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人汽」為什麼中國車進了歐洲就變“貴”?

簡介高昂的售價並非來自關稅與運費,而是長城有意而為,魏牌里程碑般進軍歐洲,可以看作品牌正在進行“高質高價”品牌向上的實驗,自研的新能源、智慧化技術給了企業充足的底氣

保護漆是能保護水貼嗎

「人汽」為什麼中國車進了歐洲就變“貴”?

作者:高浩

法系在華前途未卜,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自主品牌在巴黎車展刷足了存在感。除了包攬大面積展臺的長城、比亞迪外,還有不少中國品牌攜產品、技術亮相。

更引人注目的是,這些國內的親民車在歐洲的價格直接翻番,紛紛和傳統豪華車玩兒起對標,這不免讓人疑惑,憑什麼?

為何扎堆入歐

經過幾年的充分發展,國內的電動車市場已經飽和到不能再飽和,哪怕是豐田這種頂級玩家,姍姍來遲的首款純電動也硬是把起售價壓到了20萬以內,遠低於海外售價。在成熟的中國新能源市場,產品可以高階化,但定價“高階化”無異於驅趕客戶,因為國內使用者的選擇足夠豐富。

目前國內的純電動車型售價集中於10萬級別的下沉市場,30萬以上的產品在一、二線城市以外的疲軟表現足以證明這點。即使是特斯拉,在推出真正的親民車型前,也很難實現真正的擴張。

「人汽」為什麼中國車進了歐洲就變“貴”?

在殘酷的內卷中喘口氣,是促使自主品牌出海的一大動力,而歐洲為首的發達國家向來是外貿行業眼中的利潤奶牛。以售價不及1歐元的小商品為例,將其出口銷往歐洲的純利,是東南亞市場的2倍不止。

當然,內卷還意味著產業的高度成熟,在明顯的成本和智慧化優勢下,中歐的電動車彷彿是不同時代的產物,中國新能源車進入歐洲宛如降維打擊。更何況歐洲本土在售的電動車數量也就是國內數量的零頭,無論數量還是科技含量,中國電動車都領先一大截。

「人汽」為什麼中國車進了歐洲就變“貴”?

另一方面,帝國時代末期的美國為維護霸權,主導了一系列經濟、政治事件,給歐洲留下了一堆爛攤子,最為棘手的當屬能源危機,這直接導致了歐洲工業生產出現問題,不少歐洲企業陷入停產甚至破產。

有專業人士評估:2022年,歐洲汽車銷量預計比產量至少多出20%,面臨如此巨大的缺口,依託於國內穩定的生產端,自主品牌豈有“坐視不管”的道理。

高溢價開啟新冒險

巴黎車展,長城汽車攜手魏牌、尤拉兩個品牌亮相,摩卡PHEV(Coffee 01)的起售價達到了5。59萬歐元(約合人民幣39萬元),超過賓士GLC、寶馬X3的售價。據悉,魏與使用者共創的社群,成為了首箇中國品牌在歐洲市場獲取歐盟商標授權的使用者共創品牌社群。

尤拉近來先後出口泰國、英國,得到當地使用者的認可,積累了一定經驗的尤拉,以本次巴黎車展為契機,將加速推進產品在歐洲各國的落地。

「人汽」為什麼中國車進了歐洲就變“貴”?

高昂的售價並非來自關稅與運費,而是長城有意而為,魏牌里程碑般進軍歐洲,可以看作品牌正在進行“高質高價”品牌向上的實驗,自研的新能源、智慧化技術給了企業充足的底氣。與同樣刷屏的比亞迪一道,中國品牌進行了又一次勇敢的嘗試。

「人汽」為什麼中國車進了歐洲就變“貴”?

跳出巴黎車展,蔚來在歐洲採取的訂閱模式令人印象深刻,只租不賣的單月訂閱價格直逼保時捷Taycan,同時,蔚來把賴以為生的核心競爭力——服務帶到了歐洲市場,訂閱價格實現全險、保養、換電全包,這是一件足以挑戰歐洲固有用車觀的創舉。

蔚來是否在歐洲建整車工廠仍未確定,這將取決於訂閱模式的反響,不過高品質的產品成為高溢價服務的載體,這件事本身就是品牌的一次大升級。智慧確實是國內新能源車的優勢所在,但若能跳出既定的圈子挖掘新角度,高價值、高溢價的定位將立得更穩。

「人汽」為什麼中國車進了歐洲就變“貴”?

雖然幾家中國車企都在歐洲走起高價路線,但模式各不相同,很難預測誰將取得成功,高風險意味著高收益,這注定將是中國車企在新能源開啟的一段新冒險。

曾經的中國製造以價格低廉的標籤搶佔海外市場,隨著國力強盛、新能源產業的快速崛起,中國製造的含金量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得到認可。美國妄圖收割歐洲工業,事態卻未完全向其預想的方向發展,大眾在華投資24億歐元、MINI將電動生產線轉入中國背後,是國內完善的工業基礎和公平的大環境,在這片充滿活力的熱土,中國新能源還能創造更多奇蹟。

TCL已經成為日本最賣座的電視品牌,這件在二十年前絕對不可想象的事情,或許很快還會在汽車領域發生,歐洲便將是這一切的新起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