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國人知識庫—中國古建築「二十二-陵墓」

簡介而帝王也是人中至尊,所以帝王宮殿,尤其是帝王的陵墓前,大多設定有獅子的形象,並且多是石雕的獅子

陵墓是什麼

本書文字內容非常精彩,無法完全分享,有喜歡的朋友可以在留言區留下郵箱,休息日我會發給大家!

學習是貫穿一生的技能包,溫故知新絕對是最簡單的方法,在回看古人的智慧結晶時,我們會發現,有很多東西其實都是先人們給我們總結好了的,我們後來的創新也要有根可循,而這本書便可視為根的一部分。一個好的建築沒有所謂的好看不好看,但是有沒有文化,有沒有根是很關鍵的。

繼續分享……

第二十二章 陵墓

中國古代的時候,人們相信人死後可以過與陽世相同的生活,所以對墓葬十分重視,不僅是帝王,就連普通百姓也非常講究墓葬風水。普通百姓乃至官僚貴族的墳就稱“墓”,而帝王的墓則稱為“陵”或“陵寢”,也可以稱作“帝王陵”或“帝后陵”。中國的歷代帝王為了提倡“厚葬以明孝”的封建制度,同時為了維護他們世襲的皇位和皇朝,往往不惜人力物力修造巨大的陵墓。這種視死如視生的觀念,也使得陵墓建築大都仿照人生前所居房屋、宮室的佈局和造型等。從現存的帝王陵墓和帝王陵墓的遺址來看,大多的帝王陵墓都建在當時的京都附近。比如,唐代時的乾陵,就建在當時的都城長安附近,而明代的十三陵則建在當時的都城北京附近。

享殿

國人知識庫—中國古建築「二十二-陵墓」

享殿是帝王陵內,死去帝王的子孫後代祭祀死去帝王的殿字。祭祀帝王的子孫在殿內舉行祭祀儀式。同時,也是皇帝死後靈魂安息的地方,相當於皇帝生前處理政務的金鑾寶殿,象徵皇帝死後在陰間依然是主宰一切的帝王。此外,像天壇、太廟等禮制建築中,用來祭祀天地、祖宗的殿堂也稱為“享殿”。

祾恩殿

國人知識庫—中國古建築「二十二-陵墓」

祾恩殿也就是享殿,它是明代時帝王陵墓中享殿的名稱,是明代現任帝王對死去帝王行祭祀禮儀的地方。祾恩殿之名定於明代嘉靖年間,據說殿名的意思表示“感恩受福”。明代北京昌平的十三陵中共埋有十三位皇帝,每人一座單獨的陵墓群,合成一個大的陵墓群。在每座皇帝陵墓內的前部中央建有一座體量高大的殿堂,就是祾恩殿。

寶城

國人知識庫—中國古建築「二十二-陵墓」

明清帝王陵墓的墳頭部分被稱為寶城。寶城的建築過程,是在地宮之上先砌築起高大的磚城,然後在磚城內填土,並將土堆成一個圓形頂,頂部一般高於四邊的城牆。因為磚砌的城牆上部還設有女兒牆,女兒牆上有垛口,看起來就像是一座小城堡,非常堅固。這種加建女兒牆的磚城就叫做“寶城”,或者說,磚牆加磚牆內的墳頭這一區域合稱為“寶城” 。

寶頂

國人知識庫—中國古建築「二十二-陵墓」

寶頂就是帝王陵墓中地宮上面凸出的饅頭形的墳頭。寶頂的形狀有圓形,也有長圓形。明代的陵墓中,寶頂形狀多為圓形,而清代則大多是長圓形。

方城明樓

國人知識庫—中國古建築「二十二-陵墓」

方城明樓建築在寶頂的正前方,明十三陵的十三個皇帝陵墓中都建有方城明樓。不過,有的陵墓中的方城明樓與寶城之間有一點距離,而有的方城明樓的後部直接建在寶城城牆上,有的方城明樓則是緊貼著寶城城牆建築。方城明樓主要由上部的樓閣和下面的方城組成,明樓的主要功能是用來放置刻有帝王諡號等的石碑,而方城則非常高大,牆體正中往往開設有一個拱券形的門洞。

