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閱讀丨15.8萬冊古籍講述天一閣裡的海上往事

簡介學者們早就認為,美國人瑪高溫於1851年在寧波出版的《博物通書》,是最早介紹西方電報知識的著作

海盜來了儒家典籍在哪裡

2019-03-29 07:47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李月紅 實習生 林婧

3月16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案“天一閣所藏文獻分類整理與研究”結題鑑定會在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舉行。該專案由寧波大學和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共同承擔,前後歷時五年。其作為寧波大學及寧波市的第一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案,由寧波大學歷史系教授龔纓晏擔任首席專家。

天一閣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立藏書樓,也是亞洲現存最早的私立圖書館,更是浙江省的一座文化地標。透過此次清理,查清天一閣共藏有古籍22360種(158840冊),其中包括許多珍貴的善本、孤本、稿本、抄本等,從而更有力地證明了浙江是文獻大省、文化大省。在此次清理過程中,還發現了許多與中外文化交流有關的中文古籍,表明浙江在中國對外交流史上曾創下多個“第一次”。

閱讀丨15.8萬冊古籍講述天一閣裡的海上往事

利瑪竇的朋友圈裡有位浙江進士

他寫下中國最早講述歐洲的著作

在天一閣所收藏的古籍文獻中,由明代浙江進士徐時進所著的《歐羅巴國記》,是目前所知最早記述歐洲的中文文獻。

徐時進是寧波海曙人,家住柴巷。他出生於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30歲考取舉人,46歲考取進士,被任命為南京工部主事。

《歐羅巴國記》是根據徐時進與義大利來華傳教士利瑪竇在南京時的交談寫成的。著作作於 “萬曆庚子四月浴佛日”,即1600年5月20日,正是利瑪竇離開南京後的第二天。徐時進在文末有過這樣的說明:“利生已挾所有往北,期得上貢,而餘鄉人來,以不及見,徵之餘,因記之。”

利瑪竇在南京居住了15個月。此時的南京是明朝的陪都,權貴密聚,學者雲集,這為利瑪竇觀察中國社會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利瑪竇來到中國後,束髮加冠,取漢名,習漢語,穿漢服,行儒家禮儀,鑽研中國典籍。在南京期間,登門拜訪的貴族絡繹不絕,他待人接物十分有禮節,被盛讚為西方的儒者。

透過利瑪竇的講述,徐時進在書中全面地介紹了歐洲。歐羅巴國在哪裡呢?書中寫道:“國在中國西陬,取陸為近,而其國人利馬竇取海,從嶺粵入中國,途八萬裡而遙。”也就是說歐洲位於中國的西面,有海、陸兩條道路可以入中國,而且陸路要比海路更近。接著,他又寫道歐洲的自然環境有丘陵山林,盛產木材,建造房子多用石頭壘築,但最高的地方還是用木頭架構。同時,歐洲物產豐富,盛產黍、麥等作物,百姓放牧羊、豬、駝、牛等牲畜,沒有中國的漆、茶。他還注意到,歐洲人喜歡用葡萄釀酒,“釀以葡桃,桃絕大,聚數斛巨甕中蹂之,經月成酒”,他們並不像中國人那樣用酒麴做引,但風味依然濃郁。

此外,徐時進還在書中寫道,歐洲人正在藉助於一種可以順風、側風航行 (“所向兼正傍”) 的帆船,在全球範圍內開展大航海活動,並且將地理新發現記載下來:“國人性好遊,以其嘗歷志裡,有質驗; 其以航浮溟渤來也千餘日,航所受千餘人,所經國二百許……航每七帆,紉以布,所向兼正傍; 其通往於光天下,率以海,率有裡志,並寫所經見。”

在 《歐羅巴國記》中,徐時進認為: 對於利瑪竇所講述的內容,“盡信之,似為喜經奇荒唐悠謬;不信,又似蟬不知雪,為遠人嗤。而可信為近,人亦願謹無譥者”。這句話可以說就是徐時進對利瑪竇所傳 “西學”的態度: 部分相信,部分不信,但總體上相信。

閱讀丨15.8萬冊古籍講述天一閣裡的海上往事

天一閣所藏古籍

龔纓晏認為,這部關於利瑪竇在華早期活動的重要文獻,展示了許多前所未知的史實,無疑有助於推動對利瑪竇及明代中西關係史的深入研究。

在天一閣,除了藏有中國人講述外國的著作外,還藏有外國人介紹外國的中文著作。學者們早就認為,美國人瑪高溫於1851年在寧波出版的《博物通書》,是最早介紹西方電報知識的著作。但在中國,一直沒有找到這部著作。此次,專案團隊在寧波天一閣博物館中發現了瑪高溫的《博物通書》。

