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吉利王瑞平:如果過渡20年,混動就不能算過渡方案

  • 由 蓋世汽車資訊速遞 發表于 網路遊戲
  • 2023-01-23
簡介“同等政策下,HEV、PHEV和BEV未來會三分天下”周曉鶯:現在市場上有混動,有純電,還有氫燃料等各種路線,對於目前市場上動力技術的選擇,您怎麼看

cross桑塔納是什麼車

吉利王瑞平:如果過渡20年,混動就不能算過渡方案

吉利王瑞平:如果過渡20年,混動就不能算過渡方案

對話 |

蓋世汽車CEO、蓋世汽車資訊部總編

周曉鶯

撰文 |

蓋世汽車編輯 解全敏

“同等政策下,HEV(油電混動汽車)、PHEV(插電混動汽車)和BEV(純

電動汽車

)未來會三分天下。”這是今年9月由乘用車動力總成專業委員會(SCP)和汽車先進動力系統分會(APS)組織的高層會議和高峰論壇上,與會專家們所達成的共識。

近日,在蓋世汽車最新一期C Talk高階系列訪談中,吉利汽車集團高階副總裁、動力研究院院長、SCP理事長、APS主任委員王瑞平再次重申了這一觀點。她認為,中國市場還是太大了,應用場景太複雜了,“所以最終市場還是會多種路線並存。 ”

當然,從今年來看,多種路線中最出風頭的,則要屬混動汽車,尤其是PHEV。王瑞平分享的一組資料顯示,今年1-9月純燃油車銷量同比下滑了20%,而HEV增長了50%,PHEV增長了150%,BEV增長了90%。“混動領域是增長最為明顯的。”

吉利王瑞平:如果過渡20年,混動就不能算過渡方案

且在她看來,今年以來,自主品牌在整個行業中的佔比快速接近於50%,混動的加持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要知道,近兩年玩混動的自主品牌數量驟增,且動靜越來越大,長城、比亞迪、吉利等眾多車企紛紛釋出混動技術平臺,大肆佈局混動車型。以吉利為例,去年10月31日,吉利正式釋出了動力科技品牌——雷神動力,雷神智慧混動模組化平臺也隨之亮相。一年以來,這一平臺已搭載於吉利的眾多新車型上。

王瑞平表示,相對國際而言,中國做混合動力的時間相對較晚,但包括吉利在內的一些自主車企也有大約10年以上的積累了。更重要的是,“過去自主品牌更多的是跟進模仿,現在則已開始創新,從對標走向立標了。”

從吉利的3 DHT Pro變速器就可以明顯看出這一點。據悉,作為吉利雷神混動技術平臺的核心技術之一,3 DHT Pro是全球首個量產的3擋混動變速器。

官方資料顯示,3 DHT Pro將雙電機、變速器、電控制器等6合1高度整合,重量僅120kg,軸向長度僅有354mm,比競品小了26-56mm,卻能做到4920N·m的最大輸出扭矩,扭質比41N·m/kg。在3 DHT Pro的加持下,起步時匹配1擋大速比,可實現彈射起步,起步加速能力提升50%,在時速20km以上即可進入全速域並聯模式,系統效率提高20%;80km/h以上的高速路,3擋換2擋,可以釋放2680N·m,快速實現高速超車。

吉利王瑞平:如果過渡20年,混動就不能算過渡方案

DHT Pro;圖片來源:吉利雷神動力

事實上,諸如此類硬核技術已使得雷神混動平臺在燃油經濟性及動力性上形成了相對優勢,也讓吉利混動產品具備了更強競爭力,從而在混動市場快速開啟局面。

不過即便如此,業內也仍然存在另一種聲音:混動只是過渡方案。對此,王瑞平直言,要看過渡多長時間,如果過渡20年,它就不能算過渡方案了。

“混合動力是剛需。”她進一步指出,包括混動在內的多種路線都是跟隨消費者的需求和使用場景應運而生的,而這些在短時間之內是改變不了的。所以在未來10-20年的過程中,這些大的業務模組仍會存在。當然,它可能會變成一個新的面貌,會變得更加智慧,更加節能,駕駛體驗更好,可以滿足更多的用車場景,甚至實現個性化定製。

想必也正因如此,吉利一直堅持混動和純電動“兩條腿”並行發展,同時不斷強化包括智慧控制等在內的軟體層面的能力。

以下為訪談實錄:

“混合動力是剛需,特別是在中國”

周曉鶯: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C TALK訪談欄目!今天我們很榮幸地採訪到吉利汽車集團高階副總裁王瑞平女士,歡迎王總!