五供

國人知識庫—中國古建築「二十二-陵墓」

五供原本是佛教造像前部案桌上設定的五種供器主要有居中香爐一個,香爐左右各有一個蠟臺和一個寶瓶相互對應。五供器置放於佛前,表示向佛之心虔誠,及從佛處得到光明清淨。而像明十三陵等帝王陵墓中設定五供,與在佛像前的五供意義相近,是祭祀的祭臺。明代十三陵中的五供設在方城明樓的前方,五供均為石雕,所以也稱“石五供”成“五供石”,花紋精美。五供下面的基座為須彌座形式,束腰上下雕有仰俯蓮瓣。

獻殿

國人知識庫—中國古建築「二十二-陵墓」

獻殿是建築在陵墓和一些祭祀的廟宇中的殿堂。尤其是在陵墓中,獻殿是非常重要的建築,它是陵臨祭奠及陳列死者生前所用物品的地方。唐代乾陵的獻殿建在朱雀門內的平臺上,但這座獻殿目前僅存遺址,據記載它是一座重簷廡殿頂的大殿。本圖是想象復原後所繪製的形象。

北宋皇陵獻殿

國人知識庫—中國古建築「二十二-陵墓」

北宋皇陵獻殿是北宋皇帝陵墓中的祭奠之處,位置在皇帝陵的南神門內。這是根據資料復原的獻殿形象,重簷歇山頂,面闊三間,四面帶回廊,也就是副階周匝。整個獻殿造型穩重,色彩上是在華麗中不失典雅、莊重。

龍鳳門

國人知識庫—中國古建築「二十二-陵墓」

在明代十三陵大碑亭北約1000m處是神道北端的欞星門。這座欞星門比一般壇廟等建築前所設更為精緻,它又被稱為龍鳳門。此門不但由六柱構成三座門洞,而且在門洞與門洞之間,有紅牆連線柱子,牆上部另有石雕橫坊和筒瓦牆簷,坊上繪有素雅的彩畫,牆體下為磚石須彌座。更為特別的是,在橫枋上面立有一顆石雕火珠裝飾,所以稱為“火焰牌樓”。

玄宮

國人知識庫—中國古建築「二十二-陵墓」

玄宮也就是地宮。玄宮內的建築結實牢固,裝飾輝煌富麗,就好像是一座精美的人間宮殿移建在地下一般,所以稱“地宮”。玄宮是放置皇帝棺槨的地方,是整個陵墓區最具有實際意義的地方,所以它也是陵墓中最不可缺少的,也就是說,每個陵墓都有一座玄宮。玄宮建成後像是封閉的,其實在大門處留有一條斜坡狀的隧道,向上一直通到寶城城牆內側的上方。棺槨放入玄宮後,就將隧道填平。至此就最終形成了安全嚴密的地下宮殿。在十三陵中,目前玄宮已被開啟的只有定陵。定陵是明十三陵中的第十座陵墓,埋葬的是明朝的第十三個皇帝朱翊鈞。他十歲就做了皇帝,在位四十八年,因此他有足夠的時間為自己修建陵墓。

梓宮

國人知識庫—中國古建築「二十二-陵墓」

梓宮就是帝王的棺槨,也就是裝斂死去帝王遺體的器具。因為在漢代時,帝王的棺槨都用梓木製作,所以稱為“梓宮“。梓宮大多隻有皇帝才能使用,但在漢代時有的太后和皇后,以及一些生前極受皇帝寵信的大臣等,也可以使用梓宮。

