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文藝復興前的中世紀西歐,為何會產生文化衰落?

簡介三、總結中世紀西歐出現文化荒原的現象不僅在於羅馬教會權力過於強大,還在於作為教會權力挑戰者的王權在中世紀早期和中期之時,始終無法長久的在雙方的博弈中佔據主導地位,起著重要作用

政教之爭為什麼貫穿整個中世紀

文藝復興前的中世紀西歐,為何會產生文化衰落?

文藝復興是歐洲一場史無前例的文化解放運動,它對歐洲人的影響可以延伸至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同時,這場思想解放運動又透過歐洲,繼而對世界其他地區產生了影響。

然而,

當我們看到這幅歐洲思想解放的圖景時,也不能忘記歐洲在文藝復興之前的中世紀時期,也曾遭遇過“文化荒原”。

在這片荒原中,歐洲的文化之花衰落,文化的種子無法在荒原中紮根,唯一存在的便是孤獨的荒野詩人,他們輕輕地吟唱著時代的悲歌。

中世紀西歐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文化荒原是因為羅馬教會的“愚民”政策,

羅馬教會階層掌握著知識和教育權利,但羅馬教會的教育和知識都是專為宗教服務的,就像托馬斯·阿奎那在《神學大全》中所說的那樣,一切知識都是為了服務於上帝,否則將不會具有任何意義。

由此可見,中世紀西歐採取這樣的教育方式,除了能培養出一批又一批教會人士以外,對西歐的科學文化實在是少有裨益。

文藝復興前的中世紀西歐,為何會產生文化衰落?

一、羅馬教會一統天下的結果

1.羅馬教會對教育的壟斷

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學校教育內容豐富,從書本上的文學作品、算數,到實踐活動中的競技活動,所以出現了加圖這樣的農業學家、亞里士多德這樣的思辨哲學家、希羅多德這樣的歷史學家等等。

這一時期的教育包括平民教育和貴族教育,

兩者的教育內容大為不同,主要針對這兩大群體的不同需要,貴族教育內容主要依據其生活方式,包括騎士、佩劍貴族和長袍貴族;平民中的上層人士關注教育的實用性。

因此,

貴族教育關注禮儀和實用性質,但以禮儀為主,下層民眾更關注實用性質。

然而,當歐洲歷史的車輪走進中世紀以後,教育的權利逐漸被羅馬教會所掌握,羅馬教會的教育內容以宗教教育為主,其餘的延伸教育依然是為了服務於宗教。

羅馬教會對教育的壟斷主要表現為:在基督教控制區域修建教會學校,推行宗教教育,培養神學人士等等,

由於羅馬教會為中心的基督教神職人員地位不斷提升,社會上逐漸掀起了向宗教靠攏的傾向。

羅馬教會控制西歐的原因在於當時的社會現狀,首先,

古希臘羅馬文化典籍被埋葬或者被毀壞,有幸儲存下來的文化典籍以宗教著作為主,

例如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托馬斯·阿奎那的《神學大全》等。

文藝復興前的中世紀西歐,為何會產生文化衰落?

其次,

世俗國家應對蠻族入侵的無力導致民眾離心離德,開始傾向羅馬教會,

尤其是羅馬教會在羅馬帝國瀕臨滅亡之際,透過與蠻族的談判,避免了羅馬城被毀滅,這些都使羅馬教會在民眾心中有更高的聲望。

最後,

中世紀歐洲經濟發展緩慢,

歐洲各地都是落後之景,少有的幾個大城市也出現了很多貧民窟,社會上的貧富差距打擊了歐洲人的平等思想,這些人在現實果然沒有找到平等和自由,於是只能相信基督教教義中關於來世平等和自由的思想。

在此背景下,歐洲人越來越多地信奉羅馬教會,相信教會所宣揚的來世思想,這也成了走投無路者的心靈慰藉之地。

2.羅馬教會對“異己”的打擊

羅馬教會對“異己”的打擊聞名於世,西班牙的宗教裁判所在宗教史上一直是一個可怕的存在,它證明了宣揚博愛平等思想的基督教會對“異己”的迫害。

具體來說,

基督教教會的“異己”包括本教會內部的異端和其他宗教的信徒,即異教徒。

從歷史來看,基督教會對異端和異教徒的打擊是同樣嚴格和殘酷的,焚燒異教徒和異端書籍只是最簡單和最基本的手段,宗教裁判所專為異端和異教徒準備的。

文藝復興前的中世紀西歐,為何會產生文化衰落?