今天剛好藉著這個機會聊一下混動的話題,我們看到,2022年混動市場增長地特別好,您是如何看待這一情況的?

王瑞平:

確實,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汽車市場的變化,雖然整體市場增量不是特別明顯,但是結構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混動市場有長足的進步。這從幾個資料上可以看出來,今年1-9月,HEV增長了50%,PHEV增長了150%, BEV增長了90%,所以說混動領域是增長最為明顯的。

我認為,自主品牌在整個行業中的佔比,快速接近於50%,這裡面混動的加持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周曉鶯:在您看來,經過這幾年的長足發展,中國的混動技術和國外兩田等傳統混動領先企業的技術相比,它的優勢體現在哪些方面?

王瑞平:

相對國際而言,中國做混合動力的時間是晚的,但也有10年以上的積累了。早期我們雖然沒有成功地進行大量的產業化推廣,但在技術研究領域很早就起步了。

早在2006年、2007年,吉利就開始研究混動了,我們第一代混動產品領克01在2018年就開發出來了,在2019年末已經推廣到歐洲了,並且跟國際上有了很好的合作。這款車現在累計出口量已經超過4萬臺,效果還是非常好的。

去年,我們又推出了新的雷神動力品牌,其中一個扛鼎之作就是我們雷神電混這一混動系統。和之前相比,這一代混動系統的不同點是採用了雙電機,而且是3DHT的構型,可以說是全球首創的新技術。

國際上有不同的混動技術路線。比如說歐洲是以P2為主,它突出效能,但是節油率最多達到25%左右。另外原來在市場上起代表性作用的,比如說日系混動,以節油為主,動力性則放在次要位置,所以如果在高速駕駛或者是爬坡這種需要大的動力加持的情況下,駕駛效能可能會相對弱一些。

而我們在開發新一代混動技術的時候,考慮瞭如何把兩者兼顧,既能達到歐系車的效能,同時又能夠達到日系車的節油效果。基於這樣一個出發點,我們創立了一個新的混動構型。這一構型,一方面用了大動力,同時又用了3擋變速器來加持,這樣整體上就滿足了效能與節能兼顧,達到合理的平衡。

周曉鶯:再向後發展,您認為混動技術的主要發展方向有哪些?

王瑞平:

從現在的市場表現來看,

電氣化

轉型,是大家已經達成共識的必然的發展方向。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就像國家資訊中心徐長明主任演講報告裡面提到的,混動汽車和電動車不是取代的關係,而是共存競爭的關係。他認為,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這兩種技術路線或者兩種應用場景在市場上會長期存在,因為它有剛性需求。我是認同這一觀點的。

一方面,混合動力是剛需,特別是在中國,環境非常複雜,各種使用場景都有,而且地大物博,從東北到海南,環境、溫度的差異非常大,再加上我們有高原地區、平原地區,有城鎮、鄉鎮,也有大都市,有充電方便的以及充電不方便的地區,對應的需求差異很大。所以長期而言,針對不同使用者的使用情況,還是要有多種技術路線去滿足他們。

另一方面,從國家法規政策的方向來看,節能一定是個大方向,現在市場的不確定因素很多,但這個主體方向我覺得是不會變的,所以我們要符合法規驅動這一方向,必須要進一步節能。從這個角度來看,混動的發展還要進一步地節能,要往這個方向走。當然,我們也可以更多地去考慮電動化,更多地去考慮發動機效率的進一步提升,包括控制策略更加智慧化等等,我覺得這裡面都是有很大潛力可挖。

“雷神混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平臺”

周曉鶯:大家現在都在講企業品牌、產品品牌,技術品牌其實也非常重要,前面您也提到吉利的雷神混動,能否請您詳細聊聊?

