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孩子自我認知的形成:我有自由意志,你不能強迫我

簡介因此,家長們對於孩子所發展出的自我意識也並非可以置之不理,而是要學會去對其進行適當的疏導,要讓孩子能夠對其自我意識下的行為進行理解,並要懂得不可以以損害他人為目的,否則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很容易會被孤立,甚至於無法融入到社會之中

自我中心階段是幾歲

曾經有一位心理學家做了一項這樣的實驗,他拿了一些木塊給了一隻小猴子,小猴子可以用這些木塊來換取糖果吃,過了一段時間後,給小猴子換取糖果的木塊用完了。

這是小猴子再想吃到糖果卻沒有木塊可以換取了,只見突然之間,小猴子將尾巴翹了起來,然後把自己的尾巴當做是用來交換的物品遞給心理學家,想要用尾巴來換取糖果。

在上面的故事中,如果將小猴子換成是人的話,那麼他會用自己身體的部位去和心理學家換取糖果嗎?顯然是不會的,這是因為我們人存在有自我意識,我們可以將自身周圍的事物和我們自身區分開來,所以我們才具有自我調節與自我保護的能力。

在心理學上,人和動物的區別也通常會用“是否有自我意識”來進行劃分。

孩子自我認知的形成:我有自由意志,你不能強迫我

孩子的客體自我形成表現在“點紅鼻子實驗”之中

心理學家比尤拉·阿姆斯特丹曾對88名6-24月齡的孩子進行了測試,阿姆斯特丹悄悄的在孩子們的鼻子上貼上一個小紅點,然後將他們放到了鏡子前,觀察孩子們的反應。然而孩子終究只是孩子,多數的孩子只想玩兒並不想配合,所以最終所得到的可靠資料中只有16名孩子,阿姆斯特丹從這16名孩子身上發現了有三類的反應:

①6-12月齡:那是其他的孩子。

在此月齡的孩子們,當看到自己在鏡子中做出的行為時會認為鏡子中的是另一個人,他們想要與鏡子中的人友好相處,因此孩子們會做出一些與其接近的動作,例如會笑等等。

②13-24月齡:會表現出有所退縮。

在此月齡的孩子,當他們看到自己在鏡子中的樣子時,不會再表現出興奮的一些行為,其中的一部分會出現有警惕,另一部分則是會偶爾的弄出一些聲音來。此時的他們也許能夠感覺到自己的存在,也許只是在面對其他孩子時的反應。

③20-24月齡:知道那就是我。

在此月齡的孩子,他們已經能夠透過鏡子用他們的小手指著自己鼻子上的紅點,能夠清楚地認識到鏡子中的就是自己,並清楚的知道紅點是在自己的鼻子上。

孩子自我認知的形成:我有自由意志,你不能強迫我

☆嬰兒對自我認知發展的五階段

5-8個月(第一階段):處於無我狀態。

此時的孩子可能會對映象感興趣,但並不知道鏡子中的人到底是自己還是他人,此階段的嬰兒並不能區分自己和他人。

9-12個月(第二階段):初步發展出主體自我。

此時的孩子會主動以自己的動作來與鏡子中的動作相匹配,說明他們對自己是活動主體產生了初步的認識。

12-15個月(第三階段):主體自我得以明顯發展。

此時的孩子能夠區分出自己與他人所做出的動作的區別,對於鏡子中人的活動與自己的活動之間的練習有明確的分化。

15-18個月(第四階段):初步發展出客體自我。

此時的孩子開始能夠認識到客體特徵來自於主體特徵,例如貼在鼻子上的紅點,此時客體自我進行初步發展。

18-24個月(第五階段):形成客體自我。

此時的孩子會開始使用語言來表示自我,例如他們會開始使用“我、你”來將自己與他人進行區分。

孩子自我認知的形成:我有自由意志,你不能強迫我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如何表現出自我?

曾有相關的兒童研究人員認為,在孩子成長到2歲左右時,開始發現自己原來與這個世界是分離的,於是自我開始默默地萌芽,孩子們會開始表現得以自我為中心。而這對於孩子來講是一個必然要經歷的成長過程,所以作為陪伴他們成長的父母,我們要去理解孩子此階段表達自我的方式。

》孩子們表達“不願意、不喜歡”時,會用“打”

前段時間兩個姐姐相約要一起去辦點事,於是兩個人把各自的孩子都送到了我這裡來,讓幫忙看一下。兩個孩子年齡都在2、3歲左右,送過來後把他們安頓在了客廳一起玩兒玩具。由於已經臨近中午,我就去廚房給兩個小傢伙準備吃的去了。

過了沒一會就聽到林林嚎啕大哭,聽聲急忙出來詢問情況,林林說“阿姨,木木打我。”然後問木木,木木則表示沒有打他。林林繼續哭喊道:“木木他打我了。”木木已然很平靜的邊玩邊說沒有打林林。

見此情況趕緊問林林:“木木怎麼打的你?”這時只聽林林說道:“我讓他拼這個積木,他不拼,就是打我了。”

