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北轍南轅》:馮小剛,眼瞅著這劇還是栽了

簡介馮大導演甚至說,他想把他所知道的段子都塞到一部電影中

師刀房是什麼

《北轍南轅》:馮小剛,眼瞅著這劇還是栽了

藍盈瑩 金晨 啜妮 隋源 王珞丹

前有影后下凡拍電視劇,現有國際大導演下凡拍帝都小時代,電視劇賺錢看來真的容易。容易到以為只靠褪色商譽,不講影視劇原則,都會有人應聲附和,以為單憑採購幾條標新立異的“話題榜”,觀眾們就會樂意買單,馮小剛的這波老人樂吃的不亦悅乎,拍出的這部慘劇,可謂是毀掉了本就搖搖欲墜的半世英名。

《北轍南轅》不僅僅是被黃渤老師這段JQKA,影射出娛樂圈的虛偽,更直接扯掉遮羞布透著令人汗顏的資本迷局。當然,該劇的編劇或許也是經歷過社會的毒打,太想知道當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職場和社會?

網友們的評價句句見血封喉。打一星的都是些什麼人啊?之類的水軍式追問,顯得如此蒼白。令人疑惑導演馮小剛真的還是曾導演《北京人在紐約》《編輯部的故事》《一地雞毛》等佳作的馮小剛?以平民導演著稱的馮大導演為什麼突然變得如此不接地氣?

也許,平民化只是人設,不接地氣才是本質。馮小剛還是馮小剛,他一直帶有兩面性,在時代快速變遷、日新月異的當下,馮大導演在上流社會呆久後,以為這就是全世界,以至於該劇拍著、拍著,本打著奮鬥砥礪前行的這張皮,便開始割裂到皺跡斑斑,劇情也跟著越往後越發盡顯消瘦和憔悴。

馮大導演的四大法寶,一探到底

馮小剛,成名於上世紀90年代初,當時消費主義剛在中國興起,馮小剛把握機遇,靠勤奮、聰慧,建立了品牌。“馮氏影業”一度成為票房保證。現如今,被銅臭味浸透已久的馮大導演,還總想著窺探一番尋常百姓家的煙火氣來洋洋自喜一番。可曾想,眼瞅著這部劇還是快要栽了!

《北轍南轅》:馮小剛,眼瞅著這劇還是栽了

馮大導演有四杆大旗:一杆是擅長“消解精英權威”。樂於塑造自得其樂的邊緣人,以拆穿精英們的虛偽為樂,如《非誠勿擾2》中葛優的那句臺詞:“哪有什麼上流社會,全是下流。”透過反層級、反約束、反秩序,找到自我的存在感。

另一杆是擅長“禮讚人間真情”。以消解精英權威的代價,把崇高、神聖、超越等基本價值也隨之消解,由此引發對生命意義的迷茫——如果沒有一個更高的存在,人究竟為什麼而活?馮大導演的代償品是禮讚情感。於是,在正常敘事中,馮大導演常會塞入大量地溫情片段,與幾乎同樣多的植入廣告“雙峰並峙”。

再一杆是擅長“遊戲化情節與語言”。馮大導演曾說:“我是一個玩心比較重的導演,在拍戲時一直充滿遊戲的感覺,這既給我帶來了很大的快感,又給觀眾帶來很大的快感。”但這些遊戲化內容是強塞進故事中的,並非故事自身的需要。馮大導演甚至說,他想把他所知道的段子都塞到一部電影中。

最後一杆是擅長“平民主義”。透過對英雄主義的顛覆和調侃,馮大導演用感覺、日常經驗、直覺等,顛覆著複雜情感、個體經驗,從而建立起一個“一切以自我為界”的假自我,迎合了轉型時期日漸膨脹的自我需要。表面看,這些旗幟與後現代主義同調,但事實上二者並不相容。

上不了“主流”的檯面,卻能賣座

想想馮大導演從引領賀歲大片的時代,步履蹣跚的來到只會向著小時代靠近的邯鄲學步,悲嘆的何止芳華漸去的人生價值觀。

《北轍南轅》:馮小剛,眼瞅著這劇還是栽了

劇中,司夢曾和尤珊珊在拉薩有過一面之緣,再次相見時,尤珊珊在超市裡丟了錢包,被司夢撿到,追上她歸還了錢包,為了感謝司夢,聽司夢說她家洗衣機壞了,尤珊珊大手一揮就給司夢家送了個高檔洗衣機。已經過氣脫軌了的馮大導演,真的是不該出來糟蹋尋常百姓家的柴米油鹽醬出茶,這糰子煙火氣本已不再屬於他,他硬著頭皮想佔可沒那麼容易,碰一頭包是有預兆的。