王瑞平:

正如前面所說,雷神混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平臺。這一平臺有很多優點:

首先,它的覆蓋面非常寬,可以從A0級一直到D級,從轎車到MPV、SUV全方位地覆蓋。它(3DHT)的佈置適應性非常強,因為它的結構是非常緊湊的。

其次,從效能的分佈來看,它的適用性也非常好,可以滿足大、中、小不同車型的需要,可以從動力上進行調配。它整體的平臺,特別是3DHT這個平臺,是可以覆蓋到所有的高效能車和低油耗車各種不同取向的需求,可以透過智慧控制來進行調整,或者是透過動力的選配來進行調整,我們可以像搭積木一樣去做動力選型的排列組合,讓它能夠很巧妙地去滿足所有的應用需求。

第三,這套系統動力性和節油性都很好。動力性好,是因為用了直噴增壓的發動機(傳統混合動力更多的用的是自然吸氣的發動機),它的動力性會提高30%~40%。

另外DHT Pro變速器的加持所起到的作用也非常大,它採用的是耦合的雙電機結構,同時又有3擋雙行星排。

3擋構型的好處還是挺多的,一方面,它有三個速比,可以有三種選擇,根據使用場景來選擇,可以把動力進行倍數放大。

另一方面,比如在高速的時候,如果只有一個擋,是不能調整速比的。而在3擋構型下,在需要大的功率輸出的時候,發動機的轉速就可以不用提的那麼高,在NVH方面也有很好的幫助。

另外,也可以說最重要的一點,它可以把工作工況移到發動機節油效果最好的工況區域。

在安全方面,我們也遵循了很多安全功能方面的開發流程,因為早期這一代產品已經往歐洲出口了,出口歐洲有強制性的法規標準,例如在安全功能方面, ISO26262是必須要透過才能夠上市的,是一個強制認證項。因為要出口歐洲,所以我們都是完全按照歐洲的標準來進行開發的。由此而來的安全功能的加持也給使用者提供了非常好的保障,這也是吉利雷神混動的一大特色。

此外,吉利智慧控制的能力也非常強,我們把它歸納為七大核心能力,包括熱管理、能量管理、功率管理、扭矩管理、NVH管理等等,有一系列的控制軟體在掌握控制策略,讓車輛駕駛起來能夠強動力、低油耗、超平順。

周曉鶯:也就是說系統的設計、硬體的更新,還有軟體演算法的加持,它得變成一個整體的系統,才能更好的實現您所說的“既要又要還要”的效果。

王瑞平:

是的,因為現在大部分的人都是“既要又要還要”。就像我們最近要推出的星越L Hi·P雷神插電版的新車型。大家知道,它原來的HEV版在市場上已經賣得很好,因為車的空間也比較大,還有一米大屏、智慧座艙,整體

新能源

的元素也是比較強的,受到了很多使用者的青睞。

Hi·P大電池版本車型,有41。2度電, 續航可以達到200多公里,WLTC工況下可以跑到205公里,CLTC工況下可以跑到245公里以上,其實就相當於一個電動車了。

所以這樣的特色,我們叫“一輛頂三輛”。買這一輛車,可以像電動車一樣開,因為它的續航可以達到200多公里,而且駕駛起來就像一輛電動車,如果有充電條件,完全可以像電動車一樣去用。如果喜歡電動車的駕駛感受,同時又希望延長里程使用,比如出長途,可以用增程模式,它就可以一直使用發動機發電,電機驅動,開起來又更加接近於電動車的感受。另外如果想更加節能,駕駛更長的里程,可以用混動模式開,動力更足,開的里程更長,如果當混動開總續航可以在1300公里以上。

周曉鶯:所以現在做研發做技術要非常考慮使用者的使用場景。

王瑞平:

是這樣的,我覺得這一點也是中國的汽車企業最近這幾年很大的進步。大家意識到了,開發不能閉門造車,不能為技術而技術,技術一定是要有它的合理性,同時在車輛使用中屬性要能夠完美契合對應的需求,完美契合客戶的體驗,這才是最好的技術。

