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夷陵之役背後的魏蜀吳外交暗戰,曹丕謀低,孫權完勝!

簡介反觀劉備,戰前派韓冉使魏確實是一步好棋,但此後他在外交方面就鮮有作為了,孫權受封一事不是秘密,劉備明知如此,但在雙方長期對峙時卻沒有對曹魏進行爭取,而此前的舉動已經充分說明,和曹魏結成短期同盟是曹丕並不排斥的

七雄爭霸流行什麼陣容

夷陵之役背後的魏蜀吳外交暗戰,曹丕謀低,孫權完勝!

作者:握中懸璧,授權讀史釋出。百年東吳連載37

在東吳奪取荊州後一年多的時間裡,劉備一直沒有大的動作,而是忙於稱帝一事。不過孫權卻沒有因此放鬆警惕,而是為應付接下來的複雜局面進行著準備,其中建都武昌就是其中的一項工作。

不過僅僅是軍事上的部署還不夠,要想在接下來的吳蜀大戰中獲勝,取得外交上的主動權更為重要。

戰爭並不完全是在戰場上分出勝負的,外交上的鬥爭也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如能透過外交手段為本方創造出相對有利的局面,對日後戰局的發展必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夷陵一役的背後,三方在外交戰場上的紛爭同樣激烈,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而孫權憑藉高超的手段成了最大的贏家。

黃初二年(221年)七月,劉備正式率軍東征,孫權也到了必須儘快做出決斷的時候了。

作為一個在錯綜複雜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君主,孫權具備著危機意識。此時魏吳關係急轉直下,孫權最擔心的就是遭到曹丕和劉備的夾擊,因為此前發生的一件事讓他對當下的局勢非常擔憂。

一年前劉備以憑弔曹操為名派韓冉出使曹魏,這是外交形勢發生重大改變的一個訊號。劉備多年以來的招牌就是反曹興漢,他應該和曹魏是勢不兩立的。如今卻一反常態,主動發起了這次破冰外交,明顯就是為奪回荊州在做準備,為此不惜放下身段緩和魏蜀關係。

根據王朗給好友許靖的書信可以得知,曹丕將孫權送去的大量禮品轉送給了劉備,這說明雙方關係比較友好。

這件事引起了孫權的高度警惕,雖然他不清楚魏蜀雙方達成了什麼協議,但他必須做最壞的打算——劉備已經實質上拋棄了多年來反曹的口號,這明顯是衝他來的,如果繼續坐以待斃,等著他的就是魏蜀雙方的兩面夾擊。

這是孫權自赤壁之戰以來,面臨的最嚴重的一次危機。

和劉備的矛盾雖然不可能化解,但是曹丕卻是有可能鬆動的,只要從曹丕入手,就有可能瓦解掉魏蜀之間這次準軍事同盟,最起碼也要讓曹丕保持中立。

為此,孫權進行了兩手準備,一方面去跟劉備和談,同時又向曹魏請降。

當然,孫權並沒有足夠的誠意跟劉備和談,看看使者諸葛瑾的言論吧,他通篇只談感情不談利益,這種話怎麼可能打動劉備呢?

夷陵之役背後的魏蜀吳外交暗戰,曹丕謀低,孫權完勝!

事實上,只要東吳願意就荊州的劃分進行談判,雙方就有可能免動刀兵,畢竟劉備這邊反戰的人不少,劉備不能完全不加考慮。可惜東吳絕不可能放棄荊州,因此和談是不可能成功的,孫權此舉只是在儘量為自己爭取時間罷了。