就目前更新聚集,就已經完全脫離實際,作為有產階級的代表人,就不要裝作無產階級了,瞎操無產階級的煩心事。拿著那十億元以上的財富安享晚年才是他該去的征途,而不是出來霍霍檢閱自己的七十年朋友圈讓人感覺到像吃了蒼蠅一樣噁心。尤珊珊和鮑雪的認識就更荒謬。她倆是在一個飯局上認識的,也是一見如故,然後就是尤珊珊追著鮑雪,要借錢給她,非要讓她也入股餐廳,原因僅僅是因為尤珊珊喜歡鮑雪的性格。

這要說,曾經的“馮氏影業”的形成或與馮小剛個人經歷相關,從小父母離異,在成長過程中,自覺與父親割斷了文化上、情感裡的聯絡,因而對成人社會、權威、傳統產生了敵意。好在,時代為馮小剛準備了足夠多的同道。幾乎一代城市人都在類似經歷中下長大——從出生起便接受各種約束,“吃苦”成了優秀品質,暴力隨時可能到來,父母之愛則是奢侈品……

作家王朔曾說:“我對親情是懷疑的,我不記得我愛過父母。”粗糙時代孕育粗糙人格,想確立自己,就要突破常軌。於是,施暴成了光榮,成了“夠漢子”的證明,斯文反而成了“娘娘腔”,與閹割焦慮捆綁在一起。馮小剛也許還能在餘下的導演生涯裡積累點小費,但是觀眾緣也會隨著時間的無情流逝而消耗殆盡。

現在的觀眾已經不再是從前的垃圾觀眾,就憑今年不同型別電影的票房表現也知道,不再是什麼電視劇、電影都會有那麼多觀眾支援,馮大導演的僱主已經苟延殘喘就是最好的證明。觀眾已經進步太多,但是有些倚老賣老的人,反而向著本就以剽竊為生的郭敬明的《小時代》無情借鑑,不得不說這是當下娛樂圈的最大悲哀。

事實證明,苦難成就的往往是“單向度”性格,封閉了個體應有的靈性。然而,當苦難成就的性格們都在暗夜中獨自摸索時,馮大導演恰到好處地給出了有針對性的安慰。於是,馮小剛成了票房之王,他的電影作品票房超過了50億。可賣座之後,馮大導演究竟剩下了什麼?馮氏影業中的人物都在扮演特立獨行,都會假裝遭遇人間真情,然後及時沉醉,最終沉入“大美滿”的甜俗中。

《北轍南轅》:馮小剛,眼瞅著這劇還是栽了

可見,馮氏影業的批判從來只是抱怨,並不真想引導人們反省。經歷苦痛,不是為了改造現實,而是為了進一步認可現實。所以只有喧鬧,沒有沉思;只有平面,沒有縱深;只有鎮痛,沒有療愈……

馮大導演幾次試圖突圍:更注重鏡頭語言,對調侃語言剋制使用,專注於嚴肅題材,努力呈現批判意識……可只有皮相改變,沒有靈魂重塑,馮大導演始終未突破原有的格局,到後來,只好轉投消費主義陣營——一切只為真金白銀且可怕地無底線。

投身消費主義,卻搞了個反市場操作

馮大導演忽略了,消費主義也有殘酷的一面:只承認市場,不承認創造。馮氏影業是特定時代的產物,是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轉型期,人們普遍恐懼、迷茫中的奶頭樂,滿足了單向度的一代人的狹窄審美需要而已。

馮大導演恐怕永遠想不到,時代跑得太快,動輒揮舞日本軍刀、歪頭斜眼看人、出言不遜等已被年輕一代視為“太Low”。這些年輕人在單元樓中長大,少有朋友,不會輕易和誰成“鐵磁”,更不可能因一時衝動而放棄自己權益。他們不願被話語綁架,沒有當老大的意願,更不會用打架來冒充英雄。

其實,當年的《北京人在紐約》就用赤裸裸的金錢,告訴了大傢什麼是邊界感。《北轍南轅》這個故事又進一步的討論,在親情之下,邊界感是否還應該存在,尤其現在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老人的錢遲早是要給子女的,早一點給晚一點給,是不是有區別?