我們這些年在開發理念上面已經做了非常大的調整。在過去這些年高速的發展過程中,經過這4代產品不斷迭代升級,團隊技術能力有了非常大的提高,包括基礎的開發標準、開發規範、開發流程,現在基本上達到了與國際可以並跑的一個水平了。

“自主品牌已經從對標走向立標”

周曉鶯:我有感受到很大的熱忱,然後很堅定的意志。我想在這個年代汽車產業做研發其實還是會有成就感,因為我們能看到非常好的原創力量的崛起和進步。

王瑞平:

是的,過去我們更多的是跟進模仿,因為我們覺得國際上的汽車強國都很強大,技術也都很領先,所以更多地對標。而在對標的過程中,後來發現,我們的標杆車型或者說標杆的目標一直在調整,變成了一個移動靶,升高升高再拔高,後面我們就開始提到了要創新,從對標到立標,現在是要往這個方向走了。

過去一開始的時候,大家不知道什麼是好東西,所以說先要對標,先要搞清楚好的標準是什麼,但是當做到了之後,就會發現其實還可以更好。如果再用心一些,再堅持一點,還可以做得更好。在這個過程中更多的創新理念也越來越被大家所接受,更多的工程師開始去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去提一些大膽的設想,做一些不管是區域性還是系統的創新改進,其實也是非常有成效的。我覺得現在中國人的創新力其實是不差的,重要的是要激發大家。

周曉鶯:其實中國現在的人才總量和素質都還是有非常好的基礎,所以有工程師紅利的講法。

王瑞平:

所以現在很多人回國,大家也看到了國內有很好的機會和非常大的平臺能夠讓他們施展,這在過去很多年前還是不可想象的。

周曉鶯:現在都在說軟體定義汽車,汽車上任何一個模組,其實都會涉及到前面提到的控制演算法、軟體等,對於傳統汽車人來講,這些其實是新的東西,您認為要怎麼去學習掌握以及應用?

王瑞平:

這點其實是非常關鍵的,因為在新能源轉型大的浪潮中,受衝擊最大的就是動力系統。這個車還是個車,但是它的動力系統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更多的進入到了電動化的時代,有電動的加持,同時還有智慧化。伴隨著車輛的智慧座艙、自動駕駛這一系列智慧化的應用,動力系統動力域的控制就要跟整車的控制密切地對接起來。如果在這方面沒有基礎,沒有相應的能力,也是做不了的,所以現在我們也是要求團隊不斷地學習,要與時俱進。

我認為,在過去技術迭代的過程中,我們培養了大量優秀的人才,這些優秀的人才掌握了方法論,掌握了開發的流程,對如何成功地做事情,已經有很深的體驗,經驗也是非常豐富的,現在讓這些人才去學習新知識,他們又是非常願意拼搏的,是很容易就能切入到新領域的。他們可以發揮原有基礎平臺知識的優勢,把新領域這一部分區域性的知識納入到他們的知識平臺上,這樣一來他們仍然會很厲害,而且會更厲害,因為他們有能力把知識融會貫通,又有很強的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後續一定能夠大有作為。特別是在這樣的時代下,往往零部件級的開發能力大家都有,但是能夠將零部件串起來,讓整個系統達到最優,這樣的人才還是比較短缺的,我們非常需要這種跨界的複合型的系統級的人才。

“同等政策下,HEV、PHEV和BEV未來會三分天下”

周曉鶯:現在市場上有混動,有純電,還有氫燃料等各種路線,對於目前市場上動力技術的選擇,您怎麼看?

王瑞平:

從燃油車、HEV、PHEV再到BEV,消費者可以有不同的選擇。比如說對新能源有剛需且又充電方便的消費者,可以去買電動車。而經常會有長途出行需求的且又喜歡新能源的駕駛感受的消費者,就可以買PHEV,或者是具有增程功能的 PHEV,這樣就可以既擁有比較長的駕駛里程,不會有充電困擾,而且價格也比純電動車更低。沒有充電條件的消費者,則可以選擇HEV, HEV的特點是它可以引入很多新能源的元素,不需要充電,又可以起到40%以上的節油效果。

周曉鶯:在9月舉辦的2022 SCP&APS會上,有觀點提到,汽車動力系統發展要技術平權、政策中立,對此您怎麼看?

