮人家就花銅錢,並非如此。

除了極少個別,標價就是“金”、“銀”的物品,其他的一概都是用錢幣交易,因為如此一來,封建王朝才可以掌控貨幣的本質:金銀等一系列貴金屬。

貨幣的價值,是由貴金屬決定的,貨幣是貴金屬的派生物,它們能等於貴金屬的價值,但卻不能代替。

因此就連官府本身,都在抑制著民間濫用金銀交易的情況,這種金銀交易的泛濫,最終只會導致物價崩潰,從而造成市場的恐慌。

不說不知道,一說那可真是要嚇人一跳,這也是為什麼,凡是在古代的劇情裡,敢用銀子直接付款的,若不是亡命徒,就是富家子。

再者來講,可以設身處地地代入想象。

若是自己某一天在吃飯,吃完了之後,拿出了一條不完整的銀鏈子,且當其為碎銀,那麼收賬的服務員會怎麼想?

為什麼古人吃完飯不問多少錢,放下銀子就走,店小二也沒有阻攔?

他不會覺得新奇,也不會覺得發財了,他只會認為這是來找事的。

有著通用的貨幣不用,非要用銀來買單,而且這銀的規格並非常規,還是零散的規格,這本質上就是在“找事”,可想而知,不好好給錢,接下來就是大麻煩。

在古代的宋朝,紙幣的出現,就是為了減輕這種金屬貨幣帶來的負擔,金屬貨幣固然是好,但成本過高,攜帶也是極其不方便,銅幣到紙幣的演變,又是交易方式的一種演變,在宋代,不管大小酒館,正確的交易方式應該是,吃完飯了就掏紙幣付款。

若是和店小二相熟的,天天都來,點的菜天天都一樣,那麼吃完了飯,做桌面上留下“紙幣”這才算是正常。

而且這也是建立在“熟悉”的情況下的,不熟悉的人這樣去做,也是在討牢飯吃而已。

而再回到這種“現象”最多發生的水滸故事中,常常都能看到某一個綠林好漢吃完酒飯,放下銀子就走的情節,而且還不是完整的銀子,是那種碎得不能再碎的銀子,一時之間,都幾乎不可能計算出值多少錢的碎銀子。

之所以有這樣的現象,原因有兩個。

一是這些飯館本身,就不規範。

拿大宋嚴禁吃牛肉來說,其實當時很多郊外小飯館倒是天天供應牛肉,這種買賣行為是犯法的,因為牛真的很貴。

那麼他們敢這樣做,就是因為本來就屬於“非法經營”,而非法經營也意味著面對的大多數客戶,都是不怎麼體面的客戶。

為什麼古人吃完飯不問多少錢,放下銀子就走,店小二也沒有阻攔?

不體面的客戶,意味著有錢的,或者是沒錢的,凶神惡煞的等等,遇到這種人,店家也很無奈,有些實力的還能討飯錢,沒實力的,被人吃了白食也只能吞啞巴虧。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批給碎銀的群體,他們或許是和老闆相熟的,但絕對是做事很隨意的。

他們往往吃菜沒有什麼定數,讓老闆看著上,當老闆知道他們一般消費能力只有多少錢的時候,那麼就會看人下菜了,這就形成了買賣的默契,飯館不虧,放在桌子上的銀子也夠用,存一段時間,就能去融成銀錠了,虧一點火耗,總歸還是值當的。

但不得不說的是,在宋代常規的商業中,以錢幣交易的是佔絕對部分的,當年宋真宗的一個妹妹要在汴京買房,宋真宗給的錢也只是錢幣而不是銀子,由此可見,銀子的消費剋制力還是很強的。

再到了之後的社會里,銀子消費這件事幾乎是見不到了,比如朱元璋稱帝之後,就曾大肆收集天下金銀,讓民間只能使用明朝印出來的錢幣,這種強制性的政策,讓大明初期的民間,一度看不到金子和銀子。

至於現代影視劇中的劇情,那可是萬萬不可信,用銀子交易,這只是為了增加歷史的質感,畢竟用錢幣和紙幣交易,看起來和現代的差距就少了很多。

為什麼古人吃完飯不問多少錢,放下銀子就走,店小二也沒有阻攔?

而把銀子放在桌子上就走的這種橋段,實屬娛樂,如果真的有這樣的人物原型,那麼估計也是市井裡的一惡霸。

面對這種惡霸,給錢不給錢已經不重要了,他不鬧事,店家就謝天謝地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