孫權真正全心全意去辦的,其實是向曹丕請降,這才是他的真實目的。就在派諸葛瑾使蜀的同時,孫權又命人將之前俘獲的于禁等魏將禮送回曹魏,同時表達了稱藩請降之意。

務實不務虛,是孫權一貫的外交策略,只要能得到實際的利益,稍微低個頭又能如何?反正之前已經對曹操請降過了,再來一次也不算什麼。

當然,孫權此舉也不單單是權宜之計,他是在下一盤大旗。

孫權有著更長遠的考慮,周瑜和魯肅兩位英傑雖然已經不在了,但他們為東吳規劃的宏圖卻一直印在孫權的心裡,成就帝業始終是他的理想。

在聽說曹丕和劉備先後稱帝后,要說孫權一點不心動,那是不可能的,當時他就請人來為自己占卜。

不過孫權也清楚,以目前的局勢,貿然跟風稱帝絕不是明智之舉,一是太高調容易成為眾矢之的,二是缺乏民意基礎。

曹丕稱帝得到了漢朝的禪讓,自稱漢室的劉備也算有些依據,但孫權這個南昌侯想要稱帝,那就怎麼都說不通了。為了實現這一遠大理想,他必須從長計議。

在孫權整個的計劃中,曹丕是他實現目的的一個棋子,他從未真心實意地低過頭。當年曹操大軍壓境他都能奮起反抗,如今也只不過是虛與委蛇罷了。

孫權的具體方案就是先假意請降,渡過眼前這次危機,等局勢好轉後立刻轉變態度,故意激怒曹丕,引誘他發兵征討,繼而以此激發江東民眾的鬥志,讓他們對曹魏產生憤怒,從而上下一心,最後便可民心所向,眾望所歸,孫權也就有足夠的理由稱帝了。

由此可見,孫權的手段之高明,不僅將曹丕給算計了,而且還裹挾了整個江東的百姓,可以說非常老謀深算了,當年孫策確實沒看錯人。

每參同計謀,策甚奇之,自以為不及也。(江表傳)

然而,再高明的計劃也瞞不過所有人,曹丕雖然被套路了,但他身邊的劉曄卻把孫權的心思摸得很透。

當初荊州被奪後,眾人皆以為劉備不敢出兵報復,唯有劉曄不以為然,最後果如其所料。這次面對孫權的請降,眾人都覺得可喜可賀,依然只有劉曄覺得不對頭。

他一眼就看穿孫權是因為處境困難才被迫請降的,根本不值得信任,因此不如趁此良機討伐東吳,那樣就能永除後患。

可惜曹丕並未聽進這番金玉良言,而他自己又一時無法下定決心,於是就將和于禁一起被釋放回來的東里袞和浩周招來,問問他們的意思,畢竟這兩個人是見過孫權的,或許能看出些端倪。

不過,這兩個人給出的答案卻截然不同,浩周以為孫權必然臣服,而東里袞則說其必然不服。

降服不是隻憑說說就可以的,需要送人質才行。當初浩周在作為戰俘期間,孫權對其非常禮遇,於是浩周也投桃報李,以全家百口性命為孫權作保。這一切其實都是孫權有意為之,浩周已經不知不覺被孫權給利用了。

聽浩周說得這麼信誓旦旦,曹丕也只好表示贊同。其實他心裡已經有些打算了,表面上請人問策,顯得自己兼聽則明,其實就是給接受孫權請降找個藉口。

劉曄所說的道理並不複雜,曹丕作為經歷過奪嫡之爭和即位時短暫動盪的君主,他的心態必然是成熟的,不會如此天真地認為孫權是真心請降。

那麼既然如此,他為何又要接受孫權的善意呢?

其實曹丕也有自己的考慮。和劉備一起夾擊孫權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是誰能保證一定獲勝呢?連英明神武的父親當年都沒少吃虧,何況是自己,這個方案有些冒險了。

而接受東吳請降則穩妥得多,一方面君臣名分可以正式被確定下來,這在名義上也算是開拓之功了,對於剛剛稱帝的曹丕來說是個相當不錯的政治加成。

另外即使孫權是虛情假意又能如何?光是劉備就夠他應付了,自己完全可以坐山觀虎鬥,等到吳蜀雙方兩敗俱傷的時候再下場收割。

夷陵之役背後的魏蜀吳外交暗戰,曹丕謀低,孫權完勝!

哎,還是太年輕了,曹丕只想到了好的一面,卻沒想到他的規劃中有一個巨大的漏洞。

當初曹操以為將東吳偷襲的訊息告訴關羽,就能坐收漁利,沒想到呂蒙使出攻心之計,關羽大軍不戰自潰。這次也是一樣,如果吳蜀雙方並沒有兩敗俱傷,而是其中一方輕易獲勝,那該怎麼辦呢?