對於違反自己意願的木木,林林用“打”來進行表達。由於孩子們的自我意識在2歲左右才開始覺醒,所以成年人理解他們的世界有時真的會特別費腦筋。但他們的所表現出的某些行為,真的不是在說謊或怎麼樣,

作為父母我們要對孩子每個階段會出現的某些行為要有所瞭解,以避免出現用錯誤的方式來對孩子進行迴應。

孩子自我認知的形成:我有自由意志,你不能強迫我

》孩子們會使用“我的、你的”來對自我進行表達

如果你在生活中細心一點的話,你就會發現,當孩子成長到2歲左右時會特別喜歡說“這是我的”,但在很多時候被孩子說是自己的那件物品並不是他的。

這是由於孩子開始產生了私有意識,會對某一物體明確指出“這是我的”。這是由於孩子們在構建自我時,他們會透過對屬於我的東西進行佔有來區分自己與他人,也只有在他們佔有了某件物品、這個東西完全屬於他時,他們才能夠感覺到“我”的存在。

例如,之前有一次林林在木木家,臨走時非要從木木的手上把玩具車搶過來帶回家,並理直氣壯的說:“這是我的。”而當木木去林林家的時候,兩個孩子在一起玩兒時,林林卻不讓木木碰自己的玩具,即使是他自己不喜歡的玩具也不讓木木碰,簡直就是一個小氣鬼的形象。

很多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如果表現出這樣的行為,多數都會開始變得各種焦慮,會擔心孩子以後過於自私。

然而孩子的這種表象並不是自私,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學會去將“自私”還有“自我”區分開。

自私指的是“損人利己”,是以利益為出發點。

而自我則是指一個人能夠按照自我的意願、情感、心理以及意志的需要來對自己的計劃、支配進行行使。所以福門更應該去對孩子的此種需求進行滿足,而不是為此給予他們譴責。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0-6歲的孩子幾乎將他們全部的熱情以及注意力集中在自我的構建中。恰恰是因為有了這種激情及全部投入,孩子們才能夠形成自我、走出自我,才會塑造出我們所期望的創造力、幸福感、獨立性以及意志力。

孩子自我認知的形成:我有自由意志,你不能強迫我

那麼家長如何做才能夠促進孩子對自我意識的發展?

》學會去尊重孩子發展的特點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當孩子的自我意識出現時,家長切忌去強行控制孩子的思想、行為,以至於孩子會喪失掉進行自我判斷的能力。

而是在孩子選擇並做出了某種行為後,父母們再對他們加以引導,耐性的去告訴他們什麼應該做,什麼不該做。孩子在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發育特點,家長們要能夠理解孩子發展階段性,去正確的引導孩子對周圍的一切進行客觀的認識。

》日常互動中促進孩子對自我意識的發展

在《小王子》中有這樣一句話:“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的人記得。”

學習的枯燥乏味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如此,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透過學習後有所發展,能夠因此出人頭地,因此我們就要學會去激發存在孩子自我意識中的“求知慾”,讓孩子從克服了學習上的困難中獲取到幸福感。

孩子自我認知的形成:我有自由意志,你不能強迫我

如當你發現孩子對於學習的興趣明顯下降時,此時我們應該做的不是去對孩子進行各種批評、指責,而是要先去思考一下:“孩子是因為什麼而使學習興趣下降?是不是遇到了什麼問題而導致?”

然後找到一個合適的機會去和孩子進行深入的溝通、交流,找到真正的問題所在,只有這樣才得以對其真正的解決,這樣的教育、引導往往要比說服式教育來的效果要好。

》按照孩子自己的步伐一步一步走,家長要做到不逼迫不威脅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如若家長們對孩子只是一味地進行逼迫,使用某種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甚至於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負面影響的方法,由此一來會導致孩子朝著你所預期的方向反向而行。

家長需要懂得,任何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無論是哪一種急功近利的催逼,最終所能夠帶來的結果,只有毀掉孩子的一生。

孩子自我認知的形成:我有自由意志,你不能強迫我

孩子的自我意識需要家長去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

教育家蒙特利梭認為:無微不至的呵護與束縛會導致孩子的依賴性增強,從而會引發其強烈的佔有慾。如果強化孩子的自我意識,則很容易會使孩子變得擁有強大的佔有慾,這種佔有慾會滲入到孩子的內心之中,進而使其變得自私、愛佔小便宜,甚至於喪失自我。

因此,家長們對於孩子所發展出的自我意識也並非可以置之不理,

而是要學會去對其進行適當的疏導,要讓孩子能夠對其自我意識下的行為進行理解,並要懂得不可以以損害他人為目的

,否則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很容易會被孤立,甚至於無法融入到社會之中。

孩子們需要能夠按照成長的規律,按照他們自己的發展速度進行成長,對於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家長們需要去對其進行促進,同時也應該對此加以正確的引導。每一個孩子好像一個小樹苗一樣,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需要家長能夠對其修枝剪葉,最終因此才能夠成樹成才。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