棺槨

國人知識庫—中國古建築「二十二-陵墓」

棺是棺材,而槨是套在棺材外面的另一層棺材,主要用來保護裡面的棺材。《莊子·雜篇·天下》中曾載:“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兩重”。如果將棺與槨的數量分別計算,則是天子五棺二槨,諸侯四棺一槨,大夫兩棺一槨,士一棺一槨。很明顯地區分出了不同身份的人能使用的棺槨的高低等級。

神道

國人知識庫—中國古建築「二十二-陵墓」

神道是通往陵墓殿堂等處的大道,位於陵墓區的最前方,對進入陵區的人有一定的引導作用。從歷史上看,神道的尺度有一個由小至大的發展過程,最初的神道比較短,並且道路兩旁的石刻也比較少。到了唐代,神道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不但道路加長,而且道路兩側的石刻也漸漸增多,大型的石刻“石象生”儀仗隊已基本形成。明清時的神道更是有了較大的發展,單從其長度來說,明代時就已達到7500m左右,而其後的清東陵神道更是長達1萬多米。

十三陵神道華表

國人知識庫—中國古建築「二十二-陵墓」

十三陵神道華表由漢白玉製成,是藝術價值很高的建築小品,柱體滿雕蟠龍與雲紋,柱子上端插有云板,柱頂飾有蹲獸,稱為望天犼。十三陵神道華表共有四座,分別立在神功聖德碑亭的四角。潔白的華表與黃瓦紅牆的碑亭相互映襯,顯示了十三陵建築的不凡氣勢。

神功聖德碑

國人知識庫—中國古建築「二十二-陵墓」

神功聖德碑是用來歌頌皇帝聖德與功績的,與述聖紀碑作用相同。明代十三陵中的長陵就設有神功聖德碑,碑的正面刻著《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碑記》。碑上還陰刻有清代乾隆皇帝撰寫的《哀明陵十三韻》,使這塊原本是明代皇帝用來歌頌自己的石碑,帶上了一絲批判色彩和諷刺意味。

大碑亭

國人知識庫—中國古建築「二十二-陵墓」

在明十三陵的大紅門後方神道上,建築著一座體形雄偉的大碑亭,也就是神功聖德碑碑亭。大碑亭平面為正方形,給人穩重感。碑亭下為紅色牆體,牆體四面都開設有拱券門洞,上為重簷歇山黃琉璃瓦頂,輝煌富麗。

無字碑

國人知識庫—中國古建築「二十二-陵墓」

無字碑就是碑上面不著一字,表示帝王功高德大,無法用文字描述。唐代乾陵前就立有一塊無字碑,它是由一塊完整的巨石雕刻而成,通高6米多,重近百噸。碑上雕有盤龍、飛龍、如意雲頭、獅、馬等生動的圖案。但唐以後,此碑被刻上了四十二段詞,除漢文外,還有女真文,儲存較為完好,字跡清晰。這些女真文字是研究女真族的歷史與文化的珍貴資料。

述聖紀碑

國人知識庫—中國古建築「二十二-陵墓」

述聖紀碑是用來紀述帝王的聖德與功績的碑。唐代乾陵的述聖紀碑,是紀述唐高宗李治功德的碑,上面刻有武則天撰寫的碑文。碑體共有七節,所以又稱“七節碑”。節數取“七曜”,即日、月、金、木、水、火、土,意指唐高宗的文治武功如日月星辰照耀天下。述聖紀碑高7米多,平面方形,每邊長近2m,體積高大。碑頂為廡殿屋頂的形式,殿簷的四角各雕有一個力土的石像。碑底下有石座,座上雕刻有獬豸及蔓草花紋。

下馬碑

國人知識庫—中國古建築「二十二-陵墓」

下馬碑是一塊石制的碑,主要立在陵墓、孔廟等重要建築群的前方。石碑正面刻有“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等字樣。在陵墓、孔廟等的前方立下馬碑,讓行經這裡的人都要下馬下車,以示對陵墓中的帝王和孔廟中的孔子的尊敬,也表明了這些建築群的非比尋常的地位。清代陵墓前方所立的下馬碑,碑面上的“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字樣多用滿、漢、蒙等多種文字雕刻。

