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別隻顧著“雞娃”,作為父母,你有沒有真正地學會“共情”?

  • 由 葡萄媽的成長記 發表于 單機遊戲
  • 2022-07-26
簡介——這也是近期我調整了對女兒的態度和學習管理方式後得出的深刻感悟:只有與孩子共情,才能得到你想要的親子關係和學業成果

家長如何與孩子共情

【寫在開篇】

今天的分享一定不是大道理,更不是紙上談兵,我都會用自己的例項進行闡述,大家耐心看完便會收穫滿滿,千萬別嫌長!

“如果真正把得失和對比放下,用最溫暖的方式對待咱們女兒,你說她今後會不會變得更好?”

——冷靜下來的時候,我常常這麼問自己,問孩子的爸爸。

他定格了幾秒,篤定地回答我:

“以後變成什麼樣不敢確定,但是換一種方式對待女兒,她會比現在好,那是一定的。從長遠而言,成長在平和、溫暖和鼓勵的環境中長大,她未來將更能保持豁達,充滿自信!”

——這是孩子爸爸的認同。

陪讀以來寫了不少文章,引發了很多朋友們的關注和熱烈討論,大家對當下教育的形勢和孩子的狀態都深表無奈又不得不前行。

於是,我今天特別想從孩子的角度寫一篇關於“

共情力

”的內容。

其實在教育的過程中,不論是社會、學校,還是老師和家長,我們都在屈服於現實忙著“雞娃”,卻往往忽略了和孩子“共情”,往往很多時候孩子沒引導好,自己早已身心疲憊。

——這也是近期我調整了對女兒的態度和學習管理方式後得出的深刻感悟:

只有與孩子共情,才能得到你想要的親子關係和學業成果。

別隻顧著“雞娃”,作為父母,你有沒有真正地學會“共情”?

共情,也稱為神入或同理心,

是與對方同入一個角色和情境,感受同樣狀態和情緒的一種溝通方式。

與孩子共情,是我們為人父母的必修課。

別隻顧著“雞娃”,作為父母,你有沒有真正地學會“共情”?

“媽媽,我也想內心強大,可是她是班幹部,會讓同學們孤立我,我害怕啊!”

學會共情,我們才能讀懂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女兒的真實事例】

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女兒,無論是年齡、身體還是心智發育都比同齡人較晚,在班裡就是小透明般的存在。

就在那個時期,同班一個大一歲的女孩個高、膽子大,又是班幹部,經常喜歡找女兒“玩耍”。這個玩耍其實就是取樂,讓沒學過舞蹈的女兒劈叉、下腰、翻筋斗,只要不聽從就會用很多“惡言惡語”來逼迫和嚇唬。

如果女兒不跟她玩,就會在一眾同學中說壞話,孤立女兒——這些行為已經就是妥妥的“校園欺凌”。

當時我知道後立即和老師溝通,也請了對方父母一起解決,最後那女孩對“欺凌”的幾個孩子進行了公開道歉,學校也組織的心理課疏導。

現在回想起來,我做的唯一錯誤的就是沒有真正跟女兒“共情”。

我記得自己跟孩子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便是:你不喜歡她,不想聽她的,可以選擇不理會,不聽從,跟別的同學玩啊!每個人都有選擇朋友的權利,為什麼總在害怕她,又跟她牽扯不清,傷害到自己呢?

要知道一個6歲多的孩子,面對一個比自己略大,個子又高,成績優秀的班幹部,是無法鼓足勇氣去反抗,甚至疏離的。

經歷過讀書時代的我們都明白:在老師眼裡,成績好的班幹部說什麼都是對的,這個標籤到如今都難以摘掉。

女兒無法跟老師勇敢反映,也一方面既害怕這個女生,卻又想透過討好她獲取在同學中的良好關係——就是這麼矛盾無助的心理。

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強悍到正確處理好自己的人際關係,又能愉快地保住自己的喜好和權利。至少在當時那個境況下,女兒做不到。

因此,我當時勸慰她的那些話,諸如引導她要自強,要勇敢,要大聲說“不”等同於不切實際的廢話,無濟於事。

換作今日,我想會跟女兒“共情”,想象自己就是那個柔弱的小女孩,我應該會讓她專注於先努力學習,多展示自己的特長,讓老師、同學認可自己,多跟不同的同學交流,獲得內心上的自信感,轉移更多的不良情緒。

因此,共情在很大程度上能發現事物的本質,找到正確的解決辦法。

“媽媽,我只是說自己會選擇週末的一節自習課來舒緩神經,並不是完全不學習,在你看來怎麼就是我學習態度不端正,不勤奮呢?”