任何進入宗教裁判所的人都很難免於一死,除非他在進入宗教裁判所前的最後一刻改變信仰。在英法百年戰爭最後階段,法國的奧爾良姑娘貞德由於勇敢率領法國人打擊英國人,於是成了英國人的眼中釘。

很快,貞德就被英國人扣上了“異端”的帽子,繼而被血腥處死,而貞德在法國人的心中則被奉為“聖女貞德”。中世紀西歐還有很多為學術而死的科學家,他們都因探尋世界的奧秘而被視為“異端”或者“異教徒”。

在眾多的案例中,伽利略的案例最為著名。

由於中世紀歐洲贊成的是地心說的思想,即萬能的上帝創造的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但伽利略透過科學實驗和觀察得出的結論恰好相反,太陽才是宇宙的中心,上帝創造的地球只能圍著太陽運轉。

羅馬教會認定伽利略的理論違背了《聖經》,所以判處伽利略終身監禁。與伽利略的直言不諱相比,哥白尼直到去世前才敢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日心說”公之於眾,可見,教會對當時歐洲自然科學的影響。

二、王權軟弱的結果

1.中世紀的政教之爭

中世紀歐洲的政教之爭是最具時代特色的事件,這一事件持續了好幾代人,期間,

教會的權力和王權呈現此消彼長的態勢,直到中世紀結束,王權正式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

文藝復興前的中世紀西歐,為何會產生文化衰落?

正如王軍在《中世紀西歐政教之爭原因簡論》中所說:“世俗政權與羅馬教會是中世紀西歐歷史舞臺上兩種重要的政治勢力……但教會與王權的關係經歷了從中世紀早期的政教聯盟到11世紀開始的政教鬥爭過程。”

羅馬教會在英諾森三世時期,對歐洲諸國的控制達到了頂峰,

英諾森三世插手德意志皇帝的繼承權問題,英王約翰被迫向教會繳納金銀;除此之外,英諾森三世還在全歐洲範圍內徵收什一稅,任命歐洲各地的大主教和紅衣主教,將各地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與此同時,與英諾森三世同時期的西歐君主卻缺乏這樣的魄力和背景支援,完全彰顯了王權的軟弱性,在這一時期的政教之爭中,教權無疑佔據主導地位,王權無疑處於下風。

2.王權軟弱與文化貧瘠

王權的軟弱與西歐“文化荒原”現象密切相關。首先,

中世紀文化的發展是一種立體的、多方面的發展,而不是羅馬教會統治下那種神學一枝獨秀的狀況,

所以王權的強化必然會培養各種人才,並且以世俗人才為主。一旦歐洲社會出現多元文化,整個社會將掃除“文化荒原”的傳統印象。此外,國王治理國家需要治世之才,這同樣鼓勵著君主推廣全面教育,而非專門性教育,就像教會所做的那樣。

文藝復興前的中世紀西歐,為何會產生文化衰落?

其次,

文化的繁榮需要強大的政權支撐,就像神學發展受到了羅馬教會的支援一樣,世俗歐洲文化的發展也需要世俗王權的支援,

所以當王權軟弱時,根本無力與基督教會競爭,繼而支援多元文化的發展。

正如王亞平在《權力之爭》中所說的:“……改革後的教皇權力開始超越了各個封建領主的領地和種族、民族、語言的分界線,表明了教皇權力的世界性。”

由此可見,神學和宗教學之所以能獲得大發展,正是因為其受到了教會的支援,教會願意培養更多的宗教學者,為基督教教義的完善和發展做出貢獻。

最後,

王權的軟弱還表現在與羅馬教會的爭論中。

羅馬教會透過多次改革,如克呂尼改革、英諾森三世改革等,不斷強調羅馬教會和教皇權力的至高無上,例如羅馬教會常常表示皇帝是從教皇而非上帝手中直接得到了世俗帝國,所以教權應當高於王權。

相較之下,王權在爭論中很少能運用到王權理論,甚至說國王找不到一個將王權統治合法化的理論,所以王權經常在與羅馬教會的爭論中處於軟弱境地。

文藝復興前的中世紀西歐,為何會產生文化衰落?

三、總結

中世紀西歐出現文化荒原的現象不僅在於羅馬教會權力過於強大,還在於作為教會權力挑戰者的王權在中世紀早期和中期之時,始終無法長久的在雙方的博弈中佔據主導地位,

起著重要作用。

王權的軟弱導致教育權利被教會壟斷,而教會只會培養出忠於教會的人,不會專為國家培養人才,這一窘境直到中世紀晚期王權得到加強,才逐漸發生變化。中世紀西歐的“文化荒原”從根本上來說是長期專制統治的結果。

羅馬教會對中世紀西歐的統治充滿絕對性,不容許任何異教徒和異端挑戰本教會的統治,由此造成羅馬教會教育方面的專制性質,神學成了最受歡迎的學科,神學家則成了最受尊敬的人。

在這樣的背景下,

生物學被視為對上帝的不敬,因為生物學妄圖解釋人的秘密,由於人是由上帝創造的,所以生物學家就被視為試圖窺視上帝秘密的不敬者,

褻瀆神靈在中世紀西歐人的眼中是一件必須受到懲罰的事情,所以像生物這樣的科學根本無法發展起來。

參考文獻

王軍:《中世紀西歐政教之爭原因簡論》

王亞平:《權力之爭》

霍萊斯特:《歐洲中世紀簡史》

詹姆斯·布賴斯:《神聖羅馬帝國》

沃爾特·烏爾曼:《中世紀教皇簡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