那樣的結果就是勝者將更加強大,而敗者只能被迫求和,吳蜀雙方將再次結成同盟,到時候曹丕就沒有介入的機會了,局勢也將重歸穩定。

也就是說,機會只有這一次,趁著吳蜀交惡時出兵干涉,這樣便可能打破僵局,斬斷鼎之一足。

而相比起來,自然是目前實力更強的東吳威脅更大,因此最佳的選擇就是如劉曄所說和劉備一同伐吳,而他過於理想化的選擇導致自己失去了一生中唯一一次破局良機,而這樣的機會直到三國結束都不會再有了。

除此之外,

曹丕還有一大失誤,那就是不該封孫權為王。

要知道孫權目前的爵位僅僅是曹操給的南昌侯,這樣跨越了公這一級別直接封王,我想就是孫權也萬萬想不到會有如此的意外之喜吧。

其實封賞的話完全沒必要送這樣一份大禮,給個大將軍糊弄一下也就是了,或者至多給一個會稽郡公就可以了,那樣的話孫權日後要想稱帝還得費一番周折。

最終曹丕的使團還是上路了,由太常邢貞領銜,孫權的“老朋友”浩周也一同前往。

為了給江東一個下馬威,邢貞故意麵露驕色,引得江東眾臣大怒。

其中徐盛的表現最為激烈,他對眾同僚說:“我等不能為國開疆拓土,反而讓主君屈膝求和,這不是奇恥大辱嗎?”

邢貞看了這場面,也明白江東人才輩出,不會久居人下,只好暗自嘆氣。不過使命還是要完成的,最後孫權被拜為大將軍,封吳王,加九錫,距離帝業只差最後一步了。

對這個吳王不屑一顧的人很多,徐盛的表現就是其中的一個縮影,他們認為孫權應該自稱上將軍九州伯,不該接受曹魏冊封。

孫權耐心地解釋說:“當年漢高祖也接受過項羽冊封,只不過是一時權宜之計罷了,又有什麼實際損害呢?”當然,他那些更深層的算計是不會對外說的。

不過曹丕這些好處不是白給的,孫權應該送上人質以表誠意才行。但這就有點異想天開了,當年曹操索要人質孫權沒有給,這次同樣也不可能給,他的對策就是一個字“拖”。

這次浩周隨使團前來,目的就是跟孫權談人質的事,他將自己以全家性命為孫權擔保一事說了。孫權聽了暗自發笑,但表面上仍然做出感動至極並痛哭流涕的樣子,並對天發誓一定會送人質,然後就把浩周打發走了。

可憐浩週一片赤誠,換來的卻是孫權無情的戲耍,雖然他最後沒被滿門抄斬,但也落得一個終身不受用的下場。

再說曹丕,他看孫權這邊總是沒訊息,感到非常不滿,於是派辛毗和桓階前來催促,而孫權依然是各種拖延。

當然,孫權也怕曹丕失去耐心前來討伐,於是派趙諮出使曹魏,在和曹丕的會談中,趙諮不卑不亢,從容應對,讓曹丕對東吳心生忌憚,而等他認識到孫權永遠不可能送來人質並下定決心翻臉的時候,夷陵之戰早就結束了。

夷陵之役背後的魏蜀吳外交暗戰,曹丕謀低,孫權完勝!

孫權用靈活的外交手段,扭轉了最初不利的局面,為自己爭取了寶貴的時間,不僅排除了後顧之憂,同時也為自己以後稱帝打下了基礎。

反觀劉備,戰前派韓冉使魏確實是一步好棋,但此後他在外交方面就鮮有作為了,孫權受封一事不是秘密,劉備明知如此,但在雙方長期對峙時卻沒有對曹魏進行爭取,而此前的舉動已經充分說明,和曹魏結成短期同盟是曹丕並不排斥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孫權做得要比劉備好得多。

兵法有言:“

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衢地則合交。

這就是說,一塊地盤同時和敵我雙方以及第三者接壤,便被稱為衢地,到了衢地應該主動和外部勢力結交。

荊州就是這樣一片衢地。孫權做到了衢地則合交,而劉備卻沒有,在外交層面上的劣勢讓他在尚未開戰時就已經落於下風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