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得道者的終極靜觀?失傳千年字義破解經文原意!(4)道德經1章下

簡介從老子本句和後文中“此兩者同出而異名”的描述來看,這裡所說的“無”和“有”是非二元性的,是絕對的,終極的存在

道德經中何為徼

得道者的終極靜觀?失傳千年字義破解經文原意!(4)道德經1章下

道可道 非恆道;名可名 非恆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恆無,欲以觀其妙(眇);恆有,欲以觀其徼(曒)。

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在伴讀第四回的上篇中,我們明晰了第一章的第一句“道可道非恆道”所蘊含的內容,那現在第二句就簡單多了。

名(1)可名(2) 非恆名(3)

這句可以看做是對“道可道非恆道”的補充和強化。

名(3)同名(2)

任何的事物可以被命名,但這不會是恆常不變的名稱。比如一張桌子,從古至今對它的稱謂在不斷地演變,同時不同地區的方言,不同國家的語言,對桌子依然有著天差地別的稱謂方式。如果沒有實物作為參照達成共識,恐怕一百種稱謂會出現一百種認知。

名(3)同名(1)

同樣任何事物可以被命名,但這些名稱都不是這一事物的本質,因為這一事物不是恆常不變的,也不是單一的角度而存在的。

還是一張桌子,它同時還是木頭,它曾經還是一棵樹,樹曾經是一粒種子。

這張桌子未來可能會變成柴火,焚燒殆盡會變成灰燼,灰燼溶於泥土,或許會滋養了一粒種子,長成一棵樹或者開出一片花。

————————————

問:你是誰?

張三:我是張三

問:南灣,北村,東山各有一個張三,到底你們誰是張三?

張三:…

問:張三是你的身體,還是頭腦,還是靈魂?

父母為你起名張三之前,你是誰?生你之前你是誰?

肉體死去之後,你又是誰?是一盒骨灰,一抔黃土,還是一縷迷失了自我本心的 殘識孤魂?…

張三:……

————————————

感受無常而嗟嘆唏噓啊,這人間世事的無常變化,角度隔閡,又豈是一張桌子,一個張三,能夠比擬言說的盡呢?

我們繼續本章後面內容的伴讀。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這兩句是對“無”和“有”的描述,同於之後的章節中,老子老師對道的描述(可參考第二期的伴讀影片)。顯然,這並不是我們普通意義上理解的“無”和“有”,這是終極的“無”和終極的“有”。

何為終極呢?

我們正常所認知的無和有,都是相對的,二元性的。而人類視覺之外的存在,遠勝於肉眼所見,且都是以二元對立的形式存在於多種頻率的宇宙空間當中。

從老子本句和後文中“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的描述來看,這裡所說的“無”和“有”是非二元性的,是絕對的,終極的存在。

絕對的空無,自生絕對的存在,即“有”或“一”。之後為了方便說法,老子為這一事物的虛無狀態,命名為“道”。在未來42章(道生一)的伴讀中,我們會進一步,對這一存在關係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而從此處演變出來的“無中生有”這個詞啊,卻被後人,用在了描述如何胡說八道上。

其實幾千年以來啊,我們很多詞彙的使用習慣,都已經跟它們形成時的本意,天差地別了。後面我們的伴讀會碰到很多這種情況。

得道者的終極靜觀?失傳千年字義破解經文原意!(4)道德經1章下

繼續來看下一句。

故恆無,欲以觀其妙(眇);恆有,欲以觀其徼(曒)。

所以修道並得證者,能夠恆定的安住於終極的“無”,便可以靜觀“道”的神奇無限。

而恆定的安住於終極的“有”,則可以靜觀“道”的無限發散,以及萬物逝遠而反的,終極迴歸。

這句的最後一個jiao字,在各版本中出現了兩種寫法:

“徼”和“曒” 。

首先王弼版本中使用的“徼”字,王弼註解為:迴歸之意。並且是終極的迴歸,迴歸終極。

之前戰國的列子和伊文子,這兩位道家先輩,也在各自的著書中,使用過“徼”字類似含義的用法。雖然到現在,這種用法已經基本不再傳承,但是從戰國,到漢末,都有資深的道家學者給出了明確的定義。想來“徼”字在當時有這種含義和用法,應該是不會錯的。

所以這個“徼”字,境法雲覺得非常的正確合理。各復歸其根,終極的迴歸。

而另一個“曒”字:日光,含有散發釋放之意。

但如果這裡是“曒”字的話,境法雲覺得也很合理啊,取意發散,無限的向外擴散。有云:大曰逝,逝曰遠嘛。

所以就根據道德經其它章節相關描述,將這兩個字的含義一併收納。畢竟沒有散發遠逝,何來回歸終極呢?

而“眇妙”,正好能組合成“微妙神奇”的含義。

難不成?老子老師當年落筆寫這一段的時候,寫的就是:

故恆無,欲以觀其眇妙;恆有,欲以觀其曒徼?

之後沒見過原本的傳抄者不明其意,以為錄入錯誤或覺得太萌,就給刪了一個?好像不是沒有可能哈,這個問題就留給大家繼續揣測吧。

得道者的終極靜觀?失傳千年字義破解經文原意!(4)道德經1章下

再來看,最後一句: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兩者呢,就是絕對的“無”和“有”雖同為一體,卻有兩種表現形式,所以稱謂便有所不同。但卻是同樣的幽遠無盡,無限無垠啊。它便是進入一切神奇變化的大門,開始宇宙萬物,無限妙有的根源。

當絕對的寂靜虛無,開始了無限空間中最原始的震動,便出現了絕對的“有”,而後便打開了,順生幻化宇宙萬有的大門啊。

好了,這一回的《境法雲伴道德經》,就到這裡了。

個人體悟,僅供參考!

您的肯定和喜歡,便是境法雲腦耕不輟的前行動力!

點個作者加關注,我釀新篇您品讀。

感謝大家!下回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