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一水多用一田多收 稻田種養玩出“新花樣”

簡介”董宏偉則表示,雖然我省地處高寒地區,積溫和溫度上優勢不明顯,但我們可以探討稻田冷水養殖,如泥鰍、小龍蝦等立體農業,稻田種養模式非常適合在城市周邊鄉村、郊區等地開展,因運輸半徑小,產出的鮮活水產品可以第一時間運往市場

長期有水的田能種什麼

一水多用一田多收 稻田種養玩出“新花樣”

省農科院農業現代示範園區內,工作人員在向稻田裡揚撒魚食。

一水多用一田多收 稻田種養玩出“新花樣”

稻田養鴨。

如今的稻田裡可不止種水稻,還有“蝦兵蟹將”、肥鴨鮮魚,咱龍江農民在種養結合上下功夫,這樣的嘗試不僅是為了雙倍收益,更是為了踐行大食物觀,全方位、多途徑挖掘食物資源潛力,用實際行動詮釋“四個農業”。

用“活”一塊地

1日,記者來到哈爾濱市道外區民主鄉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區,水稻已進入齊穗期。站在田埂上觀望,稻田裡靜悄悄。“別急。”工作人員拿起魚食向稻田裡拋撒,一會兒就聽見“咕嘰咕嘰”的聲響。低頭看,好多泥鰍正探出頭吃食。

省農業科學院耕作栽培研究所副所長王麒告訴記者,今年春天水稻田插完秧,5月25日前後,秧苗返青,他們將小泥鰍放入稻田。一般泥鰍的生長期為3個月,8月20日左右就可以收穫了,“我們之前已在佳木斯市樺南縣大八浪鄉和五常市小山子鎮進行了示範,面積在100畝左右。”

王麒說,這項技術操作起來很簡單。泥鰍本地市場就能買到,放之前要消毒。稻田裡水層需要10釐米,養起來非常方便。

這邊的泥鰍正在生長,那邊的小龍蝦已經上市。

2日,以“打造蝦稻共作田園 鑄就稻米優質品牌”為主題的通河縣龍蝦產業現場會在田間地頭召開。這些小龍蝦都是產自當地稻田的“寒地小龍蝦”。

哈爾濱市農業科學院水產分院院長董宏偉告訴記者,“寒地小龍蝦”養殖是黑龍江省水產養殖主推專案。該專案解決了小龍蝦在高寒地區引種、下塘養殖成活率低的問題。建立了寒地小龍蝦池塘精養、蝦稻共作兩種模式,池塘精養小龍蝦畝產200斤,蝦稻共作小龍蝦畝產100斤,平均規格達49。6克/只,最大規格達69。4克/只,養殖期2到3個月。

今年,該院寒地小龍蝦全省養殖預訂量已達80萬尾,並已經在佳木斯、雙鴨山、肇東、勃利、巴彥、通河和延壽等地建立了規模化養殖基地。

稻田種養結合可不止於此。採訪中記者瞭解到,近年來,龍江農民對稻田養殖做了不少嘗試,如鴨、蟹、魚、蛙等,並探索出了綠色生態立體農業新路子。

算出兩筆賬

稻田種養,既要算眼前經濟賬,更要算長遠生態賬。

王麒很“保守”地算了筆賬:稻鰍生態養殖,每畝稻田裡約投放50公斤魚苗,魚苗價格約0。1元/尾,每畝需要魚苗成本約500元,飼養成本約2000元,田間管理等成本約500元,泥鰍生產總成本約3000元。泥鰍畝產約250公斤,按市場上平均價格約16元/公斤計算,一畝地泥鰍總收入約4000元,除去生產成本約3000元,畝收益約1000元;水稻生產成本每畝約1100元,水稻產量約550公斤/畝,水稻價格按最低算2。6元/公斤,水稻總收入約1430元,除去生產成本約1100元,水稻畝收益約330元。“算下來,每畝總收益為1330元,農民穩賺不賠。”

該技術推廣過程中,因為效益高得到農民的高度認可。樺南縣大八浪鄉種植戶孫景林連續多年進行稻鰍生態養殖,應用面積累計90畝,收入累計10。17萬元。

黑龍江孫斌鴻源農業開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有280畝生態鴨稻田,可別小瞧這200多畝鴨稻,全國種糧大戶、全國人大代表、公司總經理孫斌說,這塊地的大米“走”的是高階定製路線,客戶群體主要集中在一些發達省市。

密山市榮騰水稻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德龍說,他們合作社是稻蟹養殖,蟹子和稻田米都能賣到好價,每畝能增收4000元。

董宏偉告訴記者,稻田種養結合在保證穩產情況下,其產出的生態有機大米售價會遠遠高於普通大米售價,農民一定可以有賬算。

再來算算生態賬。稻田裡的鴨、蟹、魚、蛙的排洩物就是天然有機肥,能夠提升土壤肥力,減少農業面源汙染,培肥地力,讓黑土地得到修復,提升稻米品質。

其次,它們的主食主要是田間雜草和蟲子。泥鰍吃雜草,並透過遊動將水攪渾,讓需要陽光滋養的雜草很難生長;小龍蝦、鴨子等既吃蟲又吃草。正因如此,大大降低了田間有機肥的使用。

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來永才表示,稻養結合從單位面積上算產出是划算的,農民畝收益是增高的,這種增高並沒有對自然資源進行掠奪,恰恰是對自然環境良好的補給,稻子和養殖的動物是綠色的,而產生的糞便又培肥了地力,形成良性迴圈。

他說,農民在單位面積有高產出的同時,又不至於使環境承載壓力過大,這是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一條路徑。

先有規模才能有訂單

來永才告訴記者:“我們現在最需要做的就是擴大規模。”

他進一步解釋,雖然稻田種養有著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從技術層面並不存在地域性養殖壁壘,完全可以根據市場周邊需求進行養殖。但我省並沒有形成區域產業規模,因此很難集中走向市場,讓更多農民嚐到利潤的甜頭。“這種方式應主要由大型合作社來進行,不適合效益不明顯的農民單打獨鬥,有規模才能有訂單。”

他建議,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各級農業部門應對農業區域進行規劃,結合本村實際,從鄉村產業振興出發,發展一村一品,一村一業,職能部門、科研院所等應當引導農民,做示範讓農民看到產出效益。“不應侷限栽培技術和養殖技術的推廣,應發展全產業鏈,政府搭平臺,企業運作,組織多種生產形式,去運營產業鏈模式,形成區域規模經濟。只有形成規模,才能開始考慮品牌建設,在打造優質稻米的同時,還可以打出優質伴生養殖水產品品牌。”

董宏偉則表示,雖然我省地處高寒地區,積溫和溫度上優勢不明顯,但我們可以探討稻田冷水養殖,如泥鰍、小龍蝦等立體農業,稻田種養模式非常適合在城市周邊鄉村、郊區等地開展,因運輸半徑小,產出的鮮活水產品可以第一時間運往市場。

王麒則有更獨特的想法,“下一步我們將在鹽鹼地進行稻田養殖泥鰍試驗,泥鰍糞便還田是有機肥還田,對鹽鹼地進行改良,讓鹽鹼地上也呈現出泥鰍肥稻花香的美好景象。”(文/攝 記者 李天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