《北轍南轅》:馮小剛,眼瞅著這劇還是栽了

另一部,2020年的《只有芸知道》票房慘敗,已見端倪。在一個充分市場化的環境中,馮小剛將很難再得到投資。然而,網劇發展還不充分,在市場之外,還有其他資訊在發揮作用。老資格、名人、個性、媒體影響力……它們似乎能將滯銷品包裝成奢侈品。

《北轍南轅》便疑是按奢侈品的方式來操作的。如果,看過馮小剛以前創作的《北京人在紐約》,就會記得,在第一集裡,女主角的姑媽,就給了男女主3000美金,然後就全身而退了。在最後一集裡,男主,同樣給了自己投奔而來的朋友3000美金,然後全身而退。

當然,馮大導演擅於消費朋友圈這一招確實高明。《北轍南轅》中,友情客串陣容超豪,竟將黃渤、朱時茂、徐帆、張紹剛、任素汐、欒樹、撈仔等湊齊。只能說,馮大導演很引以為傲,這幾十年來,自以為很多藝人都是在自己的提攜下才得以入行,所以這人情能帶來流量變現的話,還是得抓緊提現了穩妥。所以至於觀眾,馮大導演真太沒當回事,這就是因果。

《北轍南轅》繼承了馮氏影業幾乎所有缺點:故事框架太鬆散,以方便塞入各種碎片;無個性的耍貧嘴,主要人物的臺詞均可互換;許多梗已用過多次,比如透過恭維宋丹丹,以劫持其意見,這種“把人架起來”俗招,早已成家庭喜劇中的“新八股”;太多情節逆轉靠嘴完成,是“說”出來的,而不是“演”出來;無處不在的植入廣告;主角們過於精緻完美的生活,以致無法形成困境……

可市場就是市場,一款已經過氣的商品,不論換上怎樣燦爛的包裝,仍會被否定。馮小剛也別怨觀眾,罵豆瓣都是大尾巴狼,罵觀眾沒眼光,罵這個市場之所以爛是因為觀眾爛。罵您的觀眾比如我,從《一聲嘆息》追到《芳華》部部不落,能去影院的去影院,錯過了時間的,也細心補上。

不經一番逆向淘汰,很難拍成這個水準

《北轍南轅》:馮小剛,眼瞅著這劇還是栽了

值得注意的是,從《私人訂製》到《北轍南轅》,存在一個逆向淘汰機制:將“馮氏影業”所有缺點都表現了出來,優點卻全部去除。馮氏影業的優勢來自馮小剛個人風格,他出身平民,對他們的關注點、興趣、生活細節把握準確,知其艱難,深知如何取悅。女性扶持女性?普通人的成長?在哪裡?別用“您以前窮,所以看到富人的生活就說懸浮、不接地氣”來槓我,窮人富人都要生活,是生活就有參考有對照,誰也不是深山裡不通網每天只吃野味的野人,有錢人的生活也不會突破您那所謂小心翼翼的想象力。

我不是軍隊大院子弟看《父母愛情》也津津有味,我不是時尚女郎看《慾望都市》也不懸浮。果然,這五個女子還是不出所料全部圍著男人轉,所有戲劇衝突,基本都是靠男人側面推進。看不到角色的內心掙扎和抉擇,看不到她們遇到生活困難後,如何逆境成長相互扶持。在《北轍南轅》中,幾名年輕貌美的白領,開著進口車,不用還房貸,甚至不用按時上班、不用擠公交,只需動動嘴就能找到好工作,上班不過是喝洋酒、陪吃飯和拿獎金,這群人真是神仙般的存在。

馮大導演多高傲,終於過上了皇城腳下大平層子弟的生活。對“普通人”批判著又看似包容著,用“二十年前的馮氏幽默”堆砌著貧貧的臺詞,用不痛不癢的碎片批判當下社會,用一眾大咖客串,向觀眾展現:喏,你看我多犀利、你看我多瞭解女性痛點、你看我描寫一群普通人的生活多細緻、你看我這濾鏡、你看我這打光、這運鏡……

馮大導演太不瞭解這個時代了,以為比自己過得略差一點,就是人間地獄。他已沒興趣去關心格子間中,年輕人們的焦慮、失望、奮鬥與艱難,當未來數年都將在債務壓力下生活時,他們實在沒法像《北轍南轅》中的美女們,那樣瀟灑,能因為一個小誤會而“上窮碧落下黃泉”。可那些“高等人”一張嘴,又是如此俗不可耐、裝模作樣、缺乏幽默感的耍貧嘴,怎能讓人壓抑住“打一分”的意願?唉!馮大導演,您啊!

轉載請註明版權 | 鑑片工場

一部好電影,一定是刨去娛樂後,還能具備教育意義和社會責任。——@張鴻潤Schemer

Top