王瑞平:

這個會上,大家提到了,PHEV、BEV,包括增程式電動車,目前還在享受新能源的補貼政策,但是在培育期過了,推廣期也過了,進入到成熟期之後,它們不再需要那麼多的政策加持,這些政策會慢慢地取消。事實上,現在政策已經在退坡了,那麼在政策退坡之後,或者是完全達到同樣政策的情況下,就是交給市場來進行選擇了。研討會上的專家們一致認為,同等政策下,HEV、PHEV和BEV未來會三分天下。

中國市場還是太大了,應用場景太複雜了,所以它還是有很多沒有充電條件的地方,同時大家又在追求更多的一些新能源的元素,另外因為油價很高大家節能的要求也高,也會有一部分人會願意選擇HEV,只要我們把這個技術做好,把體驗做好。所以我認為,最終市場還是會多種路線並存。

周曉鶯:您之前還提到過,從碳中和、碳排放的角度來看,不能只考慮買車本身,還要從整個全生命週期去考慮。

王瑞平:

是的,國家其實也一直在做相關研究,因為3060雙碳目標達成的前提,就是必須要計算全生命週期,因為它是按照整個國家的排放來計算的。實際上,有兩個維度來計算全生命週期使用的油耗以及對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一個是造車的所有環節,車輛從製造到使用,還有一個是按照燃油從油井出來一直到把燃油燒掉。從這個方面來看,各種節能措施其實都是有貢獻的,都可以達到我們需要的減排的效果。

那麼除了前面談到的混合動力和電動車,還有氫燃料、甲醇等,氫燃料和甲醇本身就是清潔燃料。現在甲醇有很好的綠色製備的方案,它可以用棄風棄電,不能儲存的電力電解水制氫,然後再用捕集的二氧化碳進行合成,其實自身就可以實現碳中和了。從長遠來講,它可能不失為一個既能夠為碳中和做重大貢獻,同時又能夠很好利用廢棄資源的方式。所以現在吉利也把混合動力應用到了甲醇上面,我們叫醇電混動,它節能的效果,使原來的醇耗下降了接近50%了,我們加上了混合動力之後,效果還是非常好的。所以我們認為,未來市場還是多元化的發展方向。

周曉鶯:現在有一部分人認為,混動終究只是純電的過渡市場,對此您怎麼看?

王瑞平:

其實要看過渡多長時間,如果過渡20年,可能它就不能算過渡了。國家資訊中心的徐長明主任,他的觀點也是這樣的,他認為如果是時間很長的話就不能叫過渡,應該說是長期共存的關係。

另外混合動力和電動車的技術其實是共同發展的,因為混動裡面是包括了電動技術的,它們是可以互相去支援的。我們的目的都是為了給使用者提供他們滿意的解決方案,這些方案都是根據客戶的使用情況應運而生的。

所以可能在10年到20年的過程中,這些大的業務模組它都會存在,當然它可能會變成一個新的面貌,會變得更加智慧,更加節能,會變得駕駛體驗更好,更能夠滿足大家各種各樣的用車場景,甚至於個性化定製都是有可能的。

周曉鶯:吉利集團對動力的整體佈局,能否請您給大家介紹一下?

王瑞平:

其實,動力的佈局跟整個吉利集團大的戰略發展方向也是形成支撐的,首先肯定是新能源的轉型,這是一個大的主流方向,一定要以此為主的。對於吉利來說,我們有電動車,極氪現在也做得很好,另外混合動力吉利也在做,我們是兩條腿並行發展。

之前提過吉利在加速電氣化轉型的過程中,有兩個行動方案,一個是電動車,還有一個就是混合動力,在相當長的時間之內,混合動力可能佔據的體量還會更大,因為它更容易產業化,不受任何大的客觀條件的制約。所以這是我們的兩個重點。

