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一鎮一業”打響惠州茶產業品牌

簡介■觀察眼以茶致富向“微笑曲線”兩端拓展在茶葉產出的淡季,博羅湖鎮石芽壩山茶茶農發現了茶花的魅力與價值

惠東仙人茶多少錢一斤

“一鎮一業”打響惠州茶產業品牌

“一鎮一業”打響惠州茶產業品牌

“一鎮一業”打響惠州茶產業品牌

“一鎮一業”打響惠州茶產業品牌

“一鎮一業”打響惠州茶產業品牌

“一鎮一業”打響惠州茶產業品牌

“一鎮一業”打響惠州茶產業品牌

“一鎮一業”打響惠州茶產業品牌

在惠州市博羅縣,幾乎不下雨的天氣已經持續了將近100天。

日復一日的晴空萬里對茶農來說並不算好事——冬季的乾旱和大風交疊而至,雨水不足會導致冬茶明顯減產。在湖鎮鎮崗南村,茶娘梁潔蓮的石芽壩茶田原本預計可以收穫約200斤茶葉,至今卻只有不到80斤的收成量。

在這個收成不盡如人意的季節,梁潔蓮卻有了新的收穫——一次偶爾的機會,梁潔蓮試嚐了茶樹上的茶花,那一口清甜讓她驚訝,她把茶花采下泡茶,竟發現花茶別有一番風味。最近,她準備在自己的茶莊裡上架幹茶花,讓更多人品嚐到石芽壩山茶的另一種風味。

在博羅縣湖鎮鎮推進鄉村振興的程序中,像梁潔蓮一樣的茶娘等新型農民正在積極發揮主體作用。藉助“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實施,農村的沉睡資產不斷被盤活,越來越多像石芽壩茶一樣的特色農作物正在湖鎮的鄉野田間茁壯生長。

採寫:南方日報記者 廖鈺嫻 烏天宇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梁維春

石芽壩山茶年產值近千萬元

博羅石芽壩山茶是惠州眾多茶葉種類的其中之一,已有上百年曆史。由於當地水土中礦物質豐富,茶樹生長環境無汙染,加上全手工採摘炒制,頗受愛茶人士青睞。

石芽壩位於博羅縣湖鎮鎮崗南村地界,是一個區域的傳統地名,屬當地遠近聞名的產茶專業村,本地人對當地產出的茶葉都叫做山茶,故石芽壩出產的茶葉也叫石芽壩山茶,儘管總產量不高,但是在石芽壩種出的山茶卻有著極好的品質。

雖然石芽壩山茶有近百年的種植歷史,但直至20世紀80年代,湖鎮仍然僅有個別家庭小規模地種植茶樹,茶葉採摘回來炒制好都是自家喝或是送親朋好友。後來當地農民發現種植茶葉比種植其他農作物更容易掙錢,越來越多的農戶加入種植茶葉的隊伍,石芽壩山茶的種植規模才漸漸擴大。如今,石芽壩山茶主要集中種植在湖鎮鎮崗南村、光輝村、下村村等地,種植面積約500畝,年產值近千萬元。

梁潔蓮嫁到崗南村時,石芽壩山茶的種植加工已是她丈夫一家的主要營生手段。婚後,她與丈夫葉振武一起,開始學習家中祖傳的手工製茶,慢慢地,茶樹種植面積從幾畝擴大到20多畝,她也慢慢積累並提煉了一套實用的茶葉管護、採摘和加工的經驗。

如今,談起石芽壩山茶,梁潔蓮瞭如指掌。她告訴記者,石芽壩山茶的製作可分為殺青、揉捻和乾燥三個步驟,其中關鍵在於殺青。鮮葉透過殺青,酶的活性鈍化,內含的各種化學成分,基本上是在沒有酶影響的條件下,由熱力作用進行物理化學變化,從而形成了綠茶的品質特徵。沖泡時石芽壩茶具有色綠、味甘、氣香、水滑的獨特之處,茶形條索粗壯、緊實,茶葉整條、無雜質。