瑪高溫是位美國醫學博士。1843年11月,他來到寧波,克服重重困難創辦了寧波最早的西式醫院。1862年,他回到美國。1865年,瑪高溫作為美國一家電報公司的代表來到上海,1893年在此去世。值得一提的是,寧波天一閣博物館所藏《博物通書》原為杭州人朱鼎煦先生的藏書。1979年,他的家屬將10萬餘卷藏書全部捐贈給了天一閣,其中就有瑪高溫的《博物通書》。

天一閣藏《博物通書》全書共42頁。瑪高溫講明瞭他撰寫這部著作的依據,推匯出中國“儒者”應當去學習西方新發明的結論。

《博物通書》正文共有6章。這部著作中除了介紹電磁學及電報知識外,還專門設計出了一套中文電碼系統,這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套漢字電碼方案。

瑪高溫本人最為熟悉的是鐘盤式電報,所以,他的漢字電碼方案也是根據鐘盤式電報機原理而設計出來的。在中國傳統書法中,“永字八法”代表了漢字筆畫的基本法則。因此,瑪高溫選取了“永字八法”中側(點)、勒(橫)、弩(豎)、趯 (鉤)、策(提)、掠(撇)、啄(短撇)、磔(捺) 這8種基本筆畫作為電碼方案的根本依據,因為任何一個漢字都可以拆解為這8種筆畫。

這部著作問世後,1851年5月出版的英文雜誌《中國叢報》曾這樣評論說:“像瑪高溫《博物通書》這樣的著作,無疑有助於使中國人瞭解電報及相關科學的原理與方法;誰也無法預知,瑪高溫這部著作所包含的資訊會灑落在什麼樣的土地上,更不能預知它能結出什麼樣的果實。”

今天,個人電腦、行動電話、網際網路等現代通訊工具不僅成了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而且正在深刻地改變著民眾的生活方式,恰是對一百多年前《中國叢報》所提問題的最好回答。

閱讀丨15.8萬冊古籍講述天一閣裡的海上往事

天一閣所藏古籍

賬單裡的中國輪船序幕

揭秘近代中國引進的第一艘輪船

在寧波三江口的慶安會館,豎立著一塊由清人董沛撰寫的《書寶順輪始末》石碑。篇首句“中國之用輪舟自寧波寶順船始也”,是這位詩人給予寶順號輪船的評價。

寶順號輪船是近代中國引進的第一艘輪船,揭開了中國輪船時代的序幕。那麼,這是一艘什麼樣的輪船呢?它為什麼取名“寶順”呢?它是在什麼地方建造的呢?長期以來,學者們對於這些問題並不清楚。

2009年底,寧波發現了寶順輪的一些賬單,其收藏者是當時寶順輪一位股東的後代。這批史料多數是用英文寫的,上面將寶順輪寫作Paoushun Steamer 或Paou Shun,並且載明船長(master)名叫Toms,這就為進一步研究寶順輪提供了寶貴的線索。龔纓晏以這些賬單為線索,結合中外文史料,考證出了寶順輪的由來。龔纓晏介紹說,寶順輪是英國在華公司寶順洋行委託美國John Gray公司於1851年在紐黑文建造的,建成之時就根據公司的名字被命名為“寶順”。

那麼,寧波人為什麼要買寶順輪?這與漕糧海運有關。咸豐年間,太平軍攻佔江寧作為京城,當時浙江省漕糧透過大運河輸入北京,運河因戰事而梗阻。浙江漕運只得改走海路,但是當時的南北洋麵海盜橫行,海運常遭劫掠。於是,寧波船商們聚集一堂,籌議購買洋輪護航。寶順輪在短短的三四個月時間裡,共擊沉和俘獲海盜船68艘,基本肅清了南北洋匪患。

“寶順輪是第一艘屬於中國人的輪船,它標誌著中國輪船時代的到來。”龔纓晏評價道,從寶順輪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寧波的航海文化悠久而深厚,這也是今天寧波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歷史基礎。

他認為,面對著全球化浪潮的猛烈衝擊,浙江人的心態是開放包容的,正是這種開放包容的心態,構成了推動浙江不斷走向世界的精神力量,並且在改革開放的偉大時代創造出一個又一個輝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