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一起神遊啊

簡介經由休憩進入夢境的狀態,即為神遊,古人十分嚮往,清代王鑑的《夢境圖》,即是記錄自己虛幻出遊的夢中之景

一起神遊啊

一起啊

蕭瑟中透著暑末的生機,涼爽中糾纏著揮之不去的睡意,顯然,這就是我們正在經歷的初秋——最適合小憩的時節。當然,如要長睡一覺,也未嘗不可。

石濤對睡覺,頗有“研究”。他集多處景緻作《贈劉石頭山水冊》予友人,尺幅不大的冊頁,均輕鬆愜意,第一幅便是滿滿的睡意。

一起神遊啊

贈劉石頭山水冊之一 清代 石濤

翻開冊頁。軒外清波浩渺,幾位文人或立或坐,相談甚歡,情到深處,一人仰向天空,吟詩作賦,漸入佳境。我們不禁感慨,文人的樂趣,不分季節,他們亦不知疲倦。

同樣的美景中,石下等待的漁夫更為真切,他置身事外,獨自一人享一刻自在,此時,沒有什麼比睡上一覺更好的了。

一起神遊啊

一起神遊啊

文人與船伕

石濤沒有畫出夢境,或者說,整個美好的秋景,皆可入其夢。

秋日初到,暑熱未消,如畫中人一樣擇納涼之地,安然小憩,或是佳事。古人深諳此道。忙碌之餘走入山林,信步河邊,感時間流逝,悠閒自得。若有睏乏之意,於亭中倚坐,儘可閉目而睡,以神遊聖境。

夢由睡生,但並非常事,倘若日有所求,夢自有所見,正如《詩經》所言:窈窕淑女,寤寐( wù mèi )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經由休憩進入夢境的狀態,即為神遊,古人十分嚮往,清代王鑑的《夢境圖》,即是記錄自己虛幻出遊的夢中之景。

一起神遊啊

夢境圖 清代 王鑑

是年,王鑑 58 歲,睡眠質量良好,避暑半塘。午後睏意襲來,說睡就睡,迅速進入夢境,古人將之稱作晝寢,今時有詞更為直接,只取字面意思,即“白日作夢”。。。

夢中,王鑑步入山水間,遠處茅亭空無一人,似有荒誕,浩淼湖面上,漁夫乘著輕盈小舟垂釣其間,超凡逸氣溢於畫外。畫中有題:中流一叟,乘棹( zhào )垂綸,曠然自得。

一起神遊啊

舟與亭

遠遠望去,一座曲折的小橋,連線兩岸。岸的一側有小島,小徑通幽,另一側築書屋一所,背山面湖,宛似王摩詰的久居地輞川。書屋內廻廊曲室,幽靜舒適,王鑑題道:觀左壁畫,乃思翁筆,幽微澹( dàn )遠,不覺撫掌讚歎。

令王鑑鼓掌感嘆的思翁,即董其昌。20 年前,王鑑結識年過八十的董其昌,由此得以見到趙孟及吳鎮等人的真跡。雖然董其昌在幾個月後離世,但那次相遇,對王鑑的繪畫之路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一起神遊啊

一起神遊啊

小橋與王鑑

《夢境圖》中,王鑑自塑形象,作跏趺( jiā fū )狀盤腿端坐。這是佛教中修禪者的坐法,由此造型及圖景,可看出他對盧鴻《草堂十志圖》的參考。

盧鴻是唐代知名隱士,唐玄宗聞其名,遣使臣備禮到嵩山徵召,他拒而不往,隱居山中,講學於草堂,成為一時之盛。王鑑經歷了晚明的破敗,清軍入關後,他未出仕新朝,繼續繪事,直至終老。兩者相較,便可明白王鑑有藉此圖隱喻自己品格的意味。

一起神遊啊

《盧鴻草堂十志圖》區域性 宋摹本 佚名

繼續夢中神遊。鼻端忽聞異香,遂爾驚醒,他感嘆自己年近六十,依然無法生活在這樣的實境中,於是提筆作《夢境圖》,懸之座右,以作期許。

同為夢境之作的繪畫,還有宋代王詵的《夢遊瀛山圖》。這是一幅細長卷畫,大青綠重色畫成,花草纖細,高古絢麗。卷末山石上,有小楷題識,道:保寧賜第王晉卿贏山既覺,因圖夢中所見,甲辰春正月夢遊者。

可見,做夢這事,並非只適合秋季,正月也是好的,或者說,隨心隨性更佳。。。

一起神遊啊

一起神遊啊

《夢遊瀛山圖》區域性 宋代 王詵(傳)

與王鑑、王詵的真實夢境相比,明代唐寅的夢,更顯玄幻。他曾作《夢仙草堂圖》(近人考證為陳隺作品,但存疑),實處寫高山峻峰,環境雅緻,古松、頑石、瀑布和小路等文人喜愛之物,畫中皆有。

一起神遊啊

夢仙草堂圖 明代 唐寅(傳)

石山之下,草堂坐落其中,堂中有一高士伏案作枕書眠狀。唐寅於畫末題道:閒來隱几枕書眠,夢入壺中別有天。彷彿希夷親面目,大還真訣得親傳。

一起神遊啊

高士

題中的“壺中別有天”,出自李白詩篇《下途歸石門舊居》,原句是:何當脫屣( xǐ )謝時去,壺中別有日月天。壺中天地,意為道家人士悠閒清靜的無為生活。

而“夢入壺中”,則是在夢中進入了悠閒之境,對此,唐寅也做了描繪。

自右側的實處看向左側虛處,山脈連綿,涳濛溫潤。有趣的是,山之高處竟有一位寬袍大袖的高士,他衣飾整潔,衣袖隨風飄動似有飄然於仙境之感。

一起神遊啊

夢境

古人讀畫,特別是長卷,均是右側開啟,一邊觀看一邊順勢捲起。讀《夢仙草堂圖》時,我們先是看到山石與書屋的真實圖景,而後又看到神遊境界,此時,現實與虛境相遇,整幅畫便多了幾分夢幻的色彩。

一起神遊啊

夢中文人

夢,對於古人來說,並非絕對的虛幻圖景,它可預示未來,也可成為一面鏡子,不過,最重要的前提是,要有足夠的自我認知,才能知“夢”,如《莊子》所言: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

作者:莫一奧,文字工作者,長期從事中西藝術史和人文歷史等泛文化內容寫作,目前所有文章均釋出在微信公眾號“LCA”和“莫一奧的”,如需閱讀更多精彩文章,可搜尋關注。

未經授權,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