20多年的學習經驗讓梁潔蓮學會用傳統工藝製得一手好茶。幾年前,她創辦了博羅縣湖鎮石芽壩山茶專業合作社,聯合5戶農戶一起從事石芽壩山茶的專業加工生產,憑藉得天獨厚的自然生長環境和優良的品質,茶葉銷往香港、深圳、東莞等地。目前,明年的清明茶已經被預訂,市場價也高達每公斤900多元。

11月8日,她在湖鎮鎮上的茶莊開業了,自此打通了從茶葉本地化種植、管護、製茶、包裝、再到銷售的產業鏈條。

茶葉減產引發新商機

當博羅氣象臺於11月4日釋出森林火險紅色預警訊號時,梁潔蓮正在籌備茶莊的開業。連日來的乾旱天氣讓森林火災的風險劇增,也讓梁潔蓮位於湖鎮鎮崗南村的茶田大大減產。

在梁潔蓮超過20年的種茶經驗裡,這樣的減產並不算罕見。不過,今年她卻因此有了特別的收穫。

11月底,梁潔蓮在茶田裡察看石芽壩山茶樹生長狀況時,茶花正開得繁茂。她掐下一朵,把花蕊觸及舌尖時,意外地嚐到了一陣清甜。“那個味道一下子就把我迷住了,我馬上想到,為什麼不試試用茶花泡茶呢?”

種茶產茶20餘年,梁潔蓮一家遭遇過不少諸如“增產不增收”的農業生產“魔咒”。“我覺得搞農業實在是太被動了,‘看天吃飯’的命運很難改變。”梁潔蓮說。

“物盡其用,變廢為寶”,這個誕生於傳統農業社會的民間智慧,正在成為湖鎮茶農發展茶產業的新路向。

從70年樹齡的石芽壩山茶樹上採下茶花後,梁潔蓮第一時間做了“小白鼠”——先是用溫開水沖泡,略有澀味,但舌上有回甘;隨後,她又試著用礦泉水泡花茶,茶花重新吸足了水分,在杯裡緩慢地舒展開,香甜逐滴滲入茶湯裡,初品沒有特別的味道,在第二口茶以後,茶花才捨得釋放出特有的香氣,在舌尖上縈繞。

起初,她並不打算把茶花納入銷售範圍——茶花裡有豐富的花蜜,久放容易產生酸味,因此只有新鮮採摘的茶花和充分晾曬後的乾花才能用於泡茶,然而,耗費20斤新鮮茶花才能曬出一斤乾花,從生產的角度看,產出效益並不高。

梁潔蓮的朋友們成為首批品嚐這種特別花茶的茶客,在品嚐過後,她們強烈建議梁潔蓮在茶莊上架花茶,讓更多人品嚐到石芽壩山茶的另一種風味。

梁潔蓮這才下定了決心,開始為花茶的上架做準備,在家中樓頂開始晾曬茶花。

“茶花泡茶,不僅好喝,還要好看。”為此,梁潔蓮最近特意訂製了喝花茶用的高腳透明玻璃杯,靠近杯沿的位置還特別加了茶濾,用以遮擋飲茶時向口中滑來的茶花。她希望,透過工具賦予的儀式感,讓喝茶成為被更多人享受的高雅生活方式。

茶文化平臺培育本土品牌

從採摘茶青製售茶葉,到採摘茶花製作花茶,梁潔蓮的探索是惠州茶農不斷探索產業發展方式和方向的縮影。

“嶺外惟惠俗喜鬥茶”,這是900多年前宋代詩人蘇東坡對惠州茶產業的描述。不僅如此,更多史料曾記載,在唐代時期博羅羅浮山的茶園便已初具規模,茶葉廣泛種植,茶葉文化及相關民俗活動盛行。