那麼從動力系統來看,第一點,在發動機方面,要進一步提升發動機效率,使得我們的混合動力整個系統節能效果更優;第二點,針對機電耦合裝置,我們會進行進一步的提升;第三點,在電驅動方面,在電動車市場的發展浪潮下,我們也會順勢而為;第四點,再生燃料方面,比如甲醇,在甲醇的研究上,我們現在實際上已經攻克了甲醇發動機應用中的很多問題,針對後續如何讓大家的使用更加方便,我們也在做更多的努力,我認為還有很多可能性。

“面對不確定性,要有多手準備”

周曉鶯:中國企業現在有個特別明顯的特徵,很卷,不管是做科技研發還是做使用者體驗等,大家都特別願意花精力花資源花時間,所以要在大家都很拼命的市場競爭環境下,活下來且活得很好,您覺得比較重要的要素是什麼?

王瑞平:

現在競爭確實是越來越嚴苛了,因為變化太多了,而且還是不確定的,這就更難。因為不確定因素多,要把握住這些機會,首先從方向上要能判斷得準,然後行動上還要快,還要有各種能力,有各種技術積累,包括供應鏈的整合能力,要有系統化的全方位的能力,能夠把事情做成,這其實都是不容易的。

對於吉利來說,我認為我們還是有很充足的準備的。

從思想上,這些年我們大家已經習慣了在變中求快,然後再在快中求勝。因為變化太快,如果慢了,根本就沒有機會,所以應對這種變化,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快速反應,然後做出應對。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這是很有道理的。

另外還有對資源的整合能力。隨著新能源的轉型,整個供應鏈體系現在也在重新做調整,因為有很多新的創業公司起來,然後有很多新的業務領域,也需要很多新的供應商對區域性的技術進行加持。可能有些企業能夠發展得很好,有的可能會在過程中逐步地被淘汰掉,在這個過程中也要看準。過去我們都是找行業龍頭,他們具備非常成熟的零部件體系,我們都知道誰的能力強,有哪些方面的這些專長,能夠把我們這個專案所需要的技術或能力帶給我們。但在新的領域裡面,這可能也是一種風險,需要有風險判斷的能力。如果這個做的不好,也很可能會被某一個短板所繫結,然後限制進步。

周曉鶯:總結下來,應對不確定因素,我們要有自己的實力,抗風險能力要強,要有各種應變的準備。

王瑞平:

第一個是應變,第二個是要有多手準備,也就是多種技術路線,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多種技術路線要並存,這樣可以根據市場的發展來進行調整,才能做到快速響應。第三個就是資源整合的能力。

周曉鶯:現在汽車行業其實有非常多的新人進來,其實就像你講的,他進來之後面臨的環境是一個極度不確定性的環境,從職業發展的經歷上來講,您會給他們年輕人一些什麼樣的建議?

王瑞平:

這在行業裡面還是比較普遍的一個現象,目前很多人焦慮,我覺得好像不論幹什麼的人,他們都焦慮,因為總覺得不穩定,總覺得這個市場變化太快,不知道誰能踩到未來那個點上。我認為其實是完全不必要去焦慮的,只要做好準備,就像我剛才說的,有多種準備,有實力在,有基礎在,十八般武藝樣樣通,把各種功夫練到爐火純青,就不怕對方用什麼武器來戰。

另外其實很多人是非常優秀的,這些人他們非常快地切入到了新領域。比如我們在電動化的過程中,接觸到了很多新的知識,我跟大家說,在行業轉型的過程中我們也要跟著轉型,大家要有學習能力,要不斷地去學習新知識,學習新技能,學習新技術。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組織了很多轉型的技術培訓,包括請新領域的專家加入團隊,把大家一起帶動起來。我們也形成一個融合性的團隊,在一個新的知識領域,很快就被融合了,他們在新的知識領域就變成專家了。儘管我認為他們的學習能力很強,但是對他們的進步我還是感到很驚訝。

所以我認為只要本身的能力在,是個優秀的人才,這裡說的優秀的人才不僅僅取決於今天干了一點什麼,而是取決於真正的學習能力,有學習能力,就能不斷地去進步,不斷地去應對各種變化。

周曉鶯:總的來說,就是要開放心態,有學習意識,然後要去行動,去學習,和世界的變化同頻。

好的,非常感謝王總今天的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