墓表

國人知識庫—中國古建築「二十二-陵墓」

陵墓中,設立在墓前用來記刻死者生平、表揚其功德的石碑,叫做“墓表”。它是一種紀念性設定,同時也帶有一定的標誌性作用。這種紀念性的墓表早在東漢時期即出現了石制的。從目前所存實物來看,以南京的南朝梁蕭景墓墓表最具代表性。它承襲了秦漢墓表的形制,並且更為完善。蕭景墓墓表的代表性還表現它儲存比較完好,基座、柱身、銘文石板、柱頂都還存在。

石像生

國人知識庫—中國古建築「二十二-陵墓」

石像生是古代陵墓前的裝飾物。起源於一種傳說:有一種怪物叫做魍象,最喜歡吃的東西是死人的肝腦。當有死人被葬入墓地,只要送葬的人一離開,它就會美美地享用起死人的肝腦來。任何人都不想死後身體還受到如此摧殘,但又不能總是讓人夜以繼日地守衛。後來人們知道了魍象的一個弱點,就是它非常害怕老虎和柏樹。於是人們便在墓地栽植柏樹,並在墓前設定石雕的老虎,這就是最初的石像生。陵墓前設石像生的做法盛行於漢化。以後歷代都有,以顯示陵墓的威嚴。經過不斷的發展。到明朝的時候,石像生已經有象、獅、駱駝、麒麟,獬豸、馬等幾十種或真實、或傳說中的動物形象了。另外還包括勳臣、文臣、武臣三種人物像。

石人

國人知識庫—中國古建築「二十二-陵墓」

石人是位於陵墓前的石刻的人像。王芑孫《碑版文廣例》卷六上說:“墓前石人,不知制所從始。。。。。今漢制傳於世者,有門亭長,有府門之卒,有亭長,唐人亦謂之翁仲。”排列的石人,一般分為勳臣、文臣、武臣三種,都是圓雕立像。

十三陵中的石像生

國人知識庫—中國古建築「二十二-陵墓」

明代北京十三陵神道兩側的石像生共有十八對,包括二十四個動物石像和十二個石人形象。十二個石人中,勳臣兩對、文臣兩對、武臣兩對,都是站像,而二十四個石雕動物則是獅子二對、獬豸二對、駱駝二對、麒麟二對、象二對、馬二對,六對站立、六對坐臥。石人和動物石像均對稱排列在“神道”的兩邊,這其中最大的形象是石駱駝和石象的立像,連基座在內達30多m³。這些石像生的形象在皇帝陵墓前,主要是起裝飾與象徵作用。也就是以這些石雕形象象徵帝王生前的儀衛。十三陵的石像生不但體積很大,而且造型精巧、雕刻生動。

麒麟

國人知識庫—中國古建築「二十二-陵墓」

麒麟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並且是一種象徵祥瑞的神獸,古人稱它為“太平之獸”,說是隻有在“聖人出王道行乃見”。麒麟形象與天祿相近,只是麒麟為獨角獸。將麒麟形象雕塑於陵墓前,明顯是象徵帝王為有道聖君之意,同時也象徵著帝王至高無上的地位。

石獅

國人知識庫—中國古建築「二十二-陵墓」

獅子被稱為“百獸之王”,勇猛威武,威懾四方。而帝王也是人中至尊,所以帝王宮殿,尤其是帝王的陵墓前,大多設定有獅子的形象,並且多是石雕的獅子。石獅成為古代帝王陵墓中常見的雕刻,它在陵墓中不但可以象徵帝王的不凡氣勢,更是對帝王陵墓起著極好地守衛作用,或者說是帝王生前守衛的象徵者之一。