學會共情,我們才能迅速突破和孩子的“溝通障礙”,增強孩子對自己的信任感。

【女兒的真實事例】

上幾周,女兒曾經跟我說過一個細節,每週的週五的自習課,她會特別放鬆,感覺是週末了,就會放慢一些自己的節奏。如果眼睛困了,或頭暈的時候,會調整自己的學習計劃。比如拿半節自習課寫一些簡單的作業,保證質量,再拿半節課看課外書,當放鬆神經。

我一聽,立馬像蚱蜢一樣反問她:難道你週末自習課都不寫作業嗎?難怪你的時間總不夠用。

女兒就會很生氣,說只是偶爾這樣安排,並不是偷懶,說我總是曲解她,否定她。

是呀!我當時是不是過於敏感了?

現實生活中是否也有很多像我這樣的父母,過度解讀孩子的話語,也過度放大孩子的一點小瑕疵?

打著“為你好”的愛的名義,把孩子的一丁點小變化看得比天都大。

是地,這也是沒有真正學會“共情”。

換位思考,與其共情,如果當時的我這麼說:嗯嗯,女兒不錯哦!還懂得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調整學習計劃,真是進步了,繼續加油——她一定會很開心,對我這個媽媽充滿了感激和信任,以後也會跟我交流更多的事情。

為什麼大多數孩子都不願意跟自己的父母說心裡話,很大程度上就是我們站在了自己的立場思考問題,沒有感受孩子的“感受”,溝通的代溝就出現了。

別隻顧著“雞娃”,作為父母,你有沒有真正地學會“共情”?

“誰都希望有個溫柔、善解人意的媽媽呀!可是現在的父母都是溫柔一小時,暴躁一整天,陰晴不定,我們小孩子也無法安心學習。”

學會共情,才能實現父母和孩子,家庭和教育的共贏。

【女兒的真實事例】

我每次對女兒生氣之後都會非常懊悔,然後又轉過頭給她安慰,說很多自認為暖心又體貼的話。這時候女兒會翻一翻白眼,覺得我就是三分鐘“晴朗”,哪天又會爆發了。

的確,我在女兒面前似乎“狼來了”喊了太多次,她已經不相信了。

每當這個時候,女兒就認真告訴我,跟我鬧彆扭,她也非常的不開心,也會影響心情,無法安心學習,因為她在意我呀!

是啊!這才是真話。

有多少孩子是不喜歡自己的父母呢?不過是表達方式不同罷了。

我們口口聲聲說“愛孩子”,“為了孩子”,生起氣來說出那些話語簡直和後爹後媽也差不多了,孩子怎會好受?又如何得以安靜平和地學習?

一個明事理的爸爸,溫柔的媽媽,才能營造良好溫馨的家庭環境,也才能養育出溫和、理智、健康上進的孩子,我們沒有學會“共情”,就無法獲得家庭和教育“共贏”!

“我也希望爸爸媽媽少焦慮,多開心,這樣你們身體健康,可以陪在我身邊長長久久,我肯定也會自己長大的。”

做到真正的“共情陪伴”,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寶貴的財富。

別隻顧著“雞娃”,作為父母,你有沒有真正地學會“共情”?

當我們依然在抱怨現在的孩子怎麼那麼難管、不聽話時,真的應該認真感受一下他們的情感狀態和行為動機,而不是永遠先“做”自己,再“想”對方——這是一個相反的順序。

等到某一天我們真正學會了“共情”,我想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了吧;

而孩子,永遠是那個我們愛著、寵著,卻又懂事、能幹的孩子……

我是葡萄媽,一位“中考分流制”和“雙減”下決心陪讀的媽媽。分享陪讀心路歷程,解鎖教育困惑,喜歡的父母們歡迎討論,我們一起用溫暖的力量注射“陪讀之路”!

別隻顧著“雞娃”,作為父母,你有沒有真正地學會“共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