多年來,石芽壩山茶依靠茶農村民口口相傳的方式進行銷售,市場拓展緩慢,這也是惠州茶產業發展面臨的通病。作為農村產業發展中的特色農產品,惠州茶產業小眾、產量不大,但產出效益高,產業發展前景廣闊,尤其對貧困山區具有較強的經濟帶動性,更容易引導走上現代化產業發展道路,被外界看好。

資料顯示,惠州市茶葉種植面積約6萬畝,僅年初上市採摘的春茶產量便達到400噸,其中,柏塘山茶、羅浮山甜茶、南崑山毛茶、惠東仙人茶等產品的市場美譽度逐年上升,種植規模、技術、品質等得到快速提高。

2018年,惠州釋出《關於推進“一村一品、一鎮一業”(2018—2022年)種植發展技術性指導意見》明確,將規劃茶葉種植專業鎮村的優勢發展區域,重點打造以柏塘龍頭村為核心的千畝紫芽茶產業帶、惠東白盆珠橫江村的巖茶產業帶、龍門縣南崑山上坪村的可可茶專業村等專業鎮村,著力於最佳化茶產業種植品種、規模化生產、品牌化加工、商品化發展等。

在茶文化推廣及市場培育方面,惠州也已形成一套完善的民間茶葉評價體系。今年6月,惠州市優茶集茶葉審評中心成立,其標誌著該市茶產業發展將進入全新階段,中心配備科學專業的茶葉檢測裝備實驗室、茶文化宣傳展覽室、茶藝技藝培訓多媒體室等,為惠州茶葉種植、茶藝從業人士提供全新場地。

11月18日,惠州第十屆鬥茶大賽舉行,經過了10年發展,由惠州市茶文化促進會主辦的鬥茶活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茶葉種植者、合作社、企業參加,鬥茶比賽不僅成為推廣宣傳本土特色產業的平臺,也成為提升從業者種植、製售茶葉技能,分享交流行業資訊的有效途徑。

“繼續提升茶品質,打響茶葉品牌,做強特色,把推動茶產業發展作為帶動農民增收、促進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惠州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觀察眼

以茶致富

向“微笑曲線”

兩端拓展

在茶葉產出的淡季,博羅湖鎮石芽壩山茶茶農發現了茶花的魅力與價值。其實,不僅是茶葉和茶花,茶樹一身均是寶,比如茶梗可以收集起來做成安神保健的茶枕,茶籽可以壓榨成油,同樣具有顯著的保健功效,且價值連城。往往,看似不起眼的農業種植也能拓展出意想不到的經濟價值,人們缺少的是積極探索的精神和融合發展的思路。

按照產業發展的“微笑曲線”理論,茶葉種植是底部,而研發、品牌和創新則是兩側揚起的高附加值領域。當前,惠州茶產業仍處在競爭“微笑曲線”的底端,搏殺於市場的“紅海”,讓茶產業脫胎換骨,必須走全產業鏈之路,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茶葉從“紅海”中解脫出來,走向市場的“藍海”。

筆者認為,惠州茶產業在歷史、文化、地理環境、品種資源等方面獨具優勢,且已經具備“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產業發展基礎,產業進一步融合發展的關鍵,便在於把一二三產業做精、做強、做優。

比如在第一產業方面,可以加大對散戶茶農技術培訓,提高種植及加工技術,改善老茶園環境,提升生產規範等,為產業發展“接二連三”夯實基礎;在第二產業方面,提高機械化利用率,生產出具有統一口感和具有辨識度的特色茶產品,並開發出適銷對路的茶葉衍生品,如茶花、茶梗、茶油等,以提高茶產品有效的供給;在第三產業發展方面,可推動茶產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健康養生、休閒觀光、體驗展銷等產業深度融合,實現茶區變景區、茶園變公園、產品變禮品、農房變客房、勞動變運動。

“新則活,舊則板;新則通,舊則滯”,在現代農業發展中,只有把研發、生產和行銷構成三大支撐點,以改革思維、創新方法壯大產業,不斷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方能在變化莫測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真正實現傳統產業升級和農民增收致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