石翁仲

國人知識庫—中國古建築「二十二-陵墓」

翁仲原是秦朝時的一員大將,據說他身高近3m,而且勇猛異常,一般人無法與之相比。翁仲因多次擊退外族的侵擾,威震夷狄,匈奴等國對他是聞之色變。翁仲去世之後,秦始皇為了紀念他,特意為他塑了一尊銅像,立在咸陽宮司馬門外。哪知到咸陽打探軍情的匈奴探子看到了這尊翁仲銅像,以為他還沒有死,嚇得趕緊逃回了本國。後來各代帝王紛紛仿效,在陵墓前設定石翁仲,漸成風俗。

乾陵蕃臣像

國人知識庫—中國古建築「二十二-陵墓」

乾陵蕃臣像有六十一尊,石像分兩組列於乾陵朱雀門外的東西兩側,東側有二十九尊,西側有三十二尊,都分為東西四行站立。石像大部分身穿圓領緊袖武士袍,雙手抱笏於胸前,腰束革帶,腳穿朝靴。另有少數手持弓箭、腰掛匕首、穿著稍有區別的武士像。現存大多有所損壞,多數石像沒有頭,甚至沒有上半身。石像背部原有的相關的姓名、官職、國名等,也大多不可考。

大象

國人知識庫—中國古建築「二十二-陵墓」

大象身軀高大,行動穩重,給人一幅憨厚之感,但實際上大象的行動並不緩慢,而且它的力量非常大。同時,“象”與“相”諧音,在古代有得高官、做宰相的喻意,所以,大象也是一種吉祥的動物。古代許多皇帝陵中都設有大象雕刻。

獬豸

國人知識庫—中國古建築「二十二-陵墓」

獬豸也是傳說中的一種異獸,頭上長著一隻角,它能辨善惡,見到好人與壞人爭鬥,它就會用角頂觸壞人。據《後漢書》記載,楚王曾得獬豸,並用它的皮毛來做帽子。後來,人們用“獬豸冠“來指代執法者。帝王陵墓前設定獬豸形象也就是極自然的事了,因為帝王正是古代統治者中地位最高的執法者。

駿馬

國人知識庫—中國古建築「二十二-陵墓」

馬是古代最常見的坐騎,特別是古代軍隊征戰時,駿馬是必不可少的坐騎,是古代馬上戰將在征戰中取勝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馬的雕像在古代陵墓等處,比一般動物都更為常見。如,唐代的乾陵、明代的十三陵中,都有駿馬形象的石雕。陵墓中馬的雕塑,不論是立是臥,還是奔騰,都不失雄健威武,精神抖擻。

駱駝

國人知識庫—中國古建築「二十二-陵墓」

駱駝的形象在陵墓中並不是很多見,明代十三陵中就設有駱駝石雕。它主要也是起守護作用,同時也反映了明代時的對外交流情況,因為駱駝並非中原常見動物,而是生活在沙漠中。駱駝性情溫順而又執拗,十三陵中的臥姿駱駝石雕,很好地表現了駱駝的這種性情。駱駝非常耐飢渴,因為它有儲存營養的駝峰,所以,它能生活在乾燥的沙漠之中,是人們在沙漠旅行的最好坐騎與同伴。

將軍像

國人知識庫—中國古建築「二十二-陵墓」

文武大臣的形象立於陵墓前,就像是皇帝生前高坐金鑾殿一般,前面有文武群臣兩廂侍立,帝王居高臨下,主宰一切。將軍像一般都是頭頂纓盔,身穿鎧甲,高大威武,威風凜凜。

自己學習的同時陸續分享給大家,希望對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幫助。儘量做到定期分享一個章節,分步學習,讓所看到的知識能夠吸收並在工作中應用。本書作者為王其鈞老師,有性急非要一次看完的朋友可以自己購買。

本書文字內容非常精彩,無法完全分享,有喜歡的朋友可以在留言區留下郵箱,